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狂犬病患者的护理教案第一章:狂犬病的基本概念1.1 狂犬病的定义1.2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1.3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1.4 狂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章:狂犬病的治疗与护理原则2.1 狂犬病的治疗原则2.2 狂犬病的护理原则2.3 护理措施的实施与监测2.4 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三章:狂犬病患者的生活护理3.1 饮食护理3.2 个人卫生护理3.3 休息与活动的护理3.4 心理护理第四章:狂犬病患者的病情观察与评估4.1 观察指标的设定4.2 病情观察的方法与技巧4.3 病情评估的内容与指标4.4 病情变化的处理与报告第五章:狂犬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预防措施5.1 狂犬病的相关知识普及5.2 预防狂犬病的措施5.3 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指导5.4 社区狂犬病预防与控制的宣传与教育第六章:狂犬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与监测6.1 狂犬病疫苗的使用与护理6.2 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与护理6.3 支持性治疗药物的使用与监测6.4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第七章:狂犬病患者并发症的护理7.1 狂犬病继发感染的治疗与护理7.2 狂犬病脑炎的护理7.3 狂犬病心肌炎的护理7.4 狂犬病其他并发症的护理第八章:狂犬病患者的康复护理8.1 康复护理的目标与原则8.2 康复护理的方法与技巧8.3 康复护理的实施与监测8.4 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估与改进第九章:狂犬病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9.1 临终关怀护理的理念与原则9.2 患者生命末期的护理与支持9.3 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与支持9.4 丧亲之后的哀伤辅导第十章:狂犬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控制10.1 护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10.2 护理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流程10.3 护理质量改进的措施与策略10.4 护理质量评价的标准与指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狂犬病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需与其它病毒性脑炎等进行鉴别诊断。
二、狂犬病的治疗与护理原则难点解析:护理措施的个性化调整,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
狂犬病患者的护理教案第一章:狂犬病的基本概念1.1 狂犬病的定义1.2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1.3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1.4 狂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章:狂犬病的护理评估2.1 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2.2 患者的神经系统评估2.3 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2.4 患者的护理级别评估第三章:狂犬病的护理措施3.1 患者的生活护理3.2 患者的病情观察3.3 患者的药物治疗护理3.4 患者的并发症护理第四章:狂犬病的健康教育4.1 狂犬病的预防措施4.2 狂犬病患者的家庭护理4.3 狂犬病患者的心理调适4.4 狂犬病患者的康复训练第五章:狂犬病患者的心理护理5.1 患者心理状态的分析5.2 心理护理的目标与方法5.3 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5.4 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第六章:狂犬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6.1 狂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6.2 抗病毒治疗的应用6.3 狂犬病康复期的治疗策略6.4 康复护理在狂犬病患者中的应用第七章:狂犬病患者的病情观察与评估7.1 狂犬病患者病情观察的重点7.2 狂犬病患者病情的评估方法7.3 病情变化的紧急处理7.4 病情进展的记录与报告第八章:狂犬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护理8.1 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与护理8.2 支持性药物的应用与护理8.3 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8.4 药物治疗的护理指导第九章:狂犬病患者的并发症护理9.1 狂犬病患者常见并发症的认识9.2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护理9.3 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9.4 循环系统并发症的护理第十章:狂犬病患者的家庭护理指导10.1 家庭护理的环境要求10.2 患者的生活照顾指导10.3 患者的病情监测与紧急处理10.4 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与教育第十一章:狂犬病患者的营养支持11.1 狂犬病患者营养评估11.2 营养支持的饮食安排11.3 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11.4 营养状况的监测与调整第十二章:狂犬病患者的康复护理12.1 康复护理的目标与原则12.2 康复护理的方法与技巧12.3 康复护理的实施与监测12.4 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估与改进第十三章:狂犬病患者的临终关怀13.1 狂犬病患者临终关怀的意义13.2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13.3 临终患者的症状控制13.4 临终患者的家庭与社会支持第十四章:狂犬病患者的护理案例分析14.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14.2 案例一:急性狂犬病患者护理14.3 案例二:慢性狂犬病患者护理14.4 案例三:狂犬病患者的康复护理第十五章:狂犬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控制15.1 护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15.2 护理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指标15.3 护理质量控制的实施与监督15.4 护理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与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狂犬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诊断。
狂犬病的预防教案教案标题:狂犬病的预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狂犬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危害。
2. 掌握预防狂犬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正确的预防狂犬病的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1. 狂犬病的概念和病因。
2.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3. 狂犬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你们是否了解狂犬病?它对人类的危害有多大?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狂犬病是如何传播的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狂犬病的概念和病因。
