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鉴赏之.
- 格式:doc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5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教学设计【宋】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译文】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回笔疾书回答这件事。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
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
可现在人老了,登楼远望,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
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
不要再大谈空想而不以身抗敌,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
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
有志儿郎,不要在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注释】1.贺新郎:词牌名。
又名《金缕歌》《金缕曲》《金缕词》《乳燕飞》《贺新凉)等。
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
余为变格。
2.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
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3.国脉:国家的命脉。
4.长缨:长带子。
5.戎主:敌人的首领。
6.尺度:标准。
7.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8.谷城公:亦称黄石公。
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9.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
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10.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篇目二拟行路难(其四)一、字音认读1.拟.行路难(nǐ) 2.酌.酒(zhuó) 3.踯躅..(zhí zhú)4.金樽.(zūn) 5.珍馐.(xiū) 6.投箸.(zhù)7.鲍.照(Bào) 8.歧.路(qí) 9.济.沧海(jì)二、词语积累1.泻.水置平地泻:倾,倒2.各自.东西南北流自:向3.人生亦有命.命:命运,命数4.安.能行叹复坐愁安:怎么5.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6.吞声踯躅..不敢言踯躅:徘徊不前三、佳句诵读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4.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说作者(一)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一生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是传诵名篇。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影响较大。
(二)作品: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赋代表作《芜城赋》,文代表作《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著有《鲍参军集》十卷。
(三)评价:南朝宋文学家,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寻背景鲍照生活在一个讲求门第出身的时代。
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
因此,寒门庶士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
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
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
鲍照出身低微,受尽了歧视和打击,“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故其作《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链常识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人们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
《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文章。
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写的祭文。
依常情,老祭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思韩氏两代人之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遭际,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
因此,当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竟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才以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祭十二郎文》却一破常规,内容上既无赞颂之词,形式上也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
这是它独辟蹊径之处。
然而,它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主要还在于: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
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
这话不假。
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
有人说它“未免俗韵〞,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
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
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不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