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汉赋-思想者园地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31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2年第》期(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2””2 ”9 ”9作者简介:孟修祥(19《》)),男,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学硕士;梁惠敏(19《8)),女,荆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孟修祥1 梁惠敏2(1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荆州434”2”;2荆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荆州434”2”)摘要: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故有“楚艳汉侈”之说;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具有抒情述志,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
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
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关键词:楚辞;汉赋;影响;接受分类号:I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8”19 (2””2) ”》-””《3-”》《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与中国文人的不解之缘。
因为它最先代表着文人,以最为强烈的印象,把当时许多复杂的社会状貌和诗人自己内心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心理气质、人格个性,以最为激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
《楚辞》以其所具有的独创的艺术形式,记录下了以屈、宋为代表的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受与体验,它们成为后世文学艺术模仿的原型,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任何人都难以估量的。
王逸《楚辞章句》指出: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汉赋、楚辞、骚体:三大先秦文学流派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汉赋、楚辞、骚体被誉为三大先秦文学流派,各有独特的风貌和表现形式。
它们不仅在形式结构上有所差异,而且在文学思想和情感表达上也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分别对汉赋、楚辞和骚体进行解析,探讨它们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汉赋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以比兴手法写成的文学体裁。
汉赋的特点是雄浑豪放、辞藻华丽、意象丰富。
汉赋的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子夜吴歌》等。
汉赋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以赋为宾,以比兴为主,通过对自然、历史、人物等进行比兴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赋的影响主要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雄浑豪放的气势,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等。
楚辞的特点是情感真挚、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楚辞的主题主要是以离别、思念、怀才不遇等为主题,以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楚辞的影响在于其情感真挚、深沉,激发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热情,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骚体骚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国风》、《卫风》等。
骚体的特点是直率率真、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骚体的主题主要是以风景描写、人物抒发感情为主,以展现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骚体的影响在于其清新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赋、楚辞、骚体作为三大先秦文学流派,各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方面也各具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文化精华之秦汉《楚辞》文化精华之秦汉《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种诗歌体裁,即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本为楚地的歌辞。
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
二是指一本诗歌集的书籍《楚辞》,西汉时期,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为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
所以《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它其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东汉时代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
唐代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诗:“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楚词平易,后人学做者反艰深了,都不可晓。
”唐代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诗:“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楚词平易,后人学做者反艰深了,都不可晓。