2. 介绍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3. 解释狂犬病对人类的威胁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三、预防知识传授(20分钟)1. 介绍狂犬病的预防措施,包括:- 不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疑似患病的动物。
- 避免与流浪犬接触,及时报告当地动物控制部门。
- 养宠物犬要定期接种狂犬疫苗。
- 在疫区或旅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和手套。
2. 强调应急处理方法:- 若被狗咬伤,应立即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伤口。
- 就医时告知医生被狗咬伤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提供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以及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该如何应对。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狂犬病的预防知识要点。
2. 评价学生对狂犬病预防教育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投影仪。
2. 狂犬病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对狂犬病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狂犬病危害的认识和应急处理方法的理解。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动物控制部门或动物收容所,了解更多关于狂犬病预防的实际工作。
2. 鼓励学生制作宣传海报或小册子,向家人、朋友和社区宣传狂犬病的预防知识。
备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可以适当调整教案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中班教学目标:1. 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狂犬病的能力。
3. 增强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1.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
2. 狂犬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1.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增强幼儿对生命的尊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
2. 狂犬病预防宣传册。
3. 模拟场景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故事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狂犬病的基本知识。
2. 提问:你们知道狂犬病是什么吗?它是怎么传播的?二、了解狂犬病1. 教师利用课件、图片、视频等,向幼儿介绍狂犬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
2. 举例说明狂犬病的传播途径:被疯狗咬伤、抓伤等。
3. 介绍狂犬病的症状:发热、头痛、呕吐、流口水、吞咽困难、兴奋或抑郁、恐水、怕风等。
4. 强调狂犬病的预防措施:a. 避免与疯狗、流浪狗等动物接触。
b. 如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及时就医,进行伤口处理和接种狂犬病疫苗。
三、模拟场景1. 教师设置模拟场景,让幼儿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被咬伤的幼儿、救助者、医生等。
2. 让幼儿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如何处理被动物咬伤的情况,如清洗伤口、寻求帮助等。
四、互动游戏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狂犬病预防知识问答”游戏。
2. 提问:狂犬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如何预防狂犬病?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回答正确问题的幼儿可获得小奖品。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性。
2. 引导幼儿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如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他人等。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模拟场景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狂犬病预防措施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幼儿在互动游戏中的参与度,了解幼儿对狂犬病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幼儿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延伸: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幼儿回家与家长一起了解狂犬病的相关知识。
预防狂犬病安全健康教育教案(6篇)预防狂犬病安全健康教育教案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狂犬病的基本知识和狂犬病的危害,从而引起对本病防治工作的重视,以便认真做好防治工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狂犬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狂犬及可疑狂犬的识别。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狂犬病的事例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引入:1、师:老师这里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
师:喜欢小动物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你和小动物之间的趣事?(学生自由发言)二、交流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搜集到的资料,感受猫、狗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1、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师:很多同学都和小动物之间的趣事。
老师知道大家都非常有爱心,都能够和小动物们和谐相处,老师非常高兴。
师:那你和小动物之间有没有发生过不快的事情?(学生交流)师:小动物们也有自己的习性,如果用不恰当的方式和它们相处,就有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
,被猫、狗抓伤或咬伤以后,最容易引发的“狂犬病”就是最致命的一种危害。
师:谁来把你搜集到的被猫、狗抓、咬伤的事例讲给大家听。
2、看影片。
预防狂犬病安全健康教育教案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并了解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预防狂犬病的方法及关键措施。
难点:狂犬病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过程1、调查:哪些学生家养有小动物?2、了解:养小动物的目的是什么?知道养小动物存在的危险在哪吗?3、导入本课课题:预防狂犬病4、学生分组对自行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5、请小组长介绍狂犬病的病因及传染源、传播途径,教师补充狂犬病是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的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狼等肉食动物,人因被病兽咬伤或抓伤而被感染,所以又叫疯狗病。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病毒主要存在于这些病犬的唾液中,在发病前数天已具有传染性。
