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转移性肿瘤
- 格式:docx
- 大小:16.14 KB
- 文档页数:2
结膜是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多发部位。
(一)良性肿瘤1.上皮包裹性囊肿是为继发性,常是外伤、手术或炎症的后遗症。
囊肿位于结膜下,半透明外观。
囊肿由异位在基质内的上皮包绕成中空的腔构成,囊腔内含有上皮杯细胞分泌的黏液。
当囊肿位于穹隆部时,体积可较大。
2.结膜皮样瘤是一种好发于颞侧角膜缘的迷芽瘤。
肿瘤呈白色结节状,由复层并且常是角化的鳞状上皮覆盖,上皮下为致密胶原结缔组织,含有皮肤附属器如皮脂腺、汗腺和毛囊,偶尔可出现软骨。
3.皮样脂肪瘤是一种迷芽瘤,因瘤体含有脂肪组织,因呈黄色外观。
双侧角膜缘的皮样瘤和皮样脂肪瘤足Goldenhar(眼耳脊柱发育障碍)综合征的眼部表现。
4.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的外生性肿瘤,可无蒂(扁平的)或有蒂。
在儿童和青年中,这一肿瘤多见于下穹隆部,也可见于角膜缘,偶见于睑结膜。
多发性、双侧性病变较为常见,几乎不出现结膜炎症反应。
成年人发生于角膜缘的单侧性乳头状瘤、或发生于球结膜任何部位的乳头状瘤,必须进行病理检查并与恶性病变进行区别。
组织学上,病变由呈分叶外观,其中央以纤维血管束为核心,覆盖于表面的结膜上皮无角化,棘细胞增生明显。
(二)非良性肿瘤1.原位癌最常发生于睑裂间球结膜,尤其在角膜缘处的灰白色病灶。
临床上观察,病灶由一层白色的鳞屑覆盖。
组织学特点:结膜上皮层增厚、细胞可失去极性,并失去上皮细胞特点。
在细胞基底层可见有丝分裂象。
通常,在非典型细胞和天津254医院在线预约正常细胞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
结膜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完好,非典型细胞没有浸润到上皮下的基质中。
2.鳞状细胞癌非典型细胞穿透基底膜进人结膜基质中.临床上,在角膜缘周围、球结膜的睑裂区生长的肿瘤可无蒂状或呈乳头状生长。
组织学上癌细胞呈巢状或团块状生长,病灶内可见角化珠。
病变可向穹隆部及眼睑皮肤侵犯,但较少向眶内及眼内侵犯,发生转移的最常见部位是耳前和下颌下淋巴结。
眼部肿瘤的种类及早期症状有哪些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但有时也会受到肿瘤的威胁。
眼部肿瘤的种类繁多,症状也各不相同。
了解这些种类和早期症状对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眼部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对身体的危害相对较小,但如果它们的位置特殊或体积较大,也可能会影响视力或眼部功能。
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可能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常见的眼部良性肿瘤包括:1、血管瘤:这是由血管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
通常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的肿块,可能出现在眼睑、结膜或眼眶内。
一般不会引起疼痛,但如果长得较大,可能会影响外观。
2、色素痣:常见于眼睑、结膜等部位,通常为黑色或棕色的斑点或小结节。
多数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如果痣的大小、形状、颜色发生变化,或者出现瘙痒、出血等症状,就需要引起注意。
3、皮样囊肿:多发生于眼眶周围,是由于胚胎时期的上皮细胞残留形成的。
表现为皮下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质地较软。
眼部恶性肿瘤主要有以下几种:1、视网膜母细胞瘤:这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发病,表现为瞳孔区出现黄白色反光,如同猫眼。
如果肿瘤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眼球突出、视力丧失等。
2、脉络膜黑色素瘤:常见于成年人,多位于脉络膜。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
3、眼睑基底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的下眼睑,表现为局部的结节或溃疡,边缘不整齐,容易出血。
眼部肿瘤的早期症状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1、视力变化:如视力突然下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
这可能是肿瘤压迫视神经或视网膜导致的。
2、眼球突出:如果眼球向前或向一侧突出,可能是眼眶内的肿瘤在生长。
3、眼部疼痛:虽然眼部肿瘤引起疼痛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肿瘤侵犯了眼部的神经或组织,也可能会导致疼痛。
4、眼部肿块:在眼睑、结膜、眼眶等部位摸到明显的肿块,要特别留意。
小细胞肺癌眼脉络膜转移一例洪逸萍;孙洁【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9(029)001【总页数】3页(P70-71,前插4)【关键词】小细胞肺癌;脉络膜转移;眼【作者】洪逸萍;孙洁【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杭州 310006;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杭州 310006【正文语种】中文小细胞肺癌是一种生长快、易转移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肺癌发病总数的15%,死亡率较高。
