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58.04 KB
- 文档页数:1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化的表现和形式,是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的形成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逐步演化的一种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大众性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又是民族意识素质的间接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以便更好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以及跨文化交际。
1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由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等等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的。
形成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为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自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方式。
1.1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而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
中国的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是由一些表示事物直观形象的图画演变而成,通过视觉形象能够引起意义上的联想,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运用联想、比喻、类比、象征、借代方式,表达抽象的内容,使本来毫不相干的概念,抽象意义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可感。
西方人为逻辑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与词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
因此,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认识必须从定义到推理,这就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理性的因素总处于主导,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作者:————————————————————————————————日期:2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一.西方文化中思维方式上有哪些不同?简述各自所表现出的优势和不足,请举例说明?(不少于800字)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那么,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看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不要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模糊呢?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二者差异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者条分缕析,后者活稀泥看了一些书之后,我认为西方人是长于分析的,试举一例:最近读了一本书《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印书馆)这里就有许多分析的例子,如:有三种主要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深思的生活,德性的选择适度的那种品质在恐惧与信心、快乐与痛苦、财富与荣誉、怒气与羞耻、言谈与交往方面都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
慷慨是小笔财物给予方面的适度。
大方是大笔财物的花费方面的适度。
大度是对重大的荣誉的欲求方面的适度、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友善是社交方面的适度、诚实也是社交方面的适度、机智是消遣方面的适度(有品味地开玩笑的人被称作机智的)。
必要的肉体快乐并不是恶,过度才是恶。
快乐是一种善,但并不是最高的善。
不仅如此,亚氏还论证了许多关系,如正义、德性、幸福、快乐、善、恶、公正等伦理学范畴。
上面这本书,完全是亚氏分析性思维的体现。
还有黑格尔的《美学》,近代教育专著《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都是西方长于分析的好例子。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但是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仍旧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对此,我们将一一加以解读。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一)饮食文化差异1.饮食观念的不同中国饮食注重"味",虽然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俱佳,但其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味。
寓形于外,寓味于内;西方的饮食观念则凸显着理性,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2.饮食方式的不同在中国,无论是大宴席还是小聚会,形式只有一种——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气氛和谐、浓烈、热情,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锅,热气腾腾、好不热闹;西式宴会则注重人与人的自由交流,典型代表就是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行动自由,方便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建筑文化差异1.从建筑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整体、群体,讲究中轴对称。
如故宫、阿房宫等,体现出一种大气、气势磅礴之势;西方古典建筑则多注重个体,空间上讲究突兀高耸,如典型的科隆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
2.从建筑理念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具有敦实、平缓、温和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态度,故称为"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突兀、冷硬等特征,体现的是宗教神灵的出世精神,故称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三)医学文化差异1.思维方式不同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互包容。
西医学方法论则是事物单一性,体现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相互对立,不容混淆。
2.系统论中医在研究人体时,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把人自身也看作为一个整体;西医则主要是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原子论是西方医学的立论基础,即西医学把人体分割为小系统,把整体分为部分,一段一段的切分,彼此不连通。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 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 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 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 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 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试析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摘要:中西方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方”重了悟而轻实证”,西方”重分析而轻整体”,文章正是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剖析,梳理出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轻实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西方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划清主客界限,讲求实证和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就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哲学思维重整体轻个体中国传统的思维着重于系统、整体的把握,轻视个体分析。
中国哲学思维从最自然的、直接的、感性的东西出发,凭借直觉推及整个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不断变化、流转的过程,强调人与世界的融合,物即我,我即物,无也是有,有也是无,万物一体。
在整体模糊中获得全方位的认识,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哲学思维则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主客有别,讲求实证,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在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把局部与整体分开,进而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加以逻辑推理,综合归纳,旨在从个体中寻求和把握一般的规律。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维偏重于整体统一性,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整体融合。
二是中国传统思维中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重整体意识,个体对家族、国家的归顺性、依顺性,属道德约束型文化。
强调个体存在于社会群体之间,个体是受群体规范和制约,个体依附于群体,个体是集体中的一员,不能脱离群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群体凌驾于个体之上,是个体的载体、保障和最终归宿,个体和群体是一体的,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西方哲学思维强调天人相分,物我相别,提出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如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运动与静止、偶然与必然、对立与统一。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浅谈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结合肖颖2011级中西临床二班学号:20112201158 联系方式:180******** 摘要: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 随着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其基础学科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还有待提高。
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 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进步,实现从实践到理论上的融会贯通,是创立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必由之路。
中医和西医源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两者相互包容,兼容并取,并无贵贱之分。
二者的结合学科更是一个新起之秀,去和将其发展?本文主要是从几个方面论述中医与西医思维的差异,最后简单谈一下如何在中西医结合这个专业中巧妙地运用这两种思维。
关键词:中、西医;思维方式;差异;结合中西医共存、中西医共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现实。
