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doc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江苏省南通市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
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
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
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
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
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
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
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首先我们来看苏轼的词学观。
苏轼认为词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他强调词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直接性。
在苏轼的词作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社会思考,展示出了他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于命运的思考。
苏轼还注重词的音韵和节奏,他在词作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音韵技巧,使词作更加音韵悦耳、抑扬顿挫。
而李清照的词学观则注重细腻婉约、情感厚重。
她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的情感和个人的体验。
李清照的词作以抒发爱情、思乡、别离等主题为主,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词作之中。
例如她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她对于逝去的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李清照的词作也注重音韵和节奏,她运用了许多婉转动人的词句,使词作更加优美动人、情感真挚。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
苏轼的词作多以豪放洒脱、豁达豪迈为特点,他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苏轼的词作常常带有豪情壮志和对于人生的豁达态度,给人以开阔和豁朗之感。
而李清照的词作则以细腻婉约、情感厚重为特点,她将个人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词作之中,使词作更加亲切和感人。
李清照的词作常常带有深情厚意和对于生活的细腻感悟,给人以温暖和感动之感。
总结起来,苏轼和李清照对于词学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各有特色。
苏轼注重词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直接性,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而李清照注重细腻婉约、情感厚重,她将个人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词作之中,使词作更加亲切和感人。
无论是苏轼还是李清照,他们都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们的词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于人生和情感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词论》对前代词家的评价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女性文学家,她的词作被广泛传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李清照本人也对前代词家的作品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她的《词论》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文将根据《词论》,对李清照对前代词家的评价进行探讨。
对于苏轼的评价李清照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苏轼的朋友兼同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启发。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苏轼的词作进行了高度评价。
她认为苏轼的词作独具风采,情感真挚细腻,能够深入人心。
苏轼的词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感伤之情,其意境独特,表达技巧娴熟,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于辛弃疾的评价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杰出词人,他的词作充满了激情和豪放的特点。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辛弃疾的词作给予了高度赞扬。
她认为辛弃疾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方式直接而震撼人心。
辛弃疾的词作内容积极向上且充满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向上的精神。
对于欧阳修的评价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兼政治家,他的文辞曼妙而华丽,以典雅清新著称。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欧阳修的词作表示赞赏。
她认为欧阳修的词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欧阳修的词作对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情有一种独到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对于晏殊的评价晏殊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词作格调高雅、情感细腻而微妙,对后世词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晏殊的词作表示了赞赏。
她认为晏殊的词作抒情含蓄、意境精妙,能够抓住人们的心灵。
晏殊的词作情感细腻并注重音律,语言优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他前代词家的评价除了上述几位知名词家,李清照在《词论》中还对其他前代词家的作品给予了评价。
她指出了他们的作品中的亮点和特点,并对他们的表现方式进行了评价。
