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9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劝学》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同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同又,再暴同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禀性,资质)二、古今异义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古:以……为,把……作为今: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古:地下的泉水)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藏身今:把感情理想等放在某物或某人上)三、词类活用1、輮使之然也。
(輮,动作名,輮这种工艺)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使动用法,使……弯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作状,每天)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作动,游泳)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名作动,跨出十步)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四、文言虚词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3、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4、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表修饰)6、而闻者彰。
(表转折)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顺承)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向)焉1、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词)2、风雨兴焉。
(兼词,在这里)3、且焉置土石。
(兼词,在哪里)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结构助词,的)2、锲而舍之。
(代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后标志)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结构助词,的)五、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后)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后)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4、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īng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在高一的学习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文言文更是考验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部分。
了解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提高中文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下面将对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汇总,供学生参考。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句读:文言文的句子以顿号(、)为停顿标志。
停顿时不可加声调,阴平和阳平都可以。
2. 通假字:文言文中许多字有不同的读音,这些字称为通假字,要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如兮(音xi)、矣(音yi)等。
3. 元音字:文言文中只有六个元音字:之、之、者、之、寡、者。
其中之、之、者读为平声,之、寡、者读为仄声。
4. 整齐格律:文言文的格律要求句子之间用法律约束,要求字数整齐、平仄相间,以体现句子的韵律之美。
二、文言文修辞手法1. 倍增:指在文句中重复前一句的成分,增强语气或表达。
2. 比拟:用其中一种事物的特征比拟另一种事物的特征,以达到修辞效果。
3. 夸张:通过夸大叙述或描述,以达到引起阅读者注意、构思文章的目的。
4. 比喻:通过寓意的隐喻来描述某一事物,给读者以联想和感受。
5. 排比:将一系列同类事物或成分按次序排列,增强修辞效果。
三、文言文的常见写作方法1. 众议论述:在文中提出一种论点,然后通过引用古今名人的观点或陈述众多人士的意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 典故引用:通过引用古代的文献、典故或故事情节,以扩充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文辞。
3. 对事论事:将自己文章中要表达的观点与一些真实的事例相对比,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4. 进退刚柔:文章要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既要有坚定的论点和观点,又要有方法和技巧。
5. 分析问答:文言文的写作中,提出问题并逐一剖析和回答这些问题,以凸显你文章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四、文言文的词汇和常见句型1. 文言虚词:如之、乃、其、若、焉等,这些虚词常常在文言文中使用,了解其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史上最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8.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11.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2.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13.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侮)1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5.成五采:成五采.:(采,通“彩”,色彩)16.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都)17.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1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1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2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2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2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2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24.沛公不胜杯杓.:(杓,通“勺”)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招待客人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今义:出门带的包裹)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现多于正式场合用来尊称已婚或年长的女性)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连词,表可能)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6.仆所以..留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关系连词,表因果)7.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岁高的人)8.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经济拮据)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胳膊;今义:偏护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力匕首。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备文言基础知识 1.省略句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以百金欲与之俱往皆陈于殿下而为之留待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以之试人遂拔以之击荆轲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见燕使者于咸阳宫使之毕使于前群臣侍于殿上者比于诸侯之列敢以之烦执事许君焦、瑕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许之烛之武辞曰阙秦以利于晋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为击之破沛公军加彘肩于盾上沛公欲王于关中为我击破沛公军急击勿失之具告以事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之俱死也。
旦日你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举所佩玉玦以之示之者三若属皆且为之所虏则与之一生彘肩再拜献于大王足下置之于坐上2.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若属皆且为所虏珍宝尽有之吾属今为之虏矣3.定语后置句群臣侍殿上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金千斤4.状语后置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燕王拜送于庭使毕使于前秦王购之金千斤常痛于骨髓嘉为先言于秦王见燕使者咸阳宫给贡职如郡县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若亡郑有益于君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长于臣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击沛公于坐具告以事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5.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以乱易整,不武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籍何以至此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籍何以至此?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何辞为?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戮人。
(戮: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语言表达艺术。
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要求能够理解和领悟文言文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
以下是对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
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简洁、典雅,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的语法规则,如词类的活用、特殊的句式结构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繁,如“之、者、也、乎、矣、焉”等,这些虚词在句子中承担着重要的语法功能和语气表达作用。
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文言文学习的核心部分。
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篇目,如《论语》、《孟子》、《史记》等,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同时注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文言文的词汇积累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积累文言文词汇是提高文言文水平的关键。
