“然后”的语法化及其认知机制
- 格式:pdf
- 大小:479.71 KB
- 文档页数:7
语法化的认知语用解读一、引言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语法化过程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人的认知规律探讨语法化的原因,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
二是从语用和信息交流的规律探讨语法化的原因,着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或构词成分。
本文从认知语用角度谈谈导致语法化过程的原因,引起语法化的可能的语用因素而不是绝对的或必然的。
二、语法化的认知解释1.语法化的认知过程。
有许多基本机制导致语法化过程,其中主要是认知过程,而不决定于语言问题。
首先,发生语法化的词语和短语在发音上弱化了,如简约,同化和省略,产生使肌肉发力减少的序列(Browman and Goldstein 1992,Mowrey and Pagliuca 1995)。
例如,going to弱化为gonna,甚至在有些语境下,一步减弱为I'm(g)onna。
显然,这是人们做事时的省力原则在起作用。
其次,进入语法化过程的特定的、具体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后法则化了,变得更为抽象,这样可以适合更多语境,如以下三个例子。
第一句的本义是莎士比亚英语的唯一可能的解释,而今天另两式更为普通。
a.移动:We are going to Windsor to see the King.b.意图:We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in June.c.将来:These trees are going to lose their leaves.将原为空间意义的词语语法化的情况,在汉语里也有:a.移动:他们去四川旅游了。
b.意图:他们去旅游了。
c.将来:等放假后他俩去旅游了。
再者,在没有渊源关系的诸语言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跨语言的相似性,往往是这些语言中同样的或非常相似的词汇意义能发生语法化,而且在总共几万字的一种语言中,只有少量的词可以参与语法化。
Heine等人(1991)注意到这些词往往是表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具体的基本方面,重点是空间环境,包括人体部分。
语言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3卷第5期JOURNAL OF CHONG Q I N G UN I V ERSI 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3No 152007收稿日期:2007-07-12基金项目: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5JA740023)作者简介:侯国金(1963-),男,湖北大冶人,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致 谢: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Geoffrey Leech 、Jenny Thomas 、王寅等教授教诲,并承蒙项成东、廖巧云、方碧月等教授提出修改意见,在此一并鸣谢。
语法化和语用化的认知-语用和语用-翻译考察侯国金(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摘要:文章首先以狭义语法化和广义语法化的二分法,讨论和拓展了两种语法化观点,指出前者为实词虚化,后者为语用目的的合乎语法规范的言语化。
由此出发论述了语用化,着重论述了语用化过程,即“PP 1(语用目的1)→F 1(形式1)→PP 2(语用目的2)”的嬗变过程:一定的语用目的势必经过一定的广义语法化,而其结果即某表达式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经过一定的语用化。
语用化的结果是以不变的表达式表达与原先的语用目的有关而有别的语用目的。
笔者提出,任何两种语言的语法化和语用化的方式、结果和语效都不甚相同,研究语法化尤其是考察语用化,对翻译实践(与语言教学)有着很大的实际意义。
翻译过程中不求语法化的相同,所求者为:(1)语用目的的一致或一样;(2)语用化方式和语效的近似。
关键词:语法化;语用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831(2007)0520117208 一、狭义语法化语法化(gra mmaticalizati on )是认知语言学界常讨论的课题。
最近,王寅区分了狭义、广义和最广义(的)语法化。
语法化机制探赜语法化机制探赜1.语法化涉及的范围学者们对实词虚化多有论述,如果将虚化的两端作一排列,则可见如下几种情况: 1.1 实词(名、动、形、代)向虚词(副、介、连、助、词缀)的虚化名(时间)→副时、昔、今名(方位)→助里、后名→词尾子、儿、头动→介以、为、从、及、与、将、连、和、把、被动→副毕、并、渐、共、还、更、终、试、没、没有动→助了、着、第、罢、休形→副良、殊、绝、精、独、诚、信形→助好代→副莫代→连斯、或代→词尾然、若、尔量→助个 1.2 某类实词向另一类实词的虚化名→代所、身、何物名→量块、株、枝、条、颗、粒代→系词是动→系词为 1.3 某类虚词向另一类虚词的虚化和:(动-拌和)→介-连带→连-连同着:(动-附着)→介(送着门外)→助(把着手)考虑到以上纷繁的情况,“实词虚化”就不是十分名副其实的说法,不如用“语法化”概括更妥。
要之,“语法化”是语法意义抽象化的进程,其特点是:(1)语法化是语法历时变化的普遍现象;(2)语法化首先表现为词汇、语法意义的淡化和虚化;(3)语法化的结果是词性的变化;(4)语法化是渐次虚化的过程,虚化有程度之分,层次之别。
2.引致语法化的原因 2.1 语法变化包括: A.句法位置变化如“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隋尹式诗)前例中“无论”作谓语动词,意为“不要说”;后例中“无论”位于句首,并与“俱”搭配使用,表示无条件,已虚化为连词。
