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7
从《金批水浒》看金圣叹的小说叙事理论的开题报告《金批水浒》是明代著名文学家金圣叹在明末清初对《水浒传》进行的批评和评述,也是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在该书中,金圣叹提出了诸多小说叙事理论,对中国小说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金批水浒》的背景、金圣叹的小说叙事理论以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三个方面展开,探讨金圣叹的小说叙事理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一、《金批水浒》的背景《金批水浒》是金圣叹在明崇祯七年(1634年)以后撰写的,当时他年已七十余岁。
《金批水浒》原本是《水浒传》的批注,但金圣叹在批节中穿插了大量对小说叙事的分析和批评,因此逐渐演化成小说批评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小说创作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因而引起了不少文学家和批评家的关注。
金圣叹就是这个时代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文学批评对明末清初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提出的小说叙事理论和批评方法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金圣叹的小说叙事理论在《金批水浒》中,金圣叹提出了诸多小说叙事理论,包括“诗史小说之别”、“小说情节之谓”、“小说皆用意而成”、“线索之分”、“人物之分”、“人物行事之分”等等。
这些理论在当时是有创新性的,对中国小说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小说情节之谓对于小说情节,金圣叹认为要“有情有理,有是非之分,有虚实之际”,即写实与虚构要结合,情节要有逻辑性和合理性,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等各方面的规定。
同时,小说情节能够引导读者思考,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感悟。
2.小说皆用意而成金圣叹认为小说必须要有一定的用意,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社会思想文化的表现。
小说的写作必须要明确目的和意向,不能随意妄为。
同时,小说的用意应该隐喻、蕴含在情节、人物性格和行为里,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呈现。
3.人物行事之分金圣叹认为人物的行事应该符合其性格和境遇,同时要符合社会伦理,不得有任意性和不合理性。
他还强调了人物在行事时的态度和行动,如要注意人物的精神境界和情感表现,使之更加生动和立体。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文论专题》形考任务3-4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3结合《水浒传》,理解金圣叹的小说“因文生事”说。
答:金圣叹关于小说理论的“因文生事”观点: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
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
先说“事”。
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和编织故事情节。
比如《大宋宣和遗事》中得三十六人是实有,而七十回《水浒传》中的许多人和事则是作者“凭空造谎”杜撰出来的。
由于这种“凭空造谎”的虚构源自历史史实,是作家对历史史实与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和加工,所以那些梁山好汉们“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读第五才子书法》)。
这是第一层意思:事为虚构;再说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
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务的。
形考任务4《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2本能在弗洛伊德既然是人的肉体和精神之一切活动的本体性存在,那么毫无疑问,它必然也是文艺创作活动的最后根源和本质所在。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3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同时这种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4王国维“境界”的构成因素一是“情”(意),二是“景”(物),二者之间虽“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因为“境界”的本质即在于情景交融。
论文题目: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启示姓名:陈芬芬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学号:12021404004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启示内容摘要:金圣叹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批《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登峰造极之作,在继承与发扬前人的小说理论的基础上,较为具体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金圣叹根据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探讨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的叙述等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金圣叹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方面的小说理论出发,把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与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方法联系在一起,来谈谈他这些丰富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金圣叹;小说理论;小说教学;中学语文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小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相当分量的小说篇目,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经典小说的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社会、历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还能获得巨大的教育意义。
那么,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应该具备一定的方法,如何在教学中既使学生对小说内容兴趣浓厚,又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这是十分重要的。
无疑,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叙事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我们更好的开展小说教学提供了方法,这对于学生提高小说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常说一篇理想的小说,关键是看它如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小说创作的命脉。
“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
”其实,一篇小说就是在讲一个故事,而一个故事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物。
