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1
夏前21世纪-16世纪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前16世纪-11世纪前11世纪-前771年前770年-前256年甲骨文金文朱书墨书玉书石刻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散氏盘》《大盂鼎》《石鼓文》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1899年,在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龟甲上刻多为卜辞。
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即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名钟鼎文,又名金文。
汉字造字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史称六书。
秦前221年--前206年大篆小篆《史籀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李斯胡毋敬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最早的统一文字。
传秦国大将蒙恬制笔。
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学篇》。
籀音zhou峄音yi西汉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篆书隶书行书东汉中期章草东汉末期楷书东汉末期《石门颂》《礼器碑》《华山庙碑》《景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军帖》崔瑗杜操刘德昇蔡邕张芝许慎《说文解字》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赵壹《非草书》托名蔡邕《笔论》托名蔡邕《九势》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
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
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书写材料,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到普及。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280年公元265-公元420年公元420-公元581年魏碑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钟繇《宣示表》索靖《月仪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瘗鹤铭》《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钟繇卫觊、卫瓘、卫恆、卫宣、卫夫人索靖陆机琅琊王氏(羲之、献之等)王僧虔卫恒《四体书势》杨泉《草书赋》王羲之《笔阵图》王羲之《自论书》王珉《行书状》虞龢《论书表》王僧虔《书赋》《论书》楷书自汉末至两晋逐渐成熟。
宋朝历史简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分为两个时期:北宋和南宋。
北宋的首都是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而南宋的首都则是临安(今天的浙江杭州)。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盛、经济发达的时代,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由赵匡胤建立,为了防止辽朝的侵略,他和辽朝达成了“慕和议”,确立了宋朝的统治。
之后,他还通过搞好经济和军事建设来加强国力,使得国家逐渐恢复了繁荣与稳定。
在北方,辽朝和西夏是宋朝的邻国,而南方则有南诏、南汉、南唐、北汉等国家。
北宋时期,国家实行科举制度,兴办学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进行了许多文化上的改革。
著名的文化人物有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
此外,北宋还进行了一些军事改革,如加强边防、修建长城等,但对于抵制外族侵略却并不成功。
1127年,金朝攻破了北宋的首都汴京,迫使北宋灭亡,宋徽宗被俘。
这标志着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的开始。
南宋时期,由于不断的战乱,南方的经济一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恢复经济,如实行种糙租、发展海外贸易等。
南宋还进行了一些军事改革,加强了海防力量,并修筑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用于防洪和灌溉。
南宋时期,发生了“南宋词派”的兴起,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此外,南宋时期的茶叶、瓷器和绘画等艺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南宋时期也面临着西方势力的侵略。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出现,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1234年,蒙古军队攻破南宋的首都临安,南宋政权被迫撤退到福建的漳州。
1271年,蒙古帝国建立元朝,结束了中国的宋朝时期。
总的来说,宋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成果仍在南宋时期得以延续。
不论是北宋的科举制度、经济发展还是南宋的租税改革和海外贸易等措施,都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尽管宋朝也面临着一些军事挑战和外族的侵略,但它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达给中国历史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第1篇】教科书分析:1.课文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宋·陆游的《示儿》、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示儿》的前两句诗表达了看不到祖国统一的悲愤、遗憾。
后两句诗则寄希望于子孙后代能统一祖国,表达了诗人至死都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题临安邸》前两句诗表达了对南宋权贵不思收复国土的愤怒之情。
