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加味的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40.85 KB
- 文档页数:2
的主要原因。
然痰、热、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但素体肺阴不足却是本病产生的根本原因,肺之阴津亏损,久必及肾,终致肾阴不足,故临床上多数本病患者都是气火偏旺,形体偏瘦。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其中尤以肝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
盖《景岳全书.血证》认为是由于“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络伤则嗽血”,故在治疗上注意清热泻火疏肝。
止血药中有相当部分的制炭之品,现代研究认为大多数止血药制炭后确有增强止血的功能,如蒲黄、茜草、山栀等。
所以用炭类药止血也为大多医家所推崇。
但因咯血原因不同,还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相应止血作用的炭药,使之发挥较佳的止血效果。
此外,对于反复咯血不愈的患者,在止血药中宜加入几味祛瘀之品,如桃仁、丹皮、赤芍等,有止血不留瘀的作用。
基于上述,只有坚持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在固定使用上述专药的同时,审因论治,辨证用药,方显疗效。
参考文献[1] 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68.[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4.(收稿2007210228;修回2007212230) 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46例何培芸 重庆师范大学校医院中医科(重庆400047) 摘 要 目的:观察解表止咳类中药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加味治疗感冒后咳嗽46例。
结果:总有效率100%。
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解表散寒,祛痰止咳的功效。
主题词 咳嗽�中医药疗法 解表剂�治疗应用 止咳祛痰剂�治疗应用 @麻杏石甘汤 感冒后咳嗽是指感冒好转后,遗留咳嗽久而不愈者,是临床常见病。
西医认为属于病毒感染后一过性气道高反应性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所致。
笔者采用麻杏甘汤加减治疗本病46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6例全部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17~80岁,平均42岁,病程最短2d,最长35d,平均13.5d;全部病例均经西医抗生素治疗。
麻杏石甘汤不仅可治疗咳喘,治疗发热3剂愈,如何应用...华医世界图*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名中医陆石如老先生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都是临床名中医,医学理论深厚,遣方用药灵活。
陈明教授用麻杏石甘汤治疗3个月低热无咳嗽,14剂发热彻退。
为什么会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如何辨证的?用麻杏石甘汤治疗高热1周不退,3剂而愈。
陆石如老先生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肺炎后,咳嗽甚剧,5剂而愈。
学习名医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拓宽临床思路,开方时用药更加灵活,也更加有信心。
今天小师妹将陈明教授和陆石如老先生,临床应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嗽,发热,喘的医案,分享给大家。
用5分钟学习一下,临床灵活应用方剂又多了一个。
★第一部分★麻杏石甘汤图*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在《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及方后注:“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杯。
”麻杏石甘汤中麻黄配伍石膏为组方特点,麻黄治喘,凡邪气阻塞之喘皆可使用。
陈明教授认为即使虚喘,通过配伍补肾纳气之品亦可安全使用。
陈明教授认为,麻黄平喘效佳,为辛热之品,但方中配伍石膏,并且麻黄用量是四两,石膏则用至半斤,石膏用量大于麻黄一倍,这样麻黄的温燥之性不足虑。
石膏大寒,善清肺热、胃热,以石膏寒凉之性抑制麻黄温燥之弊,则令麻黄散邪平喘而不燥。
加上“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之煎服方法,则更稳妥。
在《伤寒论》中,如黄芩、栀子、黄连,也可清肺热,为何选用石膏?陈明教授认为方中,选用石膏也是有所讲究。
因石膏为辛寒之品,清热之中能够发散。
假若使用黄芩、黄连,因为苦寒之品有内收之性,故虽清热,但发散不足,尤于清肺热中较为不利,因肺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外界直接相通,清肺热宜向外发散,令邪气从表而解,故本方选用石膏而不用芩、连之属,确为允当。
至于方中杏仁和甘草,一是助麻黄平喘,一是缓麻黄辛散、石膏寒凉之用,《伤寒论》中凡寒热并用之方,多用甘草调和之。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咳嗽68例临床体会摘要】本文据经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及“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说明五脏功能失调可导致咳嗽,但肺脏功能失调是咳嗽发生的关键,因此可从调治五脏入手治疗咳嗽。
五脏间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五脏咳各具特点,遣方用药各不相同。
【关键词】浅析咳嗽五脏治疗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或六淫侵袭或七情致病均可导致咳嗽的发生,正如《素问。
咳论》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但肺脏功能失调是咳嗽发生的关键所在,无论外邪侵袭或其他脏腑有病,均可累及肺脏而致咳嗽。
诚如《医学三字经》云:“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五脏功能失调可导致咳嗽,因此咳嗽可从五脏论治。
一、从心论治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1]。
故咽痒梗塞,胸闷气短,咳逆倚息,脉涩者,咳兼心痛,乃属心咳,炙甘草汤加味。
而远志长于化心经之痰,尤为常用。
