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训诂概说
- 格式:ppt
- 大小:368.51 KB
- 文档页数:15
训诂学第一节训诂的定义与功用一、训诂、训诂学的定义“训诂”这个说法很早就出现了。
最初单称“诂”或“训”。
“诂”亦作“故”。
《汉志》著录齐、鲁、韩三家诗说,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
汉代以来,“训诂”合称,又作“故训”,有《毛诗故训传》,又称《毛诗诂训传》。
《说文解字》分别对“训诂”做了解释。
如“训”解释为“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玉裁注说:“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段玉裁将“训故”合释为“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孔颍达也有解释:“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可见,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训诂学就是研究词义,讲明句义以至篇章,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前人训诂体例、方法、方式、原则及其运用以及辨正音读,解释名物、典制等等。
二、训诂的任务(一)传统训诂学的任务有三项:第一是“释古今之异言。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就是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第二,“通方俗之殊语。
”(同上)用通语释方言。
第三,“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毛诗诂训传》孔颍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实际上,训诂学的内容更丰富复杂得多。
(二)训诂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对于字词,不仅要重视它在字书、词书里的贮存状态的概括意义,而且更要重视它在语言环境中的使用状态的具体意义。
如“兵”字,《左传·成公二年》“擐(huàn穿)甲执兵”指武器,《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指军队,《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指战争。
2.解释文句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分析句读:我们训释古书,应防止把没有凝聚力的成分硬加凑合,或者把原来不宜拆开的组合体硬加分割。
第一章绪论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一)训诂从训诂学史上看,前人对训诂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
如果一一介绍,就会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不如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筛选出一种最切要最易为人掌握的说法。
《说文》及段注的注解较为适宜。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为了让大家深入理解上面的结论,我们必须从语源学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和验证。
“训”“顺”“驯”三字均从川得声,有疏通、顺从义。
《尔雅•释诂》“训,道(導)也。
” 《广雅》:“训,顺也。
”《说文》:“驯,马顺也。
从马,川声。
”三字盖的分化字。
《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
” 不流则成灾,故“ 灾” 字籀文作从一阻川,下加火。
故三字中的“川”声兼义。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应作“古亦声”。
(《说文》:“古,故也, 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因此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诂”是“古”字的分化字,即言之古,以别于一般的古。
段注:“故言者,十口所识(记述)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若将上面的释语贯穿起来,“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即解释疏通古代语言。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 [P6]黄侃《训诂之意义》认为“训诂即是词义解释之学,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在少数人能懂的语言” (陆宗达王宁3 页)。
从上述总结来看,训诂就是“ 用易知易懂的当代标准语,去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中难知难懂的古语和方言”(陆宗达王宁宋永培17 页),或“以今释古,以雅释俗” (郭芹纳《训诂学》引言)。
(二)训诂学训诂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工作,是感性的,个别分析的,如果将这些零碎的训诂实践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就成为训诂学。
(郭芹纳引言)具体而言,“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181页,转引自郭在贻 3 页)。
训诂笔记第⼀讲训诂概述⼀、什么叫训诂学?【训诂学】1作为⼀门科学训诂学是为阅读古代书⽬⽽服务的⼀门科学,它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古代书⾯语的意义,从⽽准确地理解内容表达的意思(许嘉璐)。
训诂学是⼀门研究古代语⾔的语义和字义的⼀种专门学说(齐佩蓉)。
2作为⼀门课程。
训诂学是带有⼯具性的专业基础知识课。
⼆、训诂释义1、段⽟裁《说⽂解字注》训、诂是⽀配关系。
《说⽂解字》中训(故⾔也)诂(说教也)是解释古⾔。
2、黄侃:训诂两个语素之间不是⽀配关系,是并列关系。
3、许嘉璐“训诂”是解释语⾔的⼯作,训诂的萌⽣原因是社会语⾔上有了交际障碍。
训诂学⼏乎是和古籍整理同步产⽣的。
今天,⼀直认为产⽣于汉代。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整理古籍的第⼀个⾼潮。
训诂学家的成就容易使⼈误解为训诂学是解释故⾔。
训诂开初⽆时空限制。
三、训诂学任务。
(汉代古⽂经学和经⽂经学的⽃争促使训诂学迅速发展)中国的学术⼀个最⼤的特点是务实。
-------许嘉璐1、研究语⾔的规律2、研究解释语⾔的规律2、研究训诂学本⾝的规律(和古籍整理有密切关系;和政治形势密切相关)训诂学分期(北⼤陕西师⼤郭芹纳)(北⼤)三⼤任务:许威汉1释古今之异⾔2通⽅俗之殊语3道物之貌以告⼈也四、训诂学的性质1、【综合性】(1)与语⾔关系密切:⾳韵学、⽂字学的研究成果最终要被训诂学吸收;训诂学的发展⼜丰富了⾳韵学、⽂字学;⾳韵学、⽂字学是训诂学的两只翅膀(黄季刚)宋陈彭年《⼴韵》----《锯宋⼴韵》按四声编排的(2)与语⾔学以外的学科关系密切(经学史学)2、【实⽤性】所谓训诂学的实⽤性,就是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的旧框⼦⾥解放出来,使之为语⽂教学、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作服务,并为⼴⼤读者所欢迎。
(郭芹纳)始⼀终亥----《说⽂解字》布局的部⾸从⼀开始到亥结束。
五、训诂学的特点:1、重视语义2、重视语义与语⾔环境的关系3、注意语义的多层次结构(义素--词义--句义--话语义--语段义--篇章义……)4、训诂学的客观性5、怎样学习训诂学6、训诂学注意到语⾔的历史发展,同时注意到共时和泛时,注意到语⾔的宏观,同时也注意到语⾔的微观第⼆讲训诂内容1、解释字义、词义古汉语的特点之⼀:单⾳节词占优势约定俗成的词义⼀般分为三个层次:(1)概括义:词处在存储状态或静⽌状态时,词的意义是概括的(2)具体义:词进⼊⼀定的语⾔环境,有具体所指(3)修辞义:在具体语⾔环境中运⽤,不是具体地指某个事物,⽽是利⽤它所代表语⾔的特点来增加语⾔的⽂采。