如被病犬咬伤或抓伤,病毒就会通过被咬伤口侵入体内,也可是有病毒的唾液碰到了原来没有完全愈合的伤口而感染,也可是剥病兽的皮或吃病兽的肉而被感染。
《预防狂犬病》教案标题:预防狂犬病教案引言概述: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犬类动物传播给人类。
为了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正确预防和处理狂犬病。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预防狂犬病的教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狂犬病的威胁。
一、狂犬病的传播途径1.1 狂犬病主要通过犬类动物传播给人类,也可以通过其他犬科动物传播。
1.2 狂犬病病毒存在于犬类动物的唾液中,主要通过受伤或被咬伤的方式传播给人类。
1.3 狂犬病病毒还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因此需要警惕不明原因的伤口和接触动物后要及时清洁。
二、预防狂犬病的措施2.1 注重犬只的疫苗接种,定期带犬只到宠物医院接种疫苗。
2.2 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尤其是疑似患病的动物。
2.3 避免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接触流浪犬或其他犬类动物。
三、狂犬病的早期症状3.1 狂犬病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3.2 患者可能出现疲劳、肌肉疼痛、咽喉疼痛等症状。
3.3 在发病后1-2周内,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狂躁、抽搐、痉挛等。
四、处理疑似感染狂犬病的情况4.1 如果被犬类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清洁伤口,并前往医院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
4.2 如果接触了疑似患病的犬类动物,应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接受相关检测。
4.3 在疑似感染狂犬病的情况下,应立即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五、加强宣传教育5.1 加强对狂犬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5.2 鼓励养犬人士定期带犬只接种疫苗,避免犬只成为狂犬病的传播源。
5.3 提倡文明养犬,避免流浪犬问题的恶化,减少狂犬病传播的可能性。
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预防狂犬病的发生,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预防狂犬病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狂犬病防控工作,做好自我保护。
学生健康教案——预防狂犬病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犬病的概念、症状和危害。
2. 培养学生预防狂犬病的意识和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动物咬伤处理的正确方法。
教学重点:1. 狂犬病的概念、症状和危害。
2. 预防狂犬病的措施。
3. 动物咬伤处理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1.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2. 预防狂犬病的具体措施。
教学准备:1. 课件:狂犬病的概念、症状、危害及预防措施。
2. 视频:狂犬病患者的典型案例。
3. 动物咬伤处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介绍狂犬病的概念、症状和危害。
2. 播放狂犬病患者的典型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狂犬病的关注。
二、讲解预防狂犬病的措施(10分钟)1. 讲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如被狗、猫等咬伤、抓伤等。
2. 强调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预防意识。
3. 讲解预防狂犬病的具体措施,如接种狂犬疫苗、避免接触流浪动物等。
三、互动环节:讨论预防狂犬病的实际行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预防狂犬病的实际行动。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预防狂犬病的经验。
四、讲解动物咬伤处理的方法(10分钟)1. 讲解被狗、猫等咬伤后的处理步骤,如清洗伤口、消毒、接种狂犬疫苗等。
2. 强调及时处理动物咬伤的重要性,避免狂犬病的感染。
3. 展示动物咬伤处理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处理方法。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狂犬病预防和处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预防狂犬病,保护自己的健康。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户外宣传活动,如发放狂犬病预防宣传资料,提高社区居民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六、案例分析:狂犬病疫情实例(10分钟)1. 教师展示近年来发生的狂犬病疫情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狂犬病的流行情况。
2. 学生分析疫情实例中存在的问题,如流浪狗管理不当、疫苗接种率低等。
3. 教师点评,强调加强狂犬病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七、角色扮演:狂犬病防控宣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如政府部门、宠物主人、社区居民等。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使学生掌握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理方法,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
2. 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1. 狂犬病的预防措施。
2. 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狂犬病的严重性,引起学生关注。
2. 提问:同学们了解狂犬病吗?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二、讲解狂犬病知识1. 介绍狂犬病的定义、传播途径、症状等基本知识。
2. 强调狂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抓伤等。
3. 讲解狂犬病的症状,如恐水、狂躁、吞咽困难等。
三、预防措施1.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接触流浪犬等。
2. 避免与疑似狂犬、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接触。
3. 犬只要定期接种疫苗,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四、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狂犬病?2.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狂犬病知识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解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理方法1. 介绍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理流程,包括冲洗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等。
