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建模中数据预处理方法详细介绍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67
数据分析一定少不了数据预处理,预处理的好坏决定了后续的模型效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预处理有哪些方法呢?记录实战过程中在数据预处理环节用到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常用方法•N umpy部分•P andas部分•S klearn 部分•处理文本数据一、常用方法1、生成随机数序列randIndex = random.sample(range(trainSize, len(trainData_copy)), 5*tra inSize)2、计算某个值出现的次数titleSet = set(titleData)for i in titleSet:count = titleData.count(i)用文本出现的次数替换非空的地方。
词袋模型 Word CounttitleData = allData['title']titleSet = set(list(titleData))title_counts = titleData.value_counts()for i in titleSet:if isNaN(i):continuecount = title_counts[i]titleData.replace(i, count, axis=0, inplace=True)title = pd.DataFrame(titleData)allData['title'] = title3、判断值是否为NaNdef isNaN(num):return num != num4、 Matplotlib在jupyter中显示图像%matplotlib inline5、处理日期birth = trainData['birth_date']birthDate = pd.to_datetime(birth)end = pd.datetime(2020, 3, 5)# 计算天数birthDay = end - birthDatebirthDay.astype('timedelta64[D]')# timedelta64 转到 int64 trainData['birth_date'] = birthDay.dt.days6、计算多列数的平均值等trainData['operate_able'] = trainData.iloc[ : , 20:53].mean(axis=1) trainData['local_able'] = trainData.iloc[ : , 53:64].mean(axis=1)7、数据分列(对列进行one-hot)train_test = pd.get_dummies(train_test,columns=["Embarked"])train_test = pd.get_dummies(train_test,columns = ['SibSp','Parch','Sib Sp_Parch'])8、正则提取指定内容df['Name].str.extract()是提取函数,配合正则一起使用train_test['Name1'] = train_test['Name'].str.extract('.+,(.+)').str.ex tract( '^(.+?)\.').str.strip()9、根据数据是否缺失进行处理train_test.loc[train_test["Age"].isnull() ,"age_nan"] = 1train_test.loc[train_test["Age"].notnull() ,"age_nan"] = 010、按区间分割-数据离散化返回x所属区间的索引值,半开区间#将年龄划分五个阶段10以下,10-18,18-30,30-50,50以上train_test['Age'] = pd.cut(train_test['Age'], bins=[0,10,18,30,50,100] ,labels=[1,2,3,4,5])1、where索引列表delLocal = np.array(np.where(np.array(trainData['acc_now_delinq']) == 1))2、permutation(x) 随机生成一个排列或返回一个range如果x是一个多维数组,则只会沿着它的第一个索引进行混洗。
大数据分析中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大数据分析已经成为了企业和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大数据分析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因为大量的数据需要经过深入的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预处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数据预处理是指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整理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大数据分析中的数据预处理方法。
数据预处理的步骤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集成。
首先是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中的错误、缺失、重复或不一致的部分进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清洗的方法包括删除重复数据、填充缺失值、纠正错误值等。
其中,填充缺失值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操作。
在大数据分析中,数据往往来自不同的来源,因此很容易出现缺失值的情况。
常见的填充缺失值的方法有用均值、中位数或众数填充,或者利用模型预测缺失值。
另外,删除重复数据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重复数据会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
接着是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是将数据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在大数据分析中,数据转换的目的是为了使数据更易于分析和理解。
常见的数据转换方法包括标准化、归一化、离散化和编码。
标准化和归一化是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使得不同变量之间具有可比性。
离散化是将连续的数值型数据转换为离散的类别型数据,以便于建立分类模型。
编码则是将非数值型的数据转换为数值型数据,以便于计算机进行处理。
最后是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以便进行分析和建模。
在大数据分析中,数据往往来自多个数据源,因此需要进行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的方法包括数据合并、数据连接和数据聚合。
数据合并是将相同结构的数据合并在一起,数据连接是将不同结构的数据按照某一列进行连接,数据聚合是将数据按某一列进行汇总。
数据集成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集,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建模。
综上所述,数据预处理是大数据分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据预处理的步骤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集成。
数据预处理方法数据预处理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它的目的是清洗、转换和准备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建模。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预处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选择合适的数据预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1. 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是数据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处理缺失值、异常值和重复值。
缺失值的处理通常有删除、插值和填充等方法。
异常值的处理可以通过离群值检测和替换、删除或平滑等方式进行。
重复值的处理主要是去除重复记录,以保证数据的唯一性。
2. 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和建模的形式。
常见的数据转换方法包括标准化、归一化、离散化和连续化等。
标准化是指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特定的范围。
归一化是将数据映射到0-1之间,以消除不同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离散化是将连续变量转换为离散变量,常用于数据挖掘和分类建模。
