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23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汉字文字系统。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汉字文字(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古代汉字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的阶段。
古代汉字文字是主要的书写系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古代汉语(公元前3世纪-公元14世纪):古代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口语形式。
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不同地区的方言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古代汉语方言体系,如古汉语北方方言和古汉语南方方言等。
3. 中古汉语(公元9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进一步发展演化的阶段。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兴起,中原地区的方言成为中古汉语的主要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官方语言的规范。
中古汉语的发展也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如佛教经典的汉译对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近代白话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了对汉字文化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和交流,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
这对中国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帮助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5. 现代标准汉语(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语言改革和标准化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北方方言的官话成为了中国的共同语言,并在教育、媒体和政府中广泛使用。
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语言的统一和普及。
总结来说,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汉字文字、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白话文和现代标准汉语等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如今,中国语言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语言的历史一、中国语言发展史没有语言就不会有那么方便的沟通方式,没有语言就没有当今如此繁华的贸易。
没有语言,人类可能还处于最原始的生存状态。
中国语言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在6-8万年以前,人类发展除了能产生复杂文化的认知能力。
早期智人的大脑根本没有精密到能够创造出复杂文化的地步。
能够创造文化的现代人的智能,看来是在约5万年前出现的。
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
“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
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
从汉语语法、语音变化角度这两处着眼,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世纪、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上古时期的特点是:1、判断句式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等等。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世纪、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中古期的特点是: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近代时期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消失,等等。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现代汉语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汉语发展到当今,可以说日趋成熟。
商务出版社出版的《新华大字典》已经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
这是一部全面阐释汉字的形、音、义,系统讲述汉字的源流、典故,并提供了汉字的行、隶、草、篆4种书写方法的新型语文工具书。
简述一下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并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学的历史非常古老。
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
中国在汉朝时产生了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
在印度和希腊,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就建立了语法学。
现代的语言学建立于18世纪初期,随着西方语言学家发现了印欧语言与梵语之间存在类似之处,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旨在寻找各种语言的原始语。
功用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方式,在生物或心理层面上反映人类高度演化的心智能力,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反映人类文明进步。
语言学就是要研究人类最核心本能的语言能力,透过对口语、书面语甚至手语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了解人类的本质。
除了认识人类语言本质外,语言学研究还具有多种应用价值。
在语言教育方面,借由对于语言本身的了解,编成各种词典、文法书、教科书供人学习语言,也有助于改善应对语言学习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与错误的能力。
在不同语言翻译方面,语言学理论对于笔译和口译有更多具体的指导,也有助于利用科技来进行机器翻译.。