然而中西医两种医学存在巨大的鸿沟,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为什么有这些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孰优孰劣呢? 我们有必要进行审思。
众所周知,一门科学的产生,必须要形成一套与该科学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就是指一个学科的整体知识系统,其中包括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基本概念、原则、定理以及论证这些理论所形成的方法学和知识基础[1]。
所以我们必须找出两者的差异,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认识它才能给好的发展它。
1.中西医思维的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
西医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直观的、线性的思维方式。
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指导方法不同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及其深邃的智慧:它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一个人要想健康,他必须法于阴阳,顺应自然。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其辨证论治的思维基础,超越了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界限。
中医认为:认识一个整体,诊断疾病时,必须四诊合参,以人为核心。
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中医治愈了无数的疑难杂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西方思维:
1、注重理性,注重客观性。
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
河当作一个客观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和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对其进行定义。
2、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
不能是其他的意义。
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这个词的概念上。
东方思维:
1、是感受式的思维。
比如说东方人看到河,就想到河水川流不息,就想岁月一样,一去不返。
2、所以孔子才会“望川叹息”,看到河水往东方不停流去,又会想到生命如河水一样,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地,而且日月不息,然后就想到做人要象河水一样努力不懈,朝自己的生命目的进发。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比如,在西方,独立自主被视为成熟的标志;而在东方,孝顺父母、维系家庭和谐更为重要。
2. 直线思维与循环思维:
西方思维偏向于直线式的因果关系思考,追求线性发展。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循环往复,注重事物的动态平衡。
比如,西方人倾向于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而东方人则更加重视随机应变,顺其自然。
3. 理性主义与人情味:
西方文化崇尚理性主义,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比如,在西方,法律法规被严格执行;而在东方,人情往往可以影响法律的实施。
4. 时间观念差异: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较为严格,重视效率和准时。
而东方人对时间相对宽松,更加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比如,西方人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而东方人则更加随性,容易推迟或拖延。
5. 冲突处理方式:
在处理冲突时,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对抗,通过辩论和谈判解决分歧。
而东方人则更加注重和谐,往往采取迂回或回避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比如,西方人在会议上会直言不讳地表达分歧;而东方人则可能会选择私下沟通。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外思维差异例子,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的例子
1. 历史观念:中西方对历史的观念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线性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渐发展到现代社会。
而在中国文化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循环的过程,非常重视历史的传承和延续。
2. 社交习惯:中西方社交习惯存在巨大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称呼对方的名字,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使用称谓来表示尊重和亲密程度。
3. 教育观念:中西方教育观念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而在中国文化中,教育重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听从。
4. 时间观念:中西方时间观念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有限且不可逆转的资源,人们通常注重时间管理和效率。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柔性的,相对于人们的关系和具体情况而言。
5. 人际关系:中西方人际关系模式也存在巨大区别。
西方人通常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独立和竞争。
相反,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关系和互助,人们更注重家庭、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浅谈从中西方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浅谈从中西方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中西方在思维上有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就会形成文化上的冲突、误解、隔阂,以至于在跨文化交际上出现问题,让我们不能很好的和西方人进行沟通。
所以我们要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进行一个研究。
那么造成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的差异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具体来展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众所周知,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导致中西方的人们在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差异和不同,中西方的人们用不同的方法和视野观察着这个世界,对这个客观的世界作出分析和评价,所以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这是由于我们长期观察这个世界所形成的现实认识和凝聚的经验不同,所以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了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通过文化的一种,即语言,表现了出来。
所以我们今天可以自由的探讨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形成了跨文化交际,以便消除中西方之间的隔阂,误会和冲突。
首先,先了解一下中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文学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
民族文化和哲学给思维形式以其深刻的影响。
哲学就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具体反映。
比如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是人类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唯物主义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有的人信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起源,而有的人信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才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这就体现了人类之间思维方式的不一样。
在中国,我们的先人主张“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崇尚的是和谐,万事皆以整体为大局;而在西方国家,注重的是“人物分立”,注重逻辑推理,个体思维,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
科技信息
一、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在中国,长期以来,儒家思想都是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人们强调“悟”。
也就是在强调“悟性教育”,这种民族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头脑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佛家强调的顿悟思想对中华民族也有深刻的影响。
这就是东方文化中的悟性思维。
而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从16世纪到18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
这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启蒙运动。
17-18世纪的欧洲被称为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当时的思想家认为人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观察生活。
[5]因此,西方传统哲学注重理性分析,推理和实证。
西方人极具理性思维,他们崇尚科学,注重对自然的探索,不依赖于直觉和感性去认识事物。
这也恰好解释了西方的自然科学为何能够发展地如此迅速。
二、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特点是参与意识,主张参与就必然强调主体意识,以人为中心,人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
自古至今,人的重要位置从来未曾磨灭,礼尚往来,人情世故繁多。
而中西思维的另一重大区别是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西方人重视理性分析,重视客体意识,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
中国同西方不一样,长期处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有一则有趣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很重视“人”,那就是,在汉语中,几乎每个亲戚都有一个唯一的称呼,我们有七大姑、八大姨、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等。
可是在英语中,我们知道Grandfather既可以指爷爷也可以指姥爷;Grandmother 指奶奶或姥姥;Cousin一个词则可以指更多人。
这个例子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对“人”的研究是很有学问的,即便是称呼,而西方则不是很重视。
中国人深受佛教影响,遵从中国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传统。
长期以来,中国人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方法。
这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思维,不像古希腊文明那样注重自然,古老的中国文明是重视血缘关系,喜欢以主体自身为对象。
[3]在语言结构上的表现是汉语多以表示一定概念的“人”为主语;英语则更多地使用被动态,如:It is report-ed that......;It is said that......;It is believed that.....;It is suggested that......
