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创意之图形同构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4.78 MB
- 文档页数:31
《图形创意》课程——“同构图形的创意技巧”教学设计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67 专业:艺术设计类6701 课程:图形创意适用对象:专科一年级一、教学思想(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图形创意》我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前导课程是《设计造型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学习图形创意的创意方法、表现手法和应用。
本次微课“同构图形的创意技巧”为问题情境,借助相关教学工具与软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旨在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掌握同构图形的创意技巧。
(2)掌握同构图形的的设计原则。
(3)理解同构图形的的形成原因、发展路径和应用方向。
二、课程设计思想(包括教学方法、手段)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的问题,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探索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1)采用多媒体手段,将录屏软件把主要的PPT和程序代码,包括操作过程都进行了串联,有机结合起来。
(2)充分采用了PPT的动画,画面的色彩搭配配合主讲老师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讲解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3)按照应用的实现流程,层层推进任务,对视频录像进行了精致的打磨,最大限度展现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特色本节微果有如下特点:1.通过一个心理学问题展开教学活动,趣味性和启发性强,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生动清晰地阐明了图形创意中同构图形的创意流程。
3.以手绘录屏演示的方式进行讲解,画面表现力强。
4.内容丰富,主线清晰,教学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的技能,由点到面,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主讲教师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富有感染力,较好展现了良好的教学风貌和个人魅力。
6.以简明、实用为出发点,选择简洁的PPT模板,突出内容重点。
四、微课脚本:。
《同构图形》教学设计一、教学构思:本课取材于浙美版第16册中的第三课《奇妙的视觉图形》中关于“同构图形”“元素替代”两块内容。
在翻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元素替代”也属于“同构图形”中的一种,它也是江不同的但相互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新意的、奇特的图形,所以,我们把教材中关于“同构图形”“元素替代”这两块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几种不同构成方式归纳为“替换”“拼置”和“填充”三种类型。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感受同构图形给人的强烈视觉冲击力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尝试练习,初步了解和运用“同构图形”的构成方式3、学生应用“同构图形”的构成方式进行工艺类主题的创意练习,初步设计出有趣味甚至有意义的图形,启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锻炼,树立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同构图形的三种构成方式进行创意设计。
教学难点:用同构图形的构成方式设计出有趣味甚至有意义的图形。
四、教学准备教具:课件、作业素材、剪刀、纸张、彩色水笔学具:彩色水笔、记号笔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幻灯展示两张对比头像(图1、图2),观察学生反应,引出“同构图形”2、解释“同构图形”的概念什么是同构图形?将两个图形有目的的整合在一起。
(重点要放在“同构图形”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意义的整合)(二)探究类型,尝试作业1、出示第二张同构图片(图3),让学生与第一张经过同构处理的作品在构成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引发学生对同构图形的构成方式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引出同构方式之一“拼置”和同构方式之二“替代”)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分析同构图形的构成方式——“拼置”和“替代”(用分解图形的方式来说明构成方式以达到直观有效的目的)图1 图2 图3 图4 3、出示第三张同构图形(图4),让学生分析与前两幅作品在构成方式上的不同,引出构成方式之三——“填充”(教师在解释概念时要激发学生能否用成语概括,画蛇添足、偷梁换柱、鸠占鹊巢)4、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示范这三类构成方式的图形设计。
图像创意同构教案高中美术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图像创意同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包括对同构图像的历史背景、艺术流派、代表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简要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基本认识。
通过分析经典案例,让学生理解同构不仅仅是简单的拼贴或组合,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视觉语言创新。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实践图像创意同构。
例如,可以让学生收集各种日常物品的图片,如自然元素、城市景观、人物肖像等,然后鼓励他们将这些图片进行剪辑、重组,创作出全新的图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创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勇于尝试和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项目。
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完成一个主题性的同构作品,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部分,最终将所有部分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创意交流。
除了实践操作之外,理论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定期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同时引导他们分析和评价同学的作品。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图像创意同构的内涵,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欣赏艺术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品味。
这意味着在教授技术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风格的同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学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像创意同构的技巧,教师可以邀请专业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来校进行讲座或者工作坊。
这样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关于同构艺术的专业知识,还能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艺术创作现场,从而获得更直观的学习体验。
初中美术同构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同构图形的概念,理解同构图形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同构图形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同构图形,增强对美术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1. 同构图形的概念与特点。
2. 同构图形的创作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1. 同构图形的创新设计。
2. 培养学生对同构图形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同构图形的课件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同构图形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同构图形的艺术魅力。
2. 教师简要介绍同构图形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同构图形的定义、分类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同构图形的艺术特点。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同构图形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创作思路。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教师提出课堂实践要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同构图形作品。
2.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共同欣赏和学习。
四、作品欣赏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展示优秀同构图形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同构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同构图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自主创作一幅同构图形作品,要求具有创新性和个性。
2. 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同构图形实例,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创作思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欣赏,让学生掌握了同构图形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方法。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充分发挥创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同构图形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