金圣叹很重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他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与作家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分析来阐述自己的人物性格美学理论。
而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所要学习的小说篇,都是经过重重筛选出来的经典小说或者段落,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每一篇都体现在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这也是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的。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试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金圣叹(1608—1661)名人瑞,字圣叹,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转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对《水浒》、《西厢》这类白话文学作品赞赏有加,将之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合称为“六才子书”。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以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影响最大。
《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是金圣叹重要的文学批评成果,他通过三篇序言,一篇假托古本《水浒传》序,《读第五才子书法》以及正文部分每回的回前总评、夹批、眉批和对正文做出的部分删改,体现了其小说理论观点。
金圣叹的评点是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高峰,他对小说的叙事艺术非常重视,提出许多有创造性的、独到的见解,他富有创新的评点肯定了《水浒传》的艺术价值,提出了一系列叙事理论,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在我国当代白话小说理论和传播上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研究金圣叹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圣叹的文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小说理论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争论。
有褒之者如廖燕在其《金圣叹先生传》中称金圣叹评点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乃千百年来始开生面者,文章秘诀,悉为发掘。
①《天下才子必读书》序中其好友说“圣叹固非浅识寡学者之能窥其涯者也。
圣叹异人也,学最博,才最大,识最超,笔最快。
”①有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贬之者,如陆文衡说他“伤风败化之尤也”。
②鲁迅曾评价“他抬起小说传奇来,和《左传》《杜诗》并列,实不过拾了袁宏道辈的唾余,而且经他一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
”③胡适《水浒传考证》高度评价了金圣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说金圣叹“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称赞其小说具有“何等眼光,何等丹气”,但对其文论的具体内容则评价为:“不但有八股选家气,还有理学先生气。
”②对金圣叹的争论主要在于他的评点是否具有理论价值。
浅析金圣叹小说理论作者:李德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11期摘要: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小说理论是较为薄弱的环节。
这是因为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成熟较晚,不像诗文那样作为文学正宗受到人们重视。
这并不代表我国古代小说理论没有发掘的价值。
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金圣叹为后人留下创见迭出、影响深远的文学评点。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水浒传》的评点中,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说理论体系。
文章对其人物个性论、叙事角度论等小说理论进行了研究探索。
关键词:金圣叹《水浒传》小说理论金圣叹(1608-1661),苏州吴县人。
原姓张,名采,字若采。
后改姓金,名喟。
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
金圣叹幼年生活优裕,后来父母早逝,家道中落。
他为人狂放不羁,“倜傥奇高,俯视一切”,能文善诗,却决意仕进,终身以读书著述为乐。
他评点的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金圣叹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业绩,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金圣叹有着耿介清高的可贵品格,有着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他缺乏对封建政治黑暗酷虐的本质的深刻洞察,缺乏对贪官污吏残忍本性的清醒认识,以至于为民请命而惨死于刽子手的屠刀之下,他一辈子不曾参加任何重大政治事件,除临终前被卷入“哭庙案”之外。
纵观一个世纪以来金圣叹的小说理论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20世纪上半叶,学界已开始关于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研究,有学者赞赏,也有学者极力批评,金圣叹当时被胡适称为“十七世纪的一大怪杰”,赞其小说“有何等眼光,何等胆气”,但对他的小说评论为“极迂腐”“八股”。
鲁迅的观点和他大致相同,也认为他的小说点评“八股”。
1949-1978年,这一时期学界对金圣叹较多的从社会性和政治性角度进行研究,时代思想的印记过于明显,对他的小说理论缺乏深入探讨。
1979年至今,这一时期金圣叹及其思想受到了学界的赞同,叶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呼吁“重新研究金圣叹及其思想”,学界对金圣叹的研究转向美学和文学的方向,与金圣叹理论有关的文章大量出现,金圣叹小说研究在数量上让人叹为观止,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显示了金圣叹小说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深刻,并具有超越时空的巨大价值。
有机结合,实现“导”的义务与“学”的责任的统一,通过双方目标责任的落实来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1]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2]张宝昆.人的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J].外国教育动态,1988,(1).[3]韩少华,余柏民.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的比较研究[J].班主任之友,2006,(5).[4]唐耀华.论本科生导师制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J].高教论坛,2005,(3).作者简介:吕忆松,男,白族,祖籍云南,系党委副书记,博士,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中国古代小说在创作的发展历程中,明代是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清代则是点评的繁盛时期,体系完备,名家辈出。
