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63.30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 第 5 卷第 15 期2018 Vol.5 No.15159P <0.05;从中可见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为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可获得显著效果,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 黄 立.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123-125.[2] 王颖东,聂传芳.慢性荨麻疹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2):126.[3] 孙丽伟,李 杰,康尔恂,等.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相关抗体与发病的关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6):390-393.本文编辑:李 豆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林盛华,史大祝(栖霞市人民医院,山东 烟台 265300)【摘要】目的 分析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治疗采取西药治疗联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总结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 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6年8月收治8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西药和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情况及相关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症状缓解时间情况,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差异。
结果 经积极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3.02%远高于对照组69.77%,差异显著(P <0.05)。
两组患者关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方面,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缓解时间缩短,差异明显(P <0.05)。
结论 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在有效控制和缓解病情基础上,缩短治疗病程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麻杏石甘汤加减;西药;疗效【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15.159.02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若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时,会导致症状迅速加剧,严重可并发肺气肿,导致呼吸困难。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20期麻杏石甘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临床上加减后广泛用于小儿肺炎、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1]。
条文63中说:“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条文162中说:“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汤。
”究其方义,邪热壅肺,宣降失司,则见喘逆;肺合皮毛,热壅于肺,迫津外泄,则有汗出。
其“无大热者”,是谓表无大热,而里热壅盛,并非热势力不甚。
且此症伴有咳嗽、口渴、苔黄、脉数等里热证像。
所以其辨证要点是表热已去,而里热盛,伴有咳喘而不恶寒,兼口渴,脉数等[2]。
而今临床上加减运用更广泛。
笔者觉得以肺热为主的呼吸道疾病兼可加减用之。
下述临证典型案例与同道共享。
肺炎喘嗽肺炎喘嗽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其中风热闭肺证与痰热闭肺症,均以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例1:患儿,男,3岁。
因肺炎住院,西医抗生素、雾化吸入等治疗5d 后,体温反复,咳嗽仍未见好转,要求同时服用中药。
刻下:咳嗽痰黄不易咯出,唇朱面红,口干,舌红苔薄黄,指纹紫滞。
查体:体温38℃,咽红,双侧扁桃体Ⅱ°红肿,双肺呼吸音增粗,可及细小湿啰音。
辨证为风热闭肺,予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方药组成:炙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2g(先煎),生甘草3g,金银花6g,连翘10g,淡竹叶6g,款冬花6g,紫菀6g,浙贝母10g,前胡6g,瓜蒌皮10g。
3剂后,热平咳少痰活。
前方去银翘、淡竹叶,加淡竹茹6g,瓜蒌皮10g。
5剂后,咳平,予沙参麦冬汤养肺。
例2:患儿,女,7岁,肺炎,因无法住院只能门诊抗生素及雾化等治疗,家长遂来中医门诊要求中药同治。
刻下:咳嗽发热,痰鸣气促,咽痛,面赤唇朱,口渴,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滑。
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4例临床疗
效分析
赵彩霞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7)006
【摘要】目的:对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分析,旨在对其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获得最佳的疗效,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良好预后和身体健康。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疗机构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共122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4例,采用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进行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对照观察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能够明显地消除患者症状及阳性体征,在时间上显著优于西医综合治疗患者(P<0.05)。
结论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能够较好地缓解并解决患者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症状如咳、喘、炎症等,其应用价值明显优于西医综合治疗,具有极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总页数】3页(P766-767,768)
【作者】赵彩霞
【作者单位】301700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肺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0例 [J], 王树国
2.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72例 [J], 刘永华;张在新;王淑芳
3.定喘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60例 [J], 尹全珍
4.二陈汤合苏芩桑杏汤加味治疗小儿支气管炎90例 [J], 陈玉琴