目录上篇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绪论加强中外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代前言) /1第一章上古语言学——先秦两汉时期的语言学(?— 3 世纪初)概况 /1第一节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及荀子的语言学理论 /3 第二节中国第一批字书及《急就篇》简介 /7第三节训诂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 /8第四节方言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扬雄的《方言》 /12第五节文字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 /18第六节词源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词源学专著——刘熙的《释名》 /30本章小节 /35第二章中古语言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 3 世纪— 13 世纪)概况 /36第一节语音研究的兴起与反切法、四声说的产生 /38第二节韵书的产生与发展 /43第三节唐宋时期的字母之学 /60第四节唐宋时期等韵学的兴起 /64第五节中古时代文字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69第六节中古时代训诂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84第七节修辞学的产生 /88本章小结 /100第三章近古语言学——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 13 世纪— 19 世纪末)概况 /102第一节音韵研究的发展——北音韵书的产生和发展 /103第二节《切韵》系韵书的继续和发展 /110第三节等韵学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14第四节古音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128第五节近古时代文字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51第六节近古时代训诂和方言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71第七节修辞学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81第八节语法研究的兴起 /191本章小节 /202下篇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第四章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与建国前的语言学( 1898 — 1949 )概况/205第一节汉语语法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09第二节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51第三节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85第四节现代文字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92第五节现代方言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03第六节现代词汇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10第七节普通语言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14本章小节 /319第五章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与建国后的语言学( 1949 — 2000 )概况 /322第一节汉语语法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23第二节汉语修辞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41第三节现代语音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61第四节现代文字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88第五节现代词汇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411第六节汉语方言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431第七节普通语言学与语言学理论在建国后的发展 /445第八节应用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 /453第九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488第十节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 /508第十一节语言学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533本章小节 /534。
语言学发展简史介绍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起源和演化、语音、语法、语义、语用以及语言变化等方面的学科。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语言学的起源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基本工具,探索语言的起源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的关注重点。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简单的语言形式可能是以声音和手势的形式出现的,随着人类进化的演变,语言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最早的语言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创始时期,比如古代中国的《说文解字》和印度的《梵语文法》。
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古希腊语言学古希腊是语言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古希腊学者们开始对语言进行系统的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语言学家是萨福,他的《语音学》被认为是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其思想对后世的语言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语言学古代印度的梵语文法研究对语言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公元前6世纪,梵语的语法和音韵体系已经得到了详细的描述。
古印度的语言学研究对后来的语音学、形态学和语义学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语言学古代中国的语言学研究非常丰富多样,如《说文解字》的文字学研究和《尔雅》的词汇学研究等。
古代中国的语言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字和音韵方面的研究,对于文字的形体结构和音韵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主流学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内在结构和形式规律,研究语言的音系和语法结构。
代表人物包括布洛姆菲尔德、索绪尔等,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成语法学派在20世纪的中期,生成语法学派崛起。
生成语法学派研究语言的产生和生成规则,强调语言的普遍性和认知机制。
代表人物有乔姆斯基和洛克菲勒等。
生成语法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当代语言学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20世纪的后期,言语行为理论开始引起关注。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强调语言行为与社会语境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奥斯汀和赫尔维氏,他们的研究对语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语言学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
