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小说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老舍的小说创作1.老舍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2.《老张的哲学》以恶棍、高利贷者张明德残酷地拆散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中心线索,广泛地反映了20年代前后北京普通市民生命遭迫害、人性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3.《赵子曰》描绘一群青年学生浑浑噩噩、荒废学业的生活。
小说以赵子曰为主线,以王女士为枢纽。
4.《二马》描绘了老马(马则仁)和小马(马威)父子俩在生意、爱情上的精神遭遇。
5.老舍于1929 年离英返国途中,在经新加坡逗留数月的时间里,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6.1930 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 6 部长篇,即《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 —1937),另有写于1930 —1931年间的《大明湖》(被战火所焚,未能出版)3个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
7.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 ),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8.《四世同堂》分《惶惑》(1944)、《偷生》(1945)、《饥荒》(1947 —1948)三部。
9.?老舍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浓郁的京味儿。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具体自己展开)第二节骆驼祥子10.?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是军阀的混战,社会的动乱,大兵、特务的抢劫给祥子带来的灾难。
二是以刘四为代表的车厂主的敲骨吸髓;除了刘四的剥削,还有杨先生、杨太太的侮辱,夏太太的引诱,陈二奶奶的迷信愚弄,都给祥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损害了祥子的身心。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有下列重要标志: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
李劼人。
三个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三是小说流派的涌现。
本时期主要有左翼作家、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等。
早期的革命文学,即普罗小说,“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蒋光慈(1901-1931),五卅运动后,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
中篇小说《短裤党》,迅速反映了刚刚过去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平复),“左联”五烈士之一。
分析中篇小说代表作《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
分析短篇小说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秀才,皮商,秀才大老婆。
艾芜的《南行记》,南国风情。
代表作《山峡中》。
叶紫,代表作《丰收》,“丰收成灾”为主题,老农民云普叔,儿子立秋。
社会剖析小说吴组缃(1908-1994)《箓竹山房》,二姑姑《一千八百担》,宋氏大家族,农民抢谷。
沙汀京派作家废名(1901-1967),《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萧乾(1910-1999),长篇小说《梦之谷》,爱情小说,自传色彩。
芦焚(1910-1988),又名师陀。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沦陷,一部分青年作家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憎恨和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小说,开了我国抗日文学的先河。
其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等。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第二节丁玲等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Array澧县修梅乡高桥村黑胡子冲。
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
她的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相继发表此后,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
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30年代的左翼文学柔石《二月》1、高高在上与世不相干的人2、弄潮儿冲锋在前3、衣冠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此既是萧涧秋鲁迅写道:“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轻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悲悯民间疾苦,救助孤儿寡妇求寻真理不得,不敢随波逐流徘徊、迷茫“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幻灭小说”中篇小说《二月》是柔石的代表作之一,《二月》写于1929年,它与当时出现的茅盾的《幻想》、《动摇》、《追求》,叶圣陶的《倪焕之》等小说,在文学史上被统称为“幻灭小说”。