”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上》:“有楚辞,屈宋以下,效楚辞体者,皆谓之楚辞。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楚辞者,楚人之辞也。
虽‘凤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宕怪神,其思则缱绻(qiǎquǎn)恻怛,故能义兼《风》《雅》,体先词赋,于是楚辞代《诗》而兴,蔚然成家矣。
《楚辞》全文及译文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滴的。
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论汉赋对楚辞的改造与超越班固在《离骚序》中这样评论《离骚》:“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王逸的《楚辞章句序》则说:“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
”他们都看到了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汉赋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后来的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
但是不少研究者常常把目光集中在汉代辞赋作者对楚辞艺术形式的接受上,而忽视了楚辞的精神对汉赋的侵淫和滋润。
我们认为,汉代辞赋对楚辞的接受主要是精神上的,其对楚辞形式方面的接受也是为了表达精神服务的。
而且这种接受又常常与创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汉赋对楚辞的接受,与楚辞在汉代的流传密切相关。
汉起源于楚,刘邦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的楚地文化十分重视。
《汉书·礼乐志》云:“高祖乐楚声。
”他的《大风歌》在句式、节奏、文辞上都有明显的楚辞特色。
汉初几个皇帝也爱楚辞,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讲解楚辞。
统治者的爱好促成了楚辞在整个汉朝的流传。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论争也加速了楚辞的传播和对文人的影响。
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人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和王逸。
王逸认为《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经序》和《九歌序》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产生的愁思、愤懑之情予以突出的强调,正确指出了屈原创作的根本动因。
王逸将《离骚》中的词语与《诗》《易》《尚书》《禹贡》等一一比附,认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乃天地间之至文,是后世效法的楷模。
这是对《离骚》创作手法的总结,也是对其艺术风格的概括,更是对其在后世影响的肯定。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强调的是屈原眷恋君主怀不能己的纳忠之心。
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文学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楚辞、汉赋和乐府诗成为了汉朝文学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汉朝文学的这三个重要方面,包括其创作背景、特点以及流传情况。
一、楚辞的创作与流传楚辞,是指汉代楚国的各类文学作品。
楚辞以屈原为代表,其作品富有激情和独特的风格。
在创作背景上,楚辞反映了楚国的历史现实和民族思想。
屈原的《离骚》便是一部代表作,以描写楚国被秦国侵略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痛苦。
楚辞的流传并不顺利,直到汉代初年之后才逐渐成为文人研究的对象。
其中,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楚辞的引用为后来其它文学家重视楚辞作品的源头。
到了西汉中期,楚辞得到了更多的传扬和评论,文人陆续开始模仿楚辞的风格进行创作。
二、汉赋的创作与流传汉赋是汉代文人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体。
汉赋以辞章华丽、气势磅礴为特点,常常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汉赋的创作背景与楚辞类似,也以国家兴亡、忧患与思乡之情为主题。
汉赋开始在汉代中期得到兴盛发展,并成为官方文学形式之一。
然而,汉赋并未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在汉代结束之后很快便衰落。
但汉赋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仍有重要影响,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对汉赋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赋作。
三、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乐府诗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民间诗歌形式,起初用于歌颂皇帝的功绩和颂扬国家的繁荣。
到了后来,乐府诗逐渐走向民间,成为记录社会风貌和民间情感的重要方式。
乐府诗内容广泛,既有忧国忧民的抒发,也有歌颂爱情和赞美自然的表达。
乐府诗的创作渊源较为复杂,既有宫廷文人的创作,也有民间文人的参与。
这使得乐府诗保留了较为真实的历史面貌和民间风情。
随着乐府诗流传的广泛,唐代时期乐府诗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许多杰出的唐诗即承袭和发扬了乐府诗的文学风格。
四、汉朝文学传统的影响楚辞、汉赋和乐府诗作为汉朝文学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的内容简介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的内容简介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2)文学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2.楚辞
(1)形成:战国时由屈原创作。
(2)代表作:《离骚》。
(3)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汉赋
(1)形成: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②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成就。
