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欲雇用百万机器人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77 KB
- 文档页数:3
《富士康欲雇佣百万机器人》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等3C产品研发制造,广泛涉足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云运算服务及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应用的高新科技企业。
自1974年在台湾肇基,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
连续9年雄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2012年跃居《财富》全球500强第43位。
2010年以来,富士康落户成都、重庆、武汉等中原地区,因为内地最低工资水平远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而压缩成本的方法在2010年在学行不通了,富士康接连发生员工跳楼事件,公司高层为安抚员工,决定给基层员工涨薪三成,如此以来,富士康的净利润将减少三分之一。
2011年7月,富士康科技集团CEO郭台铭向外界宣布百万机器人计划,即未来3年,将启用10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作为代工的主要成本,人力资本的剧烈消耗让富士康产生了用机器来替代人的冲动。
在过去的10年间,富士康充分利用了中国从高收入国家取得高质量设计然后将其转变为廉价量产品的能力,通过120多万人的代工队伍将富士康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其中仅中国大陆就有超过100万的工人。
二、案例分析1、成本再造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在经济学中,两要素生产函数为,相应的成本函数为 C = 。
在本案例中,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由于员工数量巨大,即L很大,则企业为劳动力支付的成本在总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富士康决定机器代替人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就把一部分为劳动支付的报酬(工资),转嫁到为资本K支付的报酬上,这样对成本进行了一次再分配,使原来高工资低利息的成本结构转化为了低工资高利息的成本结构。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提纲1富士康案例背景1.1辉煌的历史1.2危机的到来2理论依据2.1管理者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分类2.2何谓有效管理者2.3何谓成功管理者2.4管理者在企业中的活动分类2.5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的差异3富士康的案例分析3.1富士康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3.2富士康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3.3富士康管理者的日常沟通方面的有效和缺失3.4富士康管理者的社交活动方面的有效和缺失4案例启示5富士康管理问题的对策5.1改变目前单纯的出口导向型代工制造模式5.2借鉴佳能细胞式生产方式5.3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一、富士康案例背景简介:1.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富士康科技集团自1988年在深圳投资建厂以来,在中国大陆的规模迅速扩大,曾经连续八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在2001年起一直稳居台湾最大民营制造商;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大陆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2003年度跻身为中国工业企业三强;2005年跻身全球500强;2008年其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内地出口总额的3.9%,并连续7年雄居内地出口200强榜首。
目前富士康集团在全球拥有90万名员工,其中大陆雇员约82万人,在深圳有45万人。
其产品几乎网罗了全部高科技电子消费制品,像苹果公司的iPod, iPhone, SONY公司的PS3, 英特尔公司的晶片等。
其业务网络遍布全球各地的主流高科技产品市场,成为不可一世的代工业霸主。
2.危机的到来然而,从2010年开始,富士康集团传来了一系列负面新闻。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这家号称“全球最大代工工厂”的企业连续发生了13起自杀事件,震惊全球。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同时也激发了全社会对富士康企业的广泛研究及其管理的深度剖析。
为什么这13个生命会选择自杀?谁让富士康陷入了困境?富士康的管理体制到底合不合理?富士康的管理者出现了什么问题?富士康该怎么办?我们小组将从企业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和成功管理的角度,通过对富士康事件的分析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通过阅读案例《富士康事件的前前后后》,我们从发人深省的“跳楼门”中看到——在IPHONE,IPAD风靡全球、热销大卖的背后,写满了中国代工企业的血泪和辛酸。
一、时代背景与代工角色的必然性近20年间,中国一跃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工厂。
由于人工成本低廉,招商引资条件优厚,欧美,日,韩及香港台湾纷纷将产业链的最末端 --- 加工,组装及制造环节转移至中国以谋求利润的最大化。
代工模式逐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富士康2008年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9%,连续7年雄踞大陆出口200强榜首;不能不承认,作为发展中国家雄起的最初时期,“中国制造”确实拉动了生产力,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和温饱问题,成为一条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近几年来,中国代工产业走入了瓶颈阶段,其利润日益微薄,或陷入越做越亏损的泥潭,企业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原因有二:其一,国内劳动力、能源等成本的增加直接导致了代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各国的自主品牌公司也因此将目光投向越南,缅甸,印度等国家以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