通过对前代词家的评价和总结,李清照在《词论》中展示了对词作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结论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性文学家,她的《词论》为我们提供了对前代词家作品的重要评价和总结。
宋词醉美之境: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1. 引言1.1 概述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的文化瑰宝。
其中,苏轼与李清照是宋代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词人。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才华,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给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艺术遗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进行详细剖析和欣赏。
首先,介绍苏轼和李清照这两位词人的背景和生平事迹;其次,分别阐述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赏析;最后,在总结两位词人之美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对今人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宋代文学艺术,并借此感受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意境与审美价值。
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苏轼与李清照的不同艺术风格,探究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并从中汲取启示,提升我们自己的审美修养和创作水平。
以上是文章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正文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其中苏轼和李清照是两位备受赞誉的词人。
他们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蜚声中外。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并分析其醉美之境。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卓有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被誉为“领军人物”。
苏轼的词作不仅多样而丰富,还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自己强烈感受到的喜怒哀乐来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并借此表达对时事、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苏轼的词作,曲折含蓄但意蕴深远,给人以扑面而来的艺术震撼。
相比之下,李清照(1084年-1151年)是一位以婉约风格著称的女性词人。
她的词作充满了深情和细腻的表达,反映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感悟。
李清照的词作通常表现出一种柔美、含蓄和浪漫的氛围,使人回味无穷。
她擅于捕捉瞬间的美丽,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来传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李清照对于苏轼的评价
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主要是正面的,她非常推崇苏轼的才华。
她认为苏轼的词作风格独特,不受传统音律的束缚,展现出豪放无束缚的特点。
虽然李清照提到苏轼的词作“往往不协音律”,但这并非贬意,而是对苏轼词风、词格的一个客观评价。
她认为苏轼以诗为词,这种创作方式使得词作不便于歌唱,但却赋予了词作更深厚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此外,李清照还尊称苏轼为“苏公”、“坡翁”、“坡仙”,这些称呼都体现了她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在李清照的文集中,只要提到苏东坡,她都会表现出极高的推崇和尊重,这足以说明她确实将苏轼视为文坛前辈和榜样。
总的来说,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她认为苏轼的词作风格独特、才华横溢,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从苏轼与李清照的婉约词中分析其词风差异摘要:宋朝是中国文学史上词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代,才子佳作频频出现,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词人和流派。
如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虽划分为不同派别,但有的词人却兼具两派风格,其中苏轼在婉约词派的成就并不低于豪放派,他的作品可与婉约派著名诗人李清照相媲美。
二者虽同写婉约词,但由于两者的生活时代、生活经历以及性格的差异,两者的婉约词风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创作手法与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两者词风的差异。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婉约词;词风差异苏轼是一代大文豪,是文艺领域的通才,诗、词、文、书、画,无所不通,无所不精。
其中,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尤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继柳永之后,他对词进行了全面的变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这不仅体现在豪放词派的创作上,也体现在其婉约词派的创作上。
南渡词坛虽然未出现堪与苏轼、周邦彦齐驾并驱的大词人,但巾帼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却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着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1]。
李清照的这种观点在其婉约词的创作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将具体分析两者婉约词创作上的差异。
一、创作手法上的差异苏轼以豪放词派见称,因此他的婉约词中也显得刚柔并济,表现出旷达、豪迈、秀美、婉约多种风格的和谐统一。
