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 梦回繁华(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主题:古代文学赏析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 分析《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分析《梦回繁华》中的典故和格言;2.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比。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梦回繁华》课文及相关调查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引出古代文学的概念,请学生讨论古代文学对于我们的意义。
2. 提问:你们对古代文学有了解吗?你们平时接触过哪些古代文学作品?3. 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图片和作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
Step 2: 课文理解1. 学生朗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的主题是什么?b. 课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古代文学典故和格言?c. 课文中何处使用了四川方言?请比较四川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
2.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针对问题a,让学生讨论《梦回繁华》的主题,并解释他们的观点。
Step 3: 文学赏析1. 引导学生分析《梦回繁华》中的典故和格言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
2. 让学生自由讨论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Step 4: 小结与拓展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确保学生对《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充分理解。
2. 常情作业:要求学生从网上找到一个古代文学作品,写一篇短文讲述他们的感受和认识。
教案名称:《梦回繁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毛宁的《梦回繁华》,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散文的叙事特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理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对历史繁华的追忆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激发学生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散文的叙事结构和情感变化。
散文中对历史繁华的描绘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的情感深度和对历史的复杂情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
教学准备:《梦回繁华》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历史繁华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历史繁华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毛宁的生平和《梦回繁华》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散文的情感表达。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文分析:分析散文的叙事结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情感体验: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文中历史繁华的感受和体验。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文的主题思想和历史繁华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角色扮演:学生尝试将散文中的历史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来,加深对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文中的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历史繁华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梦回繁华》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梦回繁华》课文原文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fāng)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biàn)梁商业繁盛,除(ch ú)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
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zú)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biàn)京,徽宗朝/(cháo)进入翰(hàn)林,据张著题跋(bá),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guō),自成一家。
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据后代文人考订(dìng),《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fù)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yán)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juàn)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biàn)梁从城郊、汴(biàn)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20梦回繁华知识与技能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提问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一自然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的作画时间、背景。
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
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提问2: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提问3: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明确: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教案一:理解课文内容课程目标:1. 通过课文阅读和讨论,理解《梦回繁华》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 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2. 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本《梦回繁华》课文。
2.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与学生讨论民国时期的繁华和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些问题,如:民国时期有哪些特点?你喜欢民国时期的哪些东西?2. 阅读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阅读《梦回繁华》这篇课文,并在阅读后与同桌讨论一下:a. 课文中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车厢中的人们对于民国繁华的情感和反应是怎样的?c. 你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和思考?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以下问题:a. 你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元素?b.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对你有什么样的吸引力?c. 你是如何欣赏课文中的情节和文化元素的?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提醒学生注重归纳总结。
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思考。
教案二:欣赏课文表达思想感情课程目标:1. 学习欣赏《梦回繁华》中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1. 课本《梦回繁华》课文。
2.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一些问题: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句子或段落?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2. 欣赏和分析(15分钟)展示课文中的部分句子或段落,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这些语言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a. “繁华已逝,只余斑驳墙壁上的昔日痕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说课稿第【1】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一、教材背景本教案针对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课文《梦回繁华》进行教学设计。
该文是晋江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李毅在自己的知名公众号上连载的一篇小说,以极其生动的细节描写了一个女孩在追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通过主人公温婧妍的经历,强调了追梦人应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导思想:本次教学要求学生根据小说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培养学生勤思考、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梦回繁华》,理解小说中描写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2.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小说情节进行创作和想象。
三、说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
2.分组阅读法:把班级分为小组,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通过小组合作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看法。
3.活动探究法: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说情节的创作仿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堂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梦想和追梦的过程,引出梦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探究为何要追梦以及什么样的心态是追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
第二部分:阅读和理解环节(30分钟)1.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有一个初步了解。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由阅读小说一段,然后口头表述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心得体会,班级其他同学就表述内容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学习和探究环节(50分钟)1.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探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活动。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教材背景介绍《梦回繁华》是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诗文,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该篇古诗文描写了唐代盛世的兴衰,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该篇古诗文作为教材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代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通过文学思考、社会关怀等方面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1.掌握《梦回繁华》这篇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风格;2.了解唐代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3.掌握文学思考、社会关怀等方面的学习方法;4.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掌握《梦回繁华》这篇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风格;2.了解唐代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学难点1.如何借助古诗文的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把历史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呈现出来;2.如何通过文学思考、社会关怀等方面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第一步背景知识铺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梦回繁华》这篇古诗文的内容和意义,我们需要先讲解唐代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两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点。
第二步呈现并分析课文在介绍背景知识后,我们需要呈现《梦回繁华》这篇古诗文,并分析其文字表达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步分组讨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并让小组内的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尝试理解它们的深层次意义和时代背景。
第四步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选取一个代表来进行展示。
在展示中,代表可以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互相之间的感悟,同时可以挑选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探讨和文学分析。
第五步综合评价在学生分组讨论和展示后,我们可以从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文化理解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帮助学生发现和改进自身不足,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唐代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借助古诗文的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把历史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呈现出来。
20梦回繁华
知识与技能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阅
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
强民族自豪感。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
提问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一自然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的作画时间、背景。
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
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提问2: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
提问3: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
提问4:品读课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道纵横,房屋林立”“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这些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提问5:读了课文,你想对张择端说些什么?
明确: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作者朝代
籍贯
职业
作品
画面开卷
中段
后段
价值艺术
历史层次清晰且结构严谨
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