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
- 格式:ppt
- 大小:481.00 KB
- 文档页数:24
书斋联金圣叹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品秋香解读一、注释1.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
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治今江苏苏州)人。
入清后因“哭庙案”被杀。
喜欢评点古书,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并评点后两种,曾在批改《水浒》时将其删为七十回本。
二、赏读1.格律真读书人天下少;平仄平平平仄仄;不如意事古今多。
仄平仄仄仄平平。
单句内246节奏点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的246节奏点平仄相反。
2. 对仗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上下联,“真读书人”和“不如意事”大偏正结构词组相对。
“天下”是偏正结构词组,“古今”是并列结构词组,对仗略有不工。
“少”和“多”,动词对动词。
3. 联意书斋联金圣叹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这联用词通俗易懂。
从全天下来看,真正的读书人少呀;而从古至今,不如意的事却很多。
4. 评赏上联是针对世事而感。
金圣叹言,真正的读书人是“读书之人,食国家之廪气,当以四维八德为仪范。
”而假读书人,金圣叹也有论述“......不料竟出衣冠禽兽,如任维初之辈,生员愧色,宗师无光......。
”他为什么这样说呢?顺治18年,大清入关已经十八载,而顺治皇帝也在这一年的二月驾崩。
在江苏吴县,新任知县任维初上任后,要完成上头交代的追回欠税的任务。
因此他很激进地强制征粮,只要交不出的老百姓,全部抓起来,直到交出粮食之后再放人。
老百姓是受欺负惯了的,没人把他们的尊严的死活当回事。
可是当地的读书人和士绅不服气,于是,以金圣叹为首的士绅们借着顺治帝驾崩,跑到孔庙里去哭庙抗议。
下联是感叹自己境况。
接着上面说,金圣叹联结当时的百余名名士,去为百姓上访,结构却被诬陷为“哭庙抗粮,鼓动谋反。
”这就是当时轰动江南的“哭庙案”。
但这位对联圣手在死前,还同世人开了最后一个玩笑。
他受刑那日,屠刀过颈,头颅落地。
咕噜噜从两耳滚出的小纸团里,写着他人生唯一一部黑色幽默的现实主义著作“好疼”。
金圣叹简介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
一说本姓张,名喟。
苏州吴县人。
享年五十四岁。
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生平金圣叹一生经历两个阶段,前半生属晚明末世,后半生则赶上清朝初建。
所以他即具有晚明士人自由放任的思想气质,同时也不乏身为遗民的困惑。
金圣叹自小就才华横溢,有吴县第一神童之誉。
少年时代即得大名,科举考试第一名,但绝意仕途,以读书著述为业,评论不少古籍。
堪称奇才。
金圣叹之死顺治十七年[1660],苏州府吴县调来新县令任维初对欠税者用重刑又高价售出公粮于百姓,激起民怨。
民众假借顺治驾崩契机,组织反贪游行,后百多名秀才於第三日往孔庙哭庙,发泄不满,后向巡抚朱国治呈揭帖告发县令。
但是朱任二人早已勾结,捕18名核心人物,反向朝廷告秀才们抗纳兵饷,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要求严惩。
处“斩立决”(顺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1661年8月7日],其中一人为金圣叹也。
主要作品金圣叹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
评点古书甚多。
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罹难。
其著作据族人金昌叙录,有“唱经堂外书”,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释》、《古传解(二十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欧阳永叔词(十二首)》;“唱经堂内书”,包括《法华百问》、《西城风俗记》、《法华三昧》、《宝镜三昧》、《圣自觉三昧》、《周易义例全钞》、《三十四卦全钞》、《南华经钞》、《通宗易论》、《语录类纂》、《圣人千案》;“唱经堂杂篇”,包括《随手通》、《唱经堂诗文全集》。
多属未竣稿,或只存片断,或全佚。
部分作品收入今传之《唱经堂才子书汇稿》中。
作品之文学批评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的评点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灼然可见。
金圣叹简介金圣叹(1608~1661),清代文学批评家。
名人瑞,字圣叹,以字行。
原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更名。
一说本姓张。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一生绝意仕进,以著述为业。
性格诙谐怪诞,狂放不羁,好饮酒,言行不同流俗。
学问渊博,议论多警世骇俗。
顺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崩,吴地官吏设幕祭灵,时金圣叹与诸生百余人为逐贪官县令哭于文庙,因而以震惊先帝、聚众倡乱罪被处斩。
他诗文均有名,而主要成就在文学批评,尤在小说戏曲的评点上。
他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合为六才子书,准备逐一评点,仅完成第五、第六两种。
他的评点提高了小说、戏曲地位,评点中颇多精警之见。
著有《沉吟楼诗集》、《唱经堂才子书汇稿》等。
金圣叹与《水浒传》《水浒传》不愧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书,因而"水浒"问世本身就是中国文坛的一大盛事。
但尽管它是奇书,却又不是名正言顺的奇书,因为中国的奇书天经地义地被认为是儒家"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再就是充满道学气,儒家气的以"载道","传道"为宗旨的诗文词赋,小说不过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乃引车卖浆之徒之所操"。
