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国古代姓名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古人取名的智慧中国古人取名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名字本身的字义、音韵和文化寓意上,更是在于其背后寄托了父母对子女深沉的期望、家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社会道德伦理的理解。
以下几点可以详细说明古人取名的智慧:哲理寓意:古人给孩子起名时往往借用儒家经典、道家哲学、诗词歌赋中的意象或名言警句,赋予名字深远的哲理意义。
例如苏洵为儿子苏轼、苏辙所取的名字,寓意深刻且富含教育意义。
五行八字:古代姓名学中融入了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等观念,认为人的命运与出生时间息息相关,因此在取名时会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来选取能够补益五行、平衡命局的字眼,以期对孩子的人生起到辅助作用。
品德期望:古人通过名字表达对子女德行修养的期待,如“志诚”“孝顺”“温良”“恭俭”等名字,直接体现了父母希望孩子具备的美好品质。
家族传承:有时名字也会反映家族的字号、族谱排行或祖辈的纪念,如按照家族世系顺序排字,或者用祖先的字号作为名字的一部分,体现家族血脉的延续和荣耀的传承。
吉祥如意:很多名字带有祈福纳祥之意,如“安泰”“瑞丰”“康宁”等,寄托着家人对孩子的祝福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文学艺术性:名字的艺术性也是古人考虑的重要因素,许多名字源自古典文学作品,比如《诗经》《楚辞》中的佳句,使得名字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时代背景:不同历史时期,名字的选择也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政治环境的影响,如汉唐时期的雄浑大气、明清时期的雅致内敛等。
音韵美感:古人在取名时还十分注重名字的音韵和谐,讲究平仄相间、音韵悦耳。
古人认为名字的读音可以影响到人的气场和运势,因此会选取读起来抑扬顿挫、响亮悦耳的名字,如“子轩”“诗韵”等,既符合诗词歌赋的音韵规则,又富有音乐美感。
季节节令:一些古人的名字也会根据出生的季节或节令来命名,比如春天出生的孩子可能被命名为“春梅”“春燕”,寓意着生机勃发与希望;秋天出生的可能会命名为“秋实”“秋月”,象征收获与宁静。
地名纪念:还有些名字源自父母对某个地方的记忆或情感寄托,比如某地风景优美或者对家庭有着特殊意义,就可能将其地名融入孩子的名字中,以此作为家族历史的一种记载。
中国古代起名字的学问非常丰富,涉及到诸多因素。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考虑:1. 字形与命运:- 古人相信字形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会根据字的形状来选择名字中的字。
例如,“一”字代表独立、坚定,“口”字则代表亲切、友善等。
2. 音律与情感:- 取名时也会考虑音律,不同的音律被认为代表不同的情感和性格。
比如平声代表温和、稳重,去声代表果敢、有冲劲。
3. 数理吉祥:- 名字的好坏不仅仅在于字义,更重要的是数理要“吉”。
古人认为名字的笔画数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4. 选字讲究:- 除了共性的取用寓意美好、漂亮、吉利、阳光的字眼之外,还要从字形和读音两个方面予以注意,避免一些不吉利的谐音或者含义。
5. 名与字的联系:- 古代的人往往有名也有字,两者之间有所关联,通常是通过意义或音韵上的关联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6. 名字与身份:- 在古代社会中,人的名字有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如贵族的名字通常会反映出家族的传统和荣耀。
7. 命名仪式:- 古代给孩子起名字是一个正式的仪式,会邀请亲友参加,并进行卜卦以确定名字的吉祥程度。
8. 避讳制度:- 由于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某些字可能因为与皇室成员或祖先的名字冲突而不能使用。
9.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姓名学中也会考虑字与五行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10. 姓氏传承:- 姓氏是家族和血缘的象征,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选择名字时也会考虑到姓氏的意义和影响力。
这些只是部分原则和考量,实际操作中还会结合当时的文化习俗、地域特色和个人偏好等因素。
古今名人名字的由来含义姓名是中华文化的脉承之一,它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
历史上名字起得好的名人,人也惊艳,名也惊艳。
下面让我们一起品味中国的名字艺术。
1、孔子,神国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文。
我国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为姓,如鲁公子牙字叔,他的孙子就叫叔得臣。
孔子也是近这种方式为姓的。
故姓孔。
为什么人们叫孔子为“孔老二”呢?原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原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这仅有的一个儿子是个瘸子。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叔梁纥当然很不满意。
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
