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3单元整理与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12.85 KB
- 文档页数:2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说课稿XXX小学教师:XXX一、说教材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教材在本单元专门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的内容,这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好热复习数学知识。
本节主要就第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整理,包括比大小、5以内数的分解以及加减法,已形成课本第32页的5以内加法表和减法表,并且要求学生对两张表格进行探索,发现两张表格中的算式的排列规律。
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整数加、剪发算式并发现期排列规律的过程,从中感受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不同算式之间的联系。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通过整理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形成加法表和减法表;通过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排列规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本课重点:提高学生正确、熟练的进行的口算能力。
本课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小棒。
二.学情分析我们知道,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大多数儿童在未学习部分内容之前,已经能数出5以内的数,甚至会写,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5以内的数。
况且通过前几周学习,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初步已经建立了5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对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
为以后学习数学及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但是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然而对校园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
只要是新奇好玩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
三、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关于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课。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0-5的认读、大小比较、顺序)、数的加减法(5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以及简单的应用题。
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复习巩固0-5的数的认读、大小比较和顺序。
- 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方法。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方法,但部分学生在知识的运用和解题技巧上还存在不足。
因此,本节课应注重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五、教学过程:1.引入阶段- 师生互动:教师展示一些5以内的物品(如苹果、小球等),让学生快速数出数量,并说出对应的数字。
- 提出问题:我们之前学习了5以内的数,以及它们的加减法,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你们准备好了吗?2.复习阶段①数的认识复习-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快速读出数字,并说出该数字表示的意义(如“3”表示有3个物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3单元《整理与复习》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整理与复习》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位置、时间和重量等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数学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整理和复习来巩固已学的知识。
学生对于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位置、时间和重量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位置、时间和重量等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数的认识和运算规则的理解。
2.几何图形的识别和运用。
3.位置、时间和重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采用实物操作和数学游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和教具,如数学书籍、卡片、实物等。
2.准备数学游戏和活动所需的教学资源。
3.准备教学环境,如教室座位安排、教学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或者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的知识。
六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整理和复习》课堂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一单元,名为《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整理和复习的方法、整理和复习的意义、整理和复习的应用等。
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2.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整理笔记、预习和复习等。
(2)整理和复习的意义:包括提高学习效果、巩固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3)整理和复习的应用:包括在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和考试中的实际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整理笔记等。
(2)使学生理解整理和复习的意义,如提高学习效果、巩固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习。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整理笔记等。
(2)使学生理解整理和复习的意义,如提高学习效果、巩固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如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策略与方法1.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
(2)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一)北师大版教案:整理与复习(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的内容,包括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和小数的计算,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和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和小数的计算,以及几何图形的运用。
2. 教学重点:加减法、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和小数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几何图形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几何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和小数的转换。
3.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如分数和小数的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等,进行讲解和示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加减法计算方法2. 乘除法计算方法3. 分数与小数的转换4. 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七、作业设计(1)1/2 + 1/3 =(2)2/5 1/5 =(3)0.6 0.3 =(4)0.75 + 0.25 =(1)三角形(2)正方形(3)圆形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和练习,使学生巩固了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和小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几何图形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探索更多的几何图形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重点关注了教材中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和小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运用。
这些内容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在复习过程中,我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这些基础知识。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一—三单元知识的整理教学内容:复习整理前三个单元的知识。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巩固前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2.培养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复习的习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重点: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