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它既然有存在的理由,也必然会去争取发展的权利。
《水浒传》亦是这样,它既然敢于问世,就敢于让世人去接受他。
从李卓吾拍案高呼"水浒"乃发愤之作,到叶昼的不同凡响的评点,再到金圣叹颇具真人气息的奇谈怪论,《水浒》这部野语村言真是越来越奇,越来越怪,怪到须由政府封杀,列为禁毁一类,且倡言"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毫无疑问,金圣叹读批《水浒》是中国文学史最具特色的评点之一,由此而招致的赞誉,诋毁也可谓铺天盖地,对于其是非功过的争论丝毫不亚于高鹗续《红楼梦》。
圣叹生平品行高洁,不慕荣利,独好读书。
其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等书,独树一帜,见解独到,流传甚广。
然而,清兵入关,明室覆灭,圣叹虽心系故国,却无力回天。
清廷统治之下,士人纷纷变节,圣叹却坚守节操,不为所动。
一日,圣叹因故赴京,途中遇一恶霸。
恶霸见圣叹英俊潇洒,心生贪念,欲强抢为妻。
圣叹不从,与之辩斗,恶霸恼羞成怒,命手下将圣叹捆绑。
圣叹大怒,欲施展武功,却因久不习武,武功已废。
恶霸见状,更加肆无忌惮,将圣叹折磨得皮开肉绽。
不久,圣叹被押解至京。
清廷官员见圣叹才子之名,欲招揽为官,圣叹不从。
官员恼羞成怒,将圣叹投入大牢。
在狱中,圣叹受尽折磨,仍不改其节。
清廷官员见圣叹坚贞不屈,心生畏惧,遂定下毒计,欲置圣叹于死地。
一日,官员命人将圣叹押至刑场。
刑场上,人声鼎沸,刀光剑影。
官员冷笑一声,对圣叹说道:“尔等文人,好生清高,今日却落得如此下场,岂非可悲?”圣叹怒目圆睁,回道:“吾乃明室遗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清廷无道,吾宁死不屈!”言罢,圣叹挺胸昂首,面无惧色。
刑场上,刽子手挥舞大刀,向圣叹砍去。
刀光一闪,圣叹头颅落地,鲜血飞溅。
一代才子,就此陨落。
时人痛惜,纷纷为之哀悼。
金圣叹遇害,成为明末清初文坛一大悲剧。
金圣叹之死,固然是清廷暴政的产物,亦是其个人节操的体现。
圣叹虽死,但其精神永存。
后世之人,每当提及金圣叹,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然而,金圣叹的悲剧,亦警示着世人,坚守节操,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愿金圣叹之精神,永存于世,激励后人。
金圣叹遇害之详情,记载于《金圣叹集》及《圣叹外传》等书中。
以下为《金圣叹集》中记载之原文:“是年冬,予赴京,道遇恶霸,欲夺予为妻。
予不从,与之辩斗,遂被其擒。
至京,为清廷所拘,受尽折磨。
时清廷欲招揽为官,予不从。
遂定毒计,欲置予于死地。
一日,予被押至刑场,刽子手挥刀砍之,遂以身殉节。
”金圣叹之遇害,实乃千古奇冤。
然而,其坚守节操,宁死不屈的精神,却成为后世之楷模。
愿金圣叹之英灵,永享后人敬仰。
金圣叹读书方法
摘要:
1.金圣叹简介
2.金圣叹的读书方法
3.金圣叹读书方法的现实意义
正文:
【金圣叹简介】
金圣叹(1608-1661),原名金昌,字圣叹,号休翁,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他一生致力于文学批评,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影响深远。
金圣叹的批评方法独具匠心,其读书方法也广受后人推崇。
【金圣叹的读书方法】
金圣叹的读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五读法”:金圣叹认为读书应该分为五遍,分别为:熟读、解读、悟读、神读、化读。
熟读是第一遍,要求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等有基本的了解;解读是第二遍,要求对文中的难解之词、隐喻、典故等进行解释;悟读是第三遍,要求对文章的意境、作者的创作意图等进行领会;神读是第四遍,要求对文章的韵味、语言艺术等进行欣赏;化读是第五遍,要求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求融会贯通。
2.“点评法”:金圣叹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对文章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抒发自己的感想,同时也会对文中的疏漏、不足之处进行指正。
这种读书方法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观。
3.“质疑法”:金圣叹认为读书应该敢于质疑,对文章中的观点、论据等进
行思考和探讨。
这种读书方法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
【金圣叹读书方法的现实意义】
金圣叹的读书方法在当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五读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其次,点评法和质疑法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我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掌握这些方法,才能在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真正旅行艺术金圣叹原文和译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金圣叹及其作品《游记》
2.金圣叹的旅行观念:追求真实体验,反对虚假浪漫
3.金圣叹的旅行文学特点:深入观察,真实记录,反对虚构
4.金圣叹的旅行文学影响:提高了旅行文学的地位,影响了后世旅行文学创作
5.结论:总结金圣叹的旅行艺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金圣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他的一部《游记》是我国古代旅行文学的瑰宝。
金圣叹的旅行观念和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圣叹的旅行观念与众不同,他追求真实的旅行体验,反对虚假的浪漫。
他认为,旅行应该是一种身心的体验,而不是为了追求虚荣心的满足。
他倡导旅行者应该以真实的自我去面对旅行中的各种情况,而不是戴着假面具去伪装自己。