萧红(1911.5—1942.1)原名张乃莹《跋涉》《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确实因为我是女人……”——萧红萧红李姓青年萧军端木蕻良比较《生死场》和《为奴隶的母亲》萧红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和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孤寂、悲剧融为一体鲁迅再为《生死场》作序中说:“它是‘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为此,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以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评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的单调的美丽思考:怎样看待萧涧秋“近代青年这样的一种典型”?(一)了解1、柔石的生平和创作简况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
浙江宁海人。
1918年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
因家庭困难,次年任慈溪县谱迪小学教员,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疯人》。
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
1927年夏,回故乡任中学教员,后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
此时创作出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的生活。
1928年,宁海群众暴动失败,宁海中学遭解散,他只身出走,寓居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并与鲁迅密切交往。
30年代小说整理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细腻的心理笔触,抒情风格。
《为奴隶的母亲》对忍辱负重的农妇灵魂的如实表现。
朴素平易的内在笔力②胡也频早期多表现爱情、劳苦与不幸。
后期将爱情、革命与壮伟的历史图景结合。
《北风里》穷愁潦倒时愤懑的呼喊。
《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由无政府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思想历程。
2 “左联”作家群(深化和变异)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了。
左翼小说——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革命文学到“左联”文学:“新写实主义”(扫除概念化风气,力图把政治性与真实性结合。
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主要成员:丁玲,张天翼,艾芜,沙汀,叶紫等。
①丁玲始终坚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时代的鲜明印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
细腻大胆、感情饱满的人物心理刻画。
追求而无出路,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病态的反抗。
包含深刻的历史批判性。
《韦护》流行公式的独特观察,捕捉过渡性历史人物的特殊矛盾。
《一九三○年春上海》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的知识分子。
《水》“普罗”文学重大突破。
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放弃对个别典型的刻画。
《母亲》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没落,第一代新女性的坎坷路程。
丁玲创作的艺术特点:见辅导书②张天翼(另参考小说打印5)自发表兵士小说《二十一个》以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在三十年代中期的讽刺潮中,逐渐走向成熟。
到1938年,随着代表作《华威先生》的问世,张天翼为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文学开了先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天翼曾几次率先打破左翼创作的僵化局面,使进步文学得以更加健康、成熟的发展,其功绩不可低估。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贯穿着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讽刺主题,主要讽刺了三类人物: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
●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
●新鲜流动的口语。
③蒋牧良取材与张天翼接近。
抓住社会弊端中典型事件刻写讽刺性人物,偏于冷静,语言质朴。
《雷》《集成四公》④周文《雪地》川康边地风情和军阀的倾轧、丑恶的吏治。
讽刺中的喜剧因素。
《红丸》《烟苗季》《在白森镇》⑤艾芜艾芜的小说创作先以主观抒情和富有异国情调呈现出浪漫色彩,但到四十年代却由浪漫归于写实,因而在左翼小说中亦有自己一席位置。
总体上看,艾芜的小说多取材下层劳动者的生活,主人公也都是下层社会中一些被正常“世界抛弃”的人物,尽管他们身上存有许多缺点,有许多为人所鄙的行为:如迷信、走私、抽鸦片,甚至盗窃、抢劫,但作家都把他们作为朋友来描写,对他们倾注了全部同情和热爱,努力发掘他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艾芜早期小说的特色:●用异域和边地人民的特异的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
●忧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了抒情,写景,叙事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的新范型。
◆早期作品:开拓反映现实的新领域,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色调,主观抒情性。
《南行记》集漂泊知识者对边疆异域下层生活的观察,刻画流民形象,不避畸形和污垢,又总能从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灵魂美。
《人生哲学的一课》走投无路的青年,困窘而不低沉,对生活依然执著。
《山峡中》铤而走险的流浪者,仍憧憬美好生活,爱憎分明。
◆战争期间浪漫色彩消退,转向暴露压迫和苦难。
《丰饶的原野》《春天》《落花时节》“以农立国”的探索,三种农民性格。
