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
- 格式:pdf
- 大小:200.33 KB
- 文档页数:7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流派,旨在通过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使用机制。
本文将对Lakoff和Johnson 这两位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将首先概述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影响和地位,最后评价这些理论对于语言理解和应用的启示和贡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体会到Lakoff和Johnson的理论对于语言学研究和应用的深远影响。
二、Lakoff & 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Lakoff和Johnson在认知语言学的领域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思维、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详细阐述了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核心作用,将隐喻视为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复杂思维的关键工具。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通过具体事物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途径。
Lakoff和Johnson进一步指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往往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经验。
他们强调,语言并非独立于人的认知系统存在,而是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紧密相连。
因此,研究语言必须考虑到人的认知因素,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就是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
他们还提出,人类的认知系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可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这种适应性也体现在语言中,使得语言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
因此,认知语言学不仅要研究语言的静态结构,还要研究语言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过程。
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强调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隐喻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观点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人类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Lakoff & Johnson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概念隐喻的哲学发展作者:张靖晨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是基于大量的隐喻实例提出来的,它证明了语言和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关系,将隐喻研究纳入认知科学的领域。
本文介绍了隐喻理论研究的具体哲学发展,希望给学习概念隐喻的学者和哲学学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哲学;语言和思维一、Lakoff概念隐喻的哲学来源和发展1.1.1 “替代论”和“比较论”:隐喻是语言现象西方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人物众多,观点各不相同。
古希腊的Plato和Aristotle都对隐喻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观点不同。
Plato极力反对使用隐喻,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错误使用,他批评的对象主要是诗人和那些诡辩的人,认为他们使人们远离了真理;而Aristotle 却赞赏隐喻的使用,不仅强调隐喻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更强调隐喻在修辞中的作用。
但是无论是反对使用隐喻的Plato还是赞成使用隐喻的Aristotle,都认为隐喻是修饰话语的手段,只起修饰作用。
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在Aristotle的隐喻观基础上提出了隐喻的“替代论”,认为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
“比较论”认为,隐喻是某种相似的或类比的一种陈述,是某种压缩的或省略的明喻。
隐喻“比较论”观点在隐喻理论研究中的影响是深远的。
1.1.2 “互动论”:隐喻是思维方式“替代论”和“比较论”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直到Richards提出隐喻的“互动论”,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才发生改变。
他于1923年和Ogden合作出版了《意义的意义》,书中他提出著名的语义三角理论。
1936年Richards出版了《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一书,使人们对隐喻的“替代论”和“比较论”的观点发生了动摇,并开始怀疑这两个理论。
Richards指出,隐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隐喻,隐喻是两个概念的并置,通过彼此的互动产生一个新的意义。
George Lakoff是一位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上,特别是如何通过语言来理解和构建我们的概念世界。
在Lakoff的理论中,他强调了概念分类(conceptual categories)的重要性。
他认为,我们的思维并非基于独立、客观的事实,而是通过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的概念框架来组织和理解世界的。
这些概念框架构成了我们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帮助我们对经验进行分类、解释和预测。
Lakoff提出了以下几个关于概念分类的关键观点:1. 基本层次类别(Basic Level Categories):Lakoff注意到人们在描述世界时,通常会使用一种中间级别的类别,如“椅子”而不是更具体的“餐椅”或更一般的“家具”。
这种基本层次的类别具有最高的认知效率和最丰富的语义特征。
2.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ICMs):Lakoff认为,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基于一种理想化的、抽象的模型,这种模型反映了我们对特定概念的一般化认识和期望。
例如,我们对“家庭”的理解可能基于一个包含父母、孩子和爱的理想化模型。
3. 隐喻和转喻(Metaphor and Metonymy):Lakoff和Mark Johnson一起提出了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而且是思维的基础。
我们经常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如用“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
转喻则是通过部分来代表整体或者通过容器来代表内容等关系来构建概念。
4.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Lakoff的框架理论指出,我们对事件和情境的理解是基于预设的认知框架,这些框架包含了我们对该情境的基本结构、角色、预期行为和评价标准的理解。
通过这些观点,Lakoff强调了语言和思维的紧密联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概念分类和相关的认知机制来构建和理解我们的世界。