这种观念在《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以真实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的旅行经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多样性。
金圣叹的旅行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他深入观察,真实记录,反对虚构。
他的《游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实地考察记录,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山水景色、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等,展示了他的博学多才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他的这种写作方式对后世的旅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旅行文学从以前的虚构和浪漫转向了真实和观察。
金圣叹的旅行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游记》提高了旅行文学的地位,影响了后世的旅行文学创作。
他的旅行观念和文学
作品成为了后世旅行文学的典范,对清代和现代的旅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金圣叹的旅行艺术以其独特的观念和写作方式,对我国旅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圣叹三十三不亦快哉1、夏七月,赫日停天,亦无风,亦无云;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来飞。
汗出遍身,纵横成渠。
置饭于前,不可得吃。
呼簟欲卧地上,则地湿如膏,苍蝇又来缘颈附鼻,驱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车轴,疾澍澎湃之声,如数百万金鼓,檐溜浩于瀑布,身汗顿收,地燥如扫,苍蝇尽去,饭便得吃。
不亦快哉!2、十年别友,抵暮忽至。
开门一揖毕,不及问其船来陆来,并不及命其坐床坐榻,便自疾趋入内,卑辞叩内子:“君岂有斗酒如东坡妇乎?”内子欣然拔金簪相付。
计之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3、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堂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
不亦快哉!4、春夜与诸豪士快饮,至半醉,住本难住,进则难进。
旁一解意童子,忽送大纸炮可十余枚,便自起身出席,取火放之。
硫磺之香,自鼻入脑,通身怡然,不亦快哉!5、街行见两措大执争一理,既皆目裂颈赤,如不戴天,而又高拱手,低曲腰,满口仍用者也之乎等字。
其语刺刺,势将连年不休。
忽有壮夫掉臂行来,振威从中一喝而解。
不亦快哉!6、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
不亦快哉!7、饭后无事,入市闲行,见有小物,戏复买之,买亦已成矣,所差者至甚少,而市儿苦争,必不相饶。
便掏袖下一件,其轻重与前值相上下者,掷而与之。
市儿忽改笑容,拱手连称不敢。
不亦快哉!8、饭后无事,翻倒敝箧,则见新旧逋欠文契不下数十百通,其人或存或亡,总之无还之理。
背人取火拉杂烧净,仰看高天,萧然无云。
不亦快哉!9、夏月科头亦足,自持凉伞遮日,看壮夫唱吴歌,踏桔槔,水一时涌而上,譬如翻银滚雪。
不亦快哉!10、朝眠初觉,似闻家人叹息之声,言某人夜来已死,急呼而讯之,正是一城中第一绝有心计人。
不亦快哉!11、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
不亦快哉!12、重阴匝月,如醉如病。
朝眠不起,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13、急引手搴帷,推窗视之,日光晶荧,林木如洗。
不亦快哉!14、夜来似闻某人素心,明日试往看之。
入其门,窥直闺,见所谓某人,方锯案面南看一文书,顾客入来,默然一揖,便拉袖命坐曰:“君既来,可亦试看此书。
金圣叹——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介绍本名:金圣叹别称:张喟、金人瑞字号:字若采号鲲鹏散士,又号泐庵法师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苏州吴县出生时间:1608年4月17日去世时间:1661年8月7日主要作品:《沉吟楼诗选》、《唱经堂才子书汇稿》主要成就:点评《水浒传》《西厢记》,提出“六才子书”之说。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
一说原姓张。
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
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
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物生平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三月初三,金圣叹生于苏州,童年贫困孤独,九岁入读私塾,刻苦勤奋,思想独立,喜爱阅读,尤其沉迷于《水浒传》,成年后考取秀才,耗费无度,以致常处贫困。
金圣叹笃信神佛,喜读佛经和结交僧人,擅长扶乩降灵,自称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的转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师,士大夫尊称为“泐公”或“泐师”,二十岁起开始在吴县扶乩,自称收纳三十多个已逝女子为冥间弟子,崇祯朝中期最为活跃,曾到叶绍袁、钱谦益、姚希孟、戴汝义等士大夫家中扶乩,写出优美感人的篇章,往往说中事主的心思,受叶绍袁等人的崇信;钱谦益直言金圣叹好像受某种神灵支配。
其后他绝意仕宦,埋首书本,约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评点小说《水浒传》,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刊行评点王实甫《西厢记》,此外编辑唐诗选集《唐才子书》8卷,编写八股文应试范本《制义才子书》,并注释杜甫诗集。
他亦开堂招生讲学,旁征博引,炫耀才学,颇受当地士庶赞赏。
他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