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类抗生素
11
三、耐药机制
3 改变PBPs 发生结构改变,合成量增加,或 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 失去抗菌活性。
内酰胺类抗生素
12
三、耐药机制
4 改变菌膜通透性 G-菌的耐药主要是改变跨 膜通道孔蛋白(porin)结构。孔蛋白的组成OmpF 和OmpC为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透过。
毒、回归热等。
内酰胺类抗生素
22
【不良反应】
1 变பைடு நூலகம்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疹、皮炎、 血清病、溶血性贫血、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 由青霉素的降解产物青霉噻唑蛋白等抗原致敏引 起。
2 赫氏反应 用青霉素治疗螺旋体所引起的感染时, 患者症状出现加重的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 战、高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现象。
1 窄谱青霉素类 2 耐酶青霉素类 3 广谱青霉素类 4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5 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
内酰胺类抗生素
4
(二) 头孢菌素类
按照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1 第一代头孢菌素 2 第二代头孢菌素 3 第三代头孢菌素 4 第四代头孢菌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
5
(三) 其他β-内酰胺类 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
2、G+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等
3、G-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4、少数G-杆菌 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等
5、螺旋体、放线杆菌
内酰胺类抗生素
20
【抗菌作用】 对大多数G-杆菌作用弱 对肠球菌不敏感 对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病毒无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肺炎球菌、脑膜炎 奈瑟菌容易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