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实习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33.37 KB
- 文档页数:20
西溪湿地的考察报告从西溪湿地东大门入口,沿着湿地小道前行,周边都是绿色的草,碧玉的水潭,红红黄黄的小花,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可爱,心也似乎飞了起来,直通向河渚街。
小街两旁开着酒肆、茶馆、染坊、龙舟馆、丝绣馆、竹编馆,都是些民间的“土特产”。
来到小街的广场上,一座河渚塔高高耸立,沿着只容一个人通过的木楼梯登上塔顶,俯瞰西溪湿地美景,俨然江南水乡的又一典型代表。
我通过这次西溪湿地的实地考察,从以下五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影响西溪湿地旅游知觉的因素1. 刺激物的新奇独特性。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它这独特的地位吸引着相关专家和普通游客前来一睹它独特的风采。
2. 他人的提示。
我们在考察过程中,恰巧听到一位导游在讲解蒋相祠、古戏台和壁画。
听完后感受到西溪丰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的不是沉默的西溪。
3. 旅游者的生理条件。
我们组成员正值年轻,血气方刚的时候,什么都会去尝试一下,如爬河渚塔,感觉很惬意!来回都没坐电瓶车也不觉得疲惫。
在途中发现老人团就明显不同,他们体力有限,有些活动就没有积极参加。
4. 刺激物的反复出现。
一部《非诚勿扰》电影,电影大力宣传的同时也使得西溪湿地红遍大江南北,它成为许多情侣向往的地方。
5. 兴趣。
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并且家乡也是山水风景区的我来说,山山水水对我来说真没太大吸引力。
说实话,我反而更向往北方广阔的草原和一望无垠的平原。
我想北方人和我的想法会恰恰相反吧,尤其看了电影后,我猜测原本有打算来南方的北方朋友就会更有兴趣了。
6. 知识与经验。
初来来到西溪湿地,我们毫无经验可言,去的比较仓促,之前也没做什么深入了解,想必下次带亲朋好友过去时就会有另一番状况了。
这次从周围的导游的讲解词中就学到了不少知识,下次我就可以班门弄斧了。
西溪湿地博物馆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西溪湿地,这里有个著名的中国湿地博物馆。
中国湿地博物馆是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建设的中国唯一的一座国家级的湿地博物馆,馆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入口东南角紫金港服务区内,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走小路,看沿途的风景:清澈的河水,绿茵茵的草地,茂盛的树丛……绿意浓浓,美不胜收。
形似鹅蛋的玻璃建筑物映入我们的眼帘,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格外醒目。
我们走过桥,绕过弯,“中国湿地博物馆”七个大字展现在我们眼前。
走进博物馆,静静的、凉凉的。
瞬间,汗水停止了流淌。
据讲解人员介绍,馆内展厅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和西溪厅。
从感官上来看,完全用绿色植被覆盖的建筑主体几乎埋入人工山丘中,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了一座绿色的小山丘。
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亲近大自然。
沿着入口进去,狭长的走廊,给人一种穿梭的感觉,在走廊上,有着一些关于博物馆的介绍,走廊旁边的墙好像只是在原基础建筑墙上面粉刷了一下,并没有做过多的处理,给人一种比较原始的感觉西溪湿地博物馆我国第一个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国家湿地公园。
国内唯一以展示中国湿地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
馆内共有4个主厅,分别为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和西溪厅。
近11平方公里的西溪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国家5A级景区。
建于西溪湿地内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
建筑前期邀请了包括矶崎新先生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设计师参与设计方案竞赛,并最终确定与日本矶崎新设计事务所合作。
同时,邀请了英国MET STUDIO等多家国际专业策展公司参与馆内的规划设计,旨在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博物馆。
中国湿地博物馆将立足于西溪湿地,重新对西溪以及之外的湿地的多元化价值进行诠释,从历史角度考量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今后我们如何与湿地和谐共处。
湿地实习报告篇一:湿地公园实习报告湿地景观特征与保护手法调研分析——以杭州西溪湿地绿堤为例调研地点:杭州西溪湿地生态公园调研时间:20XX年2月24日调研方式:实地考察调研内容:1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
短短数年,城市环境问题接踵而来,如城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差、工业废水排放严重等。
湿地对调节城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具有极强的功效,可是由于城市化的盲目进程,大量湿地被填平用作工业建厂和农业耕种。
虽然媒体夸大了城市污染的严重程度,但是根据天气、空气质量报告,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环境较从前存在一定的落差。
如何合理利用湿地环境,改善我们城市环境质量,成为目前景观设计的研究重点。
作为我国第一个湿地生态公园,西溪湿地具有重要的考察意义。
本次调研对西溪湿地绿堤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分析,主要针对湿地的景观配置、生态保护与设计手法进行了解与学习,从而深入了解湿地的景观设计要素,指导今后的毕业设计。