后来,果然又生下了孔子,叙梁纥以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
“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因为孔子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所以人们又叫孔子为“孔老二”。
2、李白,相传李白到七岁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字。
原因是他在“抓周”时,抓了《诗经》这本书,这不但喜坏了他父亲,而且也难坏了他父亲。
他想:如果儿子长大成了诗人,若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好名字岂不遗憾?于是,越往诗人的名声方面想,越发对儿子取名之事慎之又慎了,故此一拖多年没有定名。
这年春天,李白一家在家院中游玩,他父亲想作一首春日的七绝诗,有意考考儿子的本事。
他咏了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后就说:“后面的诗句我想不出来了,由你们母子二人续上吧。
”李白的母亲想了一会道:“火烧杏林红霞落”,她的话音刚落,李白就用手指李树,脱白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他父亲听后,连声叫好,忽然心里一动:这句诗的头一个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不正说出了李花圣洁高雅吗?于是,他当即决定儿子的名字就叫李白。
3、孙中山,1896年9月,日本青年宫崎滔天、平山周,经过许多曲折,在日本横滨中国革命志士陈少白的寓所,见到了孙文。
孙文谈及革命时,其慷慨激昂之情,犹如深山虎啸。
他俩被孙文的革命热情、见识和抱负深深感动,决心帮助孙文,并为他的生命安全担忧,劝他暂时留驻日本。
古风姓名大全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在古代,姓名是人们身份的象征,也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古风姓名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让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古风韵味的姓名,让我们一起领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男子姓名1. 李华宇:李姓在古代非常常见,而华宇这个姓名则暗含了仙气,给人一种飘逸之感。
2. 王文龙:王姓作为古代王族的代表,常用以表达权威和尊贵之意。
文龙则寓意才华出众,有着卓越的文学才能。
3. 刘宇辰:刘姓属于历史悠久的姓氏,宇辰则给人以宇宙之大、星辰之美的感觉,彰显了人的胸怀和气度。
4. 张瑞昊:张姓在古代非常常见,瑞昊则寓意吉祥如意、充满希望之意。
5. 赵武辰:赵姓在古代是一个具有极高声望的姓氏,武辰则象征着战斗和勇气,给人以英勇无畏的气质。
二、女子姓名1. 李雅雯:李姓在古代即受欢迎,雅雯则表达了高贵典雅和文雅之美。
2. 王思晨:王姓作为皇族的姓氏,思晨则寓意睿智和聪慧之意。
3. 刘雨梦:刘姓在古代广泛应用,而雨梦则给人以如梦如幻的感觉,寓意着女子的柔美和浪漫。
4. 张曼青:张姓在古代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姓氏,曼青则表达了女子的婉约和清新之美。
5. 赵璇玑:赵姓象征着高贵和荣耀,璇玑则给人以珠光宝气和祥瑞之意。
三、古代情侣姓名1. 慕容轩与容雪儿:慕容轩寓意着心仪之人,容雪儿则表达了女子的纯洁和美丽。
2. 苏晟与晗婷:苏晟则表达了男子聪明和才智出众,晗婷给人以温柔和婉约之感。
3. 忘川与蓝海:忘川豪迈和决断力,蓝海则象征了女子广阔和浩渺的魅力。
4. 盖聂与素瑶:盖聂表达了男子的英勇和坚韧,素瑶则给人以淡泊和典雅的气质。
5. 欧阳童与安妮:欧阳童寓意年轻和纯真,安妮则表达了女子的平和和安详。
通过这些古风姓名的介绍,我们更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古风姓名不仅是一种命名方式,更是一种古代文化的传承。
希望大家喜欢这些古风姓名,也能通过这些古老的名字,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一)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瀛、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二)周代的姓氏制度: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性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1、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和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瀛、陈.妫、国.姜(国,氏)(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工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2、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2)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例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例如:东门..敬叔、百里.孟明视..佐、南宫..襄仲、北郭或以官名为氏。
例如:卜.偃、祝.舵、司马..克..牛、乐正(3)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
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4)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人名学——中国人的姓名文化人名学是研究人名结构系统的起源、发展、结构及其内涵的一门学科。
