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0.00 KB
- 文档页数:7
沪科版⼋年级9.6合理利⽤机械能教案《合理利⽤机械能》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 建⽴能量的初步概念;理解动能、重⼒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它们⼤⼩的因素;能⽤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知道弹性势能;知道机械能及其单位。
(2) 解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过程与⽅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的观察、实验能⼒和分析概括能⼒。
培养学⽣⽤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和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进⾏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能的概念(2)、会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
【教学⽅法】实验探究、启发诱导【课前准备】⾦属物块、钢球、斜⾯轨道、⽔槽、⽔、刻度尺、铁架台、塑料⼩球、钢球、塑料球、装有细沙的盒⼦。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新课我们知道,风可以推动帆船前进⽽做功,张开的⼸可以使箭射出⽽做功,流动的⽔也可以推动⽔轮机转动⽽做功。
如果⼀个物体能移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讲授新课(⼀)、能量1、能量: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
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
⼀个物体能够做功越多,表⽰这个物体的能量越⼤。
2、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J),能的单位也是焦(J),能的单位也是焦(J)。
(⼆)、动能与势能运动着的⼦弹能射穿鸡蛋说明运动着的⼦弹能对鸡蛋做功。
1、动能:这种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做动能.踢飞⾜球在空中运动汽车在公路上⾼速⾏驶风能推动风车转动⼩⼩⽵排顺⽔漂流思考:以上图⽚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它们具有什么能?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运动,所以都具有动能。
2、势能被举⾼的重物具有做功的本领,它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重⼒势能.(1)、重⼒势能:物体由于⾼度位置所具有的能叫重⼒势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范文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1《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一、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2、过程与方法:根据公式P=IU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本节拟采用与伏安法测小灯炮电阻的实际进行对比学习,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是电学中第二个要求定量测量的实验,它关系到电压表,电流表和变阻器等电学器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所以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正确选择仪表及合理地进行实验,准确地记录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是个关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
教学重点: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教学难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自己设计电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和各种故障的排除.教学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二、说教学设计方案复习导入1、什么是电功率?2、电功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3、前面我们学习了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参考这种方法,你能设计实验测定一个小灯泡的电功率吗?如何测定呢?实验过程:1、注意电源的正负极,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初步估计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2、设计实验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再进行实验。
3、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及灯泡的明暗程度进行比较。
评估交流:1、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能正常工作,此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2、实际电压偏低,小灯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灯光变暗.不能正常工作;3、实际电压偏高,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灯光过亮,若长期使用会影响灯泡的寿命,还有可能直接烧坏小灯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理解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意义;掌握用机械能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高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来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高度。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等)。
•教学材料:课本、教师讲义。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入问题: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机械能呢?举例讨论。
•列示学生回答的示例,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利用机械能。
•展示学习目标:掌握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形状或速度而拥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介绍机械能的计算公式:机械能 = 动能 + 势能,其中动能 = 1/2 * m * v^2,势能 = m * g * h。
•注重概念的解释和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3. 实验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利用小车实验,观察斜面上小车运动的情况,并测量相关数据。
•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现象和数据,回答实验相关问题,如小车在不同高度释放时的速度是否有差异等。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展示,进行总结和讨论。
4. 计算练习•布置小组计算练习:根据给定的物体质量和高度,计算物体具有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指导他们合理利用机械能的计算公式。
•适时进行讲解和指导。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应用场景:如弹簧储能、电梯运动等,展示实际生活中合理利用机械能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源危机、新能源种类2、掌握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势能、机械能的定义3、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有关因素(2)过程与方法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
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独立、积极思考的自主学习习惯。
强化合作共赢的团队素养。
树立节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过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有关因素(2)教学难点抽象的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势能、机械能的定义三:教学设计(1)重点如何突出循序渐进,合作共赢。
先有优秀学生进行展示,结合教师的点拨,再进行全组的合作学习,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努力做到面向全体。
(2)难点如何分散1、变抽象为感性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所有的能量形式均配以贴切的图片,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视觉刺激逐渐建立抽象的能量概念。
2、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对于功能关系、功的转化与守恒,可以在第二课时进行。
既照顾到难点分散;又能做到动能、势能的重点知识突出。
学情、教记四:教学过程一:提前预习,我主动(一)我初步学到了:1.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简称。
2.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做,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叫做,前者叫做,后者叫做。
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叫做。
3.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和有关,越大越大,物体具有的就越大。
4.物体被举的越,质量越,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5.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
(三)课外拓展:搜集新能源、节约能源的有关知识。
初步了解熵增加原理。
二:探究合作,我参与活动一:视频引课,引发思考(2分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对能量的思考。
你还知道哪些新能源?活动二:认识机械能(4分钟)思考:具有能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说一说:下列物体中是否具有能量?想一想:他们如何对外做功?活动三.实验探究:影响动能的有关因素(7分钟)想一想:动能可能与、有关。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同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10.6章节,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分析生活中各种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如势能与动能的转化、摩擦生热等。
3. 探究影响机械能转化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
