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酒文化中的折射_肖艳

  • 格式:pdf
  • 大小:61.13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文学

2010年第

10

245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酒文化中的折射

◎肖艳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重庆

400031)

摘要酒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中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且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酒文化,而表现于酒文化中的异同正是与中西方在历史进程、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背景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异同息息相关。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酒融会贯通了人们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不同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异同有着其特殊的研究意义,也有助于中西方人民的跨文化交流。关键词酒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折射文章编号1671-0703(2010)10-245-02

酒,作为一种饮品,它深入千家万户,无论是为了爱情友谊、宴客婚嫁,还是为了交际谈判、消愁解闷,酒几乎渗透到了一切的人类活动之中。酒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悠久的岁月,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代表了一种文化。每一种酒的发展,都来源于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探索和研究,是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人们可以通过酒文化了解其中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历史。而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社会规范以及文化底蕴的不同,酒文化作为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也在中西方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有着各不相同的内涵,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特性。

一、酒的起源

关于酒的起源,大体分来,中国人主张酒是由人通过种种工艺酿造而成的,而西方则普遍认为酒是由神创造的。酒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源远流长,关于酒诞生的说法也有很多,而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是杜康造酒说:相传杜康是位牧羊人,于放牧中不慎丢失装有小米粥的竹筒,半月后竹筒复得,竟意外发现小米粥发酵而成为醇香扑鼻的琼浆。杜康于是弃鞭停牧,创酒坊,酿美酒,开酒肆,售佳酿,一举成为天下闻名的酒圣。而“杜康”也成为酒的代名词。古书中说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杜康因此成为酿酒的鼻祖。

西方关于酒的起源也有许多,大都把酒解释为神造的产物,是属于人类的神赐的礼物。古埃及认为酒是由死者的庇护神奥里西斯发明的,而希腊人认为酒是由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 )带到人间来的,是酒神赐给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相传狄奥尼索斯是从神之父宙斯与底比斯公主西姆莱所生,长大后流浪于小亚细亚色雷斯和希腊,到处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的技术,酒便在欧洲在陆上渐渐盛行起来。酒神带着他的随从四处流浪,所到之处便飘起了酒香。

相比而言,虽然汉语虽有“酒神”或“酒仙”的叫法,却是指酒量很大的人,或是古时对酷好饮酒之人的美称,两者均与神话无关,更与西方文化中的“酒神”(Dionysus )不同,在现代的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有所区分。而在神话传说之外,考古发掘表明,在万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东亚华夏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与西亚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就开始了农耕革命,而在农耕时代的初期,中西方古人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几乎是同时开始了人工酿酒。

二、酒的种类

纵观各类酒品不难发现,东方以酿造米酒为主,而西方则以啤酒和葡萄酒为主。中西方酒在种类上的差异也与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在农耕时代初期,中西方由于地理及气侯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农作物种类,华夏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米类,黄河流域以种植抗旱耐瘠薄土壤的粟(小米、谷子)为主,而长江流域多栽培性喜高温多湿的稻(大米),古代的华夏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温和,沃土良多,极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因此米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人们一直用小米、大米等谷物制造米酒,因此,中国盛行的是“米酒文化”。与之不同的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麦类,众多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远古时代,巴比伦人就已用小麦制成啤酒,远古埃及人也有如何酿造啤酒的记载,且西方国家大多以畜牧业或者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许多地方的气候和土壤等不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却对葡萄的生长非常有利,因而,在西方国家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首屈一指。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方的人们可以大量地用葡萄酿制并享用葡萄酒,所以古代西方盛行“啤酒和葡萄酒文化”。

可见,中西方酒种类之不同,反映出的是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农耕文化。直到近代,中西方的酒品才通过文化的交流而为相互所知并传播接受。

