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学》教学改革李燕*,王兴建,张永春,刘瑜,万文珠(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济南250353)[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为满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开展了专业核心课《制药工程学》的课程改革。
根据该课程特点,本文围绕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三个层面总结了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期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制药工程人才。
[关键词]制药工程学;新工科;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24-0235-01Curriculum Reform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Course under the NewEngineering BackgroundLi Yan*, Wang Xingjian, Zhang Yongchun, Liu Yu, Wan Wenzhu(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Ji’nan 25035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era,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were carried out to meet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ound the connot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mpou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strong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Keywords: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course;new engineering;curriculum reform为了满足“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并迅速获得了教育界的积极响应[1]。
《分离工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分离工程》课程是高等教育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根据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新尝试。
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实践证明,教学效率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分离工程;教学法;教学实践分离工程是高等教育化学工程及工艺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等基本方法与原理来研究共混物质分离与纯化技术,阐明分离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的一门学科,该课程讲授了分离工程的基础理论、反正渗透、气体渗透与膜基吸收等技术。
研究化工实际生产中复杂物系的分离和提纯技术,从分离过程的共性出发,讨论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了解分离过程的前沿技术,为以后学习专业知识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离课程基础知识点多、理论性和你应用性强,课堂教学列举的实例与实际案例结合紧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本课程的知识体系,且分离工程日益在现代化工产业和与之相关领域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高等工科院校的专业课学时日益缩短的教学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结合《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实践探讨了提升教学效果的一些体会。
一、树立新型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是树立新型教学理念,即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依托新的教学大纲,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工艺、设备技术,借助具体工程实例突出重难点,研制出最优的分离工程课程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多媒体主页面上简明地构建出各章节的课程内容、重点难点、具体生产实践的案例、课堂作业等,可增强学生对分离工程课程的理解,以期将学时短而基础知识繁多的教学内容从难教转变为易教,但由于多媒体课件的授课模式进行的速度快,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课堂教学内容不容易体现出重难点。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探析“生物分离工程”作为现代化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制药、生物化工、医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是本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
经过教师团队的多次研讨和探讨,本课程采用了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添加了大量的实验教学环节,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案例式教学方法的优势案例式教学方法是以案例为核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案例式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切实接近实际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能够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4、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案例设计本课程采用了多种与生物分离工程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
如通过实验设计来研究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了解抗体的制备工艺、探索生物反应器的运行原理等。
通过有趣的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培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对生物分离工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课程掌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设计思路生物分离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实验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
本课程增加了多个实验环节,如酵母发酵实验、蛋白质纯化实验、薄层色谱实验等。
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购买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加强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实验教学的设计思路应该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注重实验内容的实用性,重视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应该注意实验过程的安全,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
利用AI技术促进“制药分离工程”教学与实践的改革【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跟上时代潮流,“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结合AI技术进行创新与实践。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制药分离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AI技术在教学中的潜在应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策略和实施路径。
利用AI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同时促进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旨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制药分离工程;AI技术;教学改革;教学质量AI技术不仅有助于教师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实现个性化教学,还能通过提供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学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在实验教学方面,AI技术通过模拟实验和虚拟仿真等手段,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AI技术促进了师生与制药行业的紧密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培养了其实际操作能力。
一、利用AI技术提供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AI技术在“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实时追踪前沿信息,智能推荐和更新教学内容,而且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实时追踪前沿信息。
首先,利用AI技术,人们能够实时监控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布的最新研究论文,并筛选出与“制药分离工程”密切相关的关键成果和技术进展。
其次,AI技术还能够在学术会议、专业网站和行业报告中搜集和分析信息,使人们能够迅速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
智能推荐和更新教学内容。
首先,在“制药分离工程”领域,AI通过分析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教师推荐相关的案例、实验、数据和文献,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
其次,AI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偏好和表现,AI可以为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和辅助教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制药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对实习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改革。
只有不断完善实习教学内容、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并与企业进行更紧密的合作,才能更好地适应医药行业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制药工程人才。
本文将从制药工程专业实习模式分析、实习教学改革探讨、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效果评估和实习总结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制药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2000字】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过开展“综合实习”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3.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加强。
开展“综合实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起学生实习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推动产学研结合取得更加紧密的联系。
4.促进学科专业的提升。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前沿性、实践性强的专业,通过开展“综合实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培养更具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正文2.1 制药工程专业实习模式分析制药工程专业实习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活动,融入到实际的药物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
目前,制药工程专业的实习模式主要分为企业实习和校内实习两种形式。