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实用版)目录1.乔治莱考夫的语言学背景2.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概述3.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特点4.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影响正文1.乔治莱考夫的语言学背景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学理论是在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在交际中的功能,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反映,这两者的结合为乔治莱考夫的语言学范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2.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概述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学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思维的体现。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将语言视为独立于思维之外的符号系统的观点,从而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3.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特点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强调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思维的表达,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结构与思维结构相互影响。
(2)重视语言的隐喻性。
乔治莱考夫认为,语言中的许多概念和表达都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段,更是思维方式的体现。
(3)突出语言的认知功能。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用来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用来构建和理解现实。
4.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影响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提出,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也为许多相关领域,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的来说,乔治莱考夫的语言学范式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强调语言与思维紧密联系,重视语言隐喻性和认知功能的语言学理论。
ICM的四种类型及其关系Lakoff提出的ICM认知模型,依据结构型式,可分为四个子模型: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和转喻模型。
在对ICM的四个子模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述性研究中发现,转喻和隐喻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
标签:ICM 意象图式模式命题模式转喻模式隐喻模式一、ICM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是指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知识的心理构建。
这种构建往往是模式化的,反映出以特定而固化的方式勾勒客观现象,表现出一种理想化了的思维定势。
刘宓庆(1999)认为:“思维形态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又是一种共时的现象。
它是无时无刻不在支配语言表现并模式化为语言表层结构样式的深层机制”。
因此,Lakoff(1987)提出了ICM这一人类认知模型。
他认为,人类往往依据结构来组织知识和表征现实,每一种ICM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化整体,即一种格式塔(gestalt),而且每一种ICM均能构建一个心理空间。
依据结构型式的不同,ICM表现为四个子模型: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和转喻模型。
Lakoff指出,认知模式是人脑为感知世界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人类创造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称之为ICM(理念化的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每一种理念化认知模式都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化整体,而且每一种认知模式都能建构一个心理空间。
Ungerer & Schmid(1996)指出,认知模型不具备普遍性,其形成有赖于人所成长和生活的文化语境,因而,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最终会受制于文化模型。
二、命题模式和意象图式模式命题模式(propositional model)是对原型结构直接关联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进行认知的一种方式。
这种认知包括对特定对象特征、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
意象图式模式(image-schema model)与空间结构直接相关,凡是涉及形状、移动、空间关系的知识都是以此模式储存的。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理论源自于拉克杜华(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代的研究。
隐喻是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概念隐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诠释为另一个概念的方式。
概念隐喻的理论比较复杂,需要运用到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下面将从其相关的文献综述阐述其理论。
首先,概念隐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语言存在的一定历史时期。
Lakoff和Johnson (1980)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演变,人们会将已有的概念和经验与未知的领域进行比较,从而构建新的概念和认知方式。
这个过程是基于“概念映射”的机制,即将一个已有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领域。
第二,隐喻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由于隐喻涉及到语言、认知、文学、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因此引起越来越多领域的学者的研究。
例如,Fauconnier和Turner (2002)将隐喻应用于语言的意义和推理中,并提出了“认知隐喻”和“语言隐喻”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第三,概念隐喻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分析研究。
实证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通过探究大量现实语言数据中的隐喻使用,来揭示隐喻所反映的人类认知机制。
例如,Steen(2011)提出了“批评与理解的多维隐喻分析”方法,探究不同领域的隐喻,如政治、商业和艺术等。
而分析研究则主要考虑隐喻的构建和分析,从而揭示隐喻与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例如,Lakoff和Johnson(1980)通过对英语中的“生命”隐喻的分析,发现“生命”隐喻是一种基本的、普遍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隐喻。
第四,概念隐喻的研究也涉及到具体的领域或主题。
例如,政治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表明,政治人物和政治团体的角色在公共领域的表述中,可以通过隐喻与非隐喻的方式进行呈现(Musolff,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