2 西溪湿地生态公园概况绿堤现状综述水下观光长廊经过1600多年的人工干预,尤其是80年代受城市扩张的影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保留完整的湿地日渐萎缩(有原来的50多平方公里,浓缩到现在的平方公里)。
此次调研的绿堤位于西溪湿地的东部。
是一条供游人游览的景观路线长1600米,宽7米。
两侧多接鱼塘,鱼塘基上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优美,具有很高的调研意义。
现状景观资源场地自然条件绿堤位于西溪湿地东侧,为一条东西1600米的观赏长廊。
其生态资源丰富,周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鱼塘、农田和人工小岛。
生态意义重大,植物繁多,沿途具有多个景观休闲小品。
根据用途可分为:鱼塘、农田与景观小品。
鱼塘:范围有大有小,水深小于3米。
多处于岸边采用水生植物加固,少数岸边以木桩加固,岸边大量种植桑树与柿树。
农田:大量分布于绿堤周边,主要以种植绿色蔬菜为主,长度以100米到200米不等。
每隔两米挖渠供水分流动。
杭州西溪湿地调查报告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湿地介绍从东晋被发现,唐宋发展,到明清全盛,及至民国衰落,解放后废弃,有关西溪湿地,已经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风景区在过去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已有1000多年历史。
调查内容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湿地受到许多人的瞩目。
但湿地现状却令人担忧。
千百年来,西溪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湿地生态过程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以大水面和多鱼塘为主体的人工湿地,体现着较为独特的人工湿地生态学特征。
尤其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在西溪湿地内的活动更加频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西溪生态环境的破坏。
主要体现在:一、西溪湿地的面积在逐渐减少随着城市发展,西溪湿地面积从历史上的60多平方公里,逐渐缩小到现在规划保护的10.08平方公里。
二、西溪湿地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完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生活污水严重影响和破坏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养猪污染,养猪曾是西溪湿地所处的蒋村乡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2年全乡有养猪户415户,生猪累计存栏25000余头(按照林水部门的测算,1头猪的污染是1个人的污染的7倍),养猪收入占蒋村农业总产值近70%。
三、湿地监管机制不健全蒋村乡管理体制变更,以及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湿地内农居管理相对比较薄弱,矛盾比较突出。
如果一味地采取只堵不疏的办法,长期下去,西溪保护与开发的代价将更大。
据测算,每推迟一年实施保护,成本将增加超过亿元。
四、传统文脉逐渐消退湿地的建筑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消失,前人诗词、匾额、碑刻在不断地流失,周边地区的开发、发展使西溪湿地“冷、野、淡、雅”的意境在不断地湮灭。
湿地公园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湿地公园实习经历一、实习背景介绍湿地公园是一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
我有幸参加了湿地公园的实习,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实习内容及工作安排1. 环境调查与监测在实习初期,我主要参与了湿地公园的环境调查与监测工作。
通过采样、测量、摄影等方式,记录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体状况、土壤情况等重要信息,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清理排污口和护理水体湿地公园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排污口的清理和水体的护理工作。
清理排污口是为了保障湿地水质的纯净,减少人为污染的影响;护理水体则包括清理垃圾、水草修剪、清除水面漂浮物等工作,保持水体的整洁和美观。
3. 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公园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实习期间,我也参与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包括巡护、饲料投喂、巢箱安装等工作,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保护其栖息地的完整性。
4. 游客引导和宣传教育湿地公园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我也参与了游客引导和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向游客介绍湿地公园的特点和保护意义,引导游客遵守公园规定,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提高大众环保意识。
三、实习心得体会通过湿地公园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也有了一些感悟。
1. 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只要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湿地环境的保护,就能在共同努力下,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在与野生动植物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界的生物,与它们和平共处,共同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