“楚辞”作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它的产生注定了其与中国文学难以割舍的渊源。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表达了以屈原等为代表的文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历来受到后世文人的推崇,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早在汉代,人们便已经关注到楚辞的价值,东汉时期王逸就表示:“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可见当时的文人已经注意到楚辞,并有意识地对其表现手法、艺术结构,以及语言等方面进行模仿。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也在其《文心雕龙》中多次提到,后世文人对楚辞的借鉴。
可见,楚辞对后世文章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与屈原、宋玉等人所处时代相去不远,经济繁荣,国家稳定。
据《史记》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若不逢水涝、干旱,则府库有余,人均能自给自足。
同时,在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汉代文人的眼界与心胸开阔,汉代大赋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汉代文人在创作中自觉学习前代的经典,而楚辞兼之风雅,自然成为汉代文人学习的榜样。
刘勰曾在总结汉代文学时表示“灵均馀影,于是乎在”,虽历经百世“而大抵所归”依旧可以说是“祖述《楚辞》”。
刘勰所说清晰地表述了楚辞与汉代大赋之间存在着不可磨灭的联系。
而本文则试从屈原的具体作品来阐释楚辞对汉大赋在内容、体式和语言方面的影响。
一、楚辞在内容上对汉大赋的影响屈原曾在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为了表达对怀王的思念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主要通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对比,凸显楚国内部环境的优美,从而达到招来楚怀王亡魂的目的。
在描写楚国内部环境时,又突出描写宫殿的华美、服饰的奢华、姬妾的艳丽、美食的精致和乐舞的繁盛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在汉大赋中也随处可见,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屈原在这部作品中对宫殿的描写,“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网户朱缀,刻方连些。
冬有穾厦,夏室寒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
纂组绮缟,结琦璜些”,只是运用了不到百字,粗略地写出地理环境、宫室布局以及宫殿内的装饰等。
楚辞与汉赋的对比研究1. 概述楚辞和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两种文体。
楚辞流传于战国时期,主要由屈原创作;而汉赋则盛行于西汉时期,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等。
本文将探讨楚辞与汉赋在内容、风格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对比。
2. 内容对比2.1 楚辞楚辞以抒发作者内心感情和社会现实为主题,大量描绘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兴衰的思考。
例如,在《离骚》中,屈原痛切地表达了被贵族排挤和流亡之苦。
2.2 汉赋相比之下,汉赋更注重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的描写。
汉赋常以咏史怀古为主题,通过对过去英雄事迹或祖先功勋的歌颂来表达作者自身情感。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就是一部吟咏皇帝功绩与帝王文化的作品。
3. 风格对比3.1 楚辞楚辞风格多样,常使用骈文和赋文形式,语言矫饰高古,突出音韵的华丽变化。
同时,在表达情感时,楚辞善于使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2 汉赋汉赋在形式上更加规范统一,大多采用五言律诗的格式,并重视修辞训练和筆法技巧的运用。
陈涉的汉赋则以雄浑豪放、壮丽激昂为特点。
4. 影响力对比4.1 楚辞楚辞在后世影响深远。
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离合体”、“悼亡体”等新的创作模式,并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子夜四章、九歌等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并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2 汉赋汉赋在西汉时期达到了极盛期,并成为古代文坛的主流。
汉赋以雄奇的叙事手法,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影响不仅限于文学创作,也对中国文化、历史及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结论楚辞与汉赋分别在内容、风格和影响力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
楚辞以抒发内心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其语言华丽变幻;而汉赋则更加关注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传承,注重修辞技巧与筆墨训练。
无论是在文学发展还是文化影响力方面,这两种文体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浅析“楚辞”与“汉赋”名称⽅⾯的区分浅析“楚辞”与“汉赋”名称⽅⾯的区分【摘要】楚辞,⾃他产⽣之⽇起,便在中国⽂学史上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代之⽂学”的汉赋,正是在楚辞艺术之汁灌浇下诞⽣和发展的。
但⼆者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本论⽂试图从名称⽅⾯将⼆者加以区分。
【关键词】楚辞汉赋;名称;区分历史上以⾄于现今,习惯上把屈原的作品以及效仿屈原作品的体制⽽创作的作品称为“楚辞”。
但从现存⽂献来看,“楚辞”之名,或作为⽂体的“辞”这⼀名称,并不见于先秦。
先秦时代的韵⽂有诗、歌、赋(如荀况的《赋篇》)等,⽽“辞”和“楚辞”之称,最早见于汉代。
但汉代对于屈原作品的称谓⾄少有楚辞(或单称辞)、赋、骚三个称名。
下⾯就分别论述⼀下这三个名称的渊源所⾃和它们之间关系和含意。