范畴。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对语言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反
映在很多领域,特别是语言学领域中。
中国古代语言学领域的代表作为韩非子的《韩语》,张衡的《太平御览》和《汉语》,以及孔丘《论语》。
另外,还有许多古代书籍,也
包括《晋书》《水经注》《注疏》等作品,其中涉及到各种研究语言
学的问题。
随着中国古代文字改革的进展,语言学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元代文
学家孟郊,把研究语言学变成科学,他的《齐鲁研义》首次讨论了汉
语的发展变化以及分类构成。
Ming子孙汉史和《宋书》中,也提出了许多事实性的、客观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内容。
明清时期,学者们又建立了更宽泛的语言学体系,如李渔的《汉义》,彻尔的《破拙》,王守仁的《汉语大词典》等。
他们更加系统地把中
国的语言学研究。
今天,中国语言学仍然是一门活跃的学科,20世纪以来,比如谢培华
的《汉语语法研究》,施言臣的《汉语变音学研究》,吴宣良的《汉
语词形论》,以及齐海明等学者的《汉语句法研究》等等,都是中国
语言学研究的一大突破。
总之,中国语言学在古代发展着,在近现代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仍有
很大的潜力可探索。
随着当今世界及中国本土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国语言学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文语言学的历史与发展中文语言学是研究汉语(中文)的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学科。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中文语言学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逐步探讨中文语言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古代中文语言学古代中文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古代文献的研究,特别是对经典文献《诗经》、《书经》、《礼记》等的析词释义和音韵规律的研究。
其中,孔子的弟子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提到了汉语言的四种言辞,即谓、讳、诎、讼。
这些研究对后来中文语言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了汉代,古代中文语言学进入了新阶段。
当时的学者开始关注讼谏文风的规范和修辞的运用。
同时,书法、韵律和音韵学也成为热门课题,韩愈、柳宗元等人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唐代,中文语言学进一步发展,以《切韵》为代表的韵书问世,更加系统地总结和记录了汉字的读音和韵律规则。
二、现代中文语言学的崛起随着历史的演进,现代中文语言学开始逐渐形成。
20世纪初,研究者开始对话语和交际行为进行探索,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对中文语言的实际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1930年代,中国语言学学会和中国方言学会相继成立,为中文语言学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平台。
20世纪50年代后,中文语言学进入了繁荣期。
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领域迅速发展。
在语音学方面,中国学者给予了重视汉语声调和音韵规律的研究。
在词汇学方面,研究者通过对大量中文词汇的搜集和分析,揭示了词汇的构词规律和意义变化。
三、当代中文语言学的挑战与发展当前,中文语言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应用为中文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中文语料库的构建和语言模型的训练更加高效。
此外,中文语言学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中文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学和翻译需求也在增加。
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绪论1.1 相关常识和概念1.1.1 汉语的起源。
黄帝族入主中原后,兼并了许多其他氏族部落。
在此过程中,黄帝族语言融合了其他氏族语言,到夏禹时代发展成为部落联盟共同语,并且成为周代称为雅言、汉代以后称为汉语的初步基础和源头。
1.1.2 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前者是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物件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1.1.3 中国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史。
中国语言通常指汉语,中国语言学是指研究汉语及其发展演变的学问,包括对汉字、汉语音韵、汉语语法、甚至汉语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中国古代、现代的语言学着作的体例、主要内容、价值和缺点,研究某一学术派别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和对后代的影响等。
1.2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1.2.1 语言是信息最常用的、最重要的载体,因而,研究语言是信息社会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
语言学的发达程度实际上决定了信息科学的发达程度。
中国语言学的落后已经成了制约信息科学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这就是研究语言学及研究语言学史的意义所在。
《汉语大词典》¡°酷¡±:¡°1.酒性猛烈。
《吕氏春秋¡¤本味》:¡°甘而不哝,酸而不酷。
¡±2.泛指气、味浓烈。
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因抒怀奉寄殿院徐侍御》诗:¡°蕊多劳蝶翅,香酷坠蠭须。
¡±3.残暴;苛刻。
语言学的发展简史《语言学的发展简史》我呀,一直对咱们每天都在用的语言特别感兴趣。
你想啊,咱们从早到晚都在说话、听话,可这语言背后的学问可大着呢。
今天我就想跟你唠唠语言学的发展简史。
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咱们的老祖宗还住在山洞里的时候,语言可能就已经开始慢慢形成了。
那时候的语言可简单啦,也许就是几个简单的声音,用来表示危险、有食物之类的。
就像小猴子发现了香蕉树,会发出特别的叫声告诉小伙伴们一样。
那时候的人们可能也就是这么简单地用声音来交流。
我就想啊,他们会不会是看着周围的东西,像山啊、树啊、水啊,然后模仿这些东西发出的声音来创造最初的词语呢?比如说流水“哗啦啦”的声音,也许就成了表示水的词语的起源呢。
后来呀,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表达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不同的部落就有了自己的一套说话方式。
这就好比是每个小群体都有自己的秘密代码一样。
这些部落里的人要是互相碰到了,肯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互动。
比如说一个部落的人指着一只鹿,说出他们部落表示鹿的词,另一个部落的人可能完全听不懂,就会一脸疑惑,像个小迷糊一样。
这时候他们可能就会通过手势、表情来试着理解对方的意思。
这就是语言开始分化的初期。
再往后呢,出现了一些特别聪明的人,他们开始思考语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就像古希腊的那些哲学家,他们可了不起啦。