3. 通过实习,我还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不怕困难、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湿地公园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入了解了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实践经验和宝贵的人生体验。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我能为湿地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西溪湿地生态实践汇报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西部,主要属于西湖区的蒋村乡,小部分属于余杭区的五常乡。
西溪湿地是浙江省的省级重要湿地之一,亦是杭州市区最重要的城市湿地,是杭州市宝贵的生态与文化资源。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西长约 km,南北宽约 km,总面积为km2,属河流兼沼泽型湿地和以鱼塘为主、由部分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河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
上世纪 70 年代,西溪地区的地表水质量达 II 类标准,可供生活饮用。
2003 年,西溪湿地水体及周边的河流水体质量基本为劣 V 类地表水。
2006 年初,除朝天暮大水面以外,所有地点的总氮和氨氮都劣 V 类,磷超标不明显。
西溪湿地水域记录有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有 17 种,主要为寡毛类、摇蚊及软体动物。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植被以人工及半人工植物群落为主,同时也有自然形成的植物群落。
自然植被可划分 4 个植被型组,6 个植被型,20 个群系组和 20 个群系。
人工半人工植被类型分为木本植被与草本植被两个植被型,木本植被类型有 11 个群系,草本植被类型有 11个群系。
西溪湿地位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植物资源丰富。
有诗赞曰:“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便是描绘了西溪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美景。
据了解,湿地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 85科182 属221 种、浮游植物 7 门,6 个植被型组。
其中蕨类植物 8 科 9属9 种;裸子植物 4 科5 属5 种;被子植物 73 科168 属207 种。
水生植物有芦、菱、萍、莲等,两岸栽植的植物有柿、柳、樟、竹、桑、李、桃、榆、鹅掌楸、莲香树、枫杨、木槿等。
其中桑、竹、柳、樟、莲等乡土树种在湿地区域内的种植历史较长,尤以芦苇、荻、柿、梅最具种植规模和景观特色。
现保存下来的老柿树在一期工程范围内就有2802 株。
湿地内动物资源也极其丰富,其中有白鹭、灰鹭、白额雁、绿头鸭、翠鸟等湿地鸟类、平原鸟类、山地鸟类、农田鸟类和城郊鸟类共 12 目 26 科 89 种,占杭州鸟类总数的近 50%;发现兽类有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等 3 目6 科;爬行类有龟鳖目、蜥蝎目和蛇目 3 目6 科;而鲤、鲫、鳊、鳙、青鱼、草鱼、鳜鱼、黄翅鱼等各种鱼类更是具西溪地方特色的水乡物产。
杭州西溪湿地调查报告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湿地介绍从东晋被发现,唐宋发展,到明清全盛,及至民国衰落,解放后废弃,有关西溪湿地,已经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风景区在过去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已有1000多年历史。
调查内容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湿地受到许多人的瞩目。
但湿地现状却令人担忧。
千百年来,西溪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湿地生态过程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以大水面和多鱼塘为主体的人工湿地,体现着较为独特的人工湿地生态学特征。
尤其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在西溪湿地内的活动更加频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西溪生态环境的破坏。
主要体现在:一、西溪湿地的面积在逐渐减少随着城市发展,西溪湿地面积从历史上的60多平方公里,逐渐缩小到现在规划保护的10.08平方公里。
二、西溪湿地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完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生活污水严重影响和破坏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养猪污染,养猪曾是西溪湿地所处的蒋村乡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2年全乡有养猪户415户,生猪累计存栏25000余头(按照林水部门的测算,1头猪的污染是1个人的污染的7倍),养猪收入占蒋村农业总产值近70%。
三、湿地监管机制不健全蒋村乡管理体制变更,以及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湿地内农居管理相对比较薄弱,矛盾比较突出。
如果一味地采取只堵不疏的办法,长期下去,西溪保护与开发的代价将更大。
据测算,每推迟一年实施保护,成本将增加超过亿元。
四、传统文脉逐渐消退湿地的建筑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消失,前人诗词、匾额、碑刻在不断地流失,周边地区的开发、发展使西溪湿地“冷、野、淡、雅”的意境在不断地湮灭。
杭州西溪湿地调查报告从东晋被发现,唐宋发展,到明清全盛,及至民国衰落,解放后废弃,有关西溪湿地,已经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风景区在过去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已有1000多年历史。