人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与人类的语言、历史、文化、社会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中国人名字的文化的发展又是非常悠久的,它的来源以及种类都是非常的丰富的。
我们今天要来看的就是中国人的姓名文化。
姓,在我们现代看来,就是某一群人(家族或氏族)共用的名,但是它其实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才演变成现在的姓。
姓,产生母系氏族社会,原为族号。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为天子,从女从生。
”所以我们多可以看到传说中远古帝王的姓多是女字旁,比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等。
到了父系社会时,“姓”也变成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主,不再从“女”旁,为了区别同一母族的若干支族,“氏”就产生于此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氏开始转变为姓,而到了秦汉时代,周王朝的姓、氏制度土崩瓦解,从此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来源。
第一,来源于远古母系氏族的族号,这类姓氏多为女字旁,主要有:姚、姜、姬、姒等。
第二,以动物、植物或是其他自然物为姓。
如:马、龙、李、桃、林、江、金、石等。
第三,以封国、采邑或是职官、爵位为姓。
如:齐、楚、司马、公孙等。
第四,以居住地、出生地或职业为姓。
如:东方、西门、陶、巫等。
第五,以祖先的谥号或族号为姓。
如:唐、周、武、庄、穆等。
还有其他的一些来源,比如皇帝赐姓,唐朝的许多的开国元勋都被赐姓为李;为避灾难而改姓;为避皇帝和圣人讳而改姓,如唐玄宗即位后,姬姓改为周姓;嫌原来的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还有就是少数民族的姓氏在译成汉语后的简化等等。
另外,古代的姓氏还有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
《通志.氏族略序》中写道“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在战国前,贵族才拥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而平民百姓只有名,有的甚至连名都没有。
中国古人名字的文化内涵赵瑞民中国的古人如何取名?名字又有什么内涵?作者从文化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古人取名时的好尚、愿望、期许等心理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价值取向。
本版摘取片断,以飨读者。
“富”、“贵”、“福”、“禄”:物质和地位的向往在等级结构的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地位与物质生活条件联系得十分紧密,而高贵的社会地位又能使人得到荣誉、权力等,所以富与贵总像孪生兄弟,为人们所向往、所追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与之所欲也。
”他是正视人们的这种欲望的,不过强调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去实现。
到后世儒家提倡“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时,就每况愈下了,口头上不再承认人们的物质追求,而要把这种私欲掩藏起来。
由于有了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念,士大夫之家取名总要避开这个方面,读书人都不愿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利禄之欲堂而皇之地表露出来。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种强烈的愿望在名字中仍然时有所见,不绝如缕。
《汉书·王子侯表》中有安檀侯刘福、安国侯刘传富、海常侯刘福、榆丘侯刘受福,列传中有盖宽饶、李广利,这类名字都直言不讳,真切率直地表现了一种内心世界。
至于向往高贵的社会地位,以公、侯、王孙、公子、公孙命名命字,则显得雅逊多了,如窦融字周公,袁安字邵公,魏相字弱侯,张侯字孟侯,司马相如的岳父卓王孙,治黄老之学的杨王孙,刘平字公子,冯异字公孙,都显露出对先秦时期贵族地位的向往。
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确立以后,做官就一并获得富与贵,以臣字命名的多了起来,唐代有裴贽字敬臣、陈岩字梦臣等,宋代有徐铉字鼎臣、周渭字得臣等,明代有俞臣字臣哉、张元臣等,清代有赵廷臣、吴任臣等。
隋唐之后,为官的正途是科举,士人都被利禄引诱,埋头从事经义帖括、八股制艺,做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美梦。
仅《清史稿》有传的人物,名字与科举有关的即有唐殿魁、许占魁、黄开榜、郑魁土、蔡廷魁、苏廷魁等好多人,渴望大魁天下、金榜题名的心情跃然而出。
宋俞成《萤雪从说》中讥刺道,“今人生子妄自尊大,多取…文‟、…武‟、…富‟、…贵‟四字为名”,可见宋时的风尚。
有趣的中国古代姓名文化
作者:钟可意陈丽辉
来源:《世界家苑》2019年第09期
摘要:姓与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很早就在中国产生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伯仲叔季;庙号谥号;年号
姓与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很早就在中国产生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就我国古代的姓与名作一简单考究。