后两句诗则直斥南宋权贵纸醉金迷,苟且偷安,忘记了国家危难。
《己亥杂诗》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希望有新兴力量打破清朝腐朽残酷统治下的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用奇特的想象,寄希望有大批有用之才涌现,挽救垂危的国家。
三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炙热的爱国情怀。
2.《示儿》里有2个会写的字,为此,默写的练习达标宜在背诵和写字教学后进行。
3.课后练习“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落实阅读要从题目开始,了解题目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4.课后练习“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落实单元重点语文要素的学习训练,是教学的重点。
5.虽然这篇课文由三首古诗词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教学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学情分析:1.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词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形成了一定的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这些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学生在四上《古诗三首(出塞)》一课已接触学习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下又进行了“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训练,这些是“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的学习训练基础,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
宋朝简史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赵匡胤的⽗亲名赵弘殷,在建⽴后唐时⽴下赫赫战功,后唐李嗣源登上帝位后,赵弘殷被封为京都骑兵指挥使,朝代更迭迅速,赵弘殷也历任各代的武职,公元927年,赵匡胤诞⽣于洛阳夹马营,据说出⽣时满室异⾹不散,取乳名为“⾹孩⼉”。
赵匡胤⽂武双全,⾃创太祖长拳,是现今中国六⼤名拳之⼀,还发明了“熟铜⼤⼩蟠龙棍”,即双节棍,且⾃幼读书,⼿不释卷。
赵匡胤21岁时,辞别⽗母,游⾏天下,23岁时,遇到了时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投到其门下,郭威建⽴后周之后,赵匡胤任禁卫军长,成为柴荣(周世宗)的属下,柴荣即位后,赵匡胤随柴荣南征北战,深得重⽤,公元959年,柴荣在收复燕云⼗六州时⾝染重病,退军不久去世,幼⼦柴宗训继位,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公元960年正⽉,赵匡胤率军出征镇、定两州之乱,兵⾄陈桥,发⽣兵变,赵匡胤取代后周建⽴宋王朝。
宋太祖赵匡胤兵不⾎刃夺取政权,为帝后⼜不轻杀⼀⾂下,⼀直为后⼈所称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以武将之⾝代周⾃⽴,⾃然深知武将的能量,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些声望⾼⼜有重兵的将领⼿中兵权,削除了朝中的乱源。
⾃唐朝中叶以来,地⽅的藩镇势⼒过⼤,时⽽发⽣叛乱,宋朝建⽴后,赵匡胤彩⽤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的计策,从政权、财权、军队三个⽅⾯来削弱藩镇,达到强⼲弱枝的⽬的,提⾼了中央的威望,改变了五代时期的地⽅势⼒过⼤问题,削除地⽅的乱根。
此外,宋太祖还先后征服了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势⼒,基本上统⼀了中原。
赵匡胤⽇常⽣活检朴,对⾃⼰的家⼈约束甚严,但却不是⼀味吝啬,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于国于民应做的开销⼗分慷慨。
公元976年,赵匡胤崩于寝宫,死因是历史上的⼀段奇案,但根据种种史料推测,是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于这个“烛影斧声”之夜诛杀其兄,谋得皇位,直到187年之后,宋⾼宗赵构才将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
赵匡胤之后,其弟赵光义继位为帝,即宋太宗。
论北宋王朝的灭亡北宋,从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开创基业,到宋徽宗、宋钦宗1127年被金俘虏,北宋亡。
历经太祖(在位16年)、太宗(在位21年)、真宗(在位25年)、仁宗(在位41年)、英宗(在位4年)、神宗(在位18年)、哲宗(在位15年)、徽宗(在位25年)、钦宗(在位2年)9个朝代167年。
纵观北宋王朝,据李华瑞编著的《宋史论集》记载:在政治体制上,宋太祖君臣集团从开业之初就进一步的加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治,并巧妙的分散宰相之权,而后又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科举考试、官员选拔以及监察制度,杜绝了封建王朝屡见不鲜的宦祸、藩镇之祸、权臣谋逆之祸、流贼覆国之祸。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明的时代。
政治开明、言论宽松,是那个时代的大趋势,在开明环境下,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名人与故事。
有太祖、太宗、真宗时代能带兵打仗抗辽英雄的杨业、杨延昭父子;也有神宗时期大学者、改革家王安时;文学方面有仁宗时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集团;科技自主创新方面有仁宗时代的沈括、毕生。
经济上,更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商业社会,其多种经济模式均在世界上开一代风气之先。
用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说,可以说北宋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
军事上,北宋由于先后不断的与辽、西夏和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应该说还是自始至终的具有一定的战斗力的。