调查内容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湿地受到许多人的瞩目。
但湿地现状却令人担忧。
千百年来,西溪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湿地生态过程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以大水面和多鱼塘为主体的人工湿地,体现着较为独特的人工湿地生态学特征。
尤其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在西溪湿地内的活动更加频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西溪生态环境的破坏。
主要体现在:一、西溪湿地的面积在逐渐减少随着城市发展,西溪湿地面积从历史上的60多平方公里,逐渐缩小到现在规划保护的10.08平方公里。
二、西溪湿地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完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生活污水严重影响和破坏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养猪污染,养猪曾是西溪湿地所处的蒋村乡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2年全乡有养猪户415户,生猪累计存栏25000余头(按照林水部门的测算,1头猪的污染是1个人的污染的7倍),养猪收入占蒋村农业总产值近70%。
三、湿地监管机制不健全蒋村乡管理体制变更,以及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湿地内农居管理相对比较薄弱,矛盾比较突出。
如果一味地采取只堵不疏的办法,长期下去,西溪保护与开发的代价将更大。
据测算,每推迟一年实施保护,成本将增加超过亿元。
四、传统文脉逐渐消退湿地的建筑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消失,前人诗词、匾额、碑刻在不断地流失,周边地区的开发、发展使西溪湿地“冷、野、淡、雅”的意境在不断地湮灭。
苏杭实习实践报告——遇见江南都说江南水乡,同生长在南方的我自以为懂得江南水乡的韵味,不过就是水多,溪流河多,房屋临水,有舟河上行这么简单。
但亲身体验一番,方觉自己认识肤浅。
江南水乡是我从未见到过的南方的又一景象。
江南水乡与多山的福建不同,浙江、江苏一带是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所以地势平坦,放眼望去一片辽阔的景象,不像本省的丘陵山地地形,极目可见高山连绵。
这是我第二次出省,在旅途中看到一片片稻田和一湾湾滩涂开阔而平坦,让我内心也变得明朗而平静,也让我心里顿时升腾起对这水乡之美的认同。
也许就是这份好奇新鲜的劲,让我最初就对这份美充满了期待。
江南实习第一站——杭州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的城美绝不是一夜崛起,人工浮华装饰而造就的艳俗,给我最深的感受用两个词来形容最为贴切——温婉,雅致。
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中国的一座城市,我想我会选择杭州。
虽然说没去过北京,没去体验首都的大气繁华,但是雾霾霾的气候不会是我喜欢的;有去过上海,高端大气上档次,给我的感受还是压抑大于喜爱,这个可能也和自身在上海经历的十几天的心情放不开和压力有关,让我留在上海的记忆是灰色的。
杭州带给我的确是轻松与自然,觉得可以自由释放。
上海和杭州的心情也不能一概而论,一种是为前途的学习来到陌生的城市,一种是与众多朋友伙伴同游的旅者心态,这种压抑应该慢慢会随时间淡忘,让我对上海这座城从新认识。
但是不可否认是我过于固执偏爱杭州的情愫,杭州之行留在我记忆里的美和欣喜,确实在当前我的经历来说,难以再有一座城市能够替代。
杭州与我所到过的城市最大的突出特点,在于树木郁郁葱葱,高而层次错落有致。
也可能只是西湖这片景区是这样的景观,不管是生态还是文化遗存都保留较为完好。
但感觉其他的区位也不会差,在车窗里看杭州,杭州给人就是温暖的,米黄色的墙面,让这座城市显得清新,植物配置或是道路旁的小品设施也都是挺有特色的。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钟形的路灯,复古,美观,大气,古城气派和文化底蕴表现的让人赞叹。
一、实习目的本次湿地生态学实习旨在加深我们对湿地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习,我们将对湿地的生态特征、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从事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6月10日-6月14日实习地点:XX国家级湿地公园三、实习内容1. 湿地概况介绍在实习的第一天,我们首先参观了XX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管理中心,听取了工作人员对公园概况的介绍。
公园总面积为XXX平方公里,位于我国XX省XX市,是一个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公园内有丰富的湿地植物、动物资源,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2. 湿地植物调查在实习的第二、三天,我们对公园内的湿地植物进行了调查。
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记录等方式,我们对湿地植物的种类、生长状况、分布特点等进行了详细记录。
调查内容包括:(1)乔木层:以杨树、柳树、槐树等为主,树高一般在10-20米。
(2)灌木层:以荆条、枸杞、酸枣等为主,树高一般在1-5米。
(3)草本层:以芦苇、蒲草、水葱等为主,主要分布在河滩、湖边等处。
3. 湿地动物调查在实习的第四天,我们对公园内的湿地动物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1)鸟类:共有XXX种,如白鹭、夜鹭、苍鹭、野鸭等。
(2)哺乳动物:共有XXX种,如刺猬、野兔、田鼠等。
(3)两栖动物:共有XXX种,如青蛙、蟾蜍等。
4.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在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分析。
主要包括:(1)水源涵养:湿地具有调节河流径流、蓄洪防洪的作用。