连续化是将离散变量转换为连续变量,以适应连续型模型的需求。
3.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将多个数据源的数据合并成一个一致的数据集。
在数据集成过程中,需要处理不一致的数据表示、数据冗余和数据冲突等问题。
常见的数据集成方法包括合并、连接、聚合和匹配等。
合并是将两个数据集按照指定的键合并成一个新的数据集。
连接是根据指定的连接条件将两个数据集连接成一个新的数据集。
聚合是对多个数据集进行汇总统计,以生成新的汇总数据。
匹配是通过相似性匹配的方法将两个数据集进行关联。
4. 数据降维。
数据降维是将高维数据转换为低维数据,以减少数据的复杂度和提高计算效率。
常见的数据降维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特征选择等。
主成分分析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一组不相关的主成分,以保留数据的主要信息。
线性判别分析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以最大化类间距离和最小化类内距离。
特征选择是通过选择最相关的特征子集来减少数据的维度,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测性能。
数据预处理操作方法数据预处理是指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集成、规范化等一系列操作的过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操作方法:1. 数据清洗:包括处理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重复值、处理不一致的数据等。
常用的方法有删除缺失值/异常值/重复值、填补缺失值、使用插值方法估计缺失值、使用平均值、中位数或众数填补缺失值等。
2. 数据转换:包括对数据进行特征选择、特征提取、特征变换等操作。
常用的方法包括标准化、归一化、对数变换、指数变换、分箱等。
3. 数据集成:将多个数据源的数据集成到一个统一的数据源中。
常用的方法有拼接、合并、连接等。
4. 数据规范化: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使得数据具有相同的尺度。
常用的方法有min-max规范化、z-score规范化、小数定标规范化等。
5. 数据降维:对高维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减少特征的数量,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用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等。
6. 数据平滑: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去除噪音和波动。
常用的方法有滑动平均、指数平滑等。
7. 数据离散化:将连续型数据转化为离散型数据。
常用的方法有等宽离散化、等频离散化、基于聚类的离散化等。
8. 特征构建:根据业务需求和领域知识,构建新的特征变量。
常用的方法有特征组合、特征交叉等。
9. 数据采样:对数据进行采样,以满足样本不平衡或训练集大小限制等需求。
常用的方法有过采样、欠采样、SMOTE等。
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集和分析任务选择合适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同时还需要进行验证和评估,以确保数据预处理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数据预处理常用方法数据预处理是数据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包括了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和数据规约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脏乱差的数据,这时候就需要进行预处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重复值处理、特征选择和特征缩放等。
一、缺失值处理1. 删除法当缺失值的数量较少时,可以使用删除法来解决。
如果一个样本中只有几个特征值缺失,则可以直接舍弃这个样本;如果一个特征中只有少量样本缺失,则可以将这些样本删除。
2. 填充法当缺失值的数量较多时,可以使用填充法来解决。
填充法包括均值填充、中位数填充和众数填充等方式。
其中均值填充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连续型变量,可以使用均值或中位数来填补缺失值;对于离散型变量,可以使用众数来填补缺失值。
二、异常值处理1. 删除法当异常值数量较少时,可以使用删除法来解决。
可以将异常值所在的样本或特征删除。
2. 替换法当异常值数量较多时,可以使用替换法来解决。
替换法包括均值替换、中位数替换和分布替换等方式。
其中均值替换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连续型变量,可以使用均值或中位数来替换异常值;对于离散型变量,可以使用分布来替换异常值。
三、重复值处理1. 删除法重复数据可能会导致模型过拟合,因此需要进行处理。
删除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可以将重复数据所在的样本或特征删除。
2. 替换法当重复数据数量较多时,可以使用替换法来解决。
替换法包括均值替换、中位数替换和分布替换等方式。
其中均值替换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连续型变量,可以使用均值或中位数来替代重复数据;对于离散型变量,可以使用分布来代替重复数据。
四、特征选择1. 过滤式特征选择过滤式特征选择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计算每个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来确定哪些特征对于目标变量的预测是最有用的。
常用的方法包括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卡方检验等。
2. 包裹式特征选择包裹式特征选择是一种更加精细的方法,它通过构建模型并评估每个特征对模型性能的影响来确定哪些特征最重要。
数据预处理是指在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集成的过程。
数据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使得数据更加适合进行后续的分析和挖掘工作。
数据预处理包括多个步骤和方法,下文将对数据预处理的概念和预处理流程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一、数据预处理概念数据预处理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集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数据质量,使得数据更适合进行后续的挖掘和分析工作。
原始数据往往存在各种问题,如缺失值、噪声、不一致性等,需要通过数据预处理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得到高质量、可靠的数据。
数据预处理是数据挖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挖掘和分析的结果。
如果原始数据存在较多的问题,直接进行挖掘和分析往往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和不稳定性。
数据预处理是数据挖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数据预处理流程方法1.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数据预处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去除原始数据中的错误、噪声和不一致性。
数据清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处理缺失值:对缺失值进行填充或者删除,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处理异常值:对超出合理范围的数值进行修正或删除,以消除数据的噪声和干扰。
(3)处理重复值:去除重复的数据,以防止数据重复统计和分析。
2. 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是数据预处理的第二步,其目的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挖掘和分析的形式。
数据转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数据平滑: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以减少数据的波动和不稳定性。
(2)数据聚集:将数据进行聚集操作,以便进行更高效的分析和挖掘。
3. 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数据预处理的第三步,其目的是将多个数据源的数据进行集成,形成一个整体的数据集。