至于此,那么为什么北宋在金的军事打击下就突然灭亡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认为是宋徽宗在位的25年,昏庸无能,并重用蔡京等一帮奸臣、小人所致。
笔者认为这都不是最致命的,其根本点只有三条,供大家探讨:国库从充足到空虚(钱袋子问题)北宋政府的钱袋子问题是怎样的呢,我们先算一下经济账。
据包伟民、吴铮强著的《宋朝简史》记载,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由各种税收(土地税、人头税、商税、关税、矿业税、城郭之税)和各种垄断经营收入(食盐垄断经营收入、茶叶的垄断经营收入、酒类的垄断经营收入、买断经营各种海外进口的香料、犀象等名贵产品)组成。
北宋历史简介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
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
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北宋与南宋的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
公元960年,后周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途中,发动了政变,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陈桥兵变"。
他便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
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斗争。
北宋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三地,又于974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
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王朝,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曾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
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自宋太宗赵光义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
直至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
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
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为了使宋不再成为继五代十国后的又一个短命的王朝,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
首先在军事方面,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使宋朝对军队有了完全的掌握权。
另外,宋沿袭唐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官的职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
1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
中国历史各朝代简史及疆域地图来源:盛新的日志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家天下王朝。
都城安邑。
夏朝简略: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为继承人。
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
禹之子启,承袭父位,中华历史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隶制社会大致形成于禹在位时期。
禹传位启,启传位太康,后历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
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夏朝地图:商朝(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商朝简略:夏桀无道,部落首领汤反。
建立商王朝。
一开始定都毫(念:bo。
今河地商丘。
),后盘庚在位时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所以,商朝亦叫殷商。
汤之后有:外丙、仲壬、太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澶(没有水字旁的)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乙(文丁)、帝乙、帝辛。
帝辛即纣,商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商朝地图:周朝(约前11世纪-前256年)周分两段,西周、东周。
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
东周都城洛邑。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商末,文王姬昌反。
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继续反商,纣王自尽,发取而代之,国号为周,幽王无道,锋火戏诸侯而失信天下,最后亡国。
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武王姬发朝为西周。
西周地图: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东周后,国势衰危,后分为两段,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前256年,周郝王59年,秦国(当时一诸侯国)灭周朝。
东周春秋时期地图:东周战国时期地图:秦(前221年-前206年)秦朝结束了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秦朝建都咸阳(今西安)。
从周郝王59年(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后,经昭襄王蠃则、孝文王蠃柱、庄襄王蠃子楚三代,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史家仍以秦王纪年。
北宋初年,取消了节度使的实权,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
但是为了便于管理,到了宋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置了路。
