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5.11 KB
- 文档页数:5
β-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注意事项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它的注意事项。
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学习β- 内酰胺类的定义和它的分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以及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这类药物的PK/PD的特点。
一、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定义和分类(ppt3)什么叫做β- 内酰胺环?有α- 内酰胺环、β- 内酰胺环和γ- 内酰胺环。
这个酰胺类的基团,就是由R-CO-NH2这样一个基团,就是如果在这个羰基是在β类的,叫做β- 内酰胺环。
所以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基团的,在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里边有这样一个β- 内酰胺类的药物,都称为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
也就是说,不管青霉素类的,头孢菌素类的,一些其他的像单环类的等等,都要有这样的一个β- 内酰胺环,所以才称为β- 内酰胺环类抗菌药物。
(ppt4)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它的化学结构上有一个什么的渠道?青霉素类的抗菌药物,它是一个5元的活性环,而头孢类的抗菌药物,除了β- 内酰胺环以后,它有一个6元的活性环。
所以这是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药物最大的一个区别。
都看到,它有了β- 内酰胺环,但是它的药效学发挥作用的另外一个核心基团一个是五元环一个是六元环,是有明显差别的。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分为:青霉素类的和头孢菌素类,还有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的药物都有一个基本的环,一个元环,还有一个β- 内酰胺环,这是它的基本的环。
在它不同的结构上面做一定修饰以后,它又分为了广谱的青霉素和耐酶的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在它的这个次环或者母环上做以修饰以后,又分为了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的头孢类的抗菌药物。
非典型β- 内酰胺环类抗菌药物刚才说到了,就是β- 内酰胺酶的抑制剂,比如舒巴坦,还有单环类的,还有头霉素类的药物,还有特殊级使用的抗菌药物,就是碳氢霉烯类抗菌药物,都属于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
抗生素的种类和区分抗生素(Antibiotics)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多,不同的抗生素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抗生素种类,并对其进行区分。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最常见也是最早使用的抗生素之一。
这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是含有β-内酰胺环,能够与细菌的靶标酶(靶标酶通常与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有关)发生反应,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羧苄西林类等。
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化学结构上略有差异,从而影响了对不同类型细菌的抗菌谱。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
这类抗生素的特点是能够结合细菌的30S核糖体亚单位,阻碍蛋白质合成,进而导致细菌死亡。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
这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单位结合,并阻止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
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四环素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感染,特别适用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治疗。
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通过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土霉素、强力霉素等。
五、糖肽类抗生素(Glycopeptides)糖肽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也可作为肠道杆菌属引起的感染的选择性药物。
此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细菌具有杀菌作用。
常见的糖肽类抗生素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六、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s)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适用于多种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菌药物,它们的发现和研究对抗菌药物的开发和应用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基本特征、抗菌机制以及广泛应用进行介绍。
基本特征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含有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包括过氧化氢酶抑制剂、磺胺剂、头孢菌素等。
它们的结构特征是由内酰胺环和侧链组成,内酰胺环通常是四元环或五元环,而侧链则根据不同的化学结构可分为各种类型。
内酰胺环是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发挥生物活性的结构要素之一,它们与靶菌细胞壁中的靶酶结合,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与其他类别的抗生素相比,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征是:1) 它们的作用谱广泛;2) 抗菌效果较为显著;3) 安全性较高;4) 抗菌谱容易变化。
抗菌机制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结合靶菌细胞壁中的靶酶,抑制该酶对靶菌细胞壁的合成。
这些靶酶通常是细菌细胞外壁的各种酶类,包括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脂肪酶、转移酶等。