5.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58例临床观察 [J], 刘宇;刘丽亚;卢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1卷 第2期 2009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No. 2Feb .,2009年保健,2001,4 ( 3 ):174-175.[ 6 ] 藕二祥.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血小板活化 功能的影响[ J ] .江苏中医药,2006,27 ( 9 ):24 -25.[ 7 ] 刘慎柏.温心通脉方配合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60例临床 观察[ J ]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 ( 6 ):22-23.[ 8 ] 贺敬波,黄绵清.加减暖肝煎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 研究及理论探讨[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 ( 9 ):55- 56.[ 9 ] 李军,李长生.稳心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J ] .中 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 ( 3 ):17-19.[ 10 ] 邓宝澄.加用自拟冠心通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J ] . 广西中医药,2006,29 ( 2 ):8-11.[ 11 ] 焦守岗.参蛭活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50例临床观 察[ J ] .中医药导报,2005,11 ( 5 ):8-10.[ 12 ] 杨丁友,段学忠.舒心益脉胶囊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 4 ):50-51.[ 13 ] 张玲.天香丹颗粒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 [ J ] .新疆中医药,2005,23 ( 3 ):22-24.[ 14 ] 曾劲松.消斑稳心颗粒为主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50例临床观 察[ J ]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 ( 12 ):13-14.[ 15 ] 张华伟.络脉舒通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临床观察[ J ] . 临床军医杂志,2004,32 ( 6 ):8-9.[ 16 ] 刘海波,高润霖.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 的关系[ J ] .中国循环杂志,2002,17 ( 2 ):130-133.[ 17 ] 吴同和.清热解毒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 响[ J ] .吉林中医药,2006,26 ( 11 ):43-44.[ 18 ] 王显刚,张文高.益气活血解毒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保护与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 J ]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 2002,21 ( 1 ):24-2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简称“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组成,有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喘证。
麻杏石甘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黄晓洁;魏刚;张龙;黄凯伟【摘要】麻杏石甘汤是张仲景名方,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对呼吸系统具有较广泛的药理作用,还能抗流感病毒、抗炎、止咳和调节免疫功能.现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且具有较好的疗效.根据国内近几年麻杏甘石汤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对其在药理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广东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1【总页数】5页(P110-114)【关键词】麻杏石甘汤;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进展【作者】黄晓洁;魏刚;张龙;黄凯伟【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1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方中麻黄为主药,既能发汗亦能宣肺;重用石膏为辅,则专清泻肺热。
麻、膏相伍,虽一辛温,一辛寒,而辛寒大于辛温,不失为辛凉之重剂;杏仁宣利肺气为佐,助麻黄以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为使[1]。
本方主要是治疗太阳病汗、下后,牙仔气内传于肺,肺热奎滞,气逆而喘。
《伤寒论》谓“发汗(下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以用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
现代研究表明麻杏甘石汤具有镇咳、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现代药理作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肺炎、鼻窦炎等多种疾病治疗。
本文综述麻杏甘石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药理作用1.1 抗急性肺损伤彭秀峰等[2]采用LBS(5 mg/kg)对SD大鼠进行尾静脉注射造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观察麻杏石甘汤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影响。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体内相关细胞因子TNF-α和IL-10的含量。
小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一般治疗关于休息、饮食、室内温度、湿度的调整等参见“上呼吸道感染”。
婴儿须经常调换体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除。
因咳嗽频繁妨碍休息时,可给祛痰药物。
应避免给予喷托维林、异丙嗪类或含有阿片、可待因等成分的镇咳药物,以免抑制分泌物的排出。
当急性支气管炎发生痉挛时可给予支气管扩张药物。
亦可采用以下中医治疗方法。
轻者按“实热喘”处理,重者参考毛细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
2.中医治疗本病中医称为外感咳嗽,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临床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实热喘。
治法以疏风散寒、清热宣肺,降热平喘为主。
可结合临床辨证施治。
(1)风寒咳嗽:以突然咳嗽、声咳急频为主,痰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或头痛、恶寒或不发热,苔微白,脉浮。
治以辛温解表,散寒止咳。
常用杏苏散加减。
处方举例:杏仁6g,苏叶3g,前胡9g,半夏6g,牛蒡子6g,生姜3片。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以黄黏稠为主,咽红口干,鼻塞流黄涕,或伴发热有汗,舌苔微黄,脉浮数。
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常用桑菊饮加减。
处方举例:桑叶9g,菊花9g,杏仁6g,白前9g,枇杷叶9g,桔梗6g,黄芩6g。
以上两型可随证选加其他药1~2味:①发热重时加青黛3g,生石膏15g。
②咳嗽重时加百部9g。
③痰多时加苏子6g,莱菔子9g。
(3)实热喘:除上述症状外,患儿发热较高,同时伴有喘憋。
治以宣肺化痰,降逆平喘。
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处方举例: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5g,甘草3g,青黛3g,苏子6g,莱菔子9g,可随证加1~2味药:①表邪重时加菊花9g,鲜芦根15g。
②热重时加黄芩6g,银花9g,连翘9g。
③咳嗽重加前胡9g或百部9g。
④喘重时选加郁金6g,银杏9g或生赭石1.5g。
⑤痰多时加葶苈子9g,萎仁9g。
3.其他治疗可用适量的吐根糖浆,婴幼儿每次2~15滴,年长儿每次l~2ml,4~6次/d,可使痰液易于咳出。
10%氯化铵溶液也有同样作用,其剂量为每次0.1~0.2ml/kg。