因特殊的解剖特点,转移至眼部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眼的脉络膜转移癌占眼内恶性肿瘤的1%,现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例小细胞肺癌眼脉络膜转移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9岁,因“反复咳嗽3个月余,确诊右肺癌3个月”入院。
2016年9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间断性咳嗽,无痰,伴声音嘶哑、气急,当地医院胸部CT平扫提示“右肺占位”,行支气管镜检查,病理报告:(右肺上叶)低分化癌,符合小细胞癌。
免疫组化结果:CK(+),CD56(+),NSE(+),CgA(-),TTF-1(+),Napsin A(-),Ki-67(+,约 80%)。
予中草药治疗3个月,症状未见好转。
2017年1月3日为进一步诊治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 年,最高 160/110mmHg(1mmHg=0.133kPa),现口服氨氯地平片5mg qd,血压控制尚可。
吸烟史50 年余,每日 1包。
查体:T 37.1℃,P 72 次/分,R 18次/分,Bp 133/81mmHg。
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侧锁骨上可及约黄豆大小一淋巴结,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可。
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尚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
辅检:胸部CT平扫(2017-1-4):右肺中央型肺癌伴周围阻塞性肺炎,肿块大小约8.0cm×6.5cm。
甲状腺B超:甲状腺左侧叶结节,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较大的约1.0cm×1.17cm),左侧锁骨上淋巴结可及(较大的约0.5cm×0.31cm),双侧颈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
大多数眼内肿瘤可依据组织来源,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神经母细胞性,黑色素细胞性以及转移性肿瘤。
神经母细胞性肿瘤1.视网膜母细胞瘤起源于视网膜的有核层的神经母细胞,是婴幼儿患者中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其发生率无明显种族或性别的差别,但有遗传型和非遗传型之分。
遗传型约占1/3,发病年龄较小,常累及双眼,并为多灶性。
非遗传型约占2/3,发病年龄较迟,多为单眼、单灶、无阳性家族史,染色体检査无异常。
临床上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常以白瞳征为首发体征,继而出现继发性青光眼等。
偶有早发现者表现为眼底灰白色肿物。
肿瘤部位无视网膜正常结构。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被发现的第一个人类肿瘤与抑癌基因失活有关联的恶性肿瘤。
造成肿瘤产生的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称为Rb基因,正常情况下抑制肿瘤的发生。
13q14的缺失使细胞丧失了一个正常的等位基因,一旦视网膜细胞中另一个正常等位基因再发生一次突变,细胞就可能发生恶性变形成肿瘤。
如果第一次突变发生在父母的生殖细胞,则由此发育形成的个体所有细胞均带有此突变,因而是遗传的;如果第一次突变发生于体细胞则不能遗传。
组织学上,视网膜母细胞瘤由具有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核的未分化细胞组成,核深染,有丝分裂通常较为活跃。
当肿瘤生长进入玻璃体和视网膜下间隙,因供血不足,瘤组织产生坏死的特征性表现:缺血性坏死区开始于距滋养血管约100~130μm处,在坏死区内常有钙化,沿血管生长的存活细胞袖套样。
排列极为有序的?百;III菊花团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组织学特征性。
菊花团的特点为单层柱状细胞,围绕中央空腔排列,核位于周边部。
如果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则会出现另一种花饰样结构,称为小花结。
小花结代表着分化的光感受器,是由杆细胞和锥细胞的内节组成的曲线状细胞簇。
其他较少见的不具有视网膜分化的空腔内充满嗜酸性的胞浆突的菊花团如Homer-Wright菊花团,亦可出现在其他神经母细胞性肿瘤中,如小脑的神经母细胞瘤和髓母细胞瘤。
RB治疗方案简介RB(Retinoblastoma)是一种源于视网膜的儿童眼癌,是儿童最常见的眼部恶性肿瘤之一。
RB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化疗、手术和放疗等多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RB治疗的一般原则、常用药物和手术方法,以及重要的治疗考虑因素。
一、RB治疗的一般原则1. 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是RB治疗的关键。
眼科医生应该提高对RB的警惕性,并及时进行眼底检查和眼球B超等检查,以尽早发现并诊断RB。
一旦确诊,早期治疗应该立即开始,以避免眼球和生命的严重威胁。
2. 多学科合作RB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眼科医生、肿瘤科医生、放射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等。
