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分类学讲义第一章菌物的基本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菌物分类学研究中常见的物种概念
菌物分类学,又称为系统发育学,是一门研究菌物分类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菌物的系统发育和分类。
菌物分类学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形态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遗传学等,还有细菌学、真菌学和放线菌学等。
菌物分类学的研究对象也很多,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等。
在菌物分类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物种概念是种、属、科和目。
种是最小的菌物类别,它是由具有共同形态特征的个体组成,它们可以交配产生后代;属是数个相似的种的集合,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形态特征;科是数个相似的属的集合,它们具有共同的生物特性;目是数个相似的科的集合,它们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
菌物分类学的研究不仅是为了认识菌物,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菌物。
菌物分类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菌物的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和繁殖习性等,从而更好地利用菌物。
此外,菌物分类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菌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菌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角色。
菌物分类学的研究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常见的物种概念是种、属、科和目。
它们的划分标准是菌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繁殖习性。
菌物分类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菌物,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菌物,更好地理解菌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菌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角色。
菌类知识点总结一、菌类的基本概念菌类是指真菌和细菌这两大类微生物生物。
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核细胞结构的微生物,通常形态为菌丝体,包括酵母菌、霉菌和子囊菌等。
细菌是一类原核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形态为单细胞,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菌类在生物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多样性和广泛的分布。
二、菌类的分类菌类按照生物特征和生活习性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类别。
在真菌中,按照生殖结构的特征,可以分为子囊菌、担子菌和无性生殖真菌。
在细菌中,可以按照细菌的形态、生理特征和生态环境进行分类,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等。
三、菌类的生物特征菌类有着明显的生物特征。
真菌主要是多核的真核细胞结构,形态上可以是菌丝体、酵母体和子实体。
细菌是单核的原核细胞结构,形态普遍为球形、杆状或螺旋形。
在生理特征方面,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腐解作用和寄生作用,而细菌则具有多样的代谢途径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菌类的生活习性菌类在自然界中有着多样的生活习性。
真菌主要生存在土壤中、水中和植物中,有些细菌则生存在动物体内和极端环境中。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传播和扩散,同时也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五、菌类的重要应用菌类在生物科学、医学、农业和工业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真菌可以用于食品加工、酒类酿造和药物生产,同时也具有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作用。
细菌可以用于生物肥料生产、生物柴油生产和废水处理等方面,对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菌类的研究进展菌类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菌类的分类、生物特征、生活习性和应用价值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同时,菌类在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也日益广阔。
综上所述,菌类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广泛的分布。
了解菌类的基本概念、分类、生物特征、生活习性、重要应用和研究进展,对于促进菌类生物学的研究和推动菌类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菌物分类学菌物分类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真菌的分类、命名和归类。
真菌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体,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生命周期。
通过对真菌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征、生态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真菌的分类根据传统分类体系,真菌被分为四个主要的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线形菌门。
而根据现代分类系统的研究,真菌还包括霉菌、酵母菌以及其他特殊种群。
接合菌门接合菌门包括了许多常见的真菌,如黑曲霉、纹枯黑曲霉、表生豆状短梗孢等。
这类真菌的生殖方式是通过产生具有性实体的接合孢子来进行繁殖。
担子菌门担子菌门是真菌中最大的一个门,包括了大多数的蘑菇、伞菌和鹅膏菌等。
这类真菌的特点是其菌盖上携带有担子,担子通过生殖孢子的形式进行繁殖。
子囊菌门子囊菌门是指通过产生子囊来进行繁殖的真菌。
这类真菌包括了草地黑粉菌、弯孢黑霉等。
子囊菌类真菌的子囊可以在其子囊床上产生子囊孢子。
线形菌门线形菌门中包括了一类特殊的真菌,它们以产生分生子的链状结构为特征,如硬麴霉、黑链麴霉等。
霉菌霉菌是一类不完全真菌,与其他真菌相比,它们的生殖方式相对简单,常常通过产生分生孢子进行繁殖。
霉菌的分类相对较为复杂,可以根据其菌丝结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进行分类。
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它们以产生芽孢进行繁殖,并且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过程。
酵母菌的分类一般根据其形态特征以及生理特点进行划分。
真菌分类的意义真菌的分类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真菌进行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物种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不同的真菌物种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态特点和遗传特征,通过分类可以清晰地描述和比较这些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真菌的分类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真菌是病原体或者产生毒素的,它们会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对真菌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态习性、生活史和致病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真菌相关的疾病。
菌物学前言一、本课的目的和任务菌物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菌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掌握各类菌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了解菌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以便学生能独立地识别各类菌物和了解各类菌物的研究与应用价值,以及为进一步的深造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正确地诊断有关菌物和林木真菌病害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木真菌病害的诊断就是采用必要的真菌鉴定技术方法,运用真菌分类学和病理学的知识,确定林木真菌病害的病名和病原。