金圣叹、张竹坡、胭脂斋等人的小说理论在启示后世文学批评引领读者阅读鉴赏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其中,金圣叹毫无疑问是影响最大的一位。
他在美学方面的批评思想,有着很多精彩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中国小说美学史对小说创造审美特性的认识由来已久,名家辈出,金圣叹犹能独辟蹊径,从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区别分析入手,阐明了小说“因文生事”的美学特征,对小说的审美本质作了深入细致的阐述,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小说“因文生事”的审美价值。
在关于“小说是什么”的问题上,传统的观点认为,小说属于再现艺术,是真实地反映模仿再现社会生活的记录。
比如,毛宗岗曾说过,“读《三国演义》胜读《西游记》,《西游记》捏造妖魔之事,诞而不经,不若《三国演义》,实叙帝王之实,真而可考也。
《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
”而现代西方美学主张小说要描写形而上的支配现实世界的本质,是抽象的超现实的,看不见摸不到又无处不在的东西。
比如,约瑟夫?海勒说过“现实是不真实的,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才是最高的真实”。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小说要写出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在这里,金圣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小说观念的基础上,以“因文生事”为突破口提出了自己对小说审美特性的独特认识。
金圣叹论文:金圣叹小说美学理论探究【中文摘要】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角度独特,为中国小说美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长期以来学术界的金圣叹研究常着眼于其政治思想、人物性格理论、小说的社会功用理论以及西方的叙事学理论、阐释学理论等,而对于金圣叹美学体系的批评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金圣叹的小说美学理论因评点这种形式的限制,分散驳杂,无系统考虑,但存在系统观念。
本文试图通过对金圣叹小说审美批评的脉络、范畴、言论、观点的整理,将其小说理论放在美学体系的总体视角下,阐释其审美批评思想,揭示其审美批评的逻辑,分析其审美批评的体系和特点,认识并总结金圣叹对小说美学理论所作的巨大贡献。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小说的审美特性”。
从金圣叹对小说和历史著作作的区别入手,阐释金圣叹对小说审美本质的独特看法,即:小说“因文生事”,可以虚构。
在此基础上的“锦心绣口”,一改过去文学是政治附庸的说法,以审美娱乐的标准取代政治功利的标准,从美学的高度评价衡量文学的价值,这种文学娱乐观为文学的独立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二章“小说创造主体的审美素养”。
这一章从层层相连的三个方面揭示金圣叹对作家审美素养的认识:作家生活积累时的清澈心胸,艺术构...【英文摘要】Jin Shengtan’s comments on novel is rich in content, profound in thinking and unique in terms, and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Chinese novels aesthetic theory. But, for a long time academic study about Jin Shengtan often focuses on his political ideas, character theory, the social function theory as well as the West narrative theory, hermeneutics theory etc, and concern on his aesthetic criticism of the system is relatively small. Jin Shengtan’s novel aesthetic the...【关键词】金圣叹小说批评审美【英文关键词】Jin Shengtan Novel criticism Aesthetic【目录】金圣叹小说美学理论探究摘要4-5Abstract5-6引言8-12第一章小说的审美特性12-19第一节“因文生事”说12-16第二节“锦心绣口”说16-19第二章小说创造主体的审美素养19-27第一节“澄怀格物”说19-21第二节“忠恕”说21-24第三节“三境”说24-27第三章小说审美创造技巧与灵性27-36第一节“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27-31第二节“层层生奇,节节追险”31-33第三节“大珠小珠满盘迸落”33-36第四章小说审美意蕴的兴发36-42第一节“骤读此言,不觉泪下”36-38第二节“看书要有眼力”38-40第三节“文章之妙,都在无字句处”40-42结语42-43参考文献43-46个人简历46-47致谢47。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试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专业: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对《水浒》、《西厢》这类文学作品有很高的评价,将之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合称为“六才子书”。
金圣叹对叙事艺术非常重视,他通过评点揭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性、超前性的叙事理论,为叙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国文学史上一向以诗文为正宗,叙事文学相对滞后,甚至是视小说为“稗官野史”,叙事理论一直未能充分的发展,金圣叹之前虽有过李贽、叶昼、冯梦龙等人的小说理论,尤其是叶昼对《水浒传》的评点对金圣叹影响很大,但从叙事理论角度建立评点式小说理论,他们都难与金圣叹相比。
金圣叹在他评点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发表了一系列骇人的独道的见解,强调《水浒传》、《西厢记》和《史记》等史著的之间的关系,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
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
并通过其批判性的评点对小说的特质和叙事的艺术性做出了阐释,将叙事艺术上升到理论高度,开创了小说文本新话语。
其在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史上的地位得到肯定。
金圣叹的评点理论在小说理论研究中一直有着争议,毁誉不一。
其问世之初,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并未得到很大的重视。
研究主要着眼于政治批评和史学批评,即从他的小说评点中挖掘其思想,评价其功过,而对他的艺术理论很少触及。
鲁迅、胡适等人对金圣叹的评点形式激烈抨击,批判其八股作法。
80年代以来对金圣叹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对他的研究从政治方面向其文本理论转变。
并且运用现代化的手法,通过宗教学、心理学、美学、西方文论等对其评点理论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揭示了其文学理论的内涵及重要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如对金圣叹“性格”论、“文事”观、“格物”论、“忠恕”观、“因缘生法”说、“三境”说都作了前所未有的开掘,极大地提升了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研究水平。
“天真”——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灵魂的开题报告“天真”是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灵魂,在其著作《小说原理》中被反复提及。
本文将围绕“天真”这一概念展开探讨,旨在剖析其含义、作用以及在小说创作中的应用。
一、“天真”的含义“天真”的字面意思是纯真、朴实、不经世事的状态。
金圣叹则将其理解为“凡小说之妙处,皆不离字眼中之天真二字”,即小说的魅力来源于作者用平实、朴实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琐事,从而引发读者共鸣。