他们会去探究为什么有的词是这样说,有的词是那样说。
他们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秘宝藏的探险家。
我想啊,他们肯定会有好多争论呢。
一个人说这个词的来源是这样的,另一个人就会跳出来说:“不对不对,我觉得是那样的。
”他们互相争辩的样子肯定特别好玩。
这些哲学家们的思考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小灯,让人们开始更加系统地看待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国家都有了自己的文字。
文字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啊。
它就像是语言的一个小影子,把说出来的话给固定住了。
有了文字之后,人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故事记录下来。
你看那些古老的石碑上刻着的文字,就像是在和现在的我们对话呢。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
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
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
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中国语言学简史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路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第二个因素是汉族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定了中国古代语言学是为了实用的目的的。
这与经济基础不是直接的关系,而是间接的关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先王之道”被认为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法宝。
即使是提倡变法的王安石,也主张“当法其意”(《上仁宗皇帝书》)。
要法其意,也就必须通《经》。
通《经》必先识字;识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非通过这个手段不能达到通《经》的目的,也就无从确知“先王之道”。
张之洞说:“治经,贵通大义,然求通义理,必自音韵始;欲通音训,必自《说文》始。
”这种指导思想贯穿着近两千年的中国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的前身是语文学(philology)。
语文学与语言学是有分别的。
前者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又叫文献学、语史学、传统语言学);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语文学在中国古代称为小学。
小学这个名称最初跟小学校有关系。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我们知道古人八岁入小学,老师教他六书。
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所以把识字的学问叫做小学。
到了后来,小学的范围扩大了。
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小学类分为训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
训诂是研究字义的,字书是研究字形的,韵书是研究字音的。
但是,研究字形的时候不能不讲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关系,三者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小学是有关文字的学问。
古人治小学不是以语言为对象,而是以文字为对象的。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一、语文学的萌芽语文学在先秦还没有产生。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去古未远,而且书籍很少,人们还不感觉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即还没有产生语言研究动因。
但是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已经萌芽。
首先是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孔子、孟子解释字义,主要是为了表达他们的政治思想,即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但也反映了古代有关语言、字义研究的萌芽。
其次,作者也可以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左传》和《韩非子》对“武”“厶”等字的解释虽然都被《说文》引用了,但也不一定就是正确地说明了古人造字的原意,很可能还是牵强附会。
这也说明了,作者在讲字形的时候,也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政治的目的。
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则是对古书字义的解释。
二、关于文字起源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语言、文字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关于文字的起源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系辞传》:“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理,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这部书起源于商周之际,伏羲作八卦之说未必可信,但文王演为六十四卦是西汉以前学术界公认的说法。
这段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文字不是突然产生,创造文字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语言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文字。
文字产生以前,人们有过用实物帮助记事协助交际的事实。
第二,谈到汉字起源问题,我国古代传说是“仓颉造字”。
仓颉有可能是古代参加整理文字的人荀子的看法比较科学。
三、关于名、实问题的争论与古代希腊一样,中国最早的关于语言问题的争论也是同哲学联系在一起的。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奴隶制度逐渐崩溃了,新的封建社会秩序又处在不断建立的过程中。
在这样一个激烈的变革时代,好些事物旧有的“名”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内容“实”了,而各种新起的名又还没有得到社会上的公认。
这在意识形态上便形成了名实之争。
先秦时期的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几乎都提出了所谓“正名”问题。
他们为了在思想斗争中获胜,因而使名实之争逐渐发展到关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探讨,并逐渐成为当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到了战国时期,形成了名辩思潮。
孔子对“名”、“实”的看法:孔子提出正名的产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
他的正名主要从政治上讲名分。
他对齐景公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认为政治的混乱是由于名的不正而引起的。
他把名看成是第一性的,认为现实世界的“实”违反了周公制定的名才引起许多反常现象,这就把名和实的关系倒置了。