关于姓的起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作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可见,姓的产生是随血缘关系的确立而出现的,而最初的血缘关系是从女性来确定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差,一些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主要靠妇女的采集,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由于处于群婚制阶段,男子地位低且极不稳定,生下来的孩子只好跟随处于权威地位的母亲,留在母亲氏族内,往往“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为了区分这些不同的母系氏族,于是就产生了姓。
由于这时的各氏族妇女处于权威地位,所以姓大多数从“女”,氏族内的子女当然要随母亲取姓,世系也按母亲来计算。
最初的姓大都从“女”部,如“姜、姬、姚、赢”等。
后来随着子孙的繁衍,一个氏族又开始分为若干个支部落为了区分它们,也给它们去了各自的称号,这些称号就是氏。
氏的命名各有其依据。
又的氏是根据原来祖先的国名来称呼的,如鲁氏、吴氏、赵氏等等;有的是根据祖先的号来命名的,如高阳氏、轩辕氏等等;有的是根据祖先的封爵了命名的,如王氏、候氏、王孙氏、公孙氏等等;有的是根据祖先的官职来命名的,如司马氏、司徒氏、司空氏等等;有的是根据祖先所从事的职业了命名的,如祖先从事巫术活动的称为巫氏,除巫氏外,还有卜氏、陶氏等等;有的是依据祖先所居住的地区来命名的,如西门氏、东郭氏、南宫氏等等;其它的还有以图腾崇拜物为氏的等等。
总之,随着姓的出现,氏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是“三代之前,姓名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又氏,贱者又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三代而后,姓氏合二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可见当时氏和姓是分开的,氏只是只是用来区分身份的贵贱、地位的高低,姓则是用来约束婚姻关系的。
如《通志》中说:“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这说明古人很早就懂得了“同姓不婚,其生不蕃”的道理。
由于姓一权威的大小开始由权威的大小所决定的,所以在先秦时代,只有贵族才有姓,一般的平民是无姓的,这说明姓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阶级关系。
在贵族的“姓”中,妇女的姓很重要,在未出嫁之前,贵族妇女的姓前要加上表示排行顺序的孟、仲、伯、叔、季等字,其
区别同姓的妇女。
如孟姜、伯姬、季姬等。
等到妇女出嫁以后,妇女的“姓”就要做相应的改,取消了表示排行顺序的改变修饰词,而冠以其它名称。
如有的女子在姓的前面加上原来属国的国名或氏,如齐姜、秦赢、晋姬等;有的女子则在姓前面加上所嫁国的国名氏或邑名,如秦姬、赵姬等;有的妇女死后还要被后人补姓,即在死者的姓前加上丈夫或者她自己的谥号,如武姜、敬赢等等,以此对她们加以区别。
而一些平民则无姓氏。
如“优孟”,“优”是演戏的人,“优孟”就是名叫孟的演员,孟无姓;《庄子》篇中的“庖丁”,“庖”就是厨师,丁才是名,无姓;《学弈》篇中的“弈秋”是指一个叫做秋棋手,秋有名; 他是鲁国人,才称之为“鲁班”。
以上事实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姓氏也被抹上了一层浓厚的政治色彩,纳入了阶级斗争的范围。
至于一些复姓,一部分是来自少数民族语的译音,如长孙、慕容、拓跋等,还有一部分来自所从事的职业,如司马。
总之,姓的产生及发展,反应了人民生活及发展状况及政治形势的变化。
古人除了姓氏外,还有名和字。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礼记。
檀弓上》说“幼名,冠字。
”其疏又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这说明“名”是年幼时才开始起的,供长辈们称呼的。
“字”是长大以后供他人称呼的。
男子到了20岁,按照古代礼节要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并且要起个字。
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要出嫁,出嫁后也要为自己起个字,女子15岁许嫁,行礼并取字,未许嫁的叫“未字”、“待字”。
“字的用途主要是表明自己的德行。
所谓“字以表德”即是这个意思。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崇尚光明之义),屈原字原(取宽阔平坦之意),还有岳飞字鹏举,文天祥字宋瑞等等都表明了这方面的含义。
“字的构成也不一样。
春秋时期男子取字的方法往往是前面加“子”,如子犯、子胥(伍员)。
周代的男子,字前面加上表示排行的伯仲叔季,字后面加“父”或“甫”,构成男子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等等。
有时以排行为字,如管夷吾字仲等。
女子的“字”前加姓,姓前加上表示排行的伯仲叔季,字后面加“母”或“女”字表性别,这样就构成了女子字的全称。
当然,古代的劳动人民,由于地位低下,无丝毫的政治自由和权利,自然更谈不上有什么字。
除了姓名及字以外,还有别字、小字等名称以及庙号、谥号、尊号、年号等名号。
这一切都构成了我国古代的姓氏文化,繁荣了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及政治的发展状况,因而深入探究姓氏文化,有助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指导老师:陈丽辉)
(作者单位:1.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2. 益阳市益师艺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