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无衣》 优秀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43
诗经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1. 《诗经·无衣》那可是经典之作啊!原文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译文呢,就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赏析一下哈,这短短几句,把战士们之间那种同仇敌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啊!就好比大家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奋斗,相互支持,多热血啊!你说是不是?2. 来看看《诗经·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翻译过来就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和戟,与你一同奋起!”哎呀呀,这里面的情谊,就好像好朋友之间,一方有难,另一方立刻挺身而出,携手共进呀!你难道不觉得很感人吗?3.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这就是《诗经·无衣》的又一部分原文啦。
译文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铠甲兵,与你并肩向前行!”哇塞,这真的像极了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兄弟们,那种不离不弃的感觉,太震撼了吧!这要是放在现在,不就是好伙伴一起勇往直前嘛!4. 想想《诗经·无衣》原文里的“与子同袍”,多形象啊!就跟现在大家说的“咱们是一伙的”一样嘛!译文说“与你同穿那长袍”,这不就是表明大家紧密相连嘛。
赏析一下,这真的是把战友之间的那种情谊刻画得入木三分呀!是不是很厉害?5. 《诗经·无衣》中“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原文读起来就很有气势呢!翻译过来是“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这感觉就像是要去大干一场,充满了斗志呀!这就好像我们准备去挑战一个很难的任务,信心满满呢!6. “与子同仇”,《诗经·无衣》里这一句太有感染力啦!意思是“杀敌与你同目标”,这不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敌嘛。
《无衣》原文及赏析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袍:长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披风。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王于兴师:君王要起兵。
于,语助词。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头平,矛头尖锐。
泽:内衣。
戟(jǐ几):具有月牙形锋刃的长兵器。
偕(xié斜)作:一起准备。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盔甲和兵器。
偕行:一起出发。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表现了战士们团结勇敢的无畏精神。
“岂曰无衣”,反问的句式,似乎是在责问,但更多的则是安慰。
同袍、同泽、同赏,表现出战友们之间的友爱互助。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几个简单的动作,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战士们摩拳擦掌、挥刀舞枪的热烈画面。
同仇、偕作、偕行,从鼓舞士气到共同准备,再到奔赴战场,层层递进。
在《诗经》中,很多诗歌都采取像《无衣》这样叠沓的结构。
这是因为,在远古时代,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为了应和乐舞回旋往复的音节,歌词便多采用相似结构的章节,同时,也是为了多人互相唱和,正好每人各唱一章。
此外,《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有衬字,比如《芣苢》中的“薄言”、《无衣》中的“于”。
一般来说,衬字并没有意义,只是为了与曼长的乐调合拍才特意加上的。
还有章句的整齐,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格律”,如《诗经》多采用四言句。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应舞合乐以及便于群唱而发展起来的。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国风·唐风·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咱们一起来瞅瞅这首诗的原文,还有好好琢磨琢磨它的翻译和赏析哈。
原文是这样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先来说说翻译哈。
有人就问啦,“岂曰无衣?”啥意思?其实就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同穿那长袍”。
“王于兴师”呢,就是“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我戈矛”,就是“修整我的戈与矛”。
“与子同仇”,那就是“和你一同把仇报”。
下面这句“与子同泽”,意思是“和你同穿那内衣”。
“修我矛戟”就是“修整我的矛和戟”。
“与子偕作”,就是“和你一起上战场”。
再看“与子同裳”,就是“和你同穿那战裙”。
“修我甲兵”,就是“修整我的铠甲和兵器”。
“与子偕行”,就是“和你并肩共前行”。
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赏析这首诗。
这首《无衣》啊,那可是充满了激昂的斗志和深厚的战友之情。
你想啊,在古代,要打仗了,大家一起准备武器,同仇敌忾,那种团结一心的劲儿,多让人感动!它的语言特别质朴,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修饰,可就是这种直白,让人能一下子感受到战士们的决心和勇气。
“岂曰无衣”这开头,就像是战士们之间互相鼓励的呼喊,简单几个字,却充满了力量。
而且这首诗还特别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每一段的句式都差不多,不断重复,就像战士们出征前喊的口号,一遍又一遍,让人心潮澎湃。
我想起之前有一次看古装电视剧,里面就有一群战士出征前唱着类似《无衣》这样的歌,那场面,真的是让人热血沸腾。
他们眼神坚定,步伐整齐,嘴里喊着这些充满力量的词句,仿佛面前的敌人都不算啥,他们一定能胜利归来。
总的来说,《无衣》这首诗虽然简短,但蕴含的情感和力量却无比强大。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勇和团结,也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不管面对啥困难,咱们都要有这种“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精神,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诗经唐风无衣的原文及译文《无衣》,《诗经·唐风》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
全诗二章,每章三句。
旧说以为系赞美晋武公请求命服的事,但诗意不显,未可据信。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诗经唐风无衣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原文】岂曰无衣?七兮①。
不如子之衣②,安且吉兮③?岂曰无衣?六兮④。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⑤?【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
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玉:暖热。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