B.配合关系变化如“还”:还+名还圭(归还义)还乡(返回义)还+动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
(晋傅玄诗)“还”用于名词前是动词,用于动词前虚化为副词。
C.句法功能变化如“是”:是日是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学而》)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前例中“是”作指示代词;中例“是”复指前文,仍是代词;后例“是”已虚化为系词。
2.2 语义变化如“大概”:举其大概,惟在吊民。
语法化机制探赜1语法化涉及的范围学者们对实词虚化多有论述,如果将虚化的两端作一排列,则可见如下几种情况11实词名、动、形、代向虚词副、介、连、助、词缀的虚化名时间→副时、昔、今名方位→助里、后名→词尾子、儿、头动→介以、为、从、及、与、将、连、和、把、被动→副毕、并、渐、共、还、更、终、试、没、没有动→助了、着、第、罢、休形→副良、殊、绝、精、独、诚、信形→助好代→副莫代→连斯、或代→词尾然、若、尔量→助个12某类实词向另一类实词的虚化名→代所、身、何物名→量块、株、枝、条、颗、粒代→系词是动→系词为13某类虚词向另一类虚词的虚化和动-拌和→介-连带→连-连同着动-附着→介送着门外→助把着手考虑到以上纷繁的情况,实词虚化就不是十分名副其实的说法,不如用语法化概括更妥。
要之,语法化是语法意义抽象化的进程,其特点是1语法化是语法历时变化的普遍现象;2语法化首先表现为词汇、语法意义的淡化和虚化;3语法化的结果是词性的变化;4语法化是渐次虚化的过程,虚化有程度之分,层次之别。
2引致语法化的原因21语法变化包括句法位置变化如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隋尹式诗前例中无论作谓语动词,意为不要说;后例中无论位于句首,并与俱搭配使用,表示无条件,已虚化为连词。
配合关系变化如还还+名还圭归还义还乡返回义还+动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
晋傅玄诗还用于名词前是动词,用于动词前虚化为副词。
句法功能变化如是是日是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学而》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前例中是作指示代词;中例是复指前文,仍是代词;后例是已虚化为系词。
22语义变化如大概举其大概,惟在吊民。
宋叶适文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
黄庭坚文前例大概意思是大致内容,后例大概表示估计和可能。
大概的词义发生变化后,逐渐用作状语,因而词性也发生变化,成为副词。
33语用变化如无降魔须战否,问疾敢行无?卢纶诗南斋宿雨夜,仍许重来麽?贾岛诗前例无仍带有与有相对的词义,用于反复问句;后例麽在五代时作摩、磨,但不管字形如何,此例麽已与无不同,已虚化为纯粹的语气词,用于是非问句。
认知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浅谈1 哲学基础乔姆斯基结构主义的语言假说以“天赋论”为哲学基础。
侧重于语言能力即指本族语的人理解和生成从未听过的数量无限句子的先天能力。
因为每个人的大脑里存在着一个生成和过滤句子的装置——语法。
其核心部分是人类共有的——普遍语法。
它是由抽象规则和原则构成的有限系统。
语法本身是独立的系统,句法也是自主的,其构造无须参照语言的其它层面,如语义、语用等。
这种哲学观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把语言当作抽象的数学符号那样进行一系列的运算。
认知语法在哲学上采取的是“非客观主义”的态度,又称为“经验主义”。
语言的意义并不限于语言系统内部,而是植根于人类与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经验。
语言的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自然语言的生成和理解是离不开认知的,而认知与语言之间相互交融。
在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当中,他们认为人类要想来理解客观的世界,就要通过基本的范畴和动觉图式,而语言正是这种认知行为的反映。
由此得出,在认知语法中语言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这不仅体现了人类的经验和认知,还充分体现了语义的意象。
2 语言的研究模式如何进行语言研究和以什么样的理论模式更适合于语言来说,Langacker与Chomsky存在着很大区别。
Chomsky认为语言可以作为算术系统来描述,就像数学中理论一样,是一门形式的科学,按照“经济”的原则,即在建立一种语言语法时,要以经济为首位,并且觉得冗繁的陈述就表示着失去有研究价值的概括。
在生成语法中,由成分要素构成的句法结构是用树形图来表示的,并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分析方法。
在句法树形图中,各成分是完全分离的,其间可划出明确界限,它反映了一种传统的“组合观”,成分要素犹如“建筑构块”,并置后自然可组成较大的成分,或者说较大的成分都是由较小的成分组合而成的,都是可分析的①。
与此相反,Langacker却认为语言更像是一种生物机体,对经济的考虑应退居其次,在对语言结构的认知表达中,冗繁应该是允许的,这与获取有价值的概括并不矛盾。
认知语法的概括性认知语法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从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角度出发,研究语言的结构和意义。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不是独立于人类思维和认知的系统,而是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认知语法的研究重点是人类语言使用者在理解和生成语言时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机制。
