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大专题1.4.1 实词和虚词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6
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在语法学中,实词和虚词是两种基本的词类,它们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实词是能够独立表示事物、人、地点、状态、行为等具体意义的词,而虚词则是没有具体意义,只能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或表示语气、语态等功能的词。
下面将对实词和虚词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具体意义的词,它可以独立表示事物、人、地点、状态、行为等。
在句子中,实词往往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是句子的核心部分。
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
1.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事物的词,是一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实词。
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是特指某一个人或事物的名称,如中国、张三、李四等;普通名词则是泛指某一类人或事物的名称,如书、花、水等。
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行为的词,是实词中最具有活力和变化性的一种词类,它通过时态、语态、情态等变化来表示不同的意义。
动词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实义动词表示具体的动作或行为,如跑、吃、看等;系动词则表示状态、属性或关系,如是、有、变成等。
3.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颜色等的词,它在句子中通常修饰名词或代词,起到描绘或修饰的作用。
形容词可以分为限定形容词和描绘形容词,限定形容词具有限制性,如一些、这些、每个等;描绘形容词则具有描绘性,如美丽的、聪明的、高大的等。
4.数词数词是表示数量、次序、比例等概念的词,它可以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种,基数词表示数量的大小,如一、二、三等;序数词表示次序或顺序,如第一、第二、第三等。
5.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它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多种类型,用于表示不同的指代关系。
6.副词副词是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原因等概念的词,它在句子中通常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起到修饰或状语的作用。
副词可以分为时间副词、地点副词、方式副词、程度副词等多种类型。
2021年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词性:词可先粗略的分成实词和虚词。
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确实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
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运算机。
”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 3、表示物质事物(无法分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的叫做“物质名词”,如“火、水、大米。
” 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
”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进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样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和认识” 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如此的动词前面往往能够加上“专门、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情愿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情愿、能够、可能、必须”。
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样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能够考虑、情愿学习、应该说明、可能进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样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定动词。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髙、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漂亮、红色”。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1.爱,ài(1)名词,恩惠(2)动词①给人恩惠②喜欢③怜惜,同情④吝惜,舍别得⑤通“薆”,隐蔽,隐藏(3)形容词,吝啬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②安然③安定,舒适(2)动词①安身②安置③抚慰,安抚④使……安定⑤安心(3)疑咨询代词,如何,哪里 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2)动词①覆盖②遭受(3)介词,表示被动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②披散4.倍,bèi(1)动词①背向,背着②违背,背叛③加倍(2)数词,一倍(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5.本,běn(1)名词①草木的根②全然,基础③本业,常代指农业④书本,稿本,版本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2)量词(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4)副词,本来6.鄙,bǐ(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点(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②藐视,瞧别起(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7.兵,bīng(1)名词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战争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8.病,bìng(1)名词①重病②弊病,缺点(2)动词①生病②使……成病态③担心,忧虑④谴责,羞辱(3)形容词①困苦②疲劳9.察,chá(1)动词①观看,认真看②看清晰③详审,考察④了解,弄清晰⑤考察后加以推举(2)形容词,精明10.朝,读音一:cháo(1)动词,朝见,朝拜(2)名词①朝廷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读音二:zhāo名词,凌晨11.曾,读音一:céng副词,表时刻的过去,曾经,差不多,才读音二:曾zēng(1)名词,指与自个儿隔着两代的亲属(2)动词,通“增”,增加(3)副词,表意外,难道,居然,简直12.乘,读音一:chéng(1)动词①驾,坐②升,登③冒着④连接,一具接一具(2)介词,趁着,凭借读音二:shè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2)量词,辆(3)数词,四13.诚,chéng(1)名词,诚心诚意(2)副词,表确信,真的,的确(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假如14.除,chú(1)名词,台阶(2)动词①去掉,除去。
2024年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一、语文实词知识点总结:1. 名词:名词是指事物的名称,具体分为人名、地名、机构团体名称、物品名称等。
其中,常见的名词还包括专有名词、抽象名词、物质名词等。
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事情发生的词语。
根据用法可分为实义动词和虚拟动词,根据形式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等。
3. 形容词:形容词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特征等。
常见的形容词有形容词、性质、状态等。
4. 量词:量词是表示数量或程度的词语,用来修饰名词。
常见的量词有:个、只、位、面、头等。
5. 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语。
根据数值属性可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6. 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词语。
常见的代词有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等。
7.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用来描述或限定动作的方式、程度、时间等。
8. 介词:介词是连接两个词或短语,表示位置、方向、时间、方式等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前、后、内、外等。
9. 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的词语,用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和、或、而、与、但、然而、如果、只要等。
二、语文虚词知识点总结:1. 介词:介词用来引导短语或从句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起连接作用。
如:在、上、下、中、前、后、内、外等。
2. 助词:助词是用来辅助其他词语的词,起连接、补充、限定等作用。
如:的、地、得、了、着、过等。