宋朝时的路不归一个机构管辖,而是分属好几个机构,分管各自的职权。
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
宋朝时有一个特别的现象。
每一个州还有一个郡名。
州名是正名,郡名则是别名。
郡名大都沿袭唐朝时的旧名,改用新郡名的很少。
新的州朝廷往往会赏赐一个郡名,没有郡名的州很少。
宋朝时一些重要的州也升为了府,北宋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
到了南宋时,加上金朝的府共有50多个,是当时州的总数的1/7强。
此外,还有军、监两种地位低于州的州级行政区划。
北宋行政区域划分1,京畿路开封府;滑州;2,京西南路金州,房州,均州,邓州,唐州,襄州,郢州,随州;光化军;3,京西北路河南府,颍昌府;孟州,郑州,汝州,陈州,蔡州,颍州;信阳军;4,京东东路齐州,淄州,青州,潍州,莱州,登州,密州,沂州;淮阳军;5,京东西路应天府,兴仁府;兖州,徐州,单州,郓州,濮州,济州;广济军;6,河北东路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沧州,清州,雄州,棣州,滨州,德州,博州,冀州,莫州,霸州,恩州;7,河北西路真定府;怀州,卫州,相州,磁州,洺州,邢州,赵州,深州,祁州,定州,保州;广信军,安肃军,顺安军,永宁军,安利军;8,河东路太原府,隆德府;晋州,绛州,泽州,汾州,隰州,石州,丰州,府州,麟州,代州,岚州,宪州,忻州,辽州,慈州;晋宁军,火山军,保德军,岢岚军,宁化军,平定军,威胜军;9,永兴军路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环州,庆州,宁州,耀州,坊州,丹州,商州,虢州,陕州,解州,同州,华州,鄜州,*(左“分”右耳刀)州;10,秦凤路凤翔府;秦州,会州,巩州,岷州,阶州,成州,凤州,陇州,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廓州,河州,兆州,兰州,熙州;积石军,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11,成都府路威州,茂州,绵州,汉州,彭州,蜀州,眉州,简州,嘉州,黎州,雅州,邛州;永康军;陵井监;西山野川诸部;12,梓州路资州,普州,梓州,荣州,戎州,祥州,泸州,纯州,滋州,昌州,合州,果州,渠州,遂州;怀安军,广安军;富顺监;罗氏;石门番部;13,利州路兴元府;三泉(直属京师);文州,龙州,剑州,利州,兴州,洋州,巴州,蓬州,阆州;14,夔州路夔州,达州,开州,万州,施州,忠州,*(“倍”字单人旁换三点水)州大宁监;云安军,梁山军,南平军,遵义军;田氏,罗殿;黔州所领矩*(左“片”右“羊”)等州15,荆湖南路荆州,邵州,永州,衡州,全州,道州,郴州;武冈军;桂阳监;16,荆湖北路江陵府;靖州,沅州,辰州,鼎州,灃州,岳州,鄂州,安州,复州,归州,峡州;汉阳军,荆门军;17,广南东路连州,广州,封州,康州,新州,端州,英州,韶州,循州,梅州,潮州,惠州,南恩州,南雄州;18,广南西路桂州,贺州,昭州,梧州,浔州,邕州,廉州,雷州,郁林州,琼州,高州,化州,容州,藤州,象州,贵州,柳州,宾州,宜州,观州,宣州,钦州;昌化军,朱崖军,万安军;特磨道;自杞;19,福建路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剑州;兴化军,邵武军;20,江南西路洪州,筠州,袁州,抚州,吉州,虔州;临江军,建昌军,南安军,南康军,兴国军;21,江南东路江宁府;太平州,宣州,池州,江州,饶州,信州,歙州;广德军;22,两浙路杭州,苏州,润州,常州,秀州,湖州,睦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衢州,婺州;23,淮南东路亳州,宿州,海州,泗州,楚州,滁州,真州,扬州,泰州,通州;涟水军,高邮军;24,淮南西路寿州,濠州,和州,庐州,光州,黄州,舒州,蕲州;无为军;云中府路[2][1]即梓州路[2]原辽地,宋、金共同攻辽时,金答应归宋,宋预设此路,后金失约,地遂归金。
中国简史朝代歌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
有虞氏帝舜,禹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唐,华夏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炎黄:公元前2697年-约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农炎帝轩辕黄帝(炎黄齐名)尧唐:约前2357年-约前2262年平阳(今山西临汾)唐帝尧舜虞:约前2262年-约前2029年蒲阪(今山西永济)虞帝舜(天灾起义,当权暴政,权臣篡位,外族入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问鼎天下,逐鹿中原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最乱)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华胥(母系氏族社会),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1-12] 。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13] ,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 [14-15] 。
伏羲、炎帝、黄帝功勋卓著,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华民族由此兴盛[2-3] 。
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
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
一、原始社会时期
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禹---禅让制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
启---禹的儿子;开始“家天下”历史
商周---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甲骨文(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占卜吉凶的记录
金文(钟鼎文)---刻在青铜器上
商代青铜器冶铸业---手工业中工艺最高的部门
司(后)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商代---用一、二……十、百、千、万记数,十进位
周朝---井田制度
周人---奉行祖先崇拜
周代---“百工”
周王朝后期---都市平民“国人”;农民“野人”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国
吴王夫差---开掘邗沟
秦国李冰---修建都江堰
韩国郑国---修建郑国渠
四、秦至鸦片战争的封建社会时期