2. 强调冲洗伤口的重要性,以及冲洗时间和方法。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播放狂犬病病例视频,让学生了解狂犬病的严重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预防措施和暴露后的处理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狂犬病防治的短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预防狂犬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狂犬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帮助学生树立预防狂犬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宠物,避免被宠物咬伤、抓伤。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
(2)预防狂犬病的具体方法。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狂犬病的严重性。
(2)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落实预防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狂犬病发作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狂犬病患者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预防狂犬病。
提问:同学们,看了刚才的视频或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狂犬病是怎么回事吗?(二)知识讲解(20 分钟)1、狂犬病的定义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 100%。
2、狂犬病的传播途径(1)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
(2)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的唾液、血液等。
3、狂犬病的症状(1)潜伏期:一般为 1-3 个月,短则不到一周,长则一年以上。
(2)前驱期:患者出现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对声音、光线等刺激敏感。
(3)兴奋期:患者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4)麻痹期:患者逐渐进入昏迷状态,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被动物咬伤、抓伤?2、如果不小心被动物咬伤、抓伤,应该怎么做?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四)预防狂犬病的方法(15 分钟)1、管理好宠物(1)定期给宠物接种狂犬病疫苗。
(2)给宠物佩戴标识牌。
(3)避免宠物接触野生动物。
2、注意自身防护(1)不招惹、挑逗陌生的动物。
(2)与宠物玩耍时,注意不要被咬伤、抓伤。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犬病的概念、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
教学重点:1.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1. 让学生认识到狂犬病的严重性,提高预防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狂犬病的概念,提问:“什么是狂犬病?”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讲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措施。
二、讲解狂犬病知识1. 狂犬病的概念: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被病犬、病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
2.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犬、病猫等动物的唾液中,当它们咬伤或抓伤人类时,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人体。
3. 狂犬病的症状: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个月,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恐惧感、兴奋、瘫痪等。
4. 狂犬病的预防措施:a. 避免与病犬、病猫等动物接触,尤其是被咬伤或抓伤。
b. 如不慎被咬伤或抓伤,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尽快就医。
c. 接种狂犬病疫苗,提高免疫力。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狂犬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狂犬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教训,提高预防意识。
四、互动环节1. 教师提问:“如何预防狂犬病?”2.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狂犬病的严重性及预防措施。
2.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提高关注公共卫生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狂犬病知识、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狂犬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措施。
2. 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积极参与,提高了预防意识。
3. 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并了解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预防狂犬病的方法及关键措施。
难点:狂犬病是怎样传播的?
三、教学过程
1、调查:哪些学生家养有小动物?
2、了解:养小动物的目的是什么?知道养小动物存在的危险在哪吗?
3、导入本课课题:预防狂犬病
4、学生分组对自行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5、请小组长介绍狂犬病的病因及传染源、传播途径,教师补充
狂犬病是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狼等肉食动物,人因被病兽咬伤或抓伤而被感染,所以又叫疯狗病。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病毒主要存在于这些病犬的唾液中,在发病前数天已具有传染性。
如被病犬咬伤或抓伤,病毒就会通过被咬伤口侵入体内,也可是有病毒的唾液碰到了原来没有完全愈合的伤口而感染,也可是剥病兽的皮或吃病兽的肉而被感染。
另外,狂犬病人的唾液中也含有病毒,因此狂犬病人也具有传染性。
6、师介绍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发病早期会出现低热、头痛、咽喉痛、疲倦、恶心等症状,跟感冒的症状非常相似,被咬伤或抓伤的伤口及其周围有麻、痒、痛的感觉,四肢还会有蚂蚁爬的感觉。
早期过后人会进入一个高度兴奋状态,出现恐惧不安,对声音、光线、风、水等刺激非常敏感,喉部发紧,吞咽困难,恐水、怕风、多汗、流口水等现象。
其中以恐水症最典型,病人在非常渴的情况下也不敢饮水,因为一看见水或者听到水声甚至提到水字都会引起咽喉部严重的痉挛,进而不敢碰水及饮水。
严重的会出现精神失常,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状况。
这样的兴奋期一般会持续1~3天。
兴奋期一过,人会慢慢的安静下来,痉挛发作也会停止,但是会出现全身瘫痪的现象,呼吸开始变弱并且没有规律,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因为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7、如果不慎被小动物咬伤或抓伤,我们应该怎么办?请有过此经历的学生介绍到医院处理伤口,并接收狂犬疫苗的接种
8、教师补充介绍预防措施
最好不要养小动物,如果有必要养就要给小动物定期打预防针
注意传染源,对发病的小动物要马上打死并且以火烧或者深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切记不能剥皮甚至进食在被病犬咬伤、皮肤伤口被病犬唾液感染、皮肤伤口被狂犬病人的唾液感染,一定要到医院接种狂犬病疫苗
在被咬伤的时候,要立即挤压伤口进行排血,用肥皂水或者新洁尔灭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以上,然后再用烧酒或者酒精涂擦伤口,伤口千万不要缝合或者包扎,最后及时到医院接种狂犬疫苗。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