这是林病防治之前必须正确解决的问题,是防治林木病害的首要环节。
只有正确地诊断病害,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
诊断病害可分为:1症状诊断。
2病原诊断。
前者方法简单,不准确;后者方法复杂,较准确。
病原诊断在植物病理学专业有的单设植物病害诊断学-植物病原学(病原生物学),其中重点介绍病原真菌分类的知识(或植物病原真菌学),可见真菌分类在本专业上的重要性。
二、本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我们所讲的菌物学一大部分是植物病原真菌学,它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分类、习性、致病特点及其鉴定的技术方法,是植物病害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的课程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对林木病原真菌的一般特点和分类―纲‖的知识对了介绍,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森林病理学对引起林木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种的形态、生理学、生物学、致病性等作介绍。
与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有关的真菌分类学则是系统地介绍真菌分类的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诊断林木真菌病害的能力。
另外,菌物学还要涉及一些重要的有经济价值的有益真菌,包括食用菌、药用菌、菌根菌、生物防治菌、抗生素产生菌、化学工业真菌、产生毒素的真菌、引起人类和动物病害的真菌等。
三、本课的基本要求1、真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真菌的形态、生物学习性、生活史、分类、命名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
主讲教师:林英任博士教授
林英任,1951年11月生,男,汉族,安徽金寨人,中共党员,博士。
1974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并留校任教。
1998年于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部毕业,获博士学位。
历任安徽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
现任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森林保护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菌物研究》期刊编委,安徽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
获省首届青年科技奖,被遴选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林英任教授主要从事林木病理学、菌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讲“森林(经济林、园林植物)病理学”、“林病流行与治理”、“高级菌物学”、“拉丁文”等课程。
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
先后主持“中国真菌志·斑痣盘菌目卷研编”、”斑痣盘菌科及相关类群分子系统学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和“安徽盘菌资源及其经济重要性研究”等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有“中国斑痣盘菌目分类研究”、“盘菌纲一新属——新齿裂菌属”、“国内新见的木本药用植物病害”、“中华猕猴桃病害及其防治”等。
合著《牯牛降科学考察集》、《果树常见病虫害防治》等。
曾获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校“九五”科技先进个人一等奖。
课程内容
《高级菌物分类学》以Ainsworth et al.(1973)的分类体系为基本框架,同时参考Hawksworth et al.(1995)和Kirk et al.(2001)的有关分类主张,系统讲授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亚门及其下属各分类阶元的分类地位和鉴别特征。
此外对菌物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菌的治理和病菌、害虫天敌及食药用菌的开发利用等情况作简要介绍。
旨在学生为识别、发掘、利用和改造菌物打下良好基础。
适用学科专业
森林保护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学分及学时
2.5学分,合50学时。
教学环节
理论讲授:30学时;
实验(观察菌物实物及玻片标本):20学时。
教材
1. 邵力平等(1984)。
真菌分类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2. 邢来君、李明春(1999)。
普通真菌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 裘维蕃主编(1998)。
菌物学大全。
科学出版社。
2. 卯晓岚(1998)。
中国经济真菌。
科学出版社。
3. 蒲蛰龙、李增智(1996)。
昆虫真菌学。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张中义等(1988)。
植物病原真菌学。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5.Ainsworth, G. C. et al. (1973). The Fungi: An Advanced Treatise.Vol. 4A, 4B. Academic Press, London & New York.
6 .Hawksworth, D. L. et al.(1995). Ainsworth & 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gi. 8th edn. CAB 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7. Kirk, P. M. et al.(2001). Ibid. 9th edn. CAB 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8. Alexopoulos, C. J. et al.(1996). Introductory Mycology. 4th edn. John Wiley & Sons. Inc. 目录
第一章菌物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菌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章菌物的形态结构
第四章菌物的生活史
第五章菌物的生理与生态
第六章菌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及分类
第七章鞭毛菌亚门
第八章接合菌亚门
第九章子囊菌亚门
第十章担子菌亚门
第十一章半知菌亚门
第一章菌物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狭义与广义的“真菌”
英语Fungi一词,过去译为真菌,现今一些权威学者提倡译为
菌物(裘维蕃,1993)。
菌物(Fungi)是个广义的词,并不
专门代表狭义的“真菌”。
狭义的“真菌” 指Eumycota(过去的真菌门),Kingdom Fungi
(《安、比氏菌物词典》第八、九版的真菌界)或True fungi
(真菌物)。
菌物, 即广义的“真菌” ,除含上述狭义“真菌” 外,还包括Chromista 或Pseudo fungi(假菌)——如卵菌等,以及
Fungi-like protozoa(类菌原生动物)——如粘菌等(裘维
蕃,1998)。
第二节菌物的定义
定义:菌物是具真正细胞核,常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大都以分枝的丝状体吸收营养,一般都能进行无性和(或)有性繁殖并可产生孢子的一类生物。
与其他生物类群的区别:
菌物因具细胞核,故不同于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和非细胞生物病毒等;因常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从外界吸收现成的营养物质,故不同于绿色植物(过去传统观念认为,菌物隶属于植物界中的一个门——菌藻植物门或真菌门);因具细胞壁,不能吞食营养,故更不同于动物。
1993年5月中国菌物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中科院院士、北农大教授裘维蕃先生提议,将菌物看作是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而三足鼎立的一个界,即建立菌物界。
吞食、光合、吸收营养乃三界多细胞真核生物的最重要区别。
第三节菌物的种类及分布
菌物的种类繁多。
据《安、比氏菌物词典》第八版(Hawksworth et al.,1995)统计,全球已有72065种被描述;该词典第九版(Kirk et al., 2001)中,又增至80060种。
根据英国、芬兰、瑞士等国最近资料,菌物的已知种数是维管植物(全球已知23万种,实存25万种)的4~6倍。
以此类推,人们估计自然界实际存在的菌物约有100~150万种(H a w k s w o r t h,1991)。
真菌广泛分布于空气(甚至上万米高空)、土壤、水(甚至数百米深的海水)中,以及动、植物体及其它物体上。
我们人类也可以说是生活在菌物的汪洋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