三、曲线思维与直线思维
汉语曲线思维的特点是整体性和直观性,整体性指人们习惯于把事物作为整体来观察和认识,综合观察以寻求“顿悟”,说话写文章习惯从外部环境的描述开始,最后才点出中心句。
而西方文化的直线思维方式则注重细分明析,重视抽象推理,西方人说话的特点是直截与抽象,说话写文章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要点放在句首,次要成分随后补充上。
从一些生活习惯或习俗上,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中西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说话很隐晦婉转,总给人以“话中有话”的感觉。
西方人讲话却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
所以,如果一个中国人到西方人家里,一定不能客气。
如果你因为客气而告诉主人你不想吃饭,那她就真的不会给你倒水准备饭菜了。
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趋向于具体化,无论是在口头还是笔头上,中国人喜欢举例子,以及就事论事。
汉语起源于象形文字,文字的图形表示某种意义,引起意义上的联想。
象形文字的运用发展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中国人习惯用具体、形象的词语表达虚的概念。
例如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人的焦急,用形象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给人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感觉。
然而,西方人的思维却趋向于抽象化,他们多喜欢谈观念、方法及原则等。
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也很普遍,尤其在科技、法律、报刊及商业文体中非常突出,其抽象性表现为大量使用抽象名词。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词语的虚实转换问题。
可以用范畴词来表示行为、现象、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
如:We have winked at these ir-regularities too long.我们对这些越轨行为宽容的太久了。
[4]
五、整体与个体
整体与个体的差别亦即综合与分析的区别。
中国人更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及整体的力量,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个人利益要永远服务于集体利益,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中,整体利益才是每个个体所追求的目标。
学校里学生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第一条便是爱祖国爱人民,可见中华民族文化中,是先爱国再爱家。
举一例足可说明此点,那就是,冬奥会滑冰运动员周阳得奖感言中首先提到的是感谢父母,于是便招来非议说她应当把国家放在首位。
若在西方,这件事是有些荒谬,因为西方文化中个性是极为重要的观念,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个人隐私,自我实现价值等。
在西方,人们特别注重个人的时间,如没有预约就登门造访,这样的客人是不受主人欢迎的。
由于关注整体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具有有机整体性的特点。
整体性思维就是把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统一起来,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注重整体的关联性。
中国人善于从统一中把握对立,以和谐统一为最终目标。
而西方文化注重分析性思维,他们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
西方传统的哲学观就是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来认识世界的。
分析性思维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加以分类,再深入分析各部分、各要素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本质。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就充分体现了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然而,如今这一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有所转变。
虽然,中国文化主张集体主义,但是实施的却是个人主义,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中也多实行法人制度。
相反,西方人更追求团队合作的模式。
这一事实的转变也许正是物极必反的结果。
由此,也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
中国的群体价值观,使中国人善于合作,但也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中国人喜欢随大流,做什么事都要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所以中国人不擅长创新。
而西方人以个性为荣,喜欢和别人不一样。
事实证明,至今为止还没有多少中国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西方人从不受地域的限制,因此探索自然、征服自然、喜欢探险便成为他们人生的主题。
何为创新?创新就是换一个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实质就是前进上升的过程。
创新是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旧观念,发展新事物的过程。
从宏观角度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地球到外太空,西方人敢于挑战未知。
中国人发明了“四大发明”,指南针却成全了西方人发现新大陆,不得不说这体现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某种局限性。
那么,这种思维差异是如何在语言句法上体现的呢?东方人是本体的,注重整体,强调从多到一的思想,相反,西方人是重视分析的,主张由一到多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句法上就是汉语常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和逻辑为顺序,它是线性的流动。
而西方的语言多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控制句内其它短语或从句等成分,由主到次,语义信息都反映在形态上。
所以,在翻译时,应该按照各自的句法结构重新组合,该将句子拆开则拆,该合句则合。
这样才不至于翻译出汉译欧化的句子,才能被读者的文化心理所接受。
由此可见,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的不同有着深刻的联系。
诚然,思维方式没有绝对好坏之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也都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
我们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互相吸取借鉴对方的优势,才能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之翻译领域中,就要足够重视文化翻译。
文化交流是现今国际交流的基础,而思维方式则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助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2期.
[3]王秉欣.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4]王琼.英汉互译教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5]张启安,李秀珍.西方文明史.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高阳
[摘要]语言既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因此,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在语言中会有一定的体现。
但语言差异决不仅是一个表层结构的问题,它更涉及到一种文化的表现,甚至是一个民族整体的思维方式。
反之,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美国翻译家奈达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所以,为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以及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我们首先需要理清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分析
人文社科
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