具体来说,苏轼婉约词的创作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例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既表现了对“墙里佳人”的爱慕之情,又体现了“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自尊和自重,虽然感伤至深,但在苏轼的词中,并没有发现像其他婉约派作家一样的缠绵悱恻,与柳永的“缘情绮靡”相比,更是风格迥异,苏轼词在真挚和细腻之中,更显示出凝重和淳厚。
论苏轼与李清照的词学观一•浅析苏轼与李清照的词风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词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之先风。
苏轼的豪放词,这是指苏变革词风,不循传统,而用谢诗的观念作词,并在词作中运用了某些作诗的方法,客观上使词的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境界提高了。
苏轼的这类作品大多数是写于赴密州任至离开黄州之后一段时间内。
苏轼最早尝试写的豪放词是《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擒锦,朝露清清。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上片流露出感伤的悄绪,下片回忆当年与弟弟上京应试之时,才华出众,抱负宏伟,而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出人意料。
于是嘱咐弟弟多加保重,抱定观望态度,再见机行事。
不难看到,苏轼完全“以诗为词”,把士大夫关于人生大事的心态言谈引入词中,少有形象的描写而多用直接的言说。
这是苏轼离开传统词风,向新的词境迈出的第一步,值得重视。
苏轼除了写豪放词之外,也写了大量的婉约词,从绝对数量来说,《东坡乐府》中的婉约词比豪放词多。
他的婉约词既有传统词风的影响,乂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题材,其中特别是写了许多动人的友情词和深含情意的咏物词。
二是格调提高了,不再停留在娱宾遣兴上,也不仅仅是缠绵惭恻,还具有士大夫的抒情意味,有的柔中有刚,有的包含哲理。
李清照是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是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的南渡词人的代表。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
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世界分为两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以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例如:尝记溪亭日暮。
浅谈苏轼和李清照对宋词的审美理想苏轼、李清照分别作为宋代词坛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两大代表人物,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对宋词及以后词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他们两人在关于宋词的发展方向方面有相当多的异同,因此,去探讨他们的这种异同和是什么造成他们这种现象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
笔者将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主要研究了他们早年人生经历的相似和差异,笔者认为苏轼和李清照早年的不同经历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审美理想;其二从微观的角度探索他们对宋词审美理想的不同之处。
一、豁达乐观的苏轼和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通经史。
他所在的宋朝是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部社会危机四伏的时代。
一方面,经济高度繁荣,物阜民丰;另一方面,国力却日渐衰弱。
尤其是在军事方面,非常糟糕,对辽对金作战屡屡失败。
同时,内部官僚机构膨胀,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
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二十六岁参与制科考试,从此踏上仕途,但他仕途不顺,几经贬谪,像许多正直有才华得知识分子一样,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在新派与旧派斗争的漩涡中,起伏沉浮,历经坎坷。
在《自题金山小像》中作者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过,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苏轼坎坷的一生。
下面将苏轼的仕途之路罗列,以便更为清晰直观的看到苏轼一生的起起伏伏:初任在凤翔,三年后还京,差判登闻鼓院,又授直史馆,同年父亲苏洵病故。
三十四岁再回汴京。
时王安石推行变法,但因亲眼目睹变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受王安石一派的排挤。
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满三年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职位相当低的闲职黄州团练副使。
经此一狱开始变得达观,遂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自称“东坡居士”。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苏轼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词人,他们对词学的观点和贡献不可忽视。
苏轼注重对词的艺术性和表达力的追求,而李清照则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和个人的表达。
他们各自的词学观展示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念。
苏轼的词学观强调了艺术性和表达力。
他认为词应该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他的词中,常常运用夸张、对比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使词意更加生动有力。
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江城的思念之情:“落日熔金,满天飞絮,北风吹却雁声低。
”这种对比的手法使词中的情感更加饱满,引起读者共鸣。
苏轼还注重对词的表达力的追求。
他认为词应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种准确的表达使词中的情感更加深刻,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相比之下,李清照的词学观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和个人的表达。
她主张词应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不做作、不虚伪。
