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菌丝体培养条件优化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2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桑黄的栽培方法CATALOGUE目录•桑黄简介•桑黄栽培技术•桑黄种植流程•桑黄种植经济效益分析•桑黄种植发展前景展望01桑黄简介桑黄是什么02生长在杨树、柳树等阔叶树树干上03桑黄是一种真菌药用增强免疫、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保肝、抗炎、抗菌等养生泡茶、煲汤、泡酒等桑黄的应用价值桑黄的生长环境与习性温带、寒温带气候生长周期长,一般为3-5年,甚至更长年平均温度12℃左右,最高温度不超过20℃湿度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土壤含水量在50%-70%之间02桑黄栽培技术1栽培前的准备工作23选择通风、湿度适中、温度稳定的场所,避免阳光直射。
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质,如锯木屑、小麦、玉米等,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培养基准备选择适宜的桑黄菌种,确保无杂菌感染。
桑黄菌种准备03培养条件将容器放置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浇水保持湿度,并注意通风换气。
栽培方法与技巧01栽培容器选择适宜的栽培容器,如塑料袋、陶瓷罐等,注意容器底部排水孔通畅。
02栽培方法将培养基质和桑黄菌种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装入容器中,表面平整并适量加水。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如出现杂菌感染,应立即清除污染部分,重新更换培养基质。
杂菌感染桑黄菌种退化培养基质过湿或过干温度不适宜选择优良的桑黄菌种进行栽培,定期进行菌种提纯复壮。
调整培养基质湿度,过湿可添加锯木屑等吸水物质,过干可适当加水或增加湿度。
将容器放置在温度稳定的场所,避免阳光直射,如出现温度过高可采取通风、遮阳等方法降温。
03桑黄种植流程流程概述选择适宜的场地,如海拔、湿度、温度等,进行场地清理和平整。
场地选择与整理选择适宜的桑黄菌种,并准备好足够的优质菌种。
菌种准备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桑黄的栽培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栽培管理根据桑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及时进行采收和加工。
采收与加工材料准备根据桑黄生长需要,准备好木材、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等原料。
桑黄的种植方法栽培技术桑黄,又称桑葚黄,是指桑树上未成熟的桑葚果实,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桑黄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药食两用的珍品,具有调养肝肾、润燥止咳、益肾填精等功效。
以下将介绍桑黄的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
一、土壤条件选择桑黄的生长需要选择肥沃的土壤,并且土壤要具备良好的排水性。
一般而言,桑黄的适宜生长土壤是酸性土壤,pH值在5.5-6.5之间。
土壤的质地以壤土为佳,同时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
二、苗木选种选用优质的苗木是桑黄种植的基础。
一般苗木的高度在1-1.5米为宜,笔直、枝叶茂密,根系发达。
同时要求幼苗的分枝角度合适,根颈处有无血统病痕等。
选购时要以苗木的品种、规格、形态为主要依据。
三、种植方法1.选址: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种植,避免选择低洼、积水的地方。
2.整地:在选址的地块上进行整地,除去杂草、病虫害,松土并平整。
3.下坑:按照苗木的栽植深度进行挖掘大小适中的坑,坑底要松散。
4.堆肥:在坑中放入肥料,推荐使用有机肥,平均分布在坑底上。
5.栽植:将苗木放入坑中,使树体垂直,同时将土壤填入坑中,轻轻踩实。
6.浇水:栽植完毕后,充足地浇水,确保树木根部的水分充足。
四、栽培技术1.施肥:桑黄喜欢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要进行适量的施肥。
一般每年春季和秋季进行追肥,可以采用有机肥配合化肥的施用方式,每次施肥量不宜过大。
2.除草:桑黄生长期间需要及时清除杂草,保持地面清洁。
可以利用人工或机械进行除草。
3.浇水:桑黄耐旱性较强,但在幼苗期和生长期最好保持土壤湿润。
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进行适量的浇水,避免树根长期处于水浸泡状态。
4.修剪:每年冬季进入休眠期后,可以进行修剪整枝,去除病虫害枝叶,促进新梢的萌发和生长。
5.病虫害防治: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等。
应定期巡查,一旦发现病害则需要进行及时的防治措施,可以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总之,桑黄的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需要选择合适的土壤条件,选用优质的苗木,合理进行土地整理和浇水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桑黄生长要注意什么桑黄生长是指桑树和黄才生长的过程,主要指的是桑叶和黄才的生长过程。
桑树是传统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品种资源。