企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大型药企或制药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践操作,接触先进设备和技术,了解实际生产环境,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吴会杰李元李庆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37期
摘要:《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是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制药分离技术,并能够熟练运用。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高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81-02
引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
为了提升我国制药工业的水平,教育部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中设立了制药工程本科专业[1]。
《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药物的分离,提取,纯化。
该课程包含了多种药物分离方法,并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的分离原理、影响因素、操作设备。
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制药分离方法,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为将来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科研理论基础[2]。
因此,探讨高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本科《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却很少。
《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本校使用的是李淑芬主编的《制药分离工程》教材,共有15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地介绍了制药工业的三大分类: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以及中药制药;后面14章内容分别详细地介绍了14种不同的制药分离技术,每一章内容着重介绍一种制药分离方法,内容丰富且详尽。
尽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内容很多,但课时量却很少,只有32学时,这就造成了教师满堂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产生厌学情绪。
2.多媒体教学和板书不能有效结合。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递信息快,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播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还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还能播放一些音乐和视频等,来调节学生的身心状态,使学生劳逸结合;但是,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些弊端,例如由于播放速度快,有些学生就会漏掉一些知识点,对教学内容印象不深
刻。
板书是传统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用粉笔把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书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学习。
一堂课45分钟,教师光板书花费的时间就占用了很多,那么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就所剩无几,这种纯板书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已被淘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有机结合,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多,但课时量却少,因此任课教师大都喜欢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视了与板书的结合。
这样,就导致了课程进度快,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好,降低了学习效率。
3.缺少试验操作。
《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主要讲授制药分离方法,分离原理,操作步骤。
该课程的学习只有理论课,却没有安排试验课。
学生学习这些操作方法只能从书本、多媒体或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缺乏对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这样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不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二、我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1.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意境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胆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课程重难点,这样才能对教学做到游刃有余;教师还要通过图书馆或网络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知识,用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在授课中可以穿插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启发式教学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2.重难点突出。
《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内容较多,除了绪论外,其余每章都是讲授一种制药分离方法,教师要根据每章节具体内容,做到重难点突出。
例如讲授第3章液液萃取,首先详细讲授液液萃取的概念,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液液萃取过程示意图,重点讲授液液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举例讲授液液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后简单讲授几种典型的萃取设备,例如分级接触式萃取设备,微分接触式萃取设备,并对比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讲授第4章超临界流体萃取,首先简要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发展史,使学生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有个总体的认识;重点讲授超临界流体、萃取剂CO2以及超临界萃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简单讲授降压法、变温法和恒温恒压吸附法超临界萃取工艺,并对比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讲授第7章精馏技术,首先简要介绍精馏技术的概念和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重点讲授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和分子蒸馏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流程操作工艺,并简要对比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分子蒸馏应用在制药领域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讲授第8章膜分离,首先简要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史;简单对比对称膜和非对称膜的特点,详细介绍非对称膜结构优点;简单对比微滤、超滤、反渗透和纳滤这几种膜过滤过程特点,详细介绍超滤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流程操
作的基本特性;重点讲授超滤过程中产生的浓差极化现象,以及浓差极化造成的危害和减少浓差极化的措施;最后简单介绍膜的污染和清洗。
讲授第10章离子交换,首先简要介绍离子交换的概念,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以及主要的物理化学性质;详细介绍离子交换的机理,重点讲授道南理论;详细介绍基本的离子交换操作步骤;最后简单介绍离子交换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讲授第12章结晶过程,首先简要介绍晶体的概念,结构与特性以及晶体的粒度分布;详细介绍结晶过程的相平衡和介稳区;重点介绍结晶过程的动力学以及晶体生长机理,最后简单介绍结晶过程和设备。
3.开设试验操作课程。
《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和试验结合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课程可以把一些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讲授清楚,但是无法取代试验操作的重要性;试验操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理论课和试验操作要相辅相成,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能进行试验操作,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试验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试验操作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一定的试验操作基础[3]。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制药厂,让学生了解工厂是如何操作这些仪器设备的,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工厂进行见习,通过实际操作仪器设备,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用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
在当今科技知识更新换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与时俱进;教师不要固定于已有的教学模式,要经常和同行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教师要熟悉课程内容,充分备好课,这样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有兴趣听课;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让学生实事求是指出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教学法;教师要经常听一些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程,在听课的过程中,找出别人的亮点,完善自己的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经常去图书馆或网络上下载一些与《制药分离工程》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使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5.改革考试制度。
传统的课程考试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不符合新课标理念。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考试可由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以及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理论知识占40%,试验操作占40%,平时成绩占20%。
理论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情况。
这三种考核方式相辅相成,从理论知识到试验操作,全面考察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课。
本文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特点,对《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试验操作
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淑芬,白鹏.制药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元芙进,蒋建兰,赵广荣,等.21世纪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设想[J].药学教育,2002,l8(3):1-4.
[3]张景亚,王宪龄,李明伟,等.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27):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