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我的家在这里》ppt完美版1
- 格式:ppt
- 大小:6.81 MB
- 文档页数:20
5《我的家在这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家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学会用“家”来形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引导孩子们关注身边的家庭环境。
2.理解家庭成员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家庭温暖和和谐。
3.培养孩子们感恩家庭的情感,增强孩子们热爱家的意识。
4.学会用团结、友爱、互助等美德来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们树立合作、理解、体谅的观念。
二、教学环节1. 情境热身说“我的家在这里”,引导孩子们以图片、声音、五官、语言等多项方式表述自己家的位置和特点,感受家的温馨和幸福。
2. 观看视频观看《家在哪里》的视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中的场景,体会到人与家的情感联系。
3. 听故事让孩子们聆听《互帮互助的家》,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帮助的关系,营造温馨团结的家庭氛围。
4. 分组互动让孩子们按照小组,互相分享自己家庭的特点、互帮互助的场景等,感受到家庭美满和温馨。
5. 合唱歌曲教唱《家的温暖》,引导孩子们通过歌曲,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三、教学方式情境热身、观看视频、听故事、分组互动、合唱歌曲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在亲子互动、语言表述、课外阅读等方面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评估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家的概念,能否用词语来表达家的位置和特点;检查学生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理解情况,是否掌握了团结、友爱、互助等美德的内涵。
五、延伸拓展1.家庭共建:开展“我的家庭”主题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在家庭微信群中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共同规划家庭目标和家庭责任。
2.家教启蒙:指导家长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和言辞,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营造温馨团结的家庭氛围。
3.探究家庭文化:鼓励学生通过采访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长辈,探究家庭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做为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一个了解更广泛人文历史文化的窗口。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对自己家庭成员、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的认知和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培养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对家庭成员有基本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家庭责任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家庭,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关爱家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环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
2.教学难点: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关爱家人,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家庭场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对家庭的热爱。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及相处方式。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方式,分享自己的感悟。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家庭责任感和关爱家人的重要性。
6.实践活动:让学生绘制家庭树,并在卡片上写下对家人的祝福,增进亲情意识。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我的家在这里》。
教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我是谁、我的家在哪里、我爱我家。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家庭观念,他们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的认识较为片面,只关注家庭的物质生活,忽视家庭的精神生活。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成员的分工和责任不够了解,缺乏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知道家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珍惜家庭生活,热爱家庭的情感。
3.引导学生懂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知道家庭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珍惜家庭生活,热爱家庭的情感,以及懂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情感。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类型的家庭。
2.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责任。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类型的家庭,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家庭?家庭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案例材料,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责任。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意识。
3.操练(10分钟)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合作。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的家在这里(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社区生活是培养儿童公民意识的重要领域。
关注和参与社区公共生活是儿童形成公民意识的重要实践。
三年级的儿童已有初步的社区生活经验,对社区的人、事、物较为熟识,对社区也有一定的情感认同。
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社会性学习,学生并不清楚社区生活的运作和管理方式,不太了解社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社区生活意识和为社区服务的意识淡薄。