而黄才是由桑树上的桑叶所培育出来的一种菌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因此被人们广泛种植和使用。
那么,桑黄生长要注意什么呢?以下为你详细解答:1. 地理条件:桑黄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适温为20-28摄氏度。
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微酸性、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好,要选择阳光充足的场地进行种植。
2. 种植方法:桑树可以通过种子繁殖,也可以通过枝条扦插繁殖。
一般情况下,种植桑树要选择健康的种苗,并且注意良好的管理和栽培措施。
对于黄才的生长,需要选择新鲜、干燥的桑叶,进行适当的发酵处理和培养,以提高菌丝体产量和质量。
3. 水分管理:桑黄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尤其是在生长初期和果实成熟期需要适量的水分补给。
为了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需要合理安排灌溉,并注意排水措施。
同时,在多雨季节或者长时间的降雨后要及时排水,以免造成病害的滋生。
4. 营养管理:桑黄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特别是氮、磷和钾等主要元素。
在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和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和施肥时间。
同时,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品种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5. 病虫害防治:桑黄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如蚜虫、螨虫、白粉病等。
为了保证桑黄的生长和产量,需要定期巡查和观察植株的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调整光照、增加通风等。
6. 收获和储存:桑树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采摘,采摘时选择嫩叶且毛发不密集的叶子。
为了保持桑叶的品质和功效,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和储存。
一般来说,可以选用晾晒、腌制等方法进行桑叶的处理,然后将其贮存在避光、通风、干燥的地方。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在桑黄的生长过程中,关注地理条件、种植方法、水分管理、营养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和储存等方面的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桑黄的生长状况和品质,为农民提供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_桑黄的栽培方法桑黄是很珍贵的中药材,那么桑黄怎么栽培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L.exFr.),别名:猢狲眼、桑耳、针层孔菌、桑臣等,是一种真菌,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
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
在杨、柳、桦、栎等树干上也有生长。
分布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陇南康县仿野生栽培桑黄获成功[1]。
桑黄是一种名贵中药,能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
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桑黄的特征桑黄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2-12*3-21厘米,厚1.5-10厘米,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深肉桂色至浅咖啡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深咖啡色,硬,木质.菌管与菌肉近同色,多层,但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锈褐色至酱色,圆形,每毫米4-5个.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3-4微米.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5-7微米.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微米。
桑黄的地理分布桑黄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我国桑黄主要分布区在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与兴凯湖之间,西北地区陕西与甘肃交界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东北的长白山林区、哈尔滨与吉林市之间的老爷岭、张广才岭有少量野生出产。
另外,西南各省区亦出产少量的野生桑黄,但产量极少,难以形成商品。
桑黄的生长习性桑黄古人称之为“树舌”,通常寄生于桑树、松树、杨树、桦、栎等树身腐朽之处。
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
虽然寄生在树木上的真菌均可被称为树舌,但只有寄生于桑树上的树舌才是正宗的桑黄,而其它则只能作为桑黄的替代品,且药效与桑黄有所不同。
桑黄菌种植
桑黄菌是一种可以用于菌草种植的食用菌类。
以下是桑黄菌种植的一般步骤:
1. 菌种准备:选择健康的桑黄菌子实体,将其放入无菌环境中进行培养。
2. 培养基准备:制备培养基,一般可以使用玉米粉、蛋白粉等作为基础材料,添加适量的水和其他营养成分,进行均匀混合。
3. 菌袋灭菌:将培养基装入菌袋中,进行高温高压的灭菌处理,杀死菌袋内的其他微生物。
4. 接种培养:待菌袋冷却后,将培养好的桑黄菌子实体植入菌袋中,并进行适当的通气调控。
5. 培养条件控制:将接种好的菌袋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定期进行通风、喷水等管理措施,使菌丝生长壮苗。
6. 菌丝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菌丝会充满整个菌袋,形成均匀的菌丝体。
7. 结实体形成:待菌丝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适当调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促使菌丝形成菌盖和菌柄。
8. 成熟收获:在菌体完全成熟后,进行收获,注意避免菌体遭受污染和破坏。
9. 储存和销售:桑黄菌可以进行干燥、冷冻等方式储存,并出售给消费者。
需要注意的是,桑黄菌种植需要控制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通风等,以及对菌袋等设备进行无菌处理,以确保菌体的健康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摘要桑黄是产多糖的药用真菌。
本文以来自长白山的桑黄菌作为出发菌种,采用PDA培养基进行菌种活化,先测出桑黄的生长曲线和桑黄胞内、外多糖的积累曲线,然后用单因素实验法分别对桑黄液体培养基的初始pH值、碳源以及氮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优化的碳源为玉米粉,氮源为黄豆饼粉,初始pH为5.5~6.5。
优化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为:玉米粉3%、黄豆饼粉1%、KH2PO40.3%、MgSO40.15%、维生素B120μg/100mL、维生素B230μg/100mL、pH在5.5~6.5之间。
经过验证实验,在温度为30℃、转速为130r/min的条件下培养桑黄,发酵7天后,优化培养基中发酵产生的桑黄菌丝体干重为7.089g/L,比PDA培养基中桑黄菌丝体产量提高了80.93%。
关键词:桑黄液体培养菌丝体多糖AbstractPhellinus litenus is a medicinal fungus producing 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In this article Phellinus litenus we used is from The Chang Bai Mountain. First,the Phellinus litenus was inoculumed on the PDA culture medium in order to active the fungus. Second,basing on the dates,the mycelia growth curve and production of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of Phellinus litenus was educed .Then ,by the method of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method to carry on a research about initial pH value、carbon source and nitrogen source .As a result ,the best carbon source of the media is corn flour,the most excellent nitrogen source is soybean powder and the fittest pH is ranged from 5.5 to 6.5.The optimized media is corn flour 3%,soybean powders1%,KH2PO4 0.3%,MgSO4 0.15%,vitamin B1 20μg/100mL and vitamin B2 30μg/100mL,besides,pH is 5.5 to 6.5. Under the condition of 30 ℃,130 r/min ,after 7 days,7.089g mycelia (dry wt) per L submerged culture of Phellinus linteus was obtained. That is ,the mycelium production by P.linteus has enhanced by 80.93%.Key words: Phellinus litenus liquid fermentative culture mycelia polysaccharid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前言 (1)1.2简介桑黄 (2)1.2.1桑黄的名称及分类 (2)1.2.2桑黄的分布 (2)1.3桑黄的研究进展 (2)1.3.1桑黄药用功能的研究进展 (2)1.3.2桑黄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4)1.3.3桑黄的人工培养 (5)第2章实验部分 (8)2.1桑黄菌丝液体培养工艺优化 (8)2.1.1桑黄培养条件的确定 (8)2.1.2测定方法 (10)2.1.3试验材料 (10)(1)菌种 (10)(2)原料与药品 (10)(3)实验仪器 (11)2.1.4试验过程 (12)(1)活化菌种 (12)(2)固体扩大培养实验 (13)(3)液体种子摇瓶培养 (13)(4)桑黄菌丝体生长曲线和多糖积累曲线实验 (13)(5)液体培养基初始pH的筛选影响实验 (15)(6)桑黄培养基碳源筛选实验 (15)(7)桑黄培养基氮源筛选实验 (16)(8)优化培养基验证实验 (16)2.2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17)2.2.1乙醇浓度对多糖收率的影响 (17)2.2.2胞内多糖提取实验优化 (17)2.2.3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多糖收率的影响 (18)第3章试验数据及分析 (19)3.1桑黄菌丝液体培养工艺数据及分析 (19)3.1.1桑黄生长曲线与桑黄多糖积累曲线的绘制 (19)3.1.2培养基初始pH值的筛选 (21)3.1.3培养基碳源的筛选 (22)3.1.4培养基氮源的筛选 (23)3.1.5验证培养基实验数据 (24)3.2多糖提取工艺数据及分析 (24)3.2.1乙醇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24)3.2.2桑黄胞内多糖提取实验 (25)3.2.3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多糖收率的影响 (26)3.3桑黄菌丝生长形态 (27)结论 (28)4.1桑黄菌丝液体培养工艺优化 (28)4.2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28)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精心整理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摘要:桑黄是着名的药用真菌,在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调节免疫等方面有显着功效。
目前世界范围内桑黄类群共包括12个种,其中中国分布7个种。
本文综述了桑黄物种多样性、形态特征、地理分布、药用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人工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桑黄;物种多样性;药用真菌。
桑黄是着名的药用真菌,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别称桑臣、桑耳、桑黄菇,是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桑黄属Sanghuangporus的一类真菌的统称。
,益力”,识,行了概述1进入,并将该墨西哥;。
然而,Sell12个种。
22.1深褐色至灰黑色,新鲜时木栓质,后期硬木质;被绒毛或光滑无毛,成熟时常有径向的开裂;孔口表面黄色、黄褐色至深棕色,菌肉同质或异质;菌丝系统二体系,生殖菌丝简单分隔,无锁状联合;子实层中通常有锥形刚毛存在,部分种类存在结晶。
担孢子椭圆形至近球形,淡黄色至深黄色,稍厚壁,光滑,成熟的担孢子在Melzer试剂中无变色反应,在棉蓝试剂中无嗜蓝或者有弱嗜蓝反应。
2.2地理分布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桑黄类群有12个种,主要生长在温带、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被子植物的活立木或倒树干上,部分种类的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和宿主植物专一性。
因此,孔口、担孢子、地理分布及寄主植物常作为该属真菌的分类依据。
3主要的化学成分桑黄虽然早已被人们熟知,但是,桑黄所对应的拉丁学名与所包括的种类多样性一直存在着争议与变化。
近些年,对“桑黄”药理学研究涉及的物种包括:P.linteus、P.baumii、P.ignarius等。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P.linteus只分布在热带美洲,该种并不分布于东亚地区;P.ignarius尽管与桑黄属真菌比较接近,但其担孢子存在明显差异,桑黄属担孢子为淡黄色至黄褐色,P.ignarius担孢子无色。
桑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优化的研究
储锡霞;崔月花;王勇富
【期刊名称】《食用菌》
【年(卷),期】2010(032)004
【摘要】研究培养基的成分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糖、葡萄糖、麦芽糖、玉米粉、豆饼粉、酵母膏、麸皮和蛋白胨有利于桑黄的生长.桑黄适宜生长的葡萄糖浓度15~30g/L,蛋白胨浓度15~25G/L.进一步的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桑黄深层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组成(g/L)为:葡萄糖10,玉米粉20,麸皮10,豆饼粉5,此培养条件下桑黄摇瓶发酵菌体生物量为(21.66±0.5)g/L.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储锡霞;崔月花;王勇富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药用真菌桑黄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优化筛选研究 [J], 傅海庆;周阳;傅华英
2.冬虫夏草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工艺研究 [J], 尚才人;白兰芳;王金主;郑军科
3.桑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J], 唐思煜;赵优萍;吴迪;蔡成岗;毛建卫
4.药用真菌桑黄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的优化 [J], 赵子高;杨焱;刘艳芳;张劲松;潘迎捷
5.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的初步研究 [J], 李翠翠;尉玉晓;郭立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桑黄菌的种植方法栽培技术
桑黄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其营养价值极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被誉为“菌中之王”。