换言之,“天真”在小说中代表着真实、自然、纯粹的生命气息。
二、“天真”的作用1. 打破噱头金圣叹认为,小说的价值在于揭示生活的真相,而非追求文学的华丽程度或噱头效果。
因此,他主张小说应该以“天真”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摒弃虚无缥缈的花哨,回归生活的本真和朴实。
这种自然、真实的叙述方式不仅能减少人为的矫饰和虚构,更能增强读者的信任感和共情力。
2. 表达情感小说的另一个作用是表达情感。
金圣叹认为,“天真”的小说不仅能带给读者真实的生活感受,还能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以平淡的语言叙述经历的曲折与磨难,表达对朋友、爱人、亲人的怀念与思念等等,都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3. 挖掘生活的深刻意义“天真”的小说不仅关注生活的细节和情感,更试图从中挖掘出深刻的生命意义。
在生活的琐事中,作者能够发现普遍存在的人性困境和价值问题,或许能够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或者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三、“天真”在小说创作中的应用1. 聚焦细节小说创作中,作者应当注重细节,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
作者不应当忽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小事情,这些微小的细节或许能够传达出深刻的人生教训。
2. 打造真实形象金圣叹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真实的,否则便无法引发读者共鸣。
因此,作者需要以“天真”的态度去观察、描写人物,对其进行真实而细致的刻画和表现。
3. 关注情感和内心世界小说除了关注人物的外在表现和生活细节,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论述金圣叹人物性格论到三大特点。
塑造典型人物性格理论是金氏小说的理论核心内容。
他对<<水浒>>评点艺术上最大贡献是深刻分析<<水浒>>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可以说人物性格论是金氏小说理论中最有创建的精华部分。
他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做了细致系统的阐述。
其理论价值体现如下: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根本标志。
金氏认为<<水浒>>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厌就因为他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功写出了各人的不同性格。
其次,金氏阐析了性格就是个别性及个性化的做含意,强调个别性是他人物性格论的重点,也是他超过前人的独到之处。
他不仅指出不同类型的人物要写出他们的不同性格,还要写出同一类型人物性格到不同,即要在同类人物中写出人物的独特个性。
最后,金氏还注意到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
金氏认为表现人物性格的途径不外乎两条。
一是通过提示人物内存精神特征去表现性格,着重于人物的“性格、气质、心理、脑”的刻画。
二是展现人物外部形态特点通过描述人物的“形状、声口、装束”来表现性格。
金氏尤其重视后一条途径,所以他对<<水浒>>人物性格的分析主要围绕人物外形、服饰、言形特征,去点出他们的“性情、气质、心地、胸襟”。
其中他最为了强调,也分析最为细致的是人物个性化特点,人物个性化称之为“声口”,人物的个性决定人物的语言。
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个性。
因此,金氏强调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
性格。
情感以及特定的环境。
这样能使人物性格鲜活起来。
试述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金圣叹以一部《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奠定了他在中国《水浒》评论史,乃至中国整个小说批评史上最为杰出的地位。
这部《水浒》,是在删改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的基础上,托称“古本”,再加以大量的批语,认真而详细地揭抉了《水浒》的创作精神和艺术特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风行了有清一代三百年。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及其理论批评的贡献主要表现为1.人物论金圣叹是从人物的互不雷同中,从《水浒传》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中,提出“性格”这一概念。
他从最根本处寻找到了小说审美特征的基础。
金圣叹把一部小说审美的成功原因归结为性格,表明了他对小说审美素质有了最准确的把握。
这在中国小说美学史上矗立起一座里程碑。
从此,“性格”便成为中国美学人物论的核心和审美评价的主要标尺,一直沿用至今。
因缘生法,设身处地。
这是小说美学性格论的审美体验问題,也是人物创造论的核心问题。
“因缘生法”论,由金圣叹提出与此相关的还有“格物”、“忠恕”、“动心”等。
2.开小说美学先河金圣叹在小说情节、结构论上,发表了一系列极具价值、开小说美学先河的见解。
在《水浒传序三》中,金圣叹提出小说结构精严论:“盖天下之书,诚欲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即无有不精严者。
何谓之精严?字有字法,向有向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也。
夫固以为《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
”金圣叹是用作文之法来规范小说之法的。
要有严谨的章法、精致的结构、通盘的构思。
他在第十三回总评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构思方式:一是“有全书在胸而始下笔著书者”,一是“无全书在胸而姑涉笔成书者”。
他在《水浒传序一》中把小说家之“才”训为“裁”。
这便为艺术构思的整体布局寻找到一个通俗化的喻体。
与此同时,他对全书叙事过程中的波浪起伏,前后照应,作者手中之针线,胸中之经纬,多有细心体会。
在这基础上,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说创作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提出了“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獭尾法”等十几种“文法”。
论文题目: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启示姓名:陈芬芬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学号:12021404004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启示内容摘要:金圣叹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批《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登峰造极之作,在继承与发扬前人的小说理论的基础上,较为具体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金圣叹根据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探讨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的叙述等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金圣叹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方面的小说理论出发,把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与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方法联系在一起,来谈谈他这些丰富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金圣叹;小说理论;小说教学;中学语文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小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相当分量的小说篇目,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经典小说的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社会、历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还能获得巨大的教育意义。