训诂学简论第一章概说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当指字、词、句的解释;“诂,训故言也”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当指解释典籍中的古语。
训诂连用,如《汉书儒林传》“(贾)谊为《左氏传训诂》”《后汉书张衡传》:“著《周官训诂》”。
训诂或作“故训”“诂训”如《汉书艺文志》记载《毛诗故训传》。
训诂的本义是“解释古语”,但是,推广开来,解释方言及其它方面词语的解释也属于训诂范畴。
第一部训诂专著《尔雅》,晋代郭璞注曰:“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尔雅》分类中则有释言、释诂、释天、释亲、释木、释乐、释兽等等。
最初之训诂主要指词语的解释,后来范围扩大了,古书的各种解释都包括在内了。
有“传”、“笺”、“章句”、“义疏”等。
也就是说:用任何方式对古书上任何语言事实加以解释说明都可以叫训诂。
训诂范围略举例如下:(一)解释字词义。
《诗经卫风氓》“虻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布,币也”(二)串讲句义。
《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王逸《楚辞章句》:“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三)寓词义、语法的解释于串讲之中。
《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四)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五)申述篇章旨意。
赵岐《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六)说明典章制度。
《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两百御之”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七)引证史实、故事。
(八)评论原文。
二、为什么要训诂(一)语言的原因(1)古语。
其一,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
《诗经大雅荡》:“内奰(bi4)于中国”毛传:“奰,怒也”《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赵岐注:“折枝,案摩。
天空之城※转贴]训诂学概念题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3、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和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4、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随文释义的注疏: 即驸经的注疏,在经文里插注疏。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汇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的专门是释义的书。
杂考笔记中的训诂:散存于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之中的训诂资料。
5、诂、训:"诂"和"训"各自单独讲的时候,都是"解释"的意思;连在一起作"训诂"或"故训"的时候,也是一个同义复词。
如果笼统地讲,"诂"、"训"(包括下文的"传"),都可说是"注解之别名",都是"解释"的意思。
而要找他们的区别,主要是解释的词语类型有不同:"诂"是指解释一般的单音节实词和虚词;"训"是指解释双音节的联绵词和叠音词。
6、传:《说文》:"传,遽也。
从人,专声","传"的本义为"所以达急速之事"。
引申出"由此达彼"这个意思,又引申出"以语言递达"这个意思,再引申出"递达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最后引申出"解释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那么"传"作为训诂体制的名称,它是"解说"、"注解"、"训诂"的意思。
训诂学讲义训诂学主讲人:刘汉生一、训诂与训诂学(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训”。
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词海》给“训诂”所下的定义为: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说: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的叫“诂”。
综上所述,“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二)、训诂学: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2、通方俗之殊语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二、训诂的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2、解释文句3、分析篇章4、分析表达方式5、分析时空关系(分析古书中涉及的时间、空间)三、训诂学的范围:(一)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是以经书为中心。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汉代崇尚经学,并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训诂由此兴起。
?(二)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是只注重通经,而忽视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
四、训诂学的实践形式章炳麟认为:训诂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其中驸经指注疏,略例多附于注疏中;通论、序录大都可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一)解释语义的专著解释语义的专著可分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广雅〉、〈释名〉;2、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3、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通俗文〉(二)音义兼注的专著可分两类:1、单注一书的音义;2、注释群书的音义。
如:〈经典释文〉?(三)形音义和解的专著可分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 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 作动词用时, 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 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训”本义是劝道、教导, 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 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产生训诂的因素: 重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 语言发展变化了,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 已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 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 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 训诂学: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 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 解释规律, 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 造字假借: 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 借用同音字来表达。