因此,本册书根据“社区与家乡”这个学习主题设计了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主要包括从地理位置,从空间中的人、物、事的角度了解社区和家乡,引导学生为社区和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的家在这里》是本单元的第一课,由两个板块组成,分别是“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我能做点什么”。
前者先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后者再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为社区尽责的意识,两者有先后逻辑关系。
本节课我围绕后者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引导儿童认识社区与自己成长的关系,唤醒儿童的公民主体意识,通过参与实践,激活儿童的参与意识,点燃公民的责任意识。
由于此课是为微课推送,师生双方无法面对面交流,我把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的学习形式转化为学生和家长的配合学习,主要以案例引导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指导学生的行为。
二、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发现居住地中有待改进的地方,能想办法解决,让居住地更美好。
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自己的安全有效的方式、以力所能及的行动参与社区建设。
并且能用的自己方式,参与当下社区的防疫工作,为社区安全出一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主人翁意识,能积极参与社区生活,有为社区尽责的意识。
教学重点:有针对居住地需要改进的地方,寻求改进方法。
并能通过自己的方式、以力所能及的行动参与社区建设。
教学难点:增强责任感,做社区小主人。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感悟家乡的美好,认识家乡的人,认知家乡的文化;2.能够描述自己家乡的环境、特色及自己在家的所见所闻;3.能够体验乡村的美好, 对乡村家庭的生活有自己的感悟;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关爱环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所居住的地方。
紧接着介绍、播放宣传片、画册、照片等展现学生们的家乡,帮助他们了解家乡的美丽以及文化特色。
2. 主体活动1.阅读课文《我的家在这里》。
教师可以做一些预读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一些抽象的和陌生的词语,如土楼、茶叶、宣传画册、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民居等。
然后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填写相应的阅读策略表格,并在读完后注重对课文中的陌生单词和词语进行解释,鼓励学生尝试记忆和使用这些陌生单词和词语。
2.听录音。
学习过后,播放录音并让学生们跟读,认真听第五遍的录音,帮助学生们吸收和理解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加强记忆课文。
3.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整理课文。
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并归纳答案,每组确定一名代表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交流后教师把所有内容归纳成一张课堂要点,对于其中重要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4.写作活动。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家乡的情况、文化特色、环境和自己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3. 总结教师再次对所有的课堂要点进行概括,让学生全面理解本节课讲的内容。
最后进行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针对本课的目标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教学反思为使本课的教学过程更有效,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本科目内容。
首先,通过导入,使学生更好地将课文和现实联系起来,其次,在阅读时鼓励学生记忆生词和短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接下来,通过小组、同桌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深入交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课文。
5我的家在这里教学内容: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学会简单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的位置。
2.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4.鼓励学生为家乡做贡献。
教学重点: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从而建立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花亭湖》视频及相关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图片。
2、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儿歌: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2、我们的家在哪里呢?大家都知道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学习:我的家在这里3、齐读课题:我的家在这里二、自主探索,说说《我的家在这里》1、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28页,结合课本插图自由地读一读。
2、大家也学着课本中的小朋友一样说说:我的家在这里3、(指名回答)请在太湖县地图中找出自家的大致位置,(课件)我们都知道了我家在哪里,那你们想从哪些方面再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家乡?(家乡的旅游景点、家乡的人、家乡的民风民俗、家乡的美食)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家乡的景,家乡的人,你知道家乡太湖有哪些景点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花亭湖,请欣赏:(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花亭湖》的视频。
(背景音乐《美美花亭湖》)(2)大家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叫什么?(3)在视频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点?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一)、家乡景色美如画1.、启发谈话:随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太湖县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想到我们的家乡太湖来游玩。
今天我们就当当小导游,把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介绍给他们好吗?2、活动: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的家在这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生活在什么地方,学会简单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的位置。