通过结合这些靶酶,内酰胺类抗生素影响了靶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抑制了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抑菌作用是通过与靶菌细胞壁中的靶酶结合来发挥的。
它们的作用方式通常分为两类: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破坏细菌细胞壁。
这两种作用方式都会影响到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应用范围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它们可以治疗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
此外,内酰胺类抗生素还被用于手术和各种创伤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足之处是它们的抗菌谱容易变化,这让医生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
此外,由于最近多年社会公众对抗生素滥用和过度使用的关注度增加,医生也需要更加注意在用药时避免出现过度使用和滥用的情况,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菌药物,它们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谱和安全性较高等特征,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
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阿奇霉素治疗的实际效果。
方法将1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分为参照组(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干预组(采用阿奇霉素),均组50例,所有患儿均于2020.1-2020.12被我院收治,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干预组住院时间、湿啰音及肺部感染消失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低于参照组(16.00%),P<0.05。
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症状恢复时间与治疗时间,保障患儿治疗安全性,值得应用与借鉴。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内酰胺类;阿奇霉素;小儿肺炎肺炎在临床中是一种由病菌感染肺部引起的常见疾病。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大多是因病菌感染所导致的过敏性肺部发炎,临床表现主要为肺部有湿啰音、呼吸急促、发热、咳嗽、起病急等,极易受流感、环境、气候与天气等多因素影响,故而诱发程度不一的病情,病情发作可严重损伤患儿肺部,对婴幼儿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危害[1]。
现阶段,临床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形式相对严峻,大多数病原体所采用的抗生素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出现缺少有效治疗小儿肺炎抗生素的局面[2]。
故此,为进一步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阿奇霉素治疗的实际效果,本文纳入2020.1-2020.12被我院收治的1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展开探讨,分析两种药物对患儿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基线资料纳入我院2020.1-2020.1收治的1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将其通过电脑盲选法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均组50例,参照组男女各26、24例,年龄1-5岁,平均(3.16±0.54)岁;干预组男女各28、22例,年龄1-5岁,平均(3.12±0.50)岁。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抗菌药物专题】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种类(一)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1.分类:(1)青霉素类包括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可分为:①青霉素,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
②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等。
③广谱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2)头孢菌素类第1代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硫脒;第2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等;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匹胺等;第4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3)其他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
(4)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5)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复方制剂。
2.抗菌作用特点:(1)青霉素类:①青霉素适用于A 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②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感染;③广谱青霉素类: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与青霉素G 相仿,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亦具抗菌活性。
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李斯特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2)头孢菌素类①第一代头孢菌素:代表品种为头孢唑啉。
主要适用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A 组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感染;②第二代头孢菌素:代表品种为头孢呋辛。