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呀!咱先一起来瞅瞅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来,咱们一句句看看这诗到底说的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可不是在说“哎呀,咱没衣服穿”,而是一种激昂的呼喊,意思是“谁说咱们没衣服穿?我愿意和你同穿那战袍!”想象一下,在古代的战场上,士兵们紧紧相依,这种同袍之情是多么深厚。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大王要起兵打仗啦,咱们赶紧把那戈矛修整好,因为咱们有着共同的仇敌!这股子热血劲儿,仿佛能看到战士们磨刀霍霍向敌人的场景。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这里的“泽”可不是沼泽的意思,而是内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修整好矛戟,一起行动起来!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感简直爆棚。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同穿战裙,修整甲兵,携手前行。
那种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决心,真让人热血沸腾。
说起这首诗,我想起之前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件古代的战甲。
那战甲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战士们穿着它冲锋陷阵的英勇。
讲解员说,在古代战争中,战友之间的相互依靠和信任就像《无衣》里描述的那样坚定。
一件战甲,可能是几个人共同守护的防线,他们彼此支持,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战斗。
再来说说这诗的翻译。
有人把它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和你共同对付仇敌。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我们的矛与戟,和你一起行动。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和你一同前行。
这样的翻译,让我们更能清晰地理解诗中的意思,但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儿韵味。
其实呀,翻译诗词是个挺难的事儿,要把那种气势和情感原原本本地传达出来可不容易。
诗经《无衣》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无衣》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岂曰无衣?谁说没有衣裳?与子同袍。
诗经《无衣》原文|译文|赏析《国风·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全文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反映了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无衣》原文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及注释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⑴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⑶同仇:共同对敌。
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战裙。
⑺甲兵:铠甲与兵器。
⑻行:往。
赏析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
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诗经》第一百三十三篇《无衣》【篇目】[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古风泊客一席谈】无衣[诗经·国风·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作品介绍]《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秦国民歌。
作为《诗经》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
此诗赞颂了即将参加作战的将士,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秦哀公赋此诗,表示同意申包胥的请求,决定出兵抗吴救楚。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
[注释]⑴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指指秦君。
⑶同仇:共同对敌。
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战裙。
⑺甲兵:铠甲与兵器。
⑻行:往。
[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赏析壹壹/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抗吴救楚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
《无衣》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1、《无衣》原文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赏析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111 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铠甲与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行!112 赏析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是一首表现战友之间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战歌。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反复咏唱,逐层递进,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诗的开篇即以“岂曰无衣”的反问,强调战友之间的亲密无间和同甘共苦。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不仅体现了物质上的共享,更展现了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和依靠。
“王于兴师”表明了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激发了战士们的战斗意志。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则表现出战士们积极备战、准备战斗的决心和行动。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将战士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共同的目标,愿意携手并肩,奋勇杀敌。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有力,充分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团结一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 作者背景《无衣》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秦风多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和慷慨激昂的情感。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原文鉴赏《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作为《》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
此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及注释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①袍:长袍,即今之斗。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鉴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