据前贤“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及“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少阴”等论述,认为外感咳嗽以温邪为主,因温为阳邪,犯人上部,肺通天气,鼻为肺之官,邪气从鼻而入,犯手太阴[2],盖因风温袭肺,引动心包之火上逆,故治法宜宣散肺经风热,参入宁心清火之品,清.王旭高创心咳汤治疗。
心火独盛型证见喉痒作咳,干咳无痰,咽干疼痛,局部有烧灼感,饮水则舒,伴心烦,夜寐不安,舌尖红,苔黄,脉数。
查体: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局部充血明显,治以清心泻火,利咽止咳。
导赤散加味(加芦根白茅根茜草紫草旱莲草)[3]。
《灵枢集注》曰:“心主言,肺主声,肺为心之盖。
”每当思虑过度,心阴暗耗,喉失所养,可致声音嘶哑,喉痒作咳,多见于脑力劳动者,有骤然用脑失度史,以心阴虚为主,咽喉黏膜充血,声带轻度肥厚。
治以养心安神,润燥止咳,天王补心丹加润燥止咳化瘀之品[4]治疗。
二、从肝论治《万病回春》有“自古咳嗽十八般,只有邪气入于肝”之说。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詹海珠(宁德市中医院儿科,福建宁德352100)摘要:目的 分析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 择取我院入治的96例患支原体肺炎的小儿为研究目标,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
对照组以西医的常规治疗方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疗法,观察各组临床症状消除所需时日、各项炎症指标以及治疗效果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肺部 音、干咳、发热症状以及X线病灶消退所需时日均短于对照组(P<0 01);在给药后研究组的各项炎性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 05),而研究组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P<0 05)。
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倡导临床应用。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加味疗法;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969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3765(2020) 11 0153 02 小儿肺炎是临床上儿科多发的季节性疾病之一,学龄前儿童中严重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比以往的发生率高,易引发儿童的上呼吸道系统的感染和支原体肺炎〔1〕。
然而上呼吸道系统的感染症状不容易有效地将其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区分开,并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小儿感染支原体不仅引起儿童支原体肺炎,而且会损坏身体的其他器官,统计分析表明,支原体肺炎是主要致病菌之一,它可以触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可能引起呼吸道症状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病情较严重。
如果未及时接受治疗,则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比如心力衰竭,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常规的西医治疗由于大量抗生素的使用,进而出现耐药性〔2〕,治疗效果欠理想。
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社会意义,本文主要探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入院治疗患儿童支原体肺炎96例,由于针对患儿的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平均每组48例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即用常规的西医抗生素治疗,研究组以西医疗法与麻杏石甘汤加味相结合治疗。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0例的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7-02-15T10:52:57.82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7期作者:张国生[导读] 在儿科疾病中,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病情急、病程长、治疗不彻底易反复的特点。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735100【摘要】目的:分析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小儿支原体肺炎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
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阿奇霉素基础上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
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0%,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推广。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分析【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7-222-01在儿科疾病中,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病情急、病程长、治疗不彻底易反复的特点。
本次试验通过利用麻杏石甘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小儿支原体肺炎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
