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李清照诗词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299.00 KB
- 文档页数:12
篇1: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李清照诗词全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诗词全集:《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篇2: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李清照诗词全集:《点绛唇·寂寞深闺》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衹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李清照诗词全集:《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诗词全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诗词全集:《永遇乐·落日熔金》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诗词全集:《声声慢·寻寻觅觅》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岑参诗歌鉴赏【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幼年丧父,由兄长教养长大。
天宝三载(744年),中第二名进士。
官至嘉州刺史,长于七言歌行体,有《岑嘉州诗集》。
曾两度从军,写下大量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最重要代表。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雄伟奇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七下附录第五首]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知背景]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是描写的这一情景。
[明诗意]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思家之情不能遏止,泪水沾湿双袖。
突遇旧友回京,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悟诗情]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练习]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借助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人和朋友马上相逢时的场面。
(请圈出句中物象)[答案]1.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方法:抓关键句前两句+物象:马上、传语)2.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
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之后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苏轼对海棠花的赞美诗句《东风袅袅泛崇光》原文: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一、衍生注释:1.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吹拂的轻柔姿态。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2. “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这里指海棠花在月光下闪烁的光泽。
3. “香雾”:海棠花散发的香气与雾气交融。
4. “空蒙”:雾气迷茫的样子。
二、赏析: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人对海棠花的细腻描绘。
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春风轻拂、海棠花在月光下泛着光泽,香气与雾气弥漫的清幽画面。
后两句则把海棠花比作美人,“只恐夜深花睡去”,这是多么奇特而又充满诗意的想象啊。
就好像诗人担心自己心爱的女子在深夜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他为了能多欣赏海棠花的美,不惜点起高高的蜡烛。
这种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把海棠花的美提升到了一种灵动而富有情感的境界。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文学成就极高。
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洒脱,同时也不乏婉约细腻之作。
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事物中汲取灵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词之中,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参观一个古老的花园。
那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可是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几株海棠。
月光洒在海棠花上,就像苏轼诗里说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的情景。
我不禁对朋友说:“你看这海棠花,美得就像一个娇羞的少女。
我现在特别能理解苏轼当时为什么要烧高烛照红妆了,我都想在这里多待一会儿,好好欣赏这海棠的美呢。
”朋友笑着说:“你可真像个诗人,这海棠花确实有一种让人着迷的魅力。
”《海棠不惜胭脂色》原文: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一、衍生注释:1. “不惜”:不吝惜,这里指海棠花尽情展现自己的颜色。
2. “胭脂色”:像胭脂一样的红色,形容海棠花的颜色娇艳。
3. “蒙蒙细雨”:细雨迷茫的样子。
二、赏析:这两句诗简洁却有力地描绘出海棠花的傲然姿态。
宋词初冬最美十首诗词一、初冬的美景初冬,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
这时候,大地被寒意所覆盖,万物开始进入沉睡,但却散发出一股沉静而又宁谧的美。
宋词中,有许多描绘初冬美景的佳句,以下是我为大家精选出的十首诗词,让我们一同来领略初冬的韵味。
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满洲疆山复合,冰开汉口峡鱼跃。
”在这首词里,苏轼以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夜晚江城的壮丽景象。
寒冷的冬日里,江水凝结成冰,交相辉映,与山峦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三、辛弃疾《一剪梅·船舷载酒过江时》“江上船如海,江边人如丝。
”这是一首描写夜晚江边美景的词。
冬日的江上,寂静而宽广,仿佛一片海洋。
而江边行人如丝,点缀在苍白的夜色中,给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感觉。
四、晏殊《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这是一首表达寂寞之美的词。
初冬的风,带着凉意吹过,树叶被摇落得丁宁,门窗紧闭,只有孤灯一盏,将人们的思绪引向内心的深处。
五、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是一首表达对逍遥自在之情的词。
初冬的黄昏,溪亭倚立在水岸边,渐渐沉入夜幕中,而人们却陶醉在如梦般的景色中,忘却了归路。
六、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篱落已疏狂霜入,菊花开尽白云飞。
”这是一首表达白日梦想破灭之感的词。
初冬的夜晚,伴随着狂霜的到来,篱笆的缝隙越来越大,而菊花却凋谢殆尽,只有白云在空中飘荡,给人一种无处可寻的落寞。
七、苏轼《江神子·抱犊宴山亭》“座中何人脱我靴?”这是一首表达对自然韵味追求的词。
初冬的山亭,苏轼抱着犊子,坐在其中,凝望着远方的山水,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为人们诠释了初冬的宁静与美丽。
八、辛弃疾《北风行》“杀气凛凛如刀剑,壮士一怒为红颜。
”这是一首表达壮士风采之歌。
初冬的北风,寒冷而凛冽,宛如刀剑一般,然而壮士却无所惧怕,只因内心怀揣对心爱之人的深情,为红颜一怒,不惜舍命。
宋词醉美之境: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1. 引言1.1 概述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的文化瑰宝。
其中,苏轼与李清照是宋代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词人。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才华,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给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艺术遗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进行详细剖析和欣赏。
首先,介绍苏轼和李清照这两位词人的背景和生平事迹;其次,分别阐述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赏析;最后,在总结两位词人之美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对今人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宋代文学艺术,并借此感受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意境与审美价值。