学生应通过记忆和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其用法,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此外,对于文言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也应加以学习和掌握,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虽然现代汉语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文言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水平。
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既有文采又富有逻辑性。
五、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理解文言文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应努力了解和掌握文言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古代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社会风俗等。
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文言知识(必修一至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7)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4、一词多义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4)邻之厚,君之薄也(5)失其所与,不知2.疑问句(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篇1: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役用法是指如何使宾语。
意动的用法是对物体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主观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篇2: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8.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基础梳理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2.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3.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通____,____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通____,____7.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8.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9.要项伯____通____,____10.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12.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二、文言实词1.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2)若舍郑以为...②..①东道主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5)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7)终已不顾..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8)诸郎中..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10)将军战河北..②..①,臣战河南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11)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2.填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1)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⑤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⑥烟涛微.茫信难求⑦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2)鄙⎩⎪⎨⎪⎧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孔子鄙.其小器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⑤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3)封⎩⎪⎨⎪⎧①又欲肆其西封.②既东封.郑③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④自寄一封.书⑤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4)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⑤近者奉辞.伐罪⑥王粲长于辞.赋(5)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⑤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⑥问渠那得清如许.(6)亲⎩⎪⎨⎪⎧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7)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③戍卒叫,函谷举.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⑤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⑥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⑦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8)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9)顾⎩⎪⎨⎪⎧①顾.笑舞阳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计不知所出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⑥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3.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意思,并指明活用类型(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2)若不阙.秦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7)今太子迟.之 (8)函.封之 (9)秦兵旦暮..渡易水 (10)使使以闻.大王 (11)沛公军.霸上 (12)道.芷阳间行 (13)常以身翼.蔽沛公 (14)籍.吏民,封府库 (15)秋毫不敢有所近. (16)拔剑撞而破.之 三、文言虚词(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或作用)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斧斤以.时入山林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⑦丹不忍以.己之私⑧使工以.药淬之⑨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⑩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朝济而夕设版焉.⑦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而⎩⎪⎪⎨⎪⎪⎧①今急而.求子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⑦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⑧死而.有知,其几何离4.乃⎩⎪⎨⎪⎧①乃.不敢言②三年乃.流王于彘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④家祭无忘告乃.翁⑤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四、文言句式1.判断下列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 (2)以其无礼于晋 (3)是寡人之过也 (4)客何为者(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6)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自我校对(1)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 (2)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 (3)判断句 (4)宾语前置句,即“客为何者” (5)判断句 (6)判断句 (7)被动句,用“见”表被动 (8)定语后置句,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9)判断句(10)判断句 (11)被动句,用“为”表被动2.请补出以下各省略句的省略成分 (1)敢以烦执事(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卫士仆地 (4)则与一生彘肩 (5)竖子不足与谋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8)毋从俱死也五、名句名段(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______________。
2.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
3.夫晋,______________?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_。
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吾入关,______________,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______________。
7.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刑人如恐不胜。
能力提升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张良出,要项伯B.失其所与,不知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秦王还柱而走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沛公欲王.关中A.常以身翼.蔽沛公B.群臣怪.之C.素善.留侯张良D.晋军.函陵3.下列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乱易整,不武.(符合武德)B.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掷击,投击)C.竖子..不足与谋(不肖之子)D.越国以鄙.远(边邑,句中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诸郎中..不敢有所近..执兵B.秋毫C.樊将军以穷困..之往来,共其乏困..来归丹D.行李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卮酒安足辞.②大礼不辞.小让B.①故.遣将守关者②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C.①素善.留侯张良②士大夫……同俗自媚于众为善.D.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道不通,度.已失期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①吾其.还也②君知其.难也C.①荆轲和而.歌②泉涓涓而.始流D.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7.翻译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君安与项伯有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9年高考文言文实词题与课内文章对应(09年全国卷Ⅰ)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忍受D.动之军法从事动:招致【答案】D【解析】D项“动”,总是,常常。
【思路分析】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找出课内对应词语: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张衡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鸿门宴)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