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识病句18招
- 格式:ppt
- 大小:200.50 KB
- 文档页数:39
病句快速判断16法一、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1.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搭配不当,“事件”不可以“批评教育”)2.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果树、棉花、甘庶,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枣树。
(分类不当,“梨树和枣树”都是“果树”)3.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4.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
(语意不明,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计“三千余元”还是单“诉讼费”“三千余元”)二、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1.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应将“有效的”调至“方法”前)2.昨天,许多代表热情地在休息室里同他交谈。
(应将“热情地”调至“同他交谈”前)3.这期培训班是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五月底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名职工代表参加了这次培训。
(“联合”应调至“举办”前,让位于时间状语)三、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1.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
(表意不明,是“三个学校”还是“三个学生会干部”)2.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
(重复,“十几万元”本为约数,不可以再用“左右”)3.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端正党风、增强党的凝聚力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语序不当,“一种”应在“行之有效”之前)4.华能集团三电厂今年对锅炉设备进行了改造,吨煤发电量增加了1.5倍,煤消耗量域少了1.2倍。
(用词不当,“减少”不可以用倍数)5.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后,国内外同行对其先进的功能大加赞赏,先后有二万三千多人次前来参观。
语病快速判断的18种方法-上课版本语病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出现的错误、违背规范或者造成歧义的现象。
当我们听到或者读到一段文字时,能够快速判断其中是否存在语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评价这段文字。
以下是一些快速判断语病的方法,适用于上课时听讲或读文章的情况。
1.感受语义逻辑是否通顺。
判断每个句子的意思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常理。
2.关注时态和语态的一致性。
句子中的动词时态和语态是否一致,是否与上下文相符。
3.观察主谓一致。
检查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是否一致。
4.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观察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使用,是否造成断句不当的问题。
5.判断句子结构是否合理。
注意句子中各部分的排列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6.分辨冗余和重复。
排除多余的表达或者过度重复的用词。
7.确认是否存在语言错误。
特别留意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和用词错误。
8.观察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
检查形容词和副词是否符合修饰的名词或动词,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
9.找出句子成分的错误。
注意句子中名词、代词、动词等的使用是否正确。
10.辨别词义的错误。
注意词语的用法是否符合其本意,是否容易产生歧义或误解。
11.确认连接词和连词的正确使用。
判断句子中连接词和连词是否使用正确,是否能够起到衔接和连接的作用。
12.评价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
观察句子中的表达方式是否得体、流畅,用词是否准确、恰当。
13.分析句子的重心和主题。
关注句子中的主要信息和关键点,判断是否有突出或遗漏的问题。
14.确认修辞和表达手法的正确使用。
观察句子中是否有使用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是否得当。
15.排除逻辑错误。
判断句子中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悖论或矛盾。
16.辨别句子的主体和附属结构。
辨别句子中的主体和附属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17.寻找上下文的协调配合。
判断句子和上下文之间是否协调配合,表达的内容是否一致。
18.综合判断语言流利度。
观察句子的整体表达是否流畅、通顺,是否能够有效传达信息。
六招教你巧辩病句辨识句子是否有语病时,要注意检查下列六个方面。
一看两面词。
两面词是指词语本身表达了两个相反的语义,如“成败”“得失”“能否”“好坏”“优劣”“高低”“是否”等。
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固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要检查句子前后是否照应。
例1.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简析: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所以应改为“取胜的关键”,或改为“关键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
二看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
否定句主要应关注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嵌套否定形式的句子。
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以防”“防止”“劝阻”“避免”“忘记”等。
这些句子和词语就经常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且有很大的迷惑性,极易造成判断错误。
例2.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
简析:“劝阻”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思,这样的词语一起使用就把意义表达反了。
三看并列成分。
并列成分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顾此失彼,造成错误。
对此,同学们应注意语序是否得当或是否与动词搭配。
例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析:并列短语“发展”和“重视”语序不当,应是先“重视”后“发展”。
四看代词。
句中出现代词时,要注意是否有指代不明的错误。
例4.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简析:句中的“自己”是指“老师”还是指“我”,显然不是很明确,应改为“我”。
五看关联词语。
复句的病点往往在关联词语上,有的错用,有的滥用,有的误配,有的遗漏等。
例5.他不但按时完成作业,而且我也按时完成作业。
简析:这个复句的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他”和“我”,主语不同,施事者不是同一个人,所以应把“不但”移到“他”之前。
六看用词是否得体。
得体与否,要看句中谦词、敬词或其他的一些词语是否用错了对象。
例6.我们一定会光临你们学校参观的。
18字病句类型顺口溜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 18 字病句类型顺口溜
2.主体:详述 18 字病句类型的顺口溜
3.结论:总结 18 字病句类型顺口溜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引言】
在我国的汉语言文字中,病句是常常出现的,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识别和纠正病句,有人创作了 18 字病句类型顺口溜。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顺口溜。
【主体】
18 字病句类型顺口溜包括了以下 18 种类型的病句:
1.主谓不一致
2.主宾不一致
3.动宾不一致
4.主谓宾不一致
5.定状补不一致
6.关联词搭配不当
7.语序不当
8.主语残缺
9.谓语残缺
10.宾语残缺
11.修饰成分残缺
12.关联词残缺
13.介词残缺
14.助词残缺
15.标点符号错误
16.词义错误
17.语法错误
18.习惯用语错误
每一种类型的病句,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修改方法。
比如主谓不一致,就是指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在语法上不一致,如“他学习很努力”的句子,主语是“他”,谓语是“学习很努力”,主谓不一致,应该修改为“他学习很努力”。