那么,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应该具备一定的方法,如何在教学中既使学生对小说内容兴趣浓厚,又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这是十分重要的。
无疑,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叙事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我们更好的开展小说教学提供了方法,这对于学生提高小说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常说一篇理想的小说,关键是看它如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小说创作的命脉。
“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
”其实,一篇小说就是在讲一个故事,而一个故事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物。
金圣叹很重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他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与作家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分析来阐述自己的人物性格美学理论。
而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所要学习的小说篇,都是经过重重筛选出来的经典小说或者段落,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每一篇都体现在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这也是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的。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独特的人物性格,从而为深入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无疑,金圣叹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美学理论为我们今天的小说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1 “因缘生法”和“动心而为”的人物塑造理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极其关键的,可以说一部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因此我们在学习一篇小说时,更多的是要能把握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等。
金圣叹很重视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分析,他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与作家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的分析,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人物塑造理论,“因缘生法”和“动心而为”是他在小说的人物塑造方面的重要理论。
“因缘生法”本是佛学术语,被金圣叹引入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因缘生法”理论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决定作用,当他阐释文学作品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时,就把客观世界看作“副本”,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客观世界的“正本”,认为世界万物是各类典籍的印像。
金圣叹思想体系中的这种哲学意识直接决定了他对文学作品人物塑造的认识,他认为人物塑造是作者“动心而为”,“因缘而起”创造活动。
因此,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要反复思考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的客观依据是什么,这个人物和客观环境的关系,在何种状况下来塑造这个人物,塑造的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如何等等。
同时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去细细体味小说中不同情境下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东西,对深刻的感悟小说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中学课文出自哪篇哪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讲述的当时的环境是风雪交加,因大雪压塌住处,林冲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
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
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两人。
可以说,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才引发这样的故事,凸显出林冲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后来写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走投无路,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做铺垫。
1.2 “格物”和“物格”的人物塑造理论金圣叹在金评本《<水浒传>序三》的论述中提到了与“因缘生法”相关的理论命题“格物”和“物格”的儒学理论观点,这也是对“动心而为”的补充。
《礼记.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朱熹言:“格,致也;物,犹事也。
穷而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其本意是指与万事万物接触,而穷究其中蕴含的原则、道理,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金圣叹借用这一儒学“格物”观点来说明小说中人物塑造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幻化并沉浸于人物形象的生活环境中,按照自然天性去描摹人物性格,以忘我的虚静心胸去“澄怀格物”,进而才能体会出小说中生动鲜明、个性独特的人物形象,进入到“物格”的境界,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的出发点和作用所在。
此外,金圣叹还运用“设身处地”的观念来说明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下的具体行为表现,这对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要强调的学生在学习这篇小说时融入到作者所写的情境中去有启示意义。
金圣叹的小说人物塑造理论中还指出: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具有拟幻为真、想象虚构的总体特征,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如我们在学习哪篇哪册《刘姥姥进大光园》这一课时,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融入到课文的情境当中去,身临其境,想象自己是刘姥姥一样在大观园参观。