如“汝”, 本来是河流名, 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5. 用字假借: 一般称之为通假, 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 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
如借“草”为“艸”。
P96. 文字学: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 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 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7. 形训: 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 指通过度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8. 语义学: 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 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 法国学者M. 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9. 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重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因此, 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训诂学第一节训诂学概说一、“训诂”释名“训诂”二字,最早见于《尔雅》,二字连文,起于毛亨的《诗故训传》。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二、训诂的范围及功用:①解释词义解释字词概括义、具体义、修辞义,如“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
从,下象其根。
”《左传·成公二年》:“骖结于木而止。
”《左传·僖公十三年》“’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指出引申义,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毛诗故训传》:“夭夭,其少壮也。
”②串讲句义《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逸《章句》:“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
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
”③寓词义、语法的解释于串讲之中《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毛传》:“非我无酒可以敖游忘忧也。
”④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毛传》:“兴也。
”⑤申述篇章旨意《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诐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毛传》小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⑥说明典章制度《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⑦引证史实《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一)训诂从训诂学史上看,前人对训诂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
如果一一介绍,就会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不如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筛选出一种最切要最易为人掌握的说法。
《说文》及段注的注解较为适宜。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为了让大家深入理解上面的结论,我们必须从语源学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和验证。
“训”“顺”“驯”三字均从川得声,有疏通、顺从义。
《尔雅·释诂》:“训,道(導)也。
”《广雅》:“训,顺也。
”《说文》:“驯,马顺也。
从马,川声。
”三字盖“川”的分化字。
《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
”不流则成灾,故“灾”字籀文作从一阻川,下加火。
故三字中的“川”声兼义。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应作“古亦声”。
(《说文》:“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因此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诂”是“古”字的分化字,即言之古,以别于一般的古。
段注:“故言者,十口所识(记述)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若将上面的释语贯穿起来,“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即解释疏通古代语言。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P6]黄侃《训诂之意义》认为“训诂即是词义解释之学,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在少数人能懂的语言”(陆宗达王宁3页)。
从上述总结来看,训诂就是“用易知易懂的当代标准语,去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中难知难懂的古语和方言”(陆宗达王宁宋永培17页),或“以今释古,以雅释俗”(郭芹纳《训诂学》引言)。
(二)训诂学训诂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工作,是感性的,个别分析的,如果将这些零碎的训诂实践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就成为训诂学。
(郭芹纳引言)具体而言,“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181页,转引自郭在贻3页)。
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
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5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
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
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
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
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