他们应该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3. 个体化治疗RB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年龄、病情分期、肿瘤大小和位置、家族史等因素都应该被综合考虑,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二、常用药物治疗1. 化疗药物化疗是RB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VCR(长春新碱)、CDDP(顺铂)和Etop(依托泊甙)。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2. 动脉注射化疗动脉注射化疗是一种直接将化疗药物输送到肿瘤部位的方法,比全身化疗更有效。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以增强治疗效果。
3. 新药的探索RB治疗领域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化疗药物。
近年来,一些靶向药物如扎克替尼和奥希替尼等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于无法耐受化疗的RB患者可能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手术治疗1. 葡萄状切除术葡萄状切除术是RB治疗的常见手术之一,适用于肿瘤局限于眼球内的早期RB 患者。
该手术通过切除眼球内的肿瘤组织,保留眼球外层结构,以保持眼球的功能和外观。
2. 根治性眼球切除术根治性眼球切除术是一种治疗晚期RB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肿瘤扩散到眼球外部的情况。
该手术通过切除整个眼球及其附近组织来阻止恶性肿瘤的进一步扩散。
眼睑肿瘤如何判断和治疗眼睑肿瘤眼睑肿瘤是指发生在眼睑上的肿块或肿瘤,常见的有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眼睑肿瘤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保护视力和预防恶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眼睑肿瘤的判断和治疗方法。
一、眼睑肿瘤的判断眼睑肿瘤的判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眼睑上的肿块,并观察其形状、颜色和大小等特征。
医生还会检查肿块是否有破坏性生长和扩散至其他组织的迹象。
2. 眼部检查:医生会使用显微镜和特殊的灯光检查眼睑和眼部的状况,以确定肿块的性质和位置。
3. 眼睑生物组织检查:如果发现可疑肿瘤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生物组织检查。
这是通过取样并在实验室中检查细胞或组织的功能和结构来确定肿块是否为肿瘤以及是否为恶性。
二、眼睑肿瘤的治疗眼睑肿瘤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大小和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
1.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较小且良性的眼睑肿瘤,常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的方法。
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医生会切除肿瘤并尽量保留眼睑的功能和美观。
2. 放疗:放射治疗可以用于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
它利用高能辐射杀死或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放疗通常与手术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3. 化疗:对于恶性肿瘤,特别是进展到晚期的恶性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可以用于杀死癌细胞或减缓其生长。
化疗通常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和脱发等。
4.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以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靶向治疗通常用于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
总结:眼睑肿瘤的判断和治疗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关键。
建议平时保持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睑肿瘤的存在。
对于疑似眼睑肿瘤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最后,希望本文能对眼睑肿瘤的判断和治疗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眼内转移性肿瘤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眼内转移性肿瘤症状,尤其是眼
内转移性肿瘤的早期症状,眼内转移性肿瘤有什么表现?得了眼内转移性肿瘤会怎样?以及眼内转移性肿瘤有哪些并发病症,眼内转移性肿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眼内转移性肿瘤常见症状:
视力障碍、视力常呈雾状模糊感、视力视野改变
*一、症状
1、眼部症状:为全身症状之一,一般是晚期转移到眼内,