主要用于治疗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③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品种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④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和临床适应证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对其敏感的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沙雷菌属等细菌所致感染。
(二)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Aminogly cosides)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沙加霉素等。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外的其他β-内酰胺类统称为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包括碳青霉烯、青霉烯、单环菌素类抗生素等。
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的一类β-内酰胺,抗菌活性强,对绿脓杆菌外膜的透过性大,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非常接近,对G-菌有一定抗生素后效应(PAE),与第三代头孢菌素无交叉耐药性,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
1.1亚胺培南(imipenem)亚胺培南是硫霉素的衍生物,为广谱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十分稳定,不论是染色体介导还是质粒介导均很稳定。
对G+球、金葡萄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均极敏感,对G-杆菌的抗菌谱很广,几乎对所有的肠道杆菌和G球菌具有活性,对厌氧菌也有很好效果,惟一的耐药菌是嗜麦芽假单孢菌(P. maltophilia)。
问题是肾脱氢肽酶Ⅰ(DHP-1)会引起本品在肾脏大量降解,西司他丁是一种有效的脱氢酶抑制剂,两者合用,就克服了这个缺陷。
供注射的亚胺培南与西司他汀(cilastatin)1∶1的混合粉针剂于1984年在奥地利和德国上市,其商品名称Zienem;1985年在瑞士、1986年在瑞典、1987年在芬兰、日本等国上市,其商品名为泰能(Tienam)。
1.2帕尼培南(panipenem)本品与亚胺培南同样对G+与G-菌及需氧菌、厌氧菌有强力的抗菌作用。
对β-内酰胺酶稳定,还有抑酶作用。
帕尼培南和N-苯甲酰β丙氨酸(betamipron)(1∶1)的复合粉针剂,于1985年试验成功,1993年12月上市。
商品名为Carbenin(CS-976)。
它是一种阴离子输送抑制剂,能阻碍肾毒性发生部位吸取β-内酰胺类药物,并减少肾毒性。
1.3美罗培南(meropenem)抗菌谱、抗菌活性均与亚胺培南相似,并有抗生素后效应。
1.4欧他培南(ertapenem)本品与美罗培南相同,对G+与G-菌、需氧菌、厌氧菌有强力抗菌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
2、青霉烯类抗生素青霉烯与碳青霉烯相似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β-内酰胺酶有抑制作用化学性质不如碳青霉烯稳定,且在体内易代谢产生低分子硫化物,有恶臭。
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是指针对特定细菌的抗生素,它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散布,从而治疗感染。
此外,它们也能有效地抑制和杀死病原菌。
抗菌药物有许多种分类,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它们可以被归类为四大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磷脂酰胆碱类抗生素,其他类抗生素和新型抗生素。
首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
它们主要用于抑制细菌的蛋白合成。
其中,青霉素是最有名的一种抗生素,它能抑制细菌鞭毛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对多种细菌产生抑制效果。
另外,青霉素分子的结构较小,它的寿命也较短,因此,它们可以有效地清除抗药性菌或多重耐药菌。
大部分β-内酰胺抗生素都是非多西环素类的,所以它们的半衰期短,在抗菌治疗时可以节省抗生素使用剂量。
其次,磷脂酰胆碱类抗生素也被称为磷脂聚糖抗生素,用于抑制细菌质壁结合和合成。
它们是一类非常有效的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
例如,头孢噻肟(Ceftazidime),一种磷脂酰胆碱类抗生素,能够有效地抑制多种细菌,尤其是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此外,其他类抗生素是指除β-内酰胺类和磷脂酰胆碱类抗生素以外的抗菌药物。
它们主要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等。
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是一类新型抗生素,它们多用于抗链球菌、链球菌和细菌性痢疾等。
另外,吡哆醇保护剂(protease inhibitors)也在抗菌药物之列,它们可以抑制细菌的肽酶的活性,从而有助于降低病毒的活性。
最后,新型抗生素是指采用新的合成技术或分子生物技术研制出来的抗菌药物。
它们包括寡聚糖抗生素、酶联抗生素、抗抗生素抗体和抗菌肽等。
其中,寡聚糖抗生素是一种新型抗菌药物,它们也被称为微观结构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能显著抑制病原菌的增殖。
另外,酶联抗生素是通过创新的抗菌酶体内过程,将两种抗生素聚合而成的抗菌药物,它们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菌活性,能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增殖。
九、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抗菌谱、药动学和适应证上有哪些不同?答: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均较广,对G—菌和耐酶的葡萄球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对G—菌中的肠杆菌科而言,头孢噻肟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最差。
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沙雷菌、不动杆菌等不发酵杆菌来说,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作用较强,而头孢噻肟最差。
在药代动力学上,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主要经肾排泄,对复杂的肾盂肾炎、肾脓肿、肾周围炎的疗效优良。
而70%的头孢哌酮,30%-40%的头孢曲松经肝胆系排泄,因此,这两药在肝胆中的浓度较高,适用于肝胆系感染。
对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这两药在剂量调整上不很严格,但由于经胆道进入肠腔中药物多,易发生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