安徽文学

2010年第

10

246

三、饮酒之道

作为特别的一种文化,中西方饮酒之道的差异也折射出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模式,这一点,从酒和酒具的选择以及饮酒礼仪上可以显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感性直觉思维,因而中国人大多采用主观性思维模式,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层面,以人的思想和感受为主,即“以人为本”。在中国人看来,酒的发明是用来为人服务的,酒在欢乐时助兴,在忧愁时浇愁,神医华佗更用它作麻醉剂替人疗伤。再看饮酒地点,你能在酒馆里旸饮,也可在家中小酌全凭各人选择。而对于装酒的器皿,也没有特殊的规定,大碗显豪爽,小盅显秀气,酒壶便于携带,酒缸储存方便。而是采用普通的碟盘杯盏,还是做工精致,材质稀罕的昂贵酒具,往往依循饮酒人的身份地位、关系情谊而定。如此种种,都说明了在中国主观感情思维的文化中,酒文化也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特征。

而西方人喝酒有其特有的规矩和套路,这是由于西方思维注重科学、理性,趋向于探索自然和物质,发现且尊重事物的本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理性思维。他们重视不同酒自身的不同特点,充分尊重酒的性质和味道,力求将各种酒不同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通常西方人都会去酒吧喝酒,酒吧有特定的布局,特制的柜台、凳子、酒柜。酒吧侍者也有一套特定的规范化的服务操作,示瓶、开瓶、溜杯、温烫、滗酒、斟酒,以及宴会上各种酒具的摆设,都有严格规定,程序之复杂倒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人饮酒体现的是对葡萄酒自身特质的尊重,而对于酒具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饮者充分享受品味酒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充分舒展的滗酒器、乃至为葡萄酒温度而专门设计的温度计,形形色色的玻璃杯中小杯子是喝白葡萄酒的,再大一些的是喝红葡萄酒的,瘦而高的杯子是喝香槟的……这些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这一事物的尊重,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中国人喝酒,意在饮酒的人和饮酒的氛围,主张每次只饮一种酒,认为几种酒同时下肚后酒力不易发散,容易导致醉酒伤身,而酒的选择也多是由它给人的味觉效应或作用作为依据的。中国饮酒礼仪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对饮者或共饮者其人的尊重,根据人的尊卑亲疏和酒量高低选择不同度数,不同级别的酒。中国酒文化深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者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而行酒令、划拳、做游戏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者更尽兴,形成了中国酒食桌上一个穿插始终的欢快游戏,而这是中国酒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而西方人喝酒,意在酒的风味和酒与食材的搭配,他们吃一道菜换一种酒,一般吃沙拉和冷拼小吃时喝干白葡萄酒;

吃头道序菜时喝干白、干红或玫瑰葡萄酒;吃海鲜类正菜时喝高度(12~14度)干白葡萄酒;吃肉禽类正菜时喝高度(12~14度)干红葡萄酒;吃甜食时喝甜食酒或香槟酒。此外饭前要喝开胃酒,餐后还要喝鸡尾酒或威士忌、白兰地一类的蒸馏酒。如此一顿饭下来总得喝上五六种酒。西方的饮酒礼仪意在酒之物本身,饮用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来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喝较淡的酒再喝浓郁的酒、先饮短年份的酒再饮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再者,西方人讲究个人平等主义,酒席上极少见到餐桌上互相敬酒,也不兴划拳猜数的助兴之举。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大家才会一同举杯。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两者之间极大的文化差异,也直接形成了中西方在酒文化上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酒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更多是一种交际的媒介。人们通过酒来交流情谊,沟通情感,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洽谈商务,酒就是一个中间枢纽,连系着人们之间微妙的情感,人们更多的依靠饮酒而追求酒以外的东西。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各方面都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酒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渗透,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能够更恰当地使酒这一媒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需要承认的是,虽然中西方酒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但也都具有各自的内涵与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如璀璨的明星,光彩熠熠,源远流长。而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酒文化背后所隐藏的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民族意义,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更好地为英汉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更有利于整个世界人民的和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婷.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7月,第17卷第4期.

[2]徐琰.从酒文化的语词形态异同点看东西方文化特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5月,第3卷第3期.

[3]张志超.英汉酒文化的不对等性分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26卷第9期,.

[4]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5]任运伟.浅说中国酒文化及其开发和利用.企业管理,2008年

3月.

[6]刘耀锋.简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新学术,2007年第2期.[7]刘娟,韩芳.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科学教育,2008年6月.[8]王宇.论酒神狄奥尼索斯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月,第32卷第1期.

[9]万晓艳.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酒文化.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第38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