但从对政治的看法中也透露出他对客观事物(实)与概念(名)之间关系的看法。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认为孔子的正名不仅限于名分,已经有了名辩思想。
老子对“名”、“实”的看法:《道德经》中说:“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并不是经常不变的名。
)“常名”是指与客观事物有本质联系的概念,“可名”则指名称,即语言中的词。
老子认为可名与客观事物没有本质联系,它只是表达概念的符号。
“无名,天地之始。
”语言一开始时,天为什么叫天,地为什么叫地,名称与客观事物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但是,老子并没有否定“名”的意义和作用,他指出“有名,万物之母”(有名的东西,是万物的母体。
),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地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后来鲁国的墨子、魏国的杨朱都接受了老子的看法。
到了赵国的公孙龙子(前325-前250)对名实的看法又进了一步。
他在《名实论》中说:“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
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谓彼不行。
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
”意思是说,客观事物的名称是人们定出来的,某一事物在名称未定之前,可以以此称彼。
但是,事物既定名称之后,就不可以以此称彼了。
名与实的问题,反映在语言学上,就是词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实质上是语言的本质问题。
从古代起就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注意这一问题。
例如古希腊的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曾讨论词与事物的关系是必然的还是人为的。
比较科学的是荀子《正名篇》阐述的观点。
可以说,先秦的语言研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荀子的《正名篇》却放出很大的光辉。
《正名篇》叙述的第二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具有民族的特点,而思维则具有人类的共性。
唯其具有民族的特点,所以各个具体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是不相同的;唯其具有人类的共性,所以通过语言的翻译,不同的民族是可以互相交流思想的。
《正名篇》叙述的第三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是具有稳固性的,同时又是发展的。
“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先秦的的逻辑学派(名家)有不少理论是和语言有关的。
例如第一,墨辩学派把概念分为达、类、私。
“达”是范畴,“类”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私”是单独概念,在语言中表现为专名。
第二,墨辩学派把概念分为“以形貌命者”和“不可以形貌命者”两类,前者相当于具体概念,在语言中表现为具体名词;后者等于抽象概念在语言中表现为抽象名词。
第三,墨辩学派不但谈概念,而且谈判断和推理。
《墨子•小取》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以名举实”是形成概念,“实”是客观事物,“举”是概括。
“以辞抒意”是构成判断,“辞”是命题,“意”是判断,这是一件事的两面。
“以说出故”就是组成推理。
由此看来,逻辑和语言的关系是讲清楚了的。
公元前4到前3世纪,人们给古代经典文献《春秋》做解释,形成了春秋三传,其中出现了零星的对语法现象的说明。
第二节秦汉魏晋时期的语言研究--训诂为主的时期一、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个光辉时期。
这个时期内不仅出现了文学家司马相如,史学家司马迁,数学家张苍,天文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华陀等,在语言学方面,也出现了语言学家扬雄、许慎、刘熙等。
专门的语言学著作有西汉《尔雅》和扬雄的《方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刘熙的《释名》等。
1.童蒙识字课本“小学”的最初意义就是童蒙识字课本。
远在春秋战国之间就有《史籀篇》,这是秦国人教学童的书,现已亡佚。
到了秦代及西汉,则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三千三百字)、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扬雄的《训纂篇》等。
扬雄的《训纂篇》连同“三仓”增加到五千三百四十字。
汉和帝时代,贾鲂又写了《滂喜篇》。
后人以《仓颉篇》为上篇,《训纂篇》为中篇,《滂喜篇》为下篇,也称“三仓”。
上面介绍的八部书,除《急就篇》留传下来,《仓颉篇》还有残简,也都亡佚了。
根据《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序》,我们知道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上要经过考试,能“讽籀书”九千个字才可以担任官职。
(“讽书”是要求懂得字音,“籀书”是要求懂得字义。
)又试以“八体”(是要求懂得字形。
八体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优良者可以做尚书史。
吏民上书给皇帝,写错了字,就被揭发判罪。
这样赏罚都很重,童蒙识字课本已经提升到取士的准则的地位。
国家这样重视文字,小学家的身份自然大大提高了。
自从《说文解字》问世以后,这些童蒙识字课本的参考价值是不大了。
但是它们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就是童蒙识字课本阶段。
这个阶段的语言研究还是比较粗糙的,而且只留下了二千零十六个字的著作和一些残简。
2.《尔雅》--我国古代语言学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
《说文》:“诂,训故言也。
”故言就是旧言,也就是前人传下来的关于经义的解释。
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
学官就是学校。
在学校里讲授经书,是不可以随便讲的。
《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读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
怎样算是“尔雅”呢?那就只有依照故训了。
《尔雅》书名由此而来。
《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作者不详。
成书应在汉武帝时代以前,因为汉武帝时代已有了《尔雅注》。
现存的《尔雅》分十九卷,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如:增,益也。
(释言)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释亲)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释宫)山脊,冈。
(释山)《尔雅》的体例是以当时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来作解释,王国维说它是“释雅以俗,释古以今”。
这样才能起训诂的作用。
如果以僻词僻义作为解释,就不合适了。
《尔雅》故训的纂集,对后代继承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故训是口口相传下来的,保存故训是《尔雅》的主要特点。
词义有时代性,我们不应该拿后代的词义去解释先秦的作品。
而经生们口口相传的词义一般是可靠的,不但可以解释经典,而且可以解释先秦的一切作品。
不能把《尔雅》当成一部字典来读。
如果用字典的要求来看,《尔雅》就有如下三个缺点:(一)当解释的字是一个多义词的时候,用的是哪一种意义,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