除了头孢哌酮外,其余药物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头孢噻肟经肝脏代谢后活性下降,在处理严重G—菌感染时需用较大剂量。
头孢哌酮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个四氮唑基团,可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长期应用可因凝血酶原合成不足,有出血倾向。
头孢哌酮难以透过血脑屏障。
三代头孢菌素中以头孢曲松半衰期最长(7-8h),全日剂量可单次或分两次给药,脑脊液中的浓度较高,特别适用于G—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淋球菌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是治疗淋病的良好药物。
头孢噻肟临床用于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治疗。
头孢哌酮适用于不发酵杆菌引起的肝胆系感染。
头孢曲松适用于各种G—菌引起的感染,尤其适用于肝胆系感染或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的病人。
头孢他啶临床可用于不发酵杆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感染。
六、头孢拉定注射剂是不是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中的最好品种?答:供注射用的一代头孢菌素主要有4个品种: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
总体上看,头孢拉定并不是最好的品种。
对G+菌,如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和某些G—菌来说,作用最强的是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啶,其次为头孢噻吩,头孢拉定最差。
同样剂量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最高的是头孢拉定,其次为头孢噻啶,最低的是头孢噻吩。
蛋白结合率最低的是头孢拉定,因而,其游离的成分较高,发挥作用快,头孢唑林蛋白结合率最高,因而其作用较慢,但持续时间长。
在肾毒性方面,头孢拉定最低,头孢噻啶最高临床已不用此药。
头孢唑林与头孢噻啶单用时肾毒性不明显,但与强利尿剂或其他肾毒性抗菌药联用时,具有肾毒性。
总的来说,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中以头孢唑林为佳。
由于目前所用的头孢拉定为精氨酸盐,不含钠离子,因而可安全地用于老人、小孩及心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主要为肺炎和其他轻中度细菌感染。
二、羧苄西林与哌拉西林对各种G—杆菌感染有效,为什么羧苄西林的使用越来越少?答:羧苄西林与哌拉西林一样都属于广谱青霉素,但羧苄西林对G—杆菌的抗菌作用不如哌拉西林,且在治疗时,需要大剂量使用,其制剂含钠较多,心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本品所致低钾血症的发生率较其他青霉素常见,因而羧苄西林的使用越来越少。
一、阿洛西林与美洛西林一般都为进口的广谱青霉素,价格较贵,为什么专家们常推荐使用价格较便宜的哌拉西林呢?答:哌拉西林、阿洛西林与美洛西林都为广谱青霉素,抗菌谱相似,对不产酶的革兰阳性(G+)菌和各类革兰阴性(G—)菌都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由于临床上上述药物主要用于各种G—菌引起的感染,而对G—菌又以哌拉西林的作用为最强,故临床上多选用哌拉西林。
八、氨曲南作为窄谱抗生素,有哪些药理特点?临床适应证是什么?答:氨曲南是单环类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主要针对G—菌。
对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效,但对不动杆菌、产碱杆菌以及G+菌和厌氧菌无效。
该药化学结构特殊,对β—内酰胺酶稳定,毒性低;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的病人仍可选用该药。
临床适用于G—菌引起的脑膜炎、严重感染、院内感染、免疫缺陷者感染,以及不能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病人。
如合并有G+菌感染应加用林可霉素或克林霉素。
七、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都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三者有何异同?答:这三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各类G+菌和G—菌,需氧菌和厌氧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临床上多用于产酶菌株、多重耐药菌株及以G—菌为主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院内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
但这三者间也存在差别。
(1)抗菌作用各有侧重,对厌氧菌的抗菌谱相似,对需氧菌中的不发酵阴性菌,以美罗培南的活性最强,其次为亚胺培南、帕尼培南。
对G+菌以帕尼培南最强。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以亚胺培南发生率最高,美罗培南和帕尼培南较低。
(3)亚胺培南对人肾脱氢肽酶不稳定,需加用该酶的抑制剂西司他丁。
而美罗培南和帕尼培南对人肾脱氢肽酶稳定。
帕尼培南有一定的肾毒性,常加用倍他米松以减轻肾毒性。
(4)亚胺培南和帕尼培南只可供静脉滴注,美罗培南尚可用于肌注。
六、亚胺培南最突出的不良反应是什么?易发生于哪些病人、哪些情况?答:亚胺培南是产酶菌株、多重耐药菌株及以G+菌为主的严重感染、院内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时的首选药物之一,其突出的不良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轻者可表现为面部肌肉抽搐,重者有四肢肌肉抽搐,甚至癫痫样发作。
这些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用量大或给药过快时,特别是老年人、有过癫痫发作史者更易发生。
因此在使用该药时应注意剂量及给药速度。
对于易发生抽搐的病人,如确实需要应用碳青霉烯类,可选用美罗培南或帕尼培南。
四、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均称为头孢,实属头霉素,头霉素与头孢菌素有何异同?临床上用于哪些感染?两者各有何特点?答:头霉素与头孢菌素是两类不同的药物,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两个头霉素具有二代头孢菌素的某些特点,对产酶的葡萄球菌以及某些G-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嗜血流感杆菌、产气杆菌、枸椽酸杆菌以及肺炎杆菌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此外,头霉素对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也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而头孢菌素对厌氧菌尤其是脆弱类杆菌的抗菌活性较低。