4. 学习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分析生活中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
2.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影响机械能转化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生活中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
难点:影响机械能转化的因素,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等)、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机械能转化的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机械能的转化。
2. 知识讲解:介绍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机械能转化的因素。
3.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滑轮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各种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如势能与动能的转化、摩擦生热等。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机械能转化的因素,以及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滚摆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机械能变化。
答案:根据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可得滚摆的机械能变化为2. 题目:分析一个生活中的机械能转化实例,说明机械能是如何转化的。
答案:在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机械能转化实例是,机械能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转化的,具体表现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机械能的其它相关知识,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第十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教学目的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能量的含义和单位,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动能和势能。
2、通过探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通过探究,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4、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5、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器材1、演示器材:多媒体、滚摆2、分组器材:带斜面的木版,小车,金属块,木块,水槽,细砂,带钉的木凳三、教学过程1、认识能量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多媒体演示:(1)汽车将陷入沟中的另一车拉出(2)风吹动陆地帆车前进(3)流水推动漂流的橡皮艇(4)流动水冲击水轮机转动师: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各种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生:以上现象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都对别的物体做了功。
师:物理学中成这些能够做功的物体都具有能量。
下面这些物体具有能量吗?说说你的看法。
多媒体展示:拉弯的弓箭和山顶的巨石生:都具有能量,松手后弓将箭射出,巨石掉下来能将地面砸个坑。
师:巨石虽然没有正在做功,但像那位同学说的,一旦掉下来就能做功,有做功的本领,所以也具有能,因此判断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标准是什么呢?生:有做功本领。
师:也就是看物体是否能够做功。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说明了什么?能量的单位应该是什么呢?生:做功越多,能量越多,所以功和能单位一样,都是焦耳。
2、认识机械能师:那么,你能将下列具有能的事例分分类吗?多媒体展示:高举的重锤、拉弯的弓箭、疾驰的列车、山顶的巨石、拉开的拉力器、打穿鸡蛋的子弹生:重锤和巨石是一类,都在高处;弓箭和拉力器是一类,都有形变;列车和子弹是一类,都在运动。
师:看来物体具有能量的原因还不相同,那是怎么命名的呢?请阅读课本。
师生共同总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与机械能的概念。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6节合理利用机械能导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3.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机械能的单位和量纲。
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机械能守恒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利用机械能”。
2.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首先,给学生一个问题:“当一个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时,它具有哪些形式的能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机械能的概念。
接下来,讲解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将机械能定义为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并给出机械能计算公式:E=K+U,其中E表示机械能,K表示物体的动能,U表示物体的势能。
然后,介绍机械能的单位和量纲。
机械能的单位为焦耳(J),动能和势能的单位分别为焦耳和焦耳/千克。
机械能的量纲为[M][L]2[T]−2。
3.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首先,给学生一个问题:“当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时,它的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否会发生转化?”引导学生思考,概括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
然后,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最后,讲解解决机械能守恒问题的方法。
将问题拆分为两个部分: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建立和机械能守恒方程的使用。
通过具体案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解决机械能守恒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拓展和展示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下列哪个是机械能的单位? A. 米/秒 B. 千克 C. 焦耳 D. 牛顿2.当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
论文编号:
(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
征集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台风把大树连根拔
起,台风具有能量B.楼上阳
台上的物品坠下会伤人,阳
台上的物品具有能量C.干电
池使石英钟转动,干电池具
有能量 D.挂在树枝上的苹
果,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
量。
知识巩固
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课件展示尺子将小木块弹开。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
弹性势能越大。
讲述:弹性势能跟物体本身和
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学生活动:尺子将橡皮擦弹
开。
观察:尺子的形变程度与橡
皮擦被弹开的远近程度。
学生举例。
利用身边物
品可以随时进行
实验探究,体现
物理知识来源于
生活的特点。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情景创设:
演示实验:滚摆的能量转
换
问:滚摆为何可以连续的运
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次滚
摆上升的高度都会降低?(转
化中机械能为什么会减少?)
展示图片:生活中能量的形式
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都可
以发生互相转化。
观察得出结论:滚摆下降时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
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了解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
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学生解释:
1.撑杆跳高过程中的能量转
化情况?
2.皮球落地后又弹起过程中
的能量转化情况?
利用演示实
验得出结论,利
用视频资料拓展
思维,采用多种
手段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为今
后学习能量守恒
打下基础。
知识巩固,加深
理解。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
认识了机械能的两种形式,通
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它们的相关
因素,知道它们之间可以相互
转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办
法利用它们,让它们更好的为
人类生活服务,这也是物理知
识的价值所在。
再次体会“控制变量”的
科学实验方法。
总结并提升
学生对所学内容
的认识。
布置
作业
课后作业书P210:1、2、3、4
板书设计*能*能(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能的单位:J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关因素及其转化。
机械能守衡与不守衡的知识将放在作业提升部分学习。
能的概念比较抽象,人们既不能看的到,又不能摸的到,只能通过相关的物理现象肯定它的存在。
所以在引入能量的概念前应该多举例;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有做功能力”这个因素,进而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引入能关系时,要适度介绍功和能的关系。
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一个物理问题,观察什么、比较什么,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动能和势能的相关因素。
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及时评价。
对每一个知识点,利用课堂练习进行巩固,提高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能”的概念,它非常的抽象,在多举例说明的同时,更应控制教学进度,关注学生的反应。
本节的物理知识重点是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是定性了解,不涉及定量计算,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