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9个月-11岁,平均(5.9±1.0)岁,病程2.5-8d,平均3.9d。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8.5个月-12岁,平均(6.0±1.0)岁,病程3-10d,平均4.0d。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纯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猪冬春季呼吸道疾病张希路(河北省武强县农业农村局053300)摘要:历年来猪冬春季呼吸道病给养猪业造成的损失很大,中医中药治疗病毒病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中医治疫几千年来护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几十年来致力于探索中医中药防治畜禽疾病的研究,尤其是纯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猪冬春季呼吸道病,临床应用多年,治疗费用低、疗程短、效果好,成为养猪户治疗猪冬春季呼吸道病的法宝。
关键词:纯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猪冬春季呼吸道病;效果近一段时间以来,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中医中药又立奇功,世人瞩目。
中医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很快恢复健康,治疗新冠肺炎的轻、中度病例基本上不转为重症,治疗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例有效地挽回生命。
中医中药治疗病毒病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中医治疫几千年来护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居功甚伟。
笔者几十年来致力于探索中医中药防治畜禽疾病的研究,用纯中药治疗畜禽疾病,不用西兽药,比西兽药疗程短、效果好、费用低,受到了养猪户的好评。
尤其是纯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猪冬春季呼吸道病,临床应用多年,咳喘治愈率高,治疗时间短,用药成本低,成为养猪户治疗猪冬春季呼吸道病的法宝。
1发病情况猪冬春季呼吸道病是一种多因子性疾病,有猪感冒、流感、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猪肺疫等。
继发感染有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等。
历年来猪呼吸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喘息、打喷嚏等症状。
有的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有的猪场咳喘甚至1个月以上。
猪呼吸道病病情轻则引起生长停滞、消瘦、饲料报酬下降;病情重则导致猪只死亡,经济损失巨大。
猪群普遍发病率在30% ~70%,病死率在10%~30%,甚至更高,造成猪出栏时间延长10~ 30d,生产性能下降,淘汰率升高,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历年来给养猪业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2症状本病多发于5~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
李艺辉,主治医师,中医科主任(黑龙江省黑河市人民医院邮编:164300)。
小儿哮喘及小儿难治性咳嗽。
麻黄4克,杏仁5克,南星2克,川贝5克,陈皮5克,天冬7.5克,百部5克,黄连3.5克,桑皮5克,前胡5克,清半夏5克,蒌仁7.5克,葶苈子5克,石膏7.5克,黄芩5克。
上方煎前加水300毫升,浸泡20分钟,然后文火煎煮20分钟,取汁约200毫升。
1~5岁小儿,每岁递增10毫升,每日口服2~3次,5岁以上者,每次取60毫升,每日2~3次,舌苔厚腻者加藿香5克,佩兰5克;大便干结者,加酒军3克;纳呆消瘦者加党参5克,木香3克,苍术5克。
以上方治疗小儿哮喘及小儿顽固性咳嗽共100例。
治愈(用药4天,哮喘、咳嗽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68例,占68%。
好转(用药1周~2周以上,哮喘症状基本消失,咳嗽症状消失)32例,占32%,有效率100%。
方中麻黄、杏仁、川贝、天冬宣肺止咳,半夏、南星、陈皮、桑皮、前胡、蒌仁、葶苈子化痰平喘,石膏、川连、黄芩、百部清热平喘。
本方配伍精当,切中病机,屡用屡验。
有宣肺、化痰、平喘、清热、止咳的作用。
服药期间,应饮食规律,忌食生冷油腻等易于生湿生痰之品。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味麻杏石甘汤辨证治疗咳喘之我见摘要:目的笔者从事中医临床门诊工作32年,在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基础上,刻意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系咳喘疾病方面,总结了宝贵的临床经验,自拟了系列加味麻杏石甘汤应用于临床,现探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自己自2011年4月,2015年3月门诊治疗的1086例咳喘患者使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喘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临床经验总结。
结果 1086例咳喘患者经过治疗,疗效为治愈的患者占526例,疗效为显效的患者占379例,疗效为有效的患者占114例,疗效为无效的患者占67例,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8%。
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辨证治疗肺系咳喘疾病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加味;麻杏石甘汤;辨证治疗;咳喘咳喘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以咳嗽为主,伴有咽痒、咯痰、或清或稠、轻度胸闷、胸痛,更有甚者出现鼻翼扇动、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导致喘脱现象,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该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
咳喘病的西医西药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以抗生素、茶碱类药物、激素药物以及抗组胺类药物为主,但是停药后容易反复作用,达不到远期治疗最佳效果。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麻杏石甘汤应用颇为得心应手,尤其是针对不同的症型进行加味,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中药的独特疗效。