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丧权辱国的条约“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全国兴办新学。
宋朝历史简史及宋朝皇帝列表宋朝皇帝列表北宋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宋太宗赵匡义(976年—997年)宋真宗赵恒 (997年—1022年)宋仁宗赵祯 (1022年—1063年)宋英宗赵曙 (1063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 (1067年—1085年)宋徽宗赵佶 (1100年—1125年)宋钦宗赵桓 (1125年—1127年)南宋宋高宗赵构 (1127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 (1162年—1189年)宋光宗赵敦 (1189年—1194年)宋宁宗赵扩 (1194年—1224年)宋理宗赵昀 (1224年—1264年)宋度宗赵禥 (1264年—1274年)宋恭帝赵隰 (1274年—1276年)宋端宗赵是 (1276年—1278年)宋幼主赵昺 (1278年—1279年)宋朝——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
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今开封),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
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
宋朝历史简史宋朝(960年—1279年)分为两个阶段: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宋朝国祚宋太祖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个前侍卫长一下子变成了皇帝,对他内心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为防止黄袍加身再一次发生。
他专门设计了一套军事制度这套军事制度的核心就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赵匡胤设计的军事制度非常错综复杂,总的来说,武将没有调兵权,也不能带兵,只能在发生战事的时候临时统领,并且结束后要立刻交出兵权。
所以,终宋一代,最高军事权力机关几乎没有掌握在专业人士手中。
这样的军事制度虽然造成宋朝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邻国,但站在巩固“赵氏”江山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军事制度是正确的,后来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赵匡胤想法,整个宋代没有发生过一次军事政变,武将造反的事,因为没有军事政变和武将造反,宋朝的国祚对比起中国其他王朝的国祚来说是比较长的,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北宋史略
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驿兵变,立北宋政权)
(实施赵普的先南后北战略,击破荆湖后蜀,攻灭南汉后唐,收降漳泉吴越)
(斧声烛影中,传位其弟赵光义)
赵光义(宋太宗,灭北汉,俘北汉主刘继元;第一次北伐燕云,与辽军激战高粱河负伤逃遁,至宋军大败;
第二次三路北攻燕云地区,辽將耶律休哥破曹彬所部宋东路军于岐沟关,引至北伐全线惨败;逼死皇侄德昭德芳兄弟,以及皇弟廷美,破宋太祖所立金匮之盟,传位于其子)
赵恒(宋真宗。
萧太后携辽圣宗率兵大举南下,孤军深入宋腹地大肆攻杀。
宰相寇准携真宗登上澶州城头与城下辽军对峙。
相持日久,各地宋军开始反攻辽军,且辽军主帅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
床子弩击毙,因此辽与宋订立澶渊之盟,宋赠辽岁币共30万,与辽互称兄弟之国。
至此宋辽边
境再无战事;位造天书,封禅泰山;与夏边境屡生摩擦,战和不定)
赵祯(宋仁宗,十二岁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扰乱朝纲;西夏元昊立国,屡犯宋边,仁宗发大军三征西夏,兵败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此后宋夏边境龃龉不断,但仁宗一朝始终不能有力地解决西夏;嘉佑七年,仁宗病逝,在位42年)
赵曙(宋英宗,原名赵宗实,仁宗养子,负中兴之大志,一改仁宗一朝对夏的怀柔政策,奈何在位仅4年36岁即逝世)
赵顼(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展开熙宁变法,富国强兵;趁西夏政权更迭内乱之机,尽起五路大军攻入夏境,前期大有一统西夏之势,但因军队将领不和且深入西夏腹地,粮道过长,屡被西夏轻骑劫掠,以致惨败而归。
同时西夏领兵30万反攻宋永乐城,守将徐禧迂腐无能,至永乐城破宋军大
败;神宗也因永乐灵州兵败于两年后郁郁而终)
赵煦(宋哲宗,十岁继位,英宗之妻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元祐党人司马光等人尽废神宗一朝政治,归还攻占的夏地,与西夏苟合,是为元祐更化;哲宗掌权后拜章淳为宰相,逐元祐党人,复熙宁政治,一反对西夏屈辱退避政策重新对西夏采取攻势,史称绍圣开边;之后采取扰边浅攻之策,步步蚕食西夏土地,对夏作战屡屡得胜,致使西夏国力江河日下,从而扭转宋夏攻守态势,哲宗一朝也获得了对夏作战从未有过的胜利。
1100年,年仅25岁的哲宗病逝)
赵佶(宋徽宗,神宗11子端王赵佶继位。
使曾反对徽宗继位的章淳罢相,向太后垂帘听政,再次复擢元祐党人推翻新政,有“小元祐”之称。
徽宗掌权后,新旧二政采取折中态度,但收效甚微;任用的奸臣蔡京,在朝中驱逐异己,培植势力,搅扰朝纲,以致北宋末期朝廷暗无天日。
徽宗挟绍圣余威,收复煌鄯州城,控制青唐地区,断西夏之右臂。
在与西夏短暂议和之后,因蔡京事而宋夏战火重开,西夏累年征战国力不只,宋庭也因逐渐深入夏地而遭遇败绩,最后宋夏议和以宋
惨胜为代价,结束了北宋和西夏几十年战和不定的局面。
后完颜阿骨打建金国,北宋奸臣童贯同达成海上之盟与金共同夹击残辽。
此后两攻燕云,却被辽军大败而归,不得已在金军占领幽州之后发百万钱赎回燕云残城。
宋庭日趋混乱,外交屡屡失败,金兵在吞灭辽国大部之后顺势两路直扑汴梁城下,徽宗慌忙内禅皇位于其子赵桓,自己携奸臣蔡京童贯等人南逃)
赵桓(宋钦宗,危难中继位但且其内心懦弱无比,不得已起用主战派李纲殊死守卫汴京,与金军血战城池上下,待局势稍稳钦宗即与金军订立耻辱的城下之盟,使金军撤围而去。
未几,金大将粘
罕、斡离不再次统东西两路兵南下侵宋,粘罕与宋军鏖战太原城下,宋守将力竭城破,粘罕屠
城南下与东路军进围汴京。
围困日久,各路勤王之师均被金军击溃,宿将种师道病逝京城,军
心大动,同时昏庸的宰执何栗、孙傅请道士登城唤“六甲神兵”助战,致使城头无人守备,金
军见机大举进攻从而占领城门。
宋钦宗见大势已去,奉表出降;金军纵火焚城,挟徽钦二宗及
汴京城内二十余万人北归。
至此,立国167年的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