2.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处填塞欢乐,培养学生关心心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家乡风趣的地方。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学会简单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的位置及生活的地方的。
教学难点: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处填塞欢乐,培养学生关心心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件。
2.学生观察生活的地方(家周围的标志性建筑和便当的生活设施)。
教学过程: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出示课件:人们喜悦生活的图片)说一说自己看见图片的感受。
活动一:我的家乡喜悦多1.出示田园风光、袅袅炊烟农村图片。
(XXX家)我的家,在乡下,荷塘里,养鱼虾。
前庭白鹅叫嘎嘎,后院搭棚种丝瓜。
2.出示高楼耸立、灯火光辉城市图片。
(XXX家)小区里,高楼多;高楼旁,绿树多;绿树上,鸟儿多;鸟儿乐,歌声多;歌声里,美满多。
问:说一说你们更喜欢哪个学生的家,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3.教师小结:有的同学更喜欢XXX的家,有些同学更愿意去XXX家做客,他们的家乡虽然一个在农村,一个在城市,虽然地方例外。
4.但他们生活得都非常喜悦。
二、合作研究,体验生活活动二:请到我家来做客1.教师:(出示课件XXX和XXX的家)看呀,XXX和XXX 他们来欢迎你们了。
你们要仔细听,不然找不到他们的家哦。
XXX:我的家住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博望镇刘村,欢送你们来我家做客!XXX:我家住在荣博佳苑小区,请到我家来玩吧。
2.教师:你们能找到他们的家吗?(学生交流)为什么我们能找到XXX的家,却找不到XXX的家?(学生讨论)3.教师小结:XXX在说的时候,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对,他说清晰了自己住的哪个市、哪个区以及哪个村。
(出示课件)你们邀请别人到你家时也要从大到小的说出自己住的地方,这样别人才会很快找到。
4.教师:请同学们替XXX想想应该怎样描述,才能说让别人找到他的家?(指名回答)说说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别人更便当的找到自己家的位置?5.(课件展示多见的标志性修建图:如广场、学校、书店、农贸市场、医院……)你家邻近有这些标志性修建物吗?它们分别在你家的哪个偏向?学生观察,并说一说标志性建筑物的特征。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堂实录及反思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居住地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等基本情况。
2.认识和体会居住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对居住地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去认识和体会居住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本课学生所在学校地处政府所在地附近,城市化进程较快,所有学生均在学校周边小区居住。
据课前了解,学生对自己居住小区具体位置、规模、所属街道社区等基本情况了解较少,对小区、街道的历史沿革基本一无所知。
与之相比,对自己小区中的物、人的直观印象感知却比较丰富。
本班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热情较高,但因为年龄原因,资料收集、整理和表述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教学过程活动一我的家在这里师:同学们,大家从四面八方来上学,老师还不知道你们的家在哪里,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家在哪里?生1:我家住在明月花园。
生2:我家住在天景山小区。
师:(出示小区大门照片)你们认识这个小区吗?这是顾老师的家。
大家看顾老师的家住在二十一世纪花园,地址在江宁东山上元大街,坐落在河定桥头,财政局大楼旁边。
二十一世纪花园归东山街道外港社区管辖。
小区一共有三十多栋楼。
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小区内部是什么样。
(出示小区内部照片)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我了解到老师家住在二十一世纪花园,地址在东山上元大街。
师:对,这是小区的名字和地址。
生:我了解到小区位于河定桥和财政局旁边。
师:是的,这是小区周边主要的建筑或是场所。
有的时候我们说地址,比如哪条路、多少号,别人还是不清楚位置在哪里。
这时,我们就可以再说说区周边人流量比较大的建筑或是场所,这样,别人就能更好地明白具体的位置。
师: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生:我了解到老师住的小区有三十多栋楼,小区挺漂亮的。
师:你怎么知道老师住的小区挺漂亮的。
生:我看了您拍的照片,觉得挺漂亮的。
师:是啊,用数字告诉别人小区的楼房数量,可以让别人大致了解小区的规模。
第五课我的家在这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体验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我能做点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为社区尽责的意识。
两个板块之间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享自己在社区里的成长足迹,认识和体会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再引导他们关注社区存在的不足,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改进社区运行和发展,提升他们对社区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随着三年级儿童活动范围和视野的不断扩大,他们的生活已经逐步从家庭与学校扩展到社区,这是他们走出家庭和学校之后一个比较大的生活圈,也是他们在家庭与学校之外的主要生活、游戏与学习场域。
有目的地引导他们了解社区与自己的关系,有助于他们形成归属感。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地方。
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
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社区的真正概念及功能,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居住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自己是社区一份子,作为生活在社区中的人要爱社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对社会事务性探讨不深入,有意识地让他们通过探寻表面变化的原因,一步步认识和理解社区,感受社会进步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引导儿童认识社区与自己成长的关系,唤醒儿童的公民主体意识,通过参与实践,激活儿童的参与意识,点燃一个公民的责任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社区,熟悉社区加深对社区的认同与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社区调查的方法加深对社区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对自己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喜爱感。
教学重点:认识社区,熟悉社区。
教学难点:认识社区,熟悉社区。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调查问卷。
2.学生准备:完成问卷调查(学生收集有关居住地的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欣赏小红的家,朗读儿歌。
2.不论你居住在城市的小区、街道,还是乡村中,大家共同生活、彼此联系,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