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应用引言小儿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炎症和黏液分泌增加,导致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小儿支气管炎属于外感寒邪和内伤湿邪所致,可采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其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润肺止嗽等功效。
本文将探讨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应用。
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的组成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中药:1.麻黄:具有发散风寒、温肺化痰的作用,可缓解气道炎症。
2.杏仁: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缓解咳嗽症状。
3.石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作用,可缓解炎症反应。
4.甘草:具有调和药性、增加口感的作用,可增加方剂的整体效果。
5.银翘:具有解毒消炎、清热化痰的作用,可缓解支气管炎的症状。
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的治疗机制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在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时,通过以下机制发挥疗效:1.清热解毒:麻黄、石膏和银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抑制病毒或细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2.祛风散寒:麻黄和银翘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可以减少病邪对气道的阻塞,改善气道通畅性。
3.润肺止咳:杏仁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减轻咳嗽症状,缓解肺部不适。
4.利湿化痰:石膏具有利湿化痰的作用,可以减少黏液分泌,改善气道状况。
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的临床应用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在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调整。
加减方案一:湿邪重者加减对于患儿体质较重、伴有明显湿痰症状的患儿,可加入薏米、白术等药物,以增加利湿化痰的效果。
同时,可减少麻黄、银翘的用量,以避免发散药性过于强烈。
加减方案二:痰热重者加减对于患儿痰液黏稠、咳嗽有痰声、喉部干燥等症状明显的患儿,可加入半夏、枳壳等药物,以增加化痰作用。
同时,可减少麻黄、杏仁的用量,以避免发散寒邪和润肺作用过于强烈。
本研究用麻杏石甘汤辅治小儿支气管炎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110例,均为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接收的小儿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
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3~15岁,平均(8.24±2.31)岁;病程1~8天,平均(4.25±1.38)天。
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4~16岁,平均(8.39±2.42)岁;病程1~10天,平均(4.42±1.21)天。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肺热壅盛证[1]。
痰黄稠而腥臭,大便干,尿赤,脉滑及苔黄腻。
西医诊断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支气管炎[2]。
有咳嗽、咯痰及喘息等表现,多于清晨或夜间发作,伴有哮鸣音或湿啰音,胸部X线片显示双肺纹理增粗且增多。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大于等于16岁,知情同意,通过《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先天性疾病,对所用药物过敏,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中途退出研究。
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西药治疗。
布地奈德混悬液2mg,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5mg,雾化吸入,日2次;静脉滴注头孢辛夫纳1.5g,盐酸溴已新4mg,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调整。
观察组加用麻杏石甘汤治疗。
药用麻黄10g,苦杏仁10g,石膏20g,桔梗5g,枇杷叶5g,黄芩5g,川贝母5g,甘草8g。
恶寒或无汗加紫苏叶5g,桑叶5g,薄荷10g。
水煎取汁100mL,早晚分服,后期根据年龄及体质量调整用药剂量。
两组均持续治疗1周。
3 观察指标症状消退时间:测定两组气喘、咳嗽、湿啰音及哮鸣音消退时间。
炎性指标:治疗前后抽取肘部静脉血2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麻杏石甘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
这一传统中药配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和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并阐述其应用领域、疗效以及适应症。
一、麻杏石甘汤的药物组成及功效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四味中药组成。
麻黄和杏仁具有温肺宣通的作用,可缓解呼吸道症状,促进痰液排出;石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甘草具有调和各药性、增加药效的作用,具有舒肝、利胆、止咳的功效。
四味中药相互配合,形成了麻杏石甘汤的独特药效。
二、麻杏石甘汤的应用领域1. 呼吸道感染:麻杏石甘汤对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通过温肺宣通、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促进痰液排出,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
2. 支气管哮喘:麻杏石甘汤可作为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中药方剂。
其温肺宣通的作用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困难。
同时,麻杏石甘汤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缓解支气管粘膜的炎症反应,减少气道炎症。
3. 感冒:麻杏石甘汤对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降低体温,缓解头痛症状。
麻杏石甘汤还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可以改善感冒患者的鼻塞症状。
三、麻杏石甘汤的临床疗效麻杏石甘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对大量临床研究和应用观察的总结,麻杏石甘汤被证实具有以下疗效:1. 缓解咳嗽:麻杏石甘汤可缓解因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症状,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
2. 促进痰液排出:麻杏石甘汤具有较好的痰湿化解作用,可促进痰液排出,减轻痰液积聚引起的呼吸道不适。
3. 降低体温:麻杏石甘汤作为解热镇痛的中药方剂,可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
4. 缓解头痛:麻杏石甘汤在应对感冒等引发头痛症状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可有效缓解头痛不适。
四、麻杏石甘汤的适应症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适用于以下疾病:1.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咳嗽等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