难点: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
开学以来我们研究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
(圆、百分数的应用和图形变换的相关知识)二、教学实施。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
(1)出示圆的图片。
让学生结合图形进行回答。
让学生先总结圆的基本知识,再总结圆的周长、面积与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的总结情况,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补充,如半径、圆心的作用,圆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会有无数条对称轴、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2)综合练习。
①填一填:让学生分别列式完成。
板演集体订正。
②小明用两根长度都是62.8厘米的铁丝分别围成正方形和圆,它们围成的面积一样大吗?让学生独立进行验证。
订正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扩展,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2.引导学生整理第二单元知识:(1)同学们想一想第二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提示学生从学习百分数的应用的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可以采用列举的方法(如百分数的应用,可以列举一些实例)、绘表格或绘网络图。
对于学生呈现的方法,应让介绍整理的方法,以提高学生他们反思和整理。
(2)综合练习。
①书店图书一律降价10%,小红用18元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原价多少元?②食堂运进2100千克面粉,比大米多20%,食堂运进大米多少千克?③有200科技书本,比故事书多60%,故事书有多少本?④去年计划造林9公顷,实际造林12公顷,比计划多百分之几?让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让学生分析每道题。
(3)学生总结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单元的知识。
(1)学生说一说第三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主要是本单元的三部分内容:图形的变换、图形的设计和数学欣赏(2)在本单元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从平移、旋转和对称三个方面要注意什么?(3)练习:图形A如何变换得到图形B?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中: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让学生全面回顾前三单元的知识。
第3单元整理和复习【复习内容】0~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1.加深对5以内各数的认识,熟练地掌握5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整理复习,探索发现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排列规律,进一步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拓展合理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培养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学习习惯,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重难点:会正确、迅速地计算0~5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复习序数。
出示数字卡片。
320154(1)上面的数字卡片,从左数第1张是(),第3张是()。
从右数第1张是(),第5张是()。
(2)把上面的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2.复习数的组成。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同学们知道哪些数的组成?(点名学生回答)二、知识运用1.5以内数的加法。
出示教材第32页第3题部分加法表:(1)引导学生观察加法表。
师:上表还不完整,有许多算式还没填好,请你仔细观察表中已有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竖着看:每一列的第一个加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0加几,1加几,2加几……第二个加数一样,第一列都是0,第二列都是1……横着看:每一行的得数相同,第一行是0,第二行是1……(2)完成加法表。
师:按照这个规律试着把表填完整。
(点名学生回答,动画显示剩余的加法算式)师:再仔细观察,表中还有哪些规律?(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回答)师:斜着看有什么规律?分组交流。
(3)看表口算,老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地说出得数,然后两人一组进行口算。
2.5以内的减法。
出示教材第32页第3题部分减法表:(1)完成减法表。
师:上表还不完整,有许多减法算式还没填,大家仔细观察,按照表中的排列顺序把剩余的算式补充完整。
(点名学生回答)(2)寻找规律。
师:观察减法表,看看表中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小组内交流排列规律)(3)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地说出得数,然后两人一组进行口算。
一至三单元复习一、按要求填一填。
1、45个381是();123的17倍是()。
2、一个数是由5个亿、6个百万、3个万和9个十组成的,这个数是()位数,写作(),读作()。
3、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端点。
4、把99000、90090、890000、900090、90000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5、一个数精确到“万”位约是23万,这个数最大可能是( );最小可能是()。
6、按要求用7、1、0、3、0这五个数字,写出五位数:(1)要每个“0”都读的是();(2)组成最大的数是();7、用0,6,3,8,1组成最大的五位数是(),最小的五位数是()。
8、把一个圆形纸片连续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度。
9、440×25在计算时先算()再算(),最后把()。
10、根据∠1=720 ,那么∠2=()∠3=( )11、4052631是()位数,4在()位上,表示()个(),5在()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12、按规律写数。
(1)2023,3003,(),(),6006,(),()。
(2)6060, 6040,(),(),(),5960,()。
(3)(),7,14,(),28,()13、比较大小。
200000○200万 312×5○215×349×87○87×49 80×90○79×91二、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明明画了一条()长3厘米。
A、直线B、射线C、线段D、角2、7()5030≈77万A、 6B、 7C、 53、下面的数,一个零也不读的是()。
A、501500B、500500C、500510D、5010504、角的大小与角的()有关。
、A、两条边的开口B、两条边的长短C、顶点5、下列四个数中,最接近8万的是:()A、80101B、79989C、79899D、799796、下图中共有几个角()。
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大数的认识:
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都是计数单位。
把上面的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数级:按每(4 )位一级,从右往左有(个)级、(万)级、(亿)级。
大数的读写
读数时。
从(最高)位读起,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亿)”字或“(万)”字。
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每级开头或中间不管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
写数时,从(最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占位。
大数的比较
比较两数的大小,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如果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比较,这一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大数改写
把整万数或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把万为后面的(4个0 )去掉,再加上“(万)”字,或把亿位后面的(8个0 )去掉,再加上“(亿)”字。
认识近似数
常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把哪一位(后一位)的那个数进行“四舍”或“五入”即可。
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
线的认识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射线只有(一)端无限延长;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相交与垂直
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这两条直线相交。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作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平移与平行
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旋转与角
活动角的两边经过旋转可以形成5种角,它们的大小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小于(平角)<(周角)。
1个周角=(2 )个平角=(4 )个直角
角的度量
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记作(1°)。
用量角器量角,量角器(中心点)与交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用两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0也要乘;与0相乘时,如果有进位,要(加)进上来的数;如果没有进位,要写(0 )占位。
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0 )。
大数的估计
估计较大的数量,可以把它分成大致相等的若干份,先估计出一份的数量,再乘(份数),从而估计出总数量。
神奇的计算工具
用计算器计算时,先按(ON/C )键,打开计算器,再输入要计算的算式,如果输错了,按(CE )键清除错误,最后按(等于号)键输出计算结果。
计算完成后,关闭计算器要按(OFF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