”《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
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同仇敌忾的战歌——《诗经·秦风·无衣》析论《诗经·秦风·无衣》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古代诗歌作品,它表达了同仇敌忾的精神,歌颂了中国古代英雄留发之决胜千里的壮丽景象。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析论,探讨其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
首先,从艺术形式上来看,《诗经·秦风·无衣》采用叙事性歌谣的形式,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诗句来刻画形象,表达情感。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凛以乱其心”和“心之忧矣”这两组平行对仗的词语,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同时,诗中采取旁征博引的手法,通过引用古人的典故,使作品更具文化底蕴。
其次,从思想内涵上来看,《诗经·秦风·无衣》体现了同仇敌忾的精神。
诗中描述了主人公为了国家大义而舍弃个人利益,一心追求胜利的决心和勇气。
他以自己的无畏和牺牲激励着战友,凝聚起同仇敌忾的力量。
这种精神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同时,《诗经·秦风·无衣》也是一首歌颂古代英雄留发之歌。
诗中以“凛凛其明而伐我好德”来形容主人公将自己的发辫挂在凶器上,展现出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精神。
这种牺牲精神和勇气,代表了中国古代英雄留发之决胜千里的壮丽景象,赞美了主人公的忠诚和英雄气概。
此外,《诗经·秦风·无衣》还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个体命运的无奈。
诗中提到“无树无麻”,表达了草莽英雄面对统治阶级枷锁无从追求个人自由的无奈。
虽然主人公以自己的勇气和牺牲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之歌,但他仍然无法改变个体在社会中的命运,可以说这是一首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叹息之歌。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诗经·秦风·无衣》在古代诗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简练而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的精神特点和英勇行为,展现了同仇敌忾的精神和中国古代英雄留发之歌的壮丽景象。
同时,诗中也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个体命运的无奈。
《诗经·秦风·无衣》赏析诗中的主人公是谁?无从知道。
我只知道这首诗描写了一场侵略战争,在秦国的将士中,由于气候恶劣,衣服不足以御寒,才“无衣”,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棉衣”不足。
可见当时物质条件极差,能得温饱都很困难。
后来,这首诗成为士兵出征前的必唱歌曲,不但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人的眷恋,而且抒发了他们的雄心壮志。
《诗经》产生于公元前十世纪到前八世纪的周王朝,它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周王朝和统治阶级的功德,因此也称“周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共160多篇。
诗的大意是说:远征将士们如果在与侵略者的战争中得胜,凯旋归来,那么,回乡之日便会有许多车子载着锦旗和美酒,大家要欢天喜地。
虽然国境之外的异族人已被打败,边防却仍要坚固。
因为决不能让这些远离家乡的人再遭受敌人的蹂躏。
秦国为什么要出兵伐周呢?原因是:周平王无道,统治者只顾享乐,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疏远贤臣,导致诸侯的势力增强,进而严重威胁到秦国的统治。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都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倾诉自己的不得已和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之情。
这样不仅使诗歌曲调回环往复,极具音乐性,而且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
第一章先扬后抑,感情悲愤激越;第二章先抑后扬,感情激昂悲壮;第三章则前后呼应,感情充沛,音节铿锵,十分动听。
首章言征戍之士赴国难而思亲不得归,实际上是替戍守边疆的将士诉说衷肠。
二章是说未能及时衣锦还乡,正因为边境尚未安定,故乡的父母仍盼望着自己的儿女们早日衣锦荣归。
末章所说家人并非实指,乃泛指一般思念儿女的父母长辈,隐含戍卒归来的喜悦之情,也与首章照应。
此诗为民间“相和歌”的遗响,字字血泪,声声呼号,读之令人动容。
尤其是最后两句:“无衣!无食!无以为家!”更是撼人心魄,催人泪下。
这里既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对远征将士家属的同情。
它饱含深情,发人深思。
“无以为家”的悲伤语调,将征夫的命运和家庭的惨状紧紧联系起来,使人读后无不心酸落泪。
诗经无衣赏析
1. 《诗经无衣》啊,那可真是一首超棒的诗!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朋友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一样让人感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不就是说咱别害怕没衣服穿,咱一起穿同一件袍子嘛!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呀!
2. 你们知道吗,《诗经无衣》里的那种同仇敌忾的气势,真的太震撼啦!好比大家一起为了一个目标齐心协力,“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多有激情呀!
3. 哎呀呀,《诗经无衣》真的很有意思呢!它就像是一个号召令,让大家团结起来。
“与子偕作”,这不就是一起行动起来嘛,多带劲!
4. 讲真的,《诗经无衣》那种情感,就像在战场上大家互相鼓励,绝不退缩。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哇,这就是共患难呀!
5. 哇塞,《诗经无衣》简直是把那种战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啊!就如同我们一起奋斗时彼此支持,“与子偕行”,一起向前冲呀!
6. 你们想想看,《诗经无衣》里的句子多有力量呀!“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不就是做好准备一起上嘛,多坚决!
7. 说实在的,《诗经无衣》真的太让人热血沸腾啦!好比一场激烈的比赛,大家都全力以赴。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情谊多深呐!
8. 嘿,《诗经无衣》的魅力可太大啦!就像在困难面前大家紧紧相拥,“与子同仇”,共同对抗呀!
9. 真的呀,《诗经无衣》那股子气势真不是盖的!如同我们为了梦想一起拼搏,“与子偕老”,多有决心!
10. 《诗经无衣》绝对值得好好欣赏呀!它就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心中的勇气和团结。
“岂曰无衣?与子同咏”,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诵它吧!
我觉得《诗经无衣》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团结协作、同仇敌忾的精神,它的情感真挚热烈,让人能深刻感受到那种力量和温暖,真的是一首非常经典且有魅力的诗!。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参考!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译文及注释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
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