认知语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强调语言与认知的密切关系: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影响着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2、强调语言的动态性: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语言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和认知过程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3、强调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和主动性: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使用者在理解和生成语言时,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语言的建构和解读过程。
认知语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电脑科学领域,认知语法可以帮助电脑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模拟人类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在心理学领域,认知语法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在人工智能领域,认知语法可以帮助人工智能专家设计和开发更加智能的语言处理系统。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认知语法的应用。
假设一个人想要描述一个复杂的概念或者思想,他可以使用认知语法中的“意象图式”来构建一个形象的画面或者场景,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概念或思想。
例如,当一个人在解释“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时,他可以使用意象图式来描绘一个自然环境中的生物、非生物、气候等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从而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概念。
总之,认知语法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它从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角度出发,研究语言的结构和意义。
认知语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未来,认知语法将会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并为、心理学、语言教育等领域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引言语法隐喻是一种在语言使用中常见的现象,它在不同的语言框架和理论框架下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处理方式。
Ma r.2009Vol.11,No.2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11卷第2期收稿日期:2008-06-13作者简介:张有军(1971-),男,辽宁新民人,东北大学讲师,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语法、语义研究。
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张有军(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 要:语法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研究者现已不再仅从形式结构方面来研究语法化,而是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从一种综合的角度对语法化进行考察。
但是这类研究中对语法化的认知过程及运作机制触及得十分有限,也不成系统。
语法化和范畴化密不可分,从认知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重新范畴化的过程,是对词汇项等进行的重新范畴化。
这种重新范畴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再经过突显、隐喻、概念整合等过程。
在重新范畴化结束后,词汇项本身的意义经自动化形成了语法意义。
关 键 词:语法化;范畴化;认知机制;语法意义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758(2009)022*******语法化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学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受到极大的重视。
语言学学科从最初的研究开始就和语法不可分割,而语法成分就是语法化的结果。
语法意义就是在语法化过程之中产生的。
在没有语法成分之前,语言表达的意义是不精确的。
语法成分的出现使语言表达变得更加精确。
语法项是语言准确表达的重要保证之一。
任何成熟的语言都有语法成分。
语法化在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方面研究启发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普遍被认为是认知语用的结果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语法化与范畴化的关系,从宏观层面描述语法化的动态过程,探究语法化过程背后的认知因素。
一、什么是语法化传统上认为语法化是一种经验性现象,指的是语言中的独立词向语法成分转化、词汇项转变为语法项或语法项获得更多的语法功能的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