这样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也更好地塑造了刘姥姥这一滑稽幽默、朴实而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
1.3 注重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学习小说这一类的课文时,在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时,往往只注重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但是往往忽视了作品中的一些次要人物。
金圣叹认为一部小说中次要人物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主要人物的塑造起辅助作用,也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
事实上,次要人物折射社会生活。
在小说的人物形象中,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莫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忽视了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的分析,要多想想作者设置这个次要人物的用意何在,“红花还需绿叶衬”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刻画范进这一形象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范进这一人物前后截然不同的命运以及喜极而疯的丑恶闹剧,充分表现了这一主题。
但作为次要人物的“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后“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等等一些趋炎附势的行动和言语,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实行科举制度的弊端,为更好的体现文章主旨服务。
1.4 注重个性化人物形象的塑造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中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他认为《水浒传》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塑造了一百零八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有其独特之处,人物的语言、动作要注重个性化。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强调不同人物形象的不同语言、动作、心理等,并且可以把他们做比较,来突出小说中人物塑造的特点,这对我们学生的写作也是大有帮助的。
例如在课文《景阳冈》中的武松进“三碗不过岗”酒店时的叫酒声:“主人家,快取酒来吃!”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突出了武松恩怨分明,嫉恶如仇,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个性,为下文写武松打虎的勇猛作准备。
二小说叙事理论金圣叹的的小说叙事理论是丰富的,这也是他总结小说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他主要从小说的叙事方法、叙事情节、叙事细节等方面来表现,给我们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1 叙事方法——因文生事,重在虚构叙事文学在中国最先使用于史传之中,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的提到的很多叙事方法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滥觞,古典小说家们从事小说创作时,往往取法于史传文学。
比如模仿传记的结构模式,叙事方法,修辞传统,人物性格塑造等等。
但金圣叹却看到了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他指出“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读第五才子书》)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史传文学是“以文运事”,而小说则必须“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要求“事”先已存在,作者的任务只是把“事”拿过来,稍加取舍然后将其用文字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但“因文生事”却不是这样的,这时候的作家加强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可以进行合理的艺术想象和虚构,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
通过对艺术虚构有无的差别,他将史传文学和小说这两种叙事方式分开。
这样就保证了小说的独立性,使这一文学体系和史传文学泾渭分明。
这就要求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小说的续写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续写某篇小说,比如续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在虚构的基础上越是有创造性越能得到大家的欣赏。
这样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2叙事情节——文生情情生文金圣叹在小说的情节理论上强调小说的情节美,他认为情节与性格有重要的关系,在一部小说中也必然有重点情节,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主干部分。
因而,我们在小说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情节美,又要把握好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深入文本。
情节是小说中人物性格成长发展的历史,由一定的矛盾纠葛构成,它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和事件来展示。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线索,才能揭示人物性格和发展过程。
这就必须根据小说情节或描写步骤分析作品结构,展示作品内容,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并且对小说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麦琪的礼物》中情节的吸引和感人,这篇小说主要由两条情节线索构成,其中主线是以德拉给吉姆购买圣诞礼物贯穿文章的始终,隐含的线索是吉姆买梳子给德拉。
在主线中作者从德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写出德拉想给丈夫买表链的迫切心理,以及在买到之后的欣喜与紧张,害怕丈夫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不再爱她的矛盾心理。
隐含的情节是丈夫将自己喜爱的金表当了之后,买了一整套梳子送给德拉。
《麦琪的礼物》表现了夫妻间深深地爱意,在这些动人的情节中凸显德拉和吉姆的人物性格,尽管最后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但只要彼此相爱着,生活就不会灰暗,这就是故事中叙事情节的魅力所在。
2.3 叙事细节——表现力和感染力细节是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文学作品那些属于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
一篇小说中细节的描写是很重要的,从细节的描写中感受小说的艺术美。
金圣叹认为细节的描写可以增添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通过赏读小说、分析小说中的中各类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动态,才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的任务跃然纸上,能产生有如亲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