最早称屈原作品为“辞”的,见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以赋见称。
”这⾥的所谓“辞”,显然是指屈原的作品⽽⾔;⼜与“赋”并列,⽽有⽂体的含义。
《史记》同时也有“楚辞”的名称。
如《酷吏列传·张汤传》云:“始,长史朱买⾂,会稽⼈也,读《春秋》。
庄助使⼈⾔买⾂,买⾂以楚辞于助幸,侍中,为太中⼤夫,⽤事。
”这⾥将屈原(当也包括宋⽟等⼈)的作品称“楚辞”。
辞,指⽂体,冠以“楚”,⽆⾮是说明它的地域性。
⾄于“辞”这⼀⽂体名称,是先秦时代就已出现⽽由汉代⼈沿⽤的呢?还是由汉代⼈定名的,已很难确知。
但有⼀点可以确定,称屈原所创制的新诗体为“辞”,是与屈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词语——“辞”字有关,这是不成问题的。
先秦时代的诗歌,或称“诗”,或称“歌”,但没有“辞”的称谓。
在屈原作品中,也是这样。
如《九歌·东君》云:“展诗兮会舞”,《招魂》⼜云:“造新歌些”,《九歌·抽丝》也云:“道思做颂”,等等。
但是另⼀⽅⾯,屈原在作品中,⼜每每称⾃⼰⾔志抒情为“辞”。
例如《离骚》写道: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陈词兮,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楚辞与赋的区别楚辞是屈原时期楚地的一种歌,而赋是一种文体,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楚辞与赋的区别,供大家参阅!楚辞与赋的区别楚辞在当时及后世,有多种的名目称谓。
大体而言之,一曰歌、二曰诗、三曰赋、四曰诵、五曰辞(又作词)、六曰骚、七曰赋、八曰文。
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有着特定意义的指向,其蕴涵分别有所侧重、又时而可以相通。
楚辞称“歌”,最突出的例证是《九歌》。
“九歌”为上古乐章之名,为歌谣之体甚明。
在《九歌·少司命》中有“临风恍兮浩歌”,《九章·抽思》中有“少歌”,《招魂》中有“造新歌兮”等句。
楚辞称“诗”,如《九歌·东君》中有“展诗兮会舞”,《九章·悲回风》中有“窃赋诗之所明”。
楚辞称“赋”,如《招魂》中有“同心赋些”,《大招》中又有“投诗赋兮”之句。
楚辞称“诵”,如《九章·抽思》中有“追思作诵,聊以自救兮”,《九辩》中有“自压案而学诵”之句。
楚辞称“辞”,如《离骚》中有“跪敷衽以陈辞”,《抽思》中有“结微情以陈辞”等句。
汉代以后则称屈宋之文曰“赋”、曰“骚”、曰“楚辞”,例不胜陈。
后代的文学家有时也将屈原作品视为特指的“文”,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论及散文写作时说:“参之谷粱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
”柳宗元将《离骚》与老、庄、孟、荀以及《国语》、《史记》等散文典籍并列,其意颇值得玩味。
明代何孟春曾经说:“古今文章,擅奇者六家:左氏之文,以葩而奇;庄生之文,以玄而奇;屈子之文,以幽而奇;《战国策》之文,以雄而奇;太史公之文,以愤而奇;班孟坚之文,以整而奇。
”将楚辞与《左传》、《庄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并列,用“幽而奇”概括屈原作品的特色,虽然并不十分准确,但有其内在的思理。
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现,变化无方,此庄、骚、太史所同。
国学知识—汉赋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汉赋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文人争相以写赋为能事,于是汉赋成为汉代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西汉前期,延续楚辞,以骚体赋为主流,在缓慢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显现向散体大赋的过渡。
西汉中期,是汉赋的鼎盛期,此时的赋以散体大赋为主流,并将其发展到定型的极致,而骚体赋则退居支流,这才是汉赋的时代。
西汉后期,对客观事物的靡丽铺排,大量使用生僻字使得作品生涩难懂,因而不可避免地显露衰败,走下坡路,而重在抒情言志的骚体赋,则在自身变革中,表现出继续发展的态势。
东汉前期,动荡的社会使得汉赋前后景观颇不相同:光武帝时期散体大赋衰歇,骚体赋活跃发展;而明帝时期散体大赋却犹如回光返照,再度复燃。
东汉末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推陈出新,从有固定模式转变为灵动自由,短小精悍,在对客观事物的生动描绘中抒情述志。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
《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汉赋的价值:一、历史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强盛。
对后世了解汉朝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二、文学价值。
在文学表现技法上,铺张,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在增进文学描写的技巧方面做出了贡献。
在题材上对后世的游记文学,山水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体裁:表格:文学体裁简释代表作内容或摘录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有311篇。
分《风》:各地民歌《雅》:周国都附近的正声雅乐《颂》:宗庙祭祀之诗歌《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楚辞一种采用楚国方言、民歌形式的浪漫主义诗歌体裁屈原《离骚》路漫漫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汉赋一种有韵的散文,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司马相如《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张衡《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唐诗近代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字数、句数、对仗、平仄)限制(古体诗没有格律限制)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宋词又称长短句,用于吟唱,自然要用韵,有词牌,即曲调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曲一种唱词,包括杂剧和散曲,也有曲牌曲调用韵,也讲求平仄、对仗马致远《天净沙·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思》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汉卿《窦娥冤》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