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第一单元第3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23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发 展 目 标体 系 构 建1.能运用发展的、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理解化学变化。
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能够正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一、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1.在2Na +Cl 2=====点燃2NaCl 的反应过程中:(1)钠原子失去最外层上的1个电子,成为具有稳定结构的Na +,其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1价,发生了氧化反应,被氧化。
(2)氯原子最外层得到1个电子,成为具有稳定结构的Cl -,其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发生了还原反应,被还原。
(3)在这个反应中,氯原子和钠原子之间发生了电子的得失,分别形成阴离子和阳离子,使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4)反应过程中相应变化关系图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发生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通常用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来表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1.双线桥法——表明一种元素反应前后的电子得失(或偏移)情况。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基本步骤:(2)示例:(3)注意事项:①箭尾、箭头必须指向反应物、生成物中相应的同种元素。
②采用a×be-形式表示得失电子数,a为得失电子的原子总数,b为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a、b是“1”时省略。
得到与失去的电子总数相等。
2.单线桥法——表明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
(1)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基本步骤(2)示例:(3)注意事项:①单线桥法从反应物中失电子的元素指向反应物中得电子的元素,表示反应物中变价元素原子间电子的转移情况;②箭头已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因此不需再标明“得”或“失”,只标明电子转移数目。
三、氧化剂、还原剂1.氧化剂和还原剂(1)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2)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种类常见物质氧化剂部分非金属单质O2、Cl2等含有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浓硫酸、HNO3、KMnO4、FeCl3、MnO2等还原剂活泼的金属单质Al、Zn、Fe等某些非金属单质C、H2等某些非金属氧化物CO、SO2等微点拨: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同时存在,它们可以是不同的物质,也可以是同一物质。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课时跟踪检测知识点一: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解析: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都是大概相同的,分子很小,此时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分子数,A错,B正确;N=nN A=VV m N A,若体积不同,不同状态下气体的V m也不同,故它们所含的分子数可能相同,C错;气体摩尔体积22.4 L·mol-1,必须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D错。
答案:B2.相同物质的量的各种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并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 A.微粒大小不同B.微粒质量不同C.微粒间距离不同D.温度、压强不同解析:固体、液体微粒间间距差不多,当微粒数一定时,微粒大小就成了决定体积的主要原因。
答案:A知识点二:气体的摩尔体积3.下列各项数据中,表示气体摩尔体积的是()A.22.4 mol·L-1B.22.4 g·L-1C.0.022 4 m3·mol-1D.22.4 mol·kg-1解析: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是L·mol-1或m3·mol-1,C项正确。
答案:C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1 mol石墨的体积约是22.4 LB.常温常压下,44 g CO2和28 g CO所占的体积相同C.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不可能是22.4 LD.当微粒数目相同时,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本身的大小解析:A中石墨为固体,1 mol体积小于22.4 L,C中非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体积可以是22.4 L,D中体积取决于外界条件。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理想照进现实——走向共和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的第3课时,包含三个子目的内容,分别是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讲述了从南京临时政府开始建立共和制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真正政治民主化的曲折发展历程。
第一二子目通过对比二次革命、《训政纲领》、“伪国大”等相关史实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如《宪法大纲》、“三三制”等,凸显中国“共和制”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
第二部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
本课时内容通过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和独特性,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懈努力的理想。
本课时空跨度大,专业名词较多,教学中需要构建起历史大框架,厘清历史线索,利用恰当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共和道路发展的“曲折”和“独特性”的原因、影响、利弊得失等。
因此,本课采用“理想照进现实——走向共和”作为主题,从三个角度“理想与现实的博弈”“理想与现实的激荡”“理想与现实的实践”来构建。
2.学习者分析经过初中和高一年级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学生对于本课涉及的大事件,比如辛亥革命、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民主政权、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共和制的整个发展历程、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权性质仍然缺乏深入的理解,未能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对历史发展规律形成系统认知。
此外,本课时空跨度较大,所述政权更迭频繁,需要建构起历史大框架,避免知识和信息记忆的碎片化。
3.学习目标确定1.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概括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建立教学设计;卓圣能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所以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选择重点要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个课题,由此可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两目作为重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水平;【时空观点】掌握秦朝统一的过程与时间,知道从战国到秦朝的这个社会转型过渡期的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搜集历史上相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实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实行说明的水平。
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历史解释】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家国情怀】通过本节的学习,理解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课前准备:本课多是基本史实,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