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苏轼与李清照的不同艺术风格,探究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并从中汲取启示,提升我们自己的审美修养和创作水平。
以上是文章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正文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其中苏轼和李清照是两位备受赞誉的词人。
他们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蜚声中外。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并分析其醉美之境。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卓有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被誉为“领军人物”。
苏轼的词作不仅多样而丰富,还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自己强烈感受到的喜怒哀乐来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并借此表达对时事、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苏轼的词作,曲折含蓄但意蕴深远,给人以扑面而来的艺术震撼。
相比之下,李清照(1084年-1151年)是一位以婉约风格著称的女性词人。
她的词作充满了深情和细腻的表达,反映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感悟。
李清照的词作通常表现出一种柔美、含蓄和浪漫的氛围,使人回味无穷。
她擅于捕捉瞬间的美丽,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来传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说一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苏轼(1037-1101)、李清照(1084-1155)和辛弃疾(1140-1207)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们的词作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以下是几位词人的名篇:1.苏轼:苏轼的词作精湛而多样,融合了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和时事感慨。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水调歌头》。
这首词由七段组成,以抒发个人失意、人生感慨为主题,表达了对流年逝去的哀叹和对人生艰难的反思。
这首词以其流畅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被誉为苏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李清照: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女性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擅长表达爱情、离愁别绪等主题。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如梦令》。
这首词描述了一位女子对离别情人的思念之情,以深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痴迷和对离别的惆怅。
《如梦令》以其悲切的情感、婉约的语言和温婉的情感风格成为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3.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作豪放奔放、抒发激情慷慨。
他的词作多涉及爱国、忧国之情,以及对战乱、社会动荡的忧虑。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现了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玉案·元夕》以其雄浑激昂的词调和强烈的社会关怀,被视为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些名篇代表了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不同风格和主题,表达了词人们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生、爱情、社会的思考。
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的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篇1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
“将息”,调养。
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枝梅花奈何堪——苏轼与李清照悼亡词比较提及宋词,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就想起苏轼,一代大文豪,多面全才,历史也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苏轼在文学方面是革新的主将。
他对于词的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超越了所有的人。
他摧毁了词的狭隘的藩篱,替词坛开辟了广阔的园地。
他以诗为词,扩展词的内容到举凡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他既然用词来反映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为主,就必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而不是以协乐为主。
他的词“间有不入腔处”,并不是不懂歌曲,而是“不喜剪裁以就音律”,不愿意让作品的内容受到阉割。
更值得肯定的是,苏轼所作词的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有所提高。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织弱的气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创造出高清新的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在他的词里,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图画,有“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惊险镜头,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高渺景象等等。
笔力纵横、气势磅礴的豪放词风为他所创,而这也被视为他的主要风格,殊不知豪放词也只占了他流传至今的词中的一小部分。
再伟大的人物也都有失意的时候,不可能一直都是以积极热观的意识形态在词中体现,而这样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真切的表达了这样一种在职场失意,苦痛延绵泛滥以致一发不可收拾而更翻滚起十年前的丧妻之痛的汹涌浪潮的消极形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阴阳两隔,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想望却总也望不到你在那头的熟悉容颜,茫茫一片,空有一腔幽怨。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那么,在宋代现存的 宋词 中,最经典的有哪五首呢?1、《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2、《苏幕遮·怀旧》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安乡魂,追女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现存诗作只有《苏幕遮》、《渔家傲》、《御街行》三首,《苏幕遮》榜上有名是因为《苏幕遮》这个词牌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无变体。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苏轼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词人,他们对词学的观点和贡献不可忽视。
苏轼注重对词的艺术性和表达力的追求,而李清照则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和个人的表达。
他们各自的词学观展示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念。
苏轼的词学观强调了艺术性和表达力。
他认为词应该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他的词中,常常运用夸张、对比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使词意更加生动有力。
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江城的思念之情:“落日熔金,满天飞絮,北风吹却雁声低。
”这种对比的手法使词中的情感更加饱满,引起读者共鸣。
苏轼还注重对词的表达力的追求。
他认为词应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种准确的表达使词中的情感更加深刻,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相比之下,李清照的词学观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和个人的表达。