(2)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3)降解污染物:湿地植物和微生物可以降解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4)气候调节:湿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四、实习体会与收获1.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 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湿地植物、动物的调查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
西溪湿地设计考察报告1. 引言西溪湿地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一个具有重要生态和景观价值的湿地保护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溪湿地资源,本次考察旨在探讨西溪湿地设计策略,并提出相应建议。
2. 现状分析2.1 地理环境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的西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支流西溪上。
其水系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
周边地理条件较为优越,交通便利,具备了开展旅游观光的潜力。
2.2 自然资源西溪湿地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包括多种珍稀植物和动物。
其中,候鸟迁徙是湿地最大的特色之一。
此外,湿地景观秀丽,四季变化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
2.3 管理现状目前,西溪湿地已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不合理开发,湿地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加强湿地管理和保护迫在眉睫。
3. 设计策略3.1 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设计湿地的首要任务。
应加强湿地的水环境管理,提高水质,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要严格控制开发和游憩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减少人为干扰,并设立相应的保护区域。
3.2 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可以在湿地内设置教育中心,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向游客普及湿地的生态意义和价值。
此外,可以设计科普展览,以吸引更多人参与湿地的保护事业。
3.3 旅游开发在湿地内开展合理的旅游开发,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实现湿地保护的目标。
可以设计游览路线,设置观景平台,提供生态导览等服务,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同时,要合理控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3.4 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湿地保护的一项重要策略。
应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湿地保护志愿工作,让他们成为湿地的生态守护者。
可以设立社区园艺中心和研究所,提供相关培训,激发居民的环保责任感和创意潜能。
4. 建议与展望西溪湿地是杭州市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极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我们建议:- 加强湿地管理,提高保护力度;- 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加强教育宣传;- 合理开展旅游开发,既满足游客需求,又保护湿地生态;- 强化社区参与,推动湿地保护事业。
西溪湿地实习报告篇一:西溪湿地教学实践报告西溪湿地教学实践报告班级:物理091班姓名:陈鹏学号: 0902031024今天是20XX年的6月11日,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前往了西溪湿地。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入口东南角紫金港服务区内,参观了西溪湿地博物馆。
作为我国第一个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内唯一以展示中国湿地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
馆内共有4个主厅,分别为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和西溪厅。
近11平方公里的西溪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国家4A级景区。
建于西溪湿地内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
这座投资3亿元的博物馆以“绿丘”为主要意象,据介绍,博物馆采用动植物标本与景观、互动技术、特效、影院和实验、演示装臵等多元化手段进行展示。
馆内538平方米的科普中心以及4D影院,光电声像技术手段的运用,让湿地与人类的主题变得生动而有童趣。
博物馆分设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西溪厅4个主题展厅。
参观者可以沿着广西山口红树林、上海崇明东滩、江西鄱阳湖、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新疆巴音布鲁克及塔里木河胡杨林、青海三江源、云南哈尼梯田7类中国湿地的复原场景,进行湿地的生态之旅。
通过逼真的复原,红树林湿地特有的泌盐和植物胎生现象、三江平原从“北大荒”变身“北大仓”的历史,以及候鸟迁徙的习性、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间的不同风景等,都可以得到形象认知。