但也有早期即转移到眼内者。
2、视力障碍:早期症状常有中心暗点及视力减退,因为眼
内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后极部,尤其黄斑部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如肺癌咽癌等。
严重者到晚期可以出现继发性青光眼。
*以上是对于眼内转移性肿瘤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
下面再看下眼内转移性肿瘤并发症,眼内转移性肿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眼内转移性肿瘤常见并发症:
眼球突出、角膜葡萄肿、角膜病变
*一、并发病症
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
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
或者出现向全身转移。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眼内转移性肿瘤症状,眼内转移
性肿瘤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眼内转移性肿瘤”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眼肿瘤和眼眶病的诊治介绍*导读:生长在眼部的肿瘤和和眼眶病变既影响美容、损害视力甚至失明,也可因恶性肿瘤转移而致命。
……生长在眼部的肿瘤和和眼眶病变既影响美容、损害视力甚至失明,也可因恶性肿瘤转移而致命。
因此,对眼部肿瘤和眼眶病的诊治及预防是临床眼科的重要任务之一。
眼险和眼球浅表肿瘤,从发病开始就容易被患者或家人注意。
眼内肿瘤易引起视力功能障碍,若肿瘤增大或充满眼球,可见瞳孔异常反光或红痛不适,包括眼眶肿瘤在内的眼眶病变常引起眼球突出或移位及眼周变化,病变可原发眼眶或来自副鼻窦或颅脑或全身,也可原发眼眶而向眶外副鼻窦或颅内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近十多年来,由于医学影像的迅速发展,B型超声波仪、彩色多普勒仪、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象(MRL)、荧光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的应用,有助于对眼眶肿瘤和病变定位定性和治疗方案的设计以及手术进路的选择,大大提高了诊治水平,特别是提高了眼眶肿瘤切除、眼眶减压术、眼眶成形术和眼眶骨折修复手术的质量。
在此方面,我们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眼眶肿瘤在儿童多是良性的,最常见为血管病,多能治疗。
在老年人则恶性肿瘤较常见,如睑板腺癌、基底细胞癌等,多需局部控制性切除,只要切除干净,极少复发,而且配合眼睑成形手术,亦能保持眼睑的外观。
儿童最常见的眼内肿瘤是视网膜母细胞癌,发病率约为1/15000至1/18000,是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好发于3岁以下小儿,少见于7岁以上儿童,约40%属遗传型,双眼发病在30%左右。
临床上常因睡孔后有黄白色反光(俗称猫眼)或斜视而引起家人注意。
过去此病误诊或漏诊率较高,找眼科医生诊治时,病情巳相当严重,几乎大多数均需摘除眼球,死亡率甚高。
随着现代诊治水平的提高,我中心积累丰富的经验,引进先进的检查技术,正确诊断巳达国际先进水平,可抽取患儿血液作遗传基因检查,可将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提早到胎儿水平。
若患病早期及时诊断,采用激光、冷冻或放射治疗,不仅可保住眼球,也可保存有用视力。
眼内转移性肿瘤
*导读:眼内转移性肿瘤比较少见,因为眼动脉与颈内动脉成直角分支,所以血流中的肿瘤栓子由于血流速度关系往往容易停留于颅内(脑及脑膜),而不易经过眼动脉进入眼内。
……
概述
眼内转移性肿瘤比较少见,因为眼动脉与颈内动脉成直角分支,所以血流中的肿瘤栓子由于血流速度关系往往容易停留于颅内(脑及脑膜),而不易经过眼动脉进入眼内。
病因
单眼者多,左眼多于右眼,因左侧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上发生,肿瘤栓子经此处上行易入左眼,而右侧需要绕过无名动脉,比较困难。
也有双眼同时发病者,但少见。
癌肿多于肉瘤或黑色素瘤,因为全身癌肿的发病率较肉瘤或黑色素瘤高,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癌,其次为肺癌、胃癌等。
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脉络膜。
症状
为全身症状之一,一般是晚期转移到眼内,但也有早期即转移到眼内者。
视力障碍:早期症状常有中心暗点及视力减退,因为眼内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后极部,尤其黄斑部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如肺癌咽癌等。
严重者到晚期可以出现继发性青光眼。
检查
转移性肿瘤病程发展较迅速,常伴随有发烧、消瘦、乏力及原发灶的肿块,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大多数病例可检出高水平的免疫复合物( 25μg/ml),癌胚抗原大于10ng/ml,则提示有转移性疾病的可能。
眼部的平面视野可查出与肿瘤相符的绝对暗点。
另外可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B 超、CT检查。
治疗
主要是治疗原发病灶,患眼早期亦可试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免疫治疗等。
但如视力已丧失且眼痛较重者可作眼球摘除术。
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