3.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绪的词语。
如:呀、嗯、噢、啊、哇、吧等。
4. 状态词:状态词是用来表示状态或性质的词语。
如:很、非常、太、过于等。
5.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达强烈情感或感叹的词语。
如:哎呀、嗯、噢、啊、哇等。
6.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是用来加强语气或表达感情色彩的助词。
如:了、呢、吗、啊、吧等。
7. 拟声词:拟声词是用来模拟事物的声音、动作或现象的词语。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的两个基本词类,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意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文言文,而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下面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一、实词实词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且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它可以表示一种实在存在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名词:名词是用来表示一种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它有单数和复数形式,还可以加上量词进行计数。
名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示例:吾闻古之圣王,若舟中之司舵者。
2. 动词: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词语,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在文言文中用来表示具体的动作或状态,而系动词则用来表示主语的性质、状态、身份等。
示例:乐而不荒,哀而不痛,怒而不恚。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人或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的词语。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修饰名词或作为谓语进行修饰。
示例:松柏之茂也,不断终夏。
4.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示例:执志固不欲人之异已,持义固不欲人之非己。
二、虚词虚词是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它主要用来标示语法意义或构成语言的框架。
在文言文中,虚词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关系的词语,它通常出现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前,起到连接或限制作用。
介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等。
示例:圣人舜为司空,无射国之士。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语,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分句或句子。
连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连接因果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等。
高考语文古文知识点:实词与虚词详解在高考语文中,古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实词与虚词则是古文学习的基础。
掌握好实词与虚词,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准确翻译古文句子以及提高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词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在古文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1、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的词。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身”,指的是自身;“山川之美”中的“山川”,指的是山和河流。
在理解名词时,要注意古今异义的情况。
例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像“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意思是飞奔的马,是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是常见的考点。
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意动用法,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3、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或修饰名词、代词的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
“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形容花草鲜艳美丽。
形容词也有使动和意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4、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在古文中,数词有时会直接表示数量,有时会用特殊的表达方式。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表示多个,不一定就是确切的三个人。
5、量词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古文中的量词相对较少,使用也不像现代汉语那样规范。
6、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
常见的有人称代词(吾、汝、其等)、指示代词(此、彼等)、疑问代词(谁、何、安等)。
二、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古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1、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
第1讲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突破点一实词、虚词——辨析词义,细察差别一、实词辨析“3角度”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偶尔也会涉及名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
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
辨异首先要求同。
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高考主要考查近义实词的使用与辨析,侧重考查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而不是词典中静态的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入手:1.从意义角度辨析2.从用法角度辨析义程度也重,根据句中“郑重立下誓言”的语境,应选“承诺”。
)(2)风光(“风光”即风景,指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还表现景象对人的积极影响,其使用范围比景象大。
故选“风光”。
)(3)演练(“演示”和“演练”,前者侧重“示”,是个别人做示范给其他人看,而后者侧重“练”,大家共同参加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故本句应选“演练”。
)(4)赡养(“赡养”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抚养”是爱护并教养,用于父母对子女。
这里应填“赡养”。
)(5)渡过(“渡过”,一般用于空间方面,如江河湖海等,也用于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抽象概念;“度过”,一般用于时间方面,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光阴等。
本句从搭配习惯上应选“渡过”。
)(6)给予[“给予”后面可以直接跟宾语;“给以”后面只说所给的事物(多为抽象事物),不说所接受的人。
这里应填“给予”。
](7)质疑(“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
根据语境,应选用“质疑”。
)(8)刮目(“侧目”的意思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是贬义词。
五、文言实词(一)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集释1.爱(ài)(1)动词①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⑤通“薆”(ài),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⑥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形容词,亲爱的,心爱的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柳毅传》)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则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何故臵某于安闲之地。
(《三国演义·失街亭》)②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逸,舒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动词①奉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③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