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上元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 藤野先生教案1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2
1 藤野先生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预习巩固1、作家作品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三、整体感知教师播放朗读,学生聆听,完成下列任务:1.标注出难字难词。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听读后,讨论明确:1、需要注意的字词(多媒体展示)2、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4、理清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
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回答后明确: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2、学生再根据阅读感知,课本扉页后的彩色插图中有藤野先生的油画肖像,请你为这张画像配一段简要的文字说明。
用“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回答,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学生积极思考,发言。
八年下学期第一课《藤野先生》(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下学期第一课《藤野先生》(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八年下学期第一课《藤野先生》(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文化,了解日本电影《藤野先生》的主题。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火车,了解日本的交通工具。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发现火车在电影中代表的文化背景,了解电影的内容。
2.难点:理解本视频片段中的日语台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式】通过分组竞赛、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获得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同学快速复习关于日本和日本文化的知识,例如“关于日本的铁路文化应该了解些什么?”“日本是锂电池最主要的消费市场,你了解什么样的锂电池适合在日本销售?”2. 视频观看让同学们欣赏电影《藤野先生》片段:主人公在火车上面结识老人,从老人处获得许多人生的真谛。
3. 分组竞赛将同学分为好几组,让每个组各选择一位代表,代表在舞台表演给大家看。
这样能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
4. 情景模拟学生提供一个火车上的场景,一个学生担任列车员,一些同学担任乘客,让他们轮流说日语和做出动作。
这样可以适当提高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此教学方案通过分组比赛、模拟情境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基本知识上,同学们清楚获得了一些日本文化上的知识,课程上也积极关注到日语掌握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收获通过本次日语口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还深入了解了日本文化,增强了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对跨文化交流的认知。
多种教学方式的使用丰富了课堂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
此外,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也得到锻炼,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1课藤野先生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了解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理解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藤野先生,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了解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理解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了解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藤野严九郎在《谨忆周树人君》中说:“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
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的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
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它当成异己。
少年时我向福井藩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
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藤野的文字表达了哪几层意思?明确:表达了三层意思: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正值日清战争之后,日本社会有普遍歧视中国人的现象。
藤野先生曾向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
藤野先生让鲁迅先生特别亲切,特别感激。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4年,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在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决定弃医从文。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课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藤野先生》教学目标1.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伟大品格,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2.掌握课文的脉络、结构。
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3.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文章叙事的线索。
2.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绯红(fēi) 驿站(yì) 教诲(huì) 芦荟(huì)瞥见(piē) 畸形(jī) 匿名( nì) 诘责(jié)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 油光可鉴(jiàn)2.解释下列词语。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这里指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
不逊:无礼。
逊,谦逊。
诘责:反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3.了解背景(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二心集》等(2)简介作者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篇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5.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6.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7.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
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
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求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过程1、导入及作家作品。
鲁迅本名?2.他的籍贯?3.对他的评价?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籍贯浙江绍兴,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鲁迅作品?1. 《风筝》;;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 《社戏》;4. 《阿长与〈山海经〉》。
解题: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教解剖学的老师。
——“鲁迅的老师”可以吗?小资料:藤野先生简介: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
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
《藤野先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2、过程与方法:⑴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背景资料,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⑵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揣摩关键词语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感情。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学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要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方法1、资料搜集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帮助理解文章主题。
2、阅读体验法: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默读、跳读、指读、齐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一心灵融入浓浓情感之中。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本文转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讨论。
教师归纳、明确答案。
)作者简介(见课件第3张)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教案(一)《藤野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
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难点: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一、明确学习目标1.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简介写作背景。
3.排除字词障碍。
4.初读全文。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5.分析文章第一部分二、自主预习1.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然后说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2.写作背景:(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 《藤野先生》【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2. 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 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初中阶段学习过的鲁迅的有关作品及其作品集导入。
二、展示交流预习成果1.检测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共同研讨(一)速读课文,思考: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屏显第37段并齐读)3.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线:回忆藤野先生。
(与藤野先生相识的缘由、相识相处、离别与怀念。
)暗线: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
(思想感情的变化)4.朗读32—35段,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5.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6.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二)细读课文,研讨:1.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描写?第6自然段)“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2.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件事,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并说说这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在课本上做批注)。
藤野先生品质: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领会各组织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脉络文明、记叙有序的方法。
2.学习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三)智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本文,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⑥正因为居里夫人是位高级妈妈,所以她的两个女儿能成为有出息的孩子。
大女儿伊瑞娜获得了诺贝尔奖,小女儿艾芙成了音乐家、传记作家。
四今天早上,我又看见妈妈在为我煮方便面,心想:“妈妈每天都在为我服务,我为何就不能为妈妈服务一次呢?”想着想着,我就来到了厨房,亲切地问:“妈妈,您能教我煮方便面吗?”“当然可以啦!”妈妈笑着对我说。
(四)美育渗透点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鲁迅先生资料。
2.编列课文结构提纲,找出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语言、行动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学习精选若干片段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
2.通过语言行动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先生的语言、行动的语句。
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结合背景介绍,壹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疑点”。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作了解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线索;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层。
藤野先生课题藤野先生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2.检索资料,掌握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3.熟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明暗两条线索,从而学习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上“3”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课(2分)二、出示目标(1分)三、检查预习(9分钟)导入新课: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二、教学目标(ppt)三、检查预习(出示PPT)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学生齐读]做在练习本上,之后出示PPT展示答案绯红(fēi)烂熳(màn)芦荟(huì)解剖(pōu)四、熟读课文,理清思路(30分钟)绯红烂熳芦荟解剖不逊匿名诘责瞥见2、解释词语。
匿名:不逊:标致: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深恶痛疾:3、作家作品4.《朝花夕拾》5.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四、熟读课文,理清思路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顾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2、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3、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4、作者写哪些与藤野有关系事件?不逊(xùn)匿名(nì)诘责(jié)瞥见(piē)小组代表抢答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小组代表介绍 3.4.5题,PPT展示,学生整理笔记独思: 回顾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讨论回答: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北京)小组讨论归纳:三部分(1~3)东京所见所感;(4~35)仙台学医生活;(36~38)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第1课藤野先生
章、节第一单元课时第 1 课时课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
2、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3、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2、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教师复备
一、导入新课: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
)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三、阅读研讨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教学过程教师复备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
实的精神。
还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见板书)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
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
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
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
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
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
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
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
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
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
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
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
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
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
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
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
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
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
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
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教
学
反
思
授课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