在她的词中,常常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种真实的表达使词中的情感更加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李清照还注重个人的表达。
她认为词应该能够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不同于他人。
在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以自己的追寻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种个人的表达使词中的情感更加独特,给人以强烈的个人感受。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追求。
苏轼注重词的艺术性和表达力,追求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而李清照注重情感的真实和个人的表达,追求词的真实感和个人特色。
他们的词学观对中国古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主张与苏轼“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的殊途同归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词坛上的巾帼词人,她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词学主张,这个主张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
她的前辈苏轼“自成一家”的词创主张则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了词体地位。
李清照和苏轼二人虽然对词体的阐释角度不同,但都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可谓“殊途同归”。
关键词:《词论》“别是一家”“自是一家”殊途同归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女词人,她不仅细读过唐宋词家的作品,研究了词的起源,声律,合乐的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而且还对一些词家进行了品评,写出了一篇流传后世的词学专著《词论》。
《词论》是一篇系统论述词体特点的重要文章,文中,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之说,把诗与词区分开来,从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则是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出了词“自成一家”的主张。
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有对苏轼的评价,说苏轼的词“不谐音律”,但是,二者却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高了词的地位。
一、李清照压倒须眉的词学专著《词论》及词“别是一家”之说的提出李清照在她的词学专著《词论》中对宋初词坛的大家进行了评论,可谓勇气可嘉。
因为她没有考虑哪位是高官,哪位是名人,哪位是亲朋,哪位是至交,李清照只是凭着自己对词的研究和对艺术的真诚与热情,让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流露,汇聚成文。
就这样,一篇被后代词学家所重视的《词论》诞生了。
《词论》中,李清照对晏殊,柳永,秦观等婉约派词人的评价较高,但也逐一指出他们的局限。
如对晏殊,认为他“苦无铺叙”,秦观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风逸,而缺乏富贵态”等。
其实,《词论》中对词家的评价并不是很全面和中肯。
比如秦观的《淮海词》在爱情词中是“多主情致”,但一些他写的怀古类的词并不如李清照所言“少故实”,反而是几乎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
由此可见,李清照此篇《词论》是在广泛阅读前人作品。
认真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写成的”一家之言”。
苏轼与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作者:董鑫波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由于对婉约词的热爱,我在课后阅读了大量相关宋词后发现,苏轼作为一代名家,其写作风格虽已豪放派出名,但是经课后学习发现其所做的婉约词甚至更甚于豪放词之作品,只是缺少对其婉约词的欣赏和发掘。
细品苏轼婉约词之写风可与史上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相媲美。
但由于二位作者所处时代的跨度、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性格的差异,致使二者风格又有些许不同之处。
下面我就基于高中生的视角来赏析比较二者精美的婉约词。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婉约词1 苏轼与李清照婉约词的分析1.1 苏轼所作婉约词赏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仙。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诗歌。
他主张“以诗为词”,这相较以往的词的内容可谓是有了极大的开拓之举,让词的内容活起来了。
并且这种主张让词从内容上也就是根本上解脱以往朝代对词体裁的格套限制,更为灵活多变。
他还开创了豪放词风,堪称豪放派之祖。
但当你深入了解苏轼所遗名作,你会发现其所作豪放词的数量不及他所有名作的十分之一,更多的是凝重、洗练、抒怀的婉约词。
其中《江城子》可谓是婉约词代表之作,以此篇先来欣赏下他的婉约词之美。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中刻写了苏轼与亡妻梦里相会,文笔极尽细腻缠绵、凄婉哀伤、以情动人。
与李清照那般凄凄惨惨戚戚,可谓是同病相怜,但他的字里行间又透着一股孤绝的男性阳刚之气。
即使苏轼所作《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巅峰豪迈之精绝,但其中仍透着婉约的情韵。
因此他的婉约词就如同细水绵绵不息般沁人心脾、深入骨髓。
1.2 李清照所作婉约词赏析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最为著名的女词人。
同苏轼一样,她所作诗歌多为婉约词风,是婉约派典型代表人物。
李清照词对前人成果的借鉴的论文李清照词对前人成果的借鉴的论文导语:对李清照艺术上影响最大的当属苏轼,李清照的父亲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自然与苏轼交往过从,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李清照词对前人成果借鉴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对李清照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似乎讨论较少,甚至囿于其女性身份而认为其无所依傍,例如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就说:“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
