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一节《捕捉“动情点”》教研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83.13 KB
- 文档页数:17
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新人教版选修]第三章认识的深入与成篇第一节《捕获“动情点” 》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培育学生写作运思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学习捕获“动情点”,学会选用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感人,专心触摸,培育学生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如何抓“动情点” ;并理清“动情点”与文章构造的关系。
【教课过程】一、感悟何为“动情点”点拨: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的情思,或引起你的思虑,或启示你的智慧。
简单地说 , 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辰感人了你的心里 , 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
二、研究如何抓住“动情点”提示:第一能够经过研读范文来提炼典型情形。
其次要勤于用思 ,注意提升自己的敏决心识。
此外 ,还要关注细节,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三、写作技术累积在写作过程中,能够经过以下方式更好地突显“动情点”,加强文章的力度。
1、精心剪裁 ,巧设热潮,突显“动情点”。
2、集中衬着 ,画龙点睛,突显“动情点”。
3、细化情形 ,虚实相生,突显“动情点”。
四、写作实践1、阅读下文 ,从“动情点”角度作出诊疗,而后再改正。
正午回家 ,妈妈买了十只才出生一天的小鸡,这些小鸡很可爱。
或许是惧怕吧,它们都陌生好奇。
它们的动作也百怪千奇,十分风趣。
第三天,爸爸把它们搬出房屋晒太阳。
这些小鸡吃饱了 , 喝足了 , 都快乐地玩了起来。
它们与前两天不大同样。
一个礼拜过去了,能够喂一些杂食了。
它们吃食时是最喧闹的时辰,我特别爱看这一饶有兴趣的镜头。
啊,多可爱的小生命啊。
我真期望它们快快长大。
诊疗: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太抽象,太归纳。
如小鸡“可爱”,如何可爱,是形态可爱,动作可爱 ,仍是色彩可爱等;如小鸡动作“十分风趣”,“趣”在哪里,是喊声风趣,行走风趣 , 仍是其余风趣;如“它们吃食时是最喧闹的时辰” , 如何喧闹 , 文中只字未提。
这些都是本文最为重点、最为出色、最为动情的内容。
改正:就小鸡吃食时的喧闹情形进行扩展:它们吃食时是最喧闹的时辰,有时一只鸡抢了一块食 ,其余看见了也来争。
第一章是关于“个性化写作”的内容。
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
“知识导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基本途径,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个性痕迹,三是寻求表达个性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
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思维到表达的写作过程。
学生的个性是客观存在,他无论怎样写,都会打上个性的烙印,教师的作用在于尊重个性,并引导个性健康发展。
“例文一”和“例文二”都是个性鲜明的文章。
不仅文章具有个性,藏在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风格也具有鲜明的个性。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章的个性化特点,敏感地抓住其中闪光的地方,进行表彰和鼓励,并及时总结和归纳,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第二节“联想与想象”。
它是“个性化写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联想与想象”是一个老话题,其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特点。
同样是对“春”的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一个层次,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二个层次,少数学生会联想到第三个层次。
同样是论述“失败”和“成功”的关系,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复合联想的学生,其思维的个性特点应该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
教师批阅学生作文,固然是在看布局谋篇、语修逻文,同时也是在看学生如何联想。
鲁迅的《灯下漫笔》就是从一件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事情,联想到了中国人的奴性。
这不正是鲁迅式的联想吗?抓住了这样具体的实在的写作环节,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切实有效的。
第三节“学会沟通”。
这一节的内容与个性化写作是什么关系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考虑,两者关系非常密切。
本节开始“话题探究”中的两个故事,不就充分说明了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会不同吗?当我们把写作当成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时候,受思维控制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或风格,就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
因此说,归根到底,个性化的思维决定了个性化的写作,教师的作文指导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从学生的思维内部做起,研究人的思维规律。
捕捉“动情点”1.你认为下面这段文字的动情点在哪里?试作简要分析。
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
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面一段文字是动作描写,其刻画的动情点在“傣族女子的婀娜多姿”。
文段通过肩、手、身材,步履等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这一“动情点”。
2.用浓墨重彩来渲染是烘托动情点的重要方法。
请你用这一方法,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展现“运动健将的英姿飒爽”这一动情点。
飞翔离弦之箭飞燕旋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枪声一响,两个姑娘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去。
她们动作协调有力,在冰面上轻快地飞驰,仿佛两只飞燕,在紧贴地面飞翔,你追我赶,互不相让。
最后,在教练员和观众热情的加油声中,两人几乎同时像一阵旋风冲过终点。
3.请你用白描手法写一句话,介绍一位老师,并且要突出其“和蔼”这一动情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写作运思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学习捕捉“动情点〞,学会选取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感动,用心触摸,培养学生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怎样抓“动情点〞;并理清“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一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写作运思真的很难吗?这个“难〞字可否去掉?让我们来看看两位法国艺术家说过的名言。
〔学生齐读〕“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雕塑家罗丹。
“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文学家乔治•桑。
二、感悟何为“动情点〞1、播放公益广告视频?给妈妈洗脚?。
本片带给你什么样的“点滴感动〞?……写作中的运思,关键是要捕捉“动情点〞!2、何为“动情点〞?〔情感的触发点。
……〕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工地的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
具体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满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那么何为“动情点〞?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的情思,或引发你的思考,或启迪你的智慧。
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
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一句话语;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条小河,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缺乏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
总之,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智慧,使你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
第一节捕获“动情点”写作是对生活相识的逐步深化和再创建。
写作中的运思过程,就是相识的深化与成篇的过程。
所谓相识的深化与成篇,就是在写作中捕获“动情点”,让理性思维进一步深化,这是对写作提出的较高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索,体现出显明的特性化色调,从而达到写作创新的更高要求。
只有在写作时常常想着去表达个人的感受与思索,并且努力捕获情感世界中最令人感动的点,学会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提升文章的思维深度,才能促进相识的深化,才能写出新奇的文章来。
另外,相识的深化还有待于我们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去发掘。
我们讲“动情点”时所说的“横断面”,讲“理性思维深化”时所说的“递进式”结构,还有创新写作中的“新的形式”,都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上考虑文章的成篇的。
《捕获“动情点”》主要讲解并描述了“动情点”的作用,并进而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横断面”与“纵断面”的概念及作用,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捕获“动情点”,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理性思维的深化》从“感知须要理性的分析”等四个方面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刻、全面的方向发展。
《培育创新意识》从“开拓思路”“变换视角”和“寻求新的形式”三个方面讲解并描述了“创新意识”的培育方式及角度。
第一节捕获“动情点”让·彼浩勒助失明老人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花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
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那些装扮美丽的少男少女们,看了木牌上的字都麻木不仁,有的还淡淡一笑,便扬长而去。
这天中午,法国闻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
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日上午有人给你钱吗?”“唉!”那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说着,脸上的神情特别哀痛。
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静静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忙地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