【结论】
总的来说,18 字病句类型顺口溜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和纠正病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判断是否病句的16种方法句子较长难以理解时,可采取提取主干的方法。
例如:1、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主干是“学员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谁“参加了学习”呢?显然是“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
“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既是全句的宾语,又是“参加了学习”的主语。
全句又不是使动句构成的兼语句,造成了句式杂糅的结构混乱的语病。
2、鲁迅猛烈地揭露、批判了封建道德,他反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都进行了批判。
主干是“鲁迅揭露、批判了封建道德”,“他反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对什么“都进行了批判”呢?显然是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
句中的“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做了“反对”的宾语,就不能做“批判”的状语。
当几个概念并列在一起时,应分析各自的外延大小与联系。
如果构成属种关系、交叉关系,那么这几个表述就是错误的。
例如: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句中“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并列在一起,“一切出版物”包含了“报刊”、“杂志”,是属种关系,不能并列。
4、他们演出了文艺节目、打猴儿鼓、耍狮子、打篮球、表演武术等。
句中“文艺节目”包含了“打猴儿鼓、耍狮子”,属种关系不能并列。
可以改成“他们演出了打猴儿鼓、耍狮子等文艺节目,进行了打篮球、表演武术等活动”。
为了语言的简洁,复句中的后几个分句常常承前省略主语。
在省略的过程中,有的分句就偷换概念,表达成另一意义。
这种病句可用补充法辨析。
例如:5、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在这个转折复句中,“虽然”用在“这家工厂”后,那么“这家工厂”就是全句的主语。
说“这家工厂”“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是可以的,但说“这家工厂”“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就错了,因为“这家工厂”不是产品。
巧妙识别病句的种方法
识别病句的方法有很多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巧妙识别病句的方法:
1.读句子时注意语法错误:查看句子中是否存在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主语和谓语不匹配、代词指代不清等语法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导致句子不流畅或含义不清晰。
2.注意句子的逻辑关系:注意句子中是否存在逻辑混乱、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例如,一个因果关系表达的句子中,因果关系的逻辑是否正确。
3.检查句子的修饰词和定语:修饰词和定语应该与被修饰的词语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可能是句子出现了错误。
4.阅读句子时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将句子放入上下文中进行判断。
有时,一个句子可能在独立的情况下没有错误,但在与其他句子相连时会出现问题。
5.使用语言学习工具:在线语法检查工具、语法书籍、语法学习网站等可以帮助你学习语法知识和识别病句。
总之,识别病句需要充分理解语法规则和语言的逻辑关系,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通过不断练习和学习,提高语法意识和辨别能力,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病句。
判断是否病句的16种方法句子较长难以理解时,可采取提取主干的方法。
例如:1、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主干是“学员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谁“参加了学习”呢?显然是“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
“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既是全句的宾语,又是“参加了学习”的主语。
全句又不是使动句构成的兼语句,造成了句式杂糅的结构混乱的语病。
2、鲁迅猛烈地揭露、批判了封建道德,他反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都进行了批判。
主干是“鲁迅揭露、批判了封建道德”,“他反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对什么“都进行了批判”呢?显然是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
句中的“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做了“反对”的宾语,就不能做“批判”的状语。
当几个概念并列在一起时,应分析各自的外延大小与联系。
如果构成属种关系、交叉关系,那么这几个表述就是错误的。
例如: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句中“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并列在一起,“一切出版物”包含了“报刊”、“杂志”,是属种关系,不能并列。
4、他们演出了文艺节目、打猴儿鼓、耍狮子、打篮球、表演武术等。
句中“文艺节目”包含了“打猴儿鼓、耍狮子”,属种关系不能并列。
可以改成“他们演出了打猴儿鼓、耍狮子等文艺节目,进行了打篮球、表演武术等活动”。
为了语言的简洁,复句中的后几个分句常常承前省略主语。
在省略的过程中,有的分句就偷换概念,表达成另一意义。
这种病句可用补充法辨析。
例如:5、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在这个转折复句中,“虽然”用在“这家工厂”后,那么“这家工厂”就是全句的主语。
说“这家工厂”“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是可以的,但说“这家工厂”“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就错了,因为“这家工厂”不是产品。
巧妙识别病句的12种方法: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误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则,或违反了客观事理的句子,前者是就语法方面而言的,后者是就逻辑方面而言的。
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见病句类型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
虽说这六种类型的病句都能考到,但在实际考试中,有几种常见的病句出错的方式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值得大家特别注意。
而这些错误,我们可以通过标识来识别。
一.发现借宾短语开头的句子,看是否缺少主语。
在一个句子中,当介词或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我们就应该仔细的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如果没有主语,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居首导致无主语的错误类型。
这种类型的病句往往通过去掉居首介词来达到改正的目的。
例句:1.通过阅读徐迟的《黄山记》,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美感教育。
(介词位于居首,淹没主语,应删掉“通过”)2.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由于”开头,导致句子无主语,应去掉“由于”)二.发现句中有并列结构,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
这里所说的并列结构,主要是指动词并列、名词并列以及形容词并列等。
出现了并列结构,我们可以从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例句:1.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
(此句中“报刊、杂志”就属于“出版物”,这句话属于并列名词搭配错误)2.我们要认真讨论并听取王校长的发言。
(逻辑语序不当,应是先“听取”后“讨论”)3.要办好一个企业,仍旧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体的力量和集思广益的效果。
(搭配不当,谓语“发挥”与宾语“集思广益的效果”不能搭配)三.发现具有两面意思的词语,如“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看前后是否对应。
一个句子如果出现这些词语,就应分析是否存在两面与一面不搭配的现象。
修改这类病句有两种方法,要么去掉句中的“能否”“是否”等词语,要么在句中的另一部分再加上“能否”或“是否”等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