她主张词应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不做作、不虚伪。
在她的词中,常常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种真实的表达使词中的情感更加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李清照还注重个人的表达。
她认为词应该能够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不同于他人。
在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以自己的追寻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种个人的表达使词中的情感更加独特,给人以强烈的个人感受。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追求。
苏轼注重词的艺术性和表达力,追求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而李清照注重情感的真实和个人的表达,追求词的真实感和个人特色。
他们的词学观对中国古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李清照的诗词全集赏析李清照的诗词全集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的诗词全集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李清照的诗词全集赏析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瑞脑:龙脑香。
②金兽:兽形铜香炉。
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
【评解】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
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集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伊士珍《琅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
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
换头,言向晚把酒。
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
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诗词选集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女性才士,其中有四位才女尤其出众,即李清照、苏轼、黄景仁、秦观,他们的作品都被广为传颂,他们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其诗词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清照,宋朝时期女词人,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她以闺怨诗而闻名,其作品被视为《宋词三绝》之一,她的伤情味浓厚,抒发女性的绝望感,气势宏大。
其代表作《渔家傲》是一曲抒情之歌,描写了绣江渔父凭着一阵渔笛,带着对江水的思念,把自己命运的不幸表现出来。
苏轼,宋朝时期诗人,以诗句、歌谣、散文三种创作形式著称,他的《水调歌头》表现了一种孤独的哀怨情绪,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句成功地把游子思念家乡的苦涩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充满着悲凉而真切的意境。
同时,他还有一篇著名的《赤壁赋》,从比喻的角度刻画出赤壁大战的壮观场景,是苏轼宏大的思想博大情感的杰作。
黄景仁,宋朝时期词人,以其词歌著称,最著名的词莫过于《河满子》,以及《醉花阴》,醉花阴被认为是黄景仁最杰出的词,这首词以简练的语言表现出对春景的美景,然后深入揭示出一种宁静理性的夜晚气息。
词中包含着哀恸、抑郁、忧虑、绝望、失落等情绪,把醉梦空山的凄美描写得极具煽情感。
秦观,宋朝时期词人,他的词里面充满着浓浓的恋爱情怀,他最出名的词莫过于《鹊桥仙》,其词中表现出对爱情的浓烈思念,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此外,他还有一首《凉州词》,词中描述了北方凉州的风景,既有绝望又有憧憬,展示了他对故乡思念的唏嘘之情,也显得独特动人。
这四位才女,以不同的方式便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对爱情的热情和迷恋,对家园的向往和吟唱,也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的诗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宝藏,其丰富的情感和明亮的思想,以及内涵深刻的精神,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具体体现,是绵阳古代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经典早已成为历史,而历史也成为沉重的铁担,继承这些知识,是我们向古代文明致敬的方式,也是表达我们对文明的尊崇之情。
写绣球花的唯美古诗词
绣球花,又称紫绣球,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其含苞待放的花蕾如同绣球一般,散发着一种唯美的气息。
古人曾用诗词来赞美绣球花的美丽,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些有关绣球花的唯美古诗词。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赤壁赋》
这首诗中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正是在赞美绣球花淡雅的花香与浓郁的色彩相得益彰,如同西子的美丽一般动人。
2.不许你悄悄地走,也不许你喧闹地开。
——李清照《如梦令》
这句词中的“喧闹地开”正是在描绘绣球花盛开时的绚丽光景,如梦幻一般美丽动人。
3.风华绝代,淡泊明志。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句词中的“风华绝代”正是在赞美绣球花绚丽多彩的色彩和风姿,以及它们淡雅的花香。
4.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句词中的“停红烛”正是在描绘绣球花含苞待放的美丽景象,如同新婚之夜的红烛一般,充满期待和美好。
绣球花作为一种美丽的花卉,不仅在现实中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在古诗词中得到了赞美。
这些唯美古诗词无疑为绣球花增添了诗意和浪漫,让人们更加欣赏和喜爱这种美丽的花卉。
愿绣球花的美丽永远存在,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赏析李清照的诗词篇一1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宋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
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
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李句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苏轼《蝶恋花》李清照《渔家傲》比较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蝶恋花》李清照《渔家傲》比较阅读答案及赏析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①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
注:①谩有,意思是“空有”或“徒有”。
②三山,指传说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从词的风格来看,前一首属于________派,后一首属于________派;从词的结构来看,苏词下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主要是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格,李词上、下两片一气呵成、关联紧密,主要是__________这一修辞格运用得当。
对苏词“枝上柳絮吹又少”句中“又”字的运用,评论家向来赞赏有加;对李清照这首《渔家傲》,人们极为欣赏它于尺幅之中多处用典而又能做到“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请于上述两个方面选其一作出具体解释。
答案婉约豪放顶真设问解释前一点:着一“又”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容易撩人愁绪的飞絮越吹越少的情景,更精妙婉曲的是,“又”字还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正自然流露于这“又”一次的观看之中。
解释后一点:①李词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从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化用而来,表达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
②“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化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语,既照应上片乘船渡海所见的海天相接之景,又铺垫了后二句借风力游三山的述怀。
③“三山”之典既抒发胸中怀才不遇的愤懑,又表现了对黑暗现实不满,还表现了对没有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强烈向往。
苏轼《蝶恋花》赏析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
起一滩鸥鹭。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