数据集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数据合并:将多个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集。
(2)数据匹配:对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匹配,以解决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问题。
4. 数据变换数据变换是数据预处理的最后一步,其目的是将经过清洗、转换和集成的数据进行变换,使得数据更适合进行后续的挖掘和分析工作。
数据预处理介绍
数据预处理是指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的清洗、整理和转换,以便于后续工作的进行。
数据预处理的目的是减少数据分析和建模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提高数据分析和建模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数据预处理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 数据清洗:删除重复数据、填补缺失值、处理异常值等,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数据整合:将多个数据源的数据整合到一起,以便于后续的统一处理。
3. 数据变换:对数据进行变换,比如对数变换、指数变换等,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建模。
4. 数据归一化: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不同的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
5. 特征选择:从原始数据中选择有意义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建模。
6. 数据采样:从原始数据中采样一部分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
数据预处理是数据分析和建模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提高数据分析和建模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还能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 1 -。
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介绍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介绍数据预处理是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的目的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集成和规范化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使其能够适应后续的分析和建模任务。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清洗、特征选择、特征变换和数据规范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是针对原始数据中缺失值、异常值和噪声等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包括删除缺失值所在的样本或属性,使用插补方法填充缺失值,剔除异常值和噪声等。
通过数据清洗,可以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减少对后续分析结果的影响。
其次,特征选择也是数据预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特征选择的目标是从原始数据中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区分能力的特征,以减少特征维度和提高后续模型的性能。
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包括过滤法、包装法和嵌入法等。
过滤法通过计算特征与输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来选择特征;包装法则将特征选择任务看作是一个搜索问题,并使用启发式搜索方法来选择特征;嵌入法则通过训练模型的过程中自动选择特征。
特征选择可以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降低计算成本和避免过拟合等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特征变换。
特征变换是指将原始数据通过某种数学变换转换为新的特征表示的过程。
常用的特征变换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奇异值分解(SVD)和独热编码等。
主成分分析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个新的空间中,使得在新空间中的特征具有最大的方差;奇异值分解则通过将原始数据矩阵分解为三个矩阵的乘积来实现特征变换;独热编码则将原始数据中的离散特征转换为二进制编码表示。
特征变换可以提高数据的表达能力和模型的泛化能力,减少特征间的相关性和冗余性,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数据规范化。
数据规范化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特定的尺度和范围的过程,以消除不同特征之间的量纲不同所带来的问题。
常用的数据规范化方法包括最小-最大规范化、z-分数规范化和小数定标规范化等。
大数据分析师在数据预处理中的方法和技巧数据在如今的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大数据分析师则是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专家。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数据预处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大数据分析师在数据预处理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分析师更有效地处理数据。
一、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数据预处理的首要步骤。
在清洗数据时,大数据分析师需要移除无效或重复的数据,填充缺失数据,并处理异常数据。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1. 数据去重:通过对数据集中的记录进行对比,去除重复的数据。
常用的去重方法包括基于关键字段的去重和基于整行数据的去重。
2. 缺失数据处理:大数据分析师需要处理那些含有缺失值的数据。
常见的处理方法有删除带有缺失值的记录、用平均值或中位数填充缺失值,并利用插值法来预测缺失值。
3. 异常数据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可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分析师可以使用箱线图、Z-Score或3 Sigma等方法来检测和处理异常值。
二、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可分析的形式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据转换方法和技巧:1. 标准化: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将不同范围的特征转换为具有相同尺度的值,以便更好地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归一化:将数据缩放到一个特定的范围内,通常是0到1之间。
归一化可以确保不同的特征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相等。
3. 离散化:将连续变量转换为离散的类别变量,便于分析和建模。
常见的离散化方法包括等间距离散化和分位数离散化。
三、特征选择特征选择是从原始数据中选择对分析任务有用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征选择方法和技巧:1. 过滤式选择:通过计算特征的相关度、信息增益或卡方统计量等指标,选择与目标变量最相关的特征。
2. 包装式选择: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评估不同特征子集的效果,并选择具有最佳性能的特征子集。
3. 嵌入式选择:将特征选择嵌入到模型的训练过程中,通过选择具有较高权重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四、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将来自不同数据源或不同格式的数据合并到一个数据集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