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什么影响。
”这几句话,就明显有违历史事实。
一个优秀作家的出现,其必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而很少是一空依傍、完全不受别人影响的。
因此,我试着就此问题进行探索,以便后来者更进一步。
我们将此艺术渊源分成显性和隐性,从两个方面观察李清照对前人成果的借鉴,比较有助于研究的展开与人们的自我思考与总结。
一、李清照词的显性艺术渊源①显性艺术渊源,通常能够从词的内容中看出作者化用了谁的句子,受到谁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显然存在于其词作的内容及风格上。
不过,典故并不全是艺术渊源,这可以通过下文的论述看到。
对李清照艺术上影响最大的当属苏轼。
李清照的父亲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自然与苏轼颇有过从,她自己当然也不免受到苏轼的巨大影响,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此词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认为是苏轼所作,当然不确。
然而逆推何士信编辑此集的原因,盖亦有其理由,否则以宋朝人编选宋人词集,不致出此大的漏洞。
词的.内容写在溪亭饮酒玩乐,醉后归舟所产生的一系列活动,误入路途,争先渡舟,鸥鹭惊起,所有词句显示出空灵摇曳、豪爽不羁的品格,细细玩味,确有苏轼词的影子。
苏轼词不仅是在文化渊源上影响了清照,更在于苏轼之气质与性格,也给了清照以启发和感悟: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
/蒋勋李清照的词,究竟好在哪里?李清照与苏轼,两种性别,两种美学我们下面的介绍,希望从两派很不同的南宋词入手,一派是从李清照这边所延续出来的这种比较抒情、比较委婉的风格,另一派是从苏轼这边发展出来,延续到辛弃疾的非常阳刚,与社会、政治和历史关系比较密切的一种风格。
这两种风格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美学,而且它涉及到的是男性和女性两个不同的角度。
我不晓得对于这种美学的比较,大家会不会感兴趣。
我们从男性和女性的角度来形容美学,也许在美学的专业上你会觉得不太说得通,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美学上的比较。
在整个人类社会结构里面,男性被塑造成为一种状态,女性被塑造成为一种状态。
本来在各自的天性上,他们也许是有区别的,可是这种区别又是文化的习惯,一旦这个习惯沿袭久了以后,大家就习以为常,觉得天生如此。
我想从汉族人给孩子命名里面,就会看到很清楚。
比如男孩子一定叫“雄”,还有很多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都会寄托在男孩子身上。
我记得小时候,同一个年龄的同学里面,就有好多人叫“胜利”的,因为刚好抗日战争胜利。
可是女孩子很少叫“胜利”,因为你感觉到说,国家的责任是寄托在男性身上的,而女性的名字就是“贤”呀、“淑”呀,另外一类的文字。
这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定位,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成长空间,以及对于各自生命价值的判定,不能不说是有影响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整个文化历史当中,女性的创造力事实上被剥夺得非常地严重。
至少我们看到在整部文学史、绘画史当中,女性长期缺席。
在讲中国学术史的时候,我们曾经特别把管仲姬列举出来,对这位唯一可以放在男性绘画世界里面来讨论的一个女性画家,我们会觉得她运气很好,嫁给了赵孟頫——在诗文、绘画上都才能非常高的画家,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赵孟頫也看重妻子的才华。
这一点我以为很重要:因为在古代,在一个封建社会当中,我们会看到男性受限于男女不同的社会定位,他不一定看重女性本身的才华。
比如说我们常常提到苏轼,他算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了,也很爱他的妻子,比如他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看出对妻子有多爱。
苏轼和李清照苏轼和李清照苏轼和李清照,这两个人之间的纠缠太多。
他俩都是宋词中一等一的高手,大腕。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一个是豪放派英雄,一个是婉约派翘楚。
一个少年得志,誉满天下,被称为李江苏海,名垂千古;一个少女得情,神仙眷侣,被誉为婉约之宗,光照日月。
但所有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要点。
我感兴趣的是,这两个光风霁月之人,在命途多舛之中,为什么都有一个著名的奸臣,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们,使他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这不能不说是咄咄怪事?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苏门弟子烜赫一时。
不说苏门四学士如何了得,单就是苏轼门下的一个小小的书童,在苏门的熏陶之下,不出几年,竟然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做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国防部长”,就知道苏门弟子的厉害。
这个小小的书童,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太尉——高逑。
关于高逑,历史上实有其人。
在小说《水浒传》第一回中,施耐庵这样描述这个人物:“那高俅,原是泼皮无赖,多次投靠权贵,最后被推荐给小苏学士,小苏学士又将他推荐给小王都太尉。
小王都太尉居然待他“如同家人一般”。
后来被小王都太尉的小舅端王看中,从此发迹。
”这里所说的“小苏学士”就是苏东坡,而“小王都太尉”则是王诜。
王诜,何许人也?他乃端王的姑夫是也。
而所谓的端王,就是后来的书画皇帝宋徽宗。
据《挥麈后录》记载:王诜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
端王赵佶正在园中踢毬,高俅站在一旁观看,技痒难耐。
端王问他“会踢否?”,高俅年轻气盛,回答说“能”。
于是二人对踢,高俅拿出看家本领,使出吃奶的力气,像齐达内一样华丽的脚法,如罗纳尔多一样的盘带功夫,穿越端王的灵魂,把端王惊得一楞一楞的。
端王大喜过望,引高逑为知己,两个人每日切磋球技,关系一日千里。
高逑凭借球技高超,还有苏门所学的文书之用,很快成了端王最大的亲信。
端王登基不到半年,就急不可耐地破格提拔高俅担任殿帅府太尉。
从此高逑腾云驾雾,像坐了火箭一样拔地而起。
元祐末年,宋室起用新党,旧党遭到清洗。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3.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14.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15.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