现在对我院2011年4月,2015年3月门诊收治的1086例咳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使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喘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1年4月,2015年3月门诊收治的1086例咳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2%患者经过临床检查确诊,X片显示符合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炎,或喘息型支气管炎。
麻杏石甘汤加味在肺科临床的变通应用冯界之(彭州市中医院,四川成都 611930)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肺源性心脏病;哮喘;咳嗽中图分类号:R25611;R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0668(2006)012032202 麻杏石甘汤是仲景治疗喘证的一张名方。
笔者常以此方加味,组成新的方剂,用于肺科临床一些常见病的治疗,疗效可靠,现将麻杏石甘汤加味在肺科临床的变通应用举例如下,供同道参考。
1 芪麻汤治疗早期肺心病表现为气虚夹痰者素体气虚或致病因素耗损正气,导致气虚。
气虚失于卫外,邪气犯肺,肺气失宣,气逆于上则为咳为喘。
气虚则肺津不化,凝为痰饮;脾虚不运,水谷精气,聚为痰水,上贮于肺。
痰饮气虚错杂不解,互为因果,使咳嗽气喘缠绵难愈。
芪麻汤由麻杏石甘汤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早期肺心病表现为气虚夹痰者,疗效甚佳。
方药组成:人参(可用党参代)10g,黄芪30g,白术30g,甘草10g,炙麻黄10g,石膏30 g,杏仁10g,远志10g,蝉蜕10g,桔梗10g,款冬花10g。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补元气,培中健脾,麻黄、杏仁、款冬花、石膏平喘止咳,远志、桔梗宁心驱痰,蝉蜕既止痉平喘,又消除麻黄致心悸的副作用。
全方补气健脾,祛痰平喘。
血虚加当归,怔忡加枣仁、柏子仁,面浮肢肿加泽泻、益智仁,腹胀加砂仁、槟榔,哮喘加地龙,动则气喘加补骨脂、仙灵脾,有表症加柴胡、紫苏,兼里热黄芩、蒲公英。
病案:张某,男,50岁。
初诊日期:2004203201。
咳喘反复发作15年。
一月前因感寒引发。
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明显增粗。
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诊时咳嗽频作,痰黄白量多(每日排痰量>100m L),平步亦喘,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畏冷,鼻流清涕,喉痒喉痛,口苦,舌淡少苔,脉虚。
证属气虚痰热,兼夹表邪。
治宜益气健脾,宣肺平喘,清热祛痰。
方用芪麻汤加味: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5g、炙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款冬花15g、远志10g、桔梗10g、蝉蜕10g、甘草10g、黄芩10g、紫苏10g、柴胡10g、蒲公英30g。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0 V ol.(12) No.35 -26-[12]Thaiss CA,Zeevi D,Levy M,et al. Transkingdom control of microbiota diurnal oscillations promotes metabolic homeostasis[J]. Cell,2014,159(3):514-529.[13]李云,周明眉,苟小军,等.姜黄素对间歇性睡眠剥夺大鼠特定肠道菌的影响[J].中草药,2016,47(5):794-798.[14]蒋兴宇,赵霞,邹凌云,等.适度运动对人体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39(18):1824-1831.[15]Campbell SC,Wisniewski PJ.Exercise is a novel promoter of intestinal health and microbial diversity[J].Exerc Sport Sci Rev,2017,45(1):41-47. [16]张玉福,谈晓琴,张慧,等.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0):130-132.[17]郇鹏飞,金智生,高钰莹,等.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2型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机理[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5):8-10.[18]吴三明,张万岱.脾虚泄泻患者肠道微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4):203-204.[19]Ewaschuk JB,Dieleman LA.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chron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37): 5941-5950.[20]ZHANG C, ZHANG M, PANG X, et al. Structural resilienc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adult mice under high-fat dietary perturbations[J]. ISME J, 2012,6(10):1848-1857.[21]Marco C, Elena B, Matteo S, et al.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dysbiose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by macrobiotic Ma-Pi 2diet[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16,116(1):80-93.[22]Lutgendorff F, Akkermans LM, Soederholm JD. The role of microbiota and probiotics in stress-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damage[J]. Curr Mol Med,2008,8(4):282-298.[23]Bailey MT,Dowd SE,Galley JD. Exposure to a social stressor alters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mplications for stressor-inducedimmunomodulation[J].Brain Behavior & Immunity,2010,25(7):397-4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6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