湿地,顾名思义,就是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
包括陆地上天然的和人工的,永久的和临时的各类沼泽、泥炭地、咸、淡水体,以及低潮位时6米水深以内的海域。
湿地富产鱼、虾、藻类、莲藕、芦苇、药材等,是相当重要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自然资源。
湿地能防止海水入侵,减轻沿海土地的盐碱化和枯水期海水向内河的倒灌,也保护海岸,防止侵蚀。
西溪湿地实习报告篇一:西溪湿地教学实践报告西溪湿地教学实践报告班级:物理091班姓名:陈鹏学号: 0902031024 今天是XX年的6月11日,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前往了西溪湿地。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入口东南角紫金港服务区内,参观了西溪湿地博物馆。
作为我国第一个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内唯一以展示中国湿地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
馆内共有4个主厅,分别为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和西溪厅。
近11平方公里的西溪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国家4A级景区。
建于西溪湿地内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
这座投资3亿元的博物馆以“绿丘”为主要意象,据介绍,博物馆采用动植物标本与景观、互动技术、特效、影院和实验、演示装臵等多元化手段进行展示。
馆内538平方米的科普中心以及4D影院,光电声像技术手段的运用,让湿地与人类的主题变得生动而有童趣。
博物馆分设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西溪厅4个主题展厅。
参观者可以沿着广西山口红树林、上海崇明东滩、江西鄱阳湖、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新疆巴音布鲁克及塔里木河胡杨林、青海三江源、云南哈尼梯田7类中国湿地的复原场景,进行湿地的生态之旅。
通过逼真的复原,红树林湿地特有的泌盐和植物胎生现象、三江平原从“北大荒”变身“北大仓”的历史,以及候鸟迁徙的习性、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间的不同风景等,都可以得到形象认知。
湿地,顾名思义,就是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
包括陆地上天然的和人工的,永久的和临时的各类沼泽、泥炭地、咸、淡水体,以及低潮位时6米水深以内的海域。
湿地富产鱼、虾、藻类、莲藕、芦苇、药材等,是相当重要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自然资源。
湿地能防止海水入侵,减轻沿海土地的盐碱化和枯水期海水向内河的倒灌,也保护海岸,防止侵蚀。
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防止海岸侵蚀的作用最为明显。
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
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
我国湿地较多,辽宁省的卧龙湖湿地;天津的七里海,北大港,尔王庄湿地;河南开封柳园口湿地;洛阳吉利湿地;胶州湾湿地,内蒙古科尔沁湿地等都比较有名。
在从理论上具体了解了湿地后,我们又登车前往西溪湿地国家公园。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平方公里,目前开放区域平方公里。
环园游步道长约8公里,步行一圈需3个半小时以上。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臵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
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
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
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
每年端午节在深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
烟水渔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典型的民俗。
西溪湿地是个令人陶醉的地方,这里水系发达,纵横密布着溪、塘、湖、湾与河港。
坐着游船顺水而行,可以体味到难得的静谧与和谐。
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首要原则。
这使得西溪的湿地旅游休闲区也处处卓显着天然野趣。
为了确保进入公众的参与性及安全性,游客步道的驳坎也采取了原生态的方式——用柳树桩替代松木桩护堤,这也是湿地工程的一大亮点。
松木桩虽然不会腐烂,但松木桩没有生命力,永远是死桩,不能生根、发芽,但柳树桩是活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根、发芽,非常有利于泥鳅、黄鳝类生物的生存这样不但护堤效果好,而且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大有益处。
富饶的水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西溪湿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括梅、竹、桑、柳、茶等不同类型的植物有200余种,已发现的鸟类包括白鹭、杜鹃、黄鹂、喜鹊等也有89种。
园内已鉴定的昆虫标本有480种,包括螟蛾、夜蛾、天牛等,两栖类有中华蟾蜍、泽陆蛙、斑腿树蛙、大树蛙等10种。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
整个保护区分成三大区域:东部是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
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
“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西溪的地理特色是湿地景观,主要的地貌为低洼的水平原,有较为显著的桑基鱼塘和柿基鱼塘,有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地貌景观。