由于头霉素对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临床常用于治疗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混合感染常见于口腔、肠道、女性生殖道,包括齿龈炎、牙槽积脓、残根脓肿、颌面术后的感染,肠穿孔;妇产科的盆腔炎、感染性流产等。
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两者对需氧菌的作用相似,对于脆弱类杆菌,头孢西丁较强,而对于其他厌氧菌,头孢美唑较强。
同等剂量给药,头孢美唑的血药浓度较头孢西丁的高,更易发挥其抗菌作用。
但头孢西丁能透过炎性血脑屏障,而头孢美唑则难以透过,因而,头孢西丁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头孢唑不宜。
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哪些药理特点?临床适应症是什么?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以下良好的药理特点:(1)抗菌谱广不仅对某些G+菌有效,而且对各种G-菌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某些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良好作用;卡那霉素、链霉素对结核分支杆菌有效。
(2)静止期杀菌剂可用于严重感染者、免疫缺陷者的感染,对于严重感染者可与繁殖期杀菌剂联用以获得协同作用。
(3)对不少常见致病菌具有抗生素后效应(PAE) 该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杀菌剂,故全日剂量可单次给药,以提高疗效,而耳、肾毒性并不增加。
(4)本类药物水溶性好,性质稳定,水溶剂可以保存2~3年。
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远比青霉素的要低。
尽管具有上述优点,但氨基糖苷类均有一定的肾毒性。
从其抗菌特点考虑,临床主要适用于:(1)G-菌引起的较重感染。
在感染较危重,或感染部位氨基糖苷类药物难以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时,可与β-内酰胺类药或喹诺酮类药联用。
(2)氨基糖苷类也可用于G+菌的严重感染,包括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及葡萄球菌严重感染。
(3)卡那霉素、链霉素可用于结核分支杆菌感染。
(4)大观霉素可用于淋球菌感染。
(5)巴龙霉素可用于隐孢子虫和阿米巴原虫的感染。
二、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这5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在抗菌谱、临床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方面有何异同?答:在抗菌谱方面,对厌氧菌的差别不大,对需氧菌有所不同。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肠杆菌科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和沙雷菌等没有抗菌作用。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不仅对肠杆菌科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而且优于前两者。
对铜绿假单胞菌和沙雷菌、不动杆菌等葡萄糖不发酵菌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由于抗菌谱不同,临床适应症也就不同。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主要应用于肠杆菌科或肠杆菌科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由于克拉维酸的抑酶作用优于舒巴坦,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的抗菌谱相似,阿莫西林的杀菌作用快而强,口服的生物利用度较高,血药浓度高,且皮疹发生率低于氨苄西林,因而两者相比,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比氨苄西林/舒巴坦具更佳的药理特性。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三者主要用于各种G-菌(包括产酶株)或G-菌与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因而可用于应用过碳青霉烯类后发生的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对不动杆菌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因而可用于不动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肠球菌有独特的抗菌作用,临床适用于G-菌、肠球菌及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主要指腹腔和盆腔感染。
在不良反应方面,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易发生皮疹,头孢哌酮/舒巴坦由于头孢哌酮分子中含有一四氮唑基团,长期应用影响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因而有出血倾向。
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他3种药物由于克拉维酸和头孢哌酮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因而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一、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表现出何种协同作用?舒巴坦、克拉维酸和三唑巴坦(他唑巴坦)在透过血脑屏障方面有何差异?答: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以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免受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破坏,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表现在:(1)增强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2)扩大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谱。
如原来对产酶葡萄球菌无效的药物,在联用后对产酶葡萄球菌有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脆弱类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活性较弱,但联用后的复合制剂对厌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舒巴坦、克拉维酸和三唑巴坦对β-内酰胺酶都有抑制作用,但以三唑巴坦最强,次为克拉维酸,舒巴坦最弱。
在透过血脑屏障方面,舒巴坦比三唑巴坦更易透过,而克拉维酸基本不能透过。
所以凡含有克拉维酸的复合制剂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