《山野》结构紧凑,反映抗日阵线的各类斗争,过分明晰的理念分析。
《故乡》战时腐败、病态心理,场面错综,笔调悲怆,冷峻的批判态度。
《一个女人的悲剧》《芭蕉谷》贫苦无告的农村妇女。
《石青嫂子》不幸中对生活仍有信心。
⑥沙汀◆早期作品《法律外的航线》《老人》《战后》较概念化《丁跛公》《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沉闷、闭塞、阴暗。
以四川特殊的黑暗观照旧中国的普遍黑暗。
不露声色的凝重细密笔致:细节、气氛、场景。
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白描,细节深化,回叙和点染。
浓厚的地方色彩:从人物、环境的复杂关联中,描摹四川世态人情。
◆暴露讽刺作品:现代讽刺小说民族化。
《防空》讽刺黄金季节的开端。
《在其香居茶馆里》喜剧性的紧张,丑闻中抽出谐趣。
《淘金记》为发国难财而掀起的内讧,个性化语言,客观、浓缩描写。
《困兽记》后方乡村教师的苦闷,对知识分子的暴露及严峻批判态度。
《还乡记》初次闪出反抗者的光彩,贫农形象冯大生。
《堪察加小景》(《一个秋天晚上》)丑和美一并揭示,阴暗中的亮色。
《呼嚎》《医生》揭露国民党覆灭前的每一件丑行。
《范老老师》中争民主、反内战的新主题。
⑦叶紫多真实表现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火和血的事实,农民的性格及成长。
“黑白分明的铅画”,时代、战斗的产物。
《丰收》在无情的现实前觉醒的老农。
《星》妇女在农民运动中的成长。
《山村一夜》受小生产者眼界束缚,麻木愚昧的汉生爹。
父子思想矛盾。
吴组湘?注:社会剖析派小说与东北作家群都可列入左翼文学中的一部分(广泛意义上)。
但在这里将它们单独列出。
(二)社会剖析派小说——(茅盾一节有讲述—钱本资料)辅导书87讲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见笔记本整理(代表人物。
)茅盾的《子夜》是其中的代表作沙汀,艾芜已在上面讲过。
吴组湘:《西柳集》冷静的农村社会分析,高度集中、深入开掘平凡的人和事。
人物个性化,地方色彩,精密而流动的叙事风格。
《樊家铺》农村的残破,母女关系的变态。
《一千八百担》争夺宗祠积谷的丑恶表演,反映农村经济的崩溃。
《菉竹山房》守寡的二姑,内心仍藏有爱火。
诡秘的行为,阴森的气氛。
(三)东北作家群——具有地域性的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等。
①萧红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
明丽、凄婉而纯净。
《生死场》 9.18前后的东北北部农村市镇生活,坚韧挣扎的农村妇女,北中国农村的沉滞、闭塞,对民族活力的窒息。
《呼兰河传》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深刻的生命体验。
②萧军《八月的乡村》抗日游击队的成长,短篇连缀式结构,尖锐、雄浑、遒劲。
《羊》《江上》东北下层人民的质朴坚韧。
《过去的年代》从农村自发反抗到城市有组织斗争,对东北地区“民魂”的深入开掘。
③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悲愤郁怒潜藏于平静的叙述。
《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大地的海》抗日题材和东北风情。
《科尔沁旗草原》史诗性的宏篇巨制。
(四)京派小说及其他独立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群)1 京派概说执意拉开与现实政治的距离,显现了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
城市的描写,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被纳入到京派宏大的叙述总体之中。
①文化保守主义立场。
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呼唤。
②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
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
③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发现平民世界,对平凡人生的审美。
④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追寻逝去的美。
⑤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
2 代表作家:①沈从文(见专题)③废名③萧乾④芦焚——师陀是其40年代的重要笔名⑤杨振声,李健吾(刘西渭),林徽因→见小说打印7⑥京派到了40年代:汪曾祺(五)李劼人(“人生派”的延续,不参与任何文学团体)以四川为背景《编辑室的风波》收入《大系》(《暴风雨前》《大波》“大河小说”《死水微澜》)——写于1935—1937年史诗性质与世态描写的高度结合。
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
(六)海派小说1 初期海派小说:接续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⑴主要特点: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表现市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
过渡性都市描写。
沉醉于物质享受而又有负罪感。
“都市男女”主题。
性爱小说风尚,表现现代人性的“新式肉欲小说”。
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上海追新猎奇的风貌。
⑵主要代表:张资平,叶灵凤。
其他:曾虚白,林微因,章克标,曾今可,徐蔚南①张资平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主题,彻底的媚俗化。
“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显示出海派的驳杂。
创作《苔莉》后与创造社闹翻。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②叶灵凤以感伤恋情小说为起点,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31年后转向对都会女性的动态刻画。
最现代的文体,狂放颓丧背后潜藏着旧式的温婉。
《朱古律的回忆》《七颗心的人》还创作过通俗长篇小说。
2 新感觉派(——)→见笔记本整理现代人的眼光,新异的现代形式,文化根源和外来影响。
主要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还有:黑婴,徐霞村,禾金——见小说打印7其余见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