在一期保护工程里面除了朝天暮漾作为生态保护区原封不动保存下来之外,另外还有虾龙滩、费家塘两大生态区块,在首期湿地公园平方公里中,以上三大生态区域和生态恢复区面积达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94%,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使西溪湿地水域景观中最精华的部分、最具有湿地特色的部分、最摄人心魄的部分完整地保护了下来。
在已经进行和即将进行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中,生态优先将被一再地强调和遵循。
营造大水面、浅滩和水草地,通过增加水、陆关系的变化形式,使更多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能在西溪找到合适的生存、繁殖地;河渚芦花,曾为西溪著名一景,今后,西溪湿地里还将补种约1000亩的芦苇,它不仅是景致的一种恢复,更是为了水体的净化。
地面铺装尽可能采用透水性材料,绿化时以乡土植被为主,区域内设臵禁止船只停靠和登岸的“朝天暮港”区块……对于生态西溪的充分考虑,尽现于规划的点滴细节之中。
今后,西溪的游览方式也将与西湖不同。
西溪旅游走的将是生态体验、文化怀旧的路子。
游人在西溪的活动,主要是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对历史文化的体味和怀旧。
仅以芦荡观鸟为例,西溪将设高台观鸟处,游人可以通过望远镜等设施远远地欣赏鸟类的活动;也将设计掩体式的观察平台,能让人悄悄地接近鸟类,方便近距离的科考活动。
西溪将力争成为一个生态教育的大课堂。
湿地中所存在的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就其已经鉴定的昆虫标本有480种,分属于15目、133科、 417属,其中鳞翅目种数最多,其他各目种数依此为鞘翅目、半翅目、蜻蜓目、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双翅目、等翅目、脉翅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竹节虫目和缨翅目。
鳞翅目有34个科,种类最多的是螟蛾科(28种)、夜蛾科(25种)、天蛾科(13种)和灯蛾科(13种),是鳞翅目中的优势科。
其它各主要目中占优势的科有蜻蜓目:蜻科(11种);鞘翅目:天牛科(15种)、叶甲科(14种)、瓢虫科(10种)。
另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记录有两栖类1目4科10种,即中华蟾蜍、弹琴水蛙、泽陆蛙、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镇海林蛙、斑腿树蛙、大树蛙、小弧斑姬蛙和饰纹姬蛙。
所记录的10种两栖类中,大树蛙属于西溪湿地罕见种类,数量稀少,属于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弹琴水蛙、黑斑侧褶蛙、斑腿树蛙、镇海林蛙和小弧斑姬蛙具有一定的数量,属于偶见种类;而中华蟾蜍、泽陆蛙、金线侧褶蛙和饰纹姬蛙数量较多,属于常见种类,也是西溪湿地两栖类中的优势种。
千百年来,西溪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湿地生态过程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以大水面和多鱼塘为主体的人工湿地,体现着较为独特的人工湿地生态学特征。
尤其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在西溪湿地内的活动更加频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西溪生态环境的破坏,直至实施保护工程之前,西溪湿地的景况令人担忧。
但是再现如今国家已大力注重湿地生态文化的保护的情况下,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西溪湿地将会以它更加完美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向人们展示地球上最神奇的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与影响。
篇二:湿地公园实习报告湿地景观特征与保护手法调研分析——以杭州西溪湿地绿堤为例调研地点:杭州西溪湿地生态公园调研时间:XX年2月24日调研方式:实地考察调研内容:1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
短短数年,城市环境问题接踵而来,如城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差、工业废水排放严重等。
湿地对调节城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具有极强的功效,可是由于城市化的盲目进程,大量湿地被填平用作工业建厂和农业耕种。
虽然媒体夸大了城市污染的严重程度,但是根据天气、空气质量报告,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环境较从前存在一定的落差。
如何合理利用湿地环境,改善我们城市环境质量,成为目前景观设计的研究重点。
作为我国第一个湿地生态公园,西溪湿地具有重要的考察意义。
本次调研对西溪湿地绿堤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分析,主要针对湿地的景观配置、生态保护与设计手法进行了解与学习,从而深入了解湿地的景观设计要素,指导今后的毕业设计。
2 西溪湿地生态公园概况绿堤现状综述水下观光长廊经过1600多年的人工干预,尤其是80年代受城市扩张的影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保留完整的湿地日渐萎缩(有原来的50多平方公里,浓缩到现在的平方公里)。
此次调研的绿堤位于西溪湿地的东部。
是一条供游人游览的景观路线长1600米,宽7米。
两侧多接鱼塘,鱼塘基上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优美,具有很高的调研意义。
现状景观资源场地自然条件绿堤位于西溪湿地东侧,为一条东西1600米的观赏长廊。
其生态资源丰富,周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鱼塘、农田和人工小岛。
生态意义重大,植物繁多,沿途具有多个景观休闲小品。
根据用途可分为:鱼塘、农田与景观小品。
鱼塘:范围有大有小,水深小于3米。
多处于岸边采用水生植物加固,少数岸边以木桩加固,岸边大量种植桑树与柿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