桑黄菌的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对于保证其品质和产量至关重要。
选择适宜的种植环境是桑黄菌种植的关键。
桑黄菌喜欢温暖、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80%左右。
因此,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选择适宜的种植材料也是桑黄菌种植的关键。
桑黄菌的种植材料主要有木屑、麦秸、玉米秸、稻草等,其中以木屑为最佳。
在选择种植材料时,应选择干燥、无霉变、无污染的材料,并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种植材料的质量。
接下来,进行菌种接种。
桑黄菌的菌种可以通过自然采摘或购买专业菌种进行培养。
在进行菌种接种时,应注意保持接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避免杂菌的污染。
进行菌床的管理。
在菌床管理中,应注意保持菌床的湿度和通风,避免过度干燥或过度潮湿。
同时,应定期进行菌床的翻动和消毒,以保证菌床的质量和产量。
桑黄菌的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对于保证其品质和产量至关重要。
只
有在选择适宜的种植环境和种植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菌种接种和菌床管理,才能获得高品质、高产量的桑黄菌。
桑黄是一种草本植物,需要一定的种植条件来确保其生长和发育。
以下是桑黄的种植条件:
1.气候条件:桑黄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
同时,它也能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但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种植效果更好。
2.土壤条件:桑黄喜欢肥沃的疏松土壤,土质过于粘重或过于砂质的土壤都不适宜种植。
土壤的PH值应在6.0-7.5之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3.水分条件:桑黄对水分要求较高,一般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水logging。
需要注意,种植桑黄的地区应当具有充足的降水量或有灌溉水源。
4.肥料条件:桑黄在生长期需要大量的养分,特别是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应当在种植前适量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也可以适量使用化肥来提供养分。
5.病虫害防治:桑黄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病虫害有叶枯病、白粉病、蚜虫、螨虫等。
总之,种植桑黄需要注意保证气候、土壤、水分、肥料等条件的适宜性,同时注意病虫害的防治,以确保桑黄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野生桑黄菌种分离与培养特性研究初报以新鲜野生桑黄子实体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株。
该菌株的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桑黄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为6.5,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最适栽培培养基是鲜桑树枝木段培养基。
桑黄;菌种分离;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Q949.32;S567.301A桑黄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 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yace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是火木层孔菌(P. igniarius),鲍氏针层孔菌(P. baumii)和裂蹄针层孔菌(P. linteus)的俗称(商品名),生长于杨、桑、柳、白桦、榉和桃等阔叶树的枯立木、立木及树干上[1]。
桑黄初期像一块黄土,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样子像树桩上伸出的舌头[2]。
子实体多年生,侧生无柄,硬木质、蹄形、扁半球形或不规则形,盖面浅肝褐色至灰褐色或黑色,初时有细绒毛,老后常有明显的纵横龟裂,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有黄色翻边,菌肉蛋黄色或浅咖啡色,木质,菌管多层,层次不明显[3]。
桑黄因其寄生树种不同,其形状、颜色及含有的成分亦不同。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桑黄有桑树桑黄、松树桑黄、杨树桑黄和白桦桑黄等,其中桑树桑黄为极品,价格最高。
桑黄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3-5],有“森林黄金”之美称。
《中药大辞典》记载,子实体入药,可治血崩、血淋、带下和闭经等妇科疾病[6],其抗菌、抗癌、抗纤维化和抗氧化等效果也很显著,因而成为国际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由于桑黄价格昂贵及供不应求,必然导致人们对桑黄菌的无序采集,加上桑黄菌本身生理生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外部条件的制约,自然界中形成的桑黄子实体非常稀少,使得天然桑黄资源匮乏,面临枯竭。
由于桑黄的生长周期相当长,要长成适合药用的大小,需要20~30年的时间,所以对其进行人工栽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