其二,中国代工企业身处产业链末端,不是设计者创造者,缺乏核心知识产权;不是销售者,不接触消费者;仅是充当了毫无话语权的制造者,并且只是代工者。
授权企业掌握了完全的主导权,将代工企业的利润空间挤压到极致。
富士康的悲剧就是苹果公司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要素整合能力最大限度攫取利益的结果。
中国的代工企业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不但自身垂死挣扎,还一并将以代工模式为主导的中国制造业也拖入了依赖和被动的局面中。
在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中,我们将由内及外的来分析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 --- 富士康的种种管理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富士康事件内因分析1.缺乏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深圳富士康有一个美好的企业愿景——鸿飞千里,富士则康,然而这一美好的愿景受到恶劣外部环境(客户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以至于他能够影响富士康的人事安排,竞争对手众多,行业发展前景堪忧)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得到重视,更别说朝着这一美好愿景去努力。
论有效管理者与成功管理者案例分析报告提纲1案例背景1.1辉煌的历史1.2危机的到来2理论依据2.1管理者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分类2.2何谓有效管理者2.3何谓成功管理者2.4管理者在企业中的活动分类2.5有效管理者和成功管理者的差异3的案例分析3.1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3.2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和缺失3.3管理者的日常沟通方面的有效和缺失3.4管理者的社交活动方面的有效和缺失4案例启示5管理问题的对策5.1改变目前单纯的出口导向型代工制造模式5.2借鉴佳能细胞式生产方式5.3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论有效管理者与成功管理者——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简介:1.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科技集团自1988年在投资建厂以来,在中国大陆的规模迅速扩大,曾经连续八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在2001年起一直稳居最大民营制造商;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大陆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2003年度跻身为中国工业企业三强;2005年跻身全球500强;2008年其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地出口总额的3.9%,并连续7年雄居地出口200强榜首。
目前集团在全球拥有90万名员工,其陆雇员约82万人,在有45万人。
其产品几乎网罗了全部高科技电子消费制品,像苹果公司的iPod, iPhone, SONY公司的PS3, 英特尔公司的晶片等。
其业务网络遍布全球各地的主流高科技产品市场,成为不可一世的代工业霸主。
2.危机的到来然而,从2010年开始,集团传来了一系列负面新闻。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这家号称“全球最大代工工厂”的企业连续发生了13起自杀事件,震惊全球。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同时也激发了全社会对企业的广泛研究及其管理的深度剖析。
为什么这13个生命会选择自杀?谁让陷入了困境?的管理体制到底合不合理?的管理者出现了什么问题?该怎么办?我们小组将从企业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和成功管理的角度,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完整word版)富⼠康案例分析通过阅读案例《富⼠康事件的前前后后》,我们从发⼈深省的“跳楼门”中看到——在IPHONE,IPAD风靡全球、热销⼤卖的背后,写满了中国代⼯企业的⾎泪和⾟酸。
⼀、时代背景与代⼯⾓⾊的必然性近20年间,中国⼀跃成为了全世界最⼤的制造⼯⼚。
由于⼈⼯成本低廉,招商引资条件优厚,欧美,⽇,韩及⾹港台湾纷纷将产业链的最末端 --- 加⼯,组装及制造环节转移⾄中国以谋求利润的最⼤化。
代⼯模式逐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富⼠康2008年出⼝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陆出⼝总额的3.9%,连续7年雄踞⼤陆出⼝200强榜⾸;不能不承认,作为发展中国家雄起的最初时期,“中国制造”确实拉动了⽣产⼒,解决了⼤量的就业和温饱问题,成为⼀条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近⼏年来,中国代⼯产业⾛⼊了瓶颈阶段,其利润⽇益微薄,或陷⼊越做越亏损的泥潭,企业的⽣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原因有⼆:其⼀,国内劳动⼒、能源等成本的增加直接导致了代⼯企业⽣产成本的增加;各国的⾃主品牌公司也因此将⽬光投向越南,缅甸,印度等国家以追求更低的⽣产成本。
其⼆,中国代⼯企业⾝处产业链末端,不是设计者创造者,缺乏核⼼知识产权;不是销售者,不接触消费者;仅是充当了毫⽆话语权的制造者,并且只是代⼯者。
授权企业掌握了完全的主导权,将代⼯企业的利润空间挤压到极致。
富⼠康的悲剧就是苹果公司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利⽤全球范围内的要素整合能⼒最⼤限度攫取利益的结果。
中国的代⼯企业陷⼊了巨⼤的危机中,不但⾃⾝垂死挣扎,还⼀并将以代⼯模式为主导的中国制造业也拖⼊了依赖和被动的局⾯中。
在这样⼀个不容乐观的现实中,我们将由内及外的来分析全球最⼤的电⼦产品代⼯企业 --- 富⼠康的种种管理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
⼆、富⼠康事件内因分析1.缺乏以⼈为本的企业⽂化深圳富⼠康有⼀个美好的企业愿景——鸿飞千⾥,富⼠则康,然⽽这⼀美好的愿景受到恶劣外部环境(客户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以⾄于他能够影响富⼠康的⼈事安排,竞争对⼿众多,⾏业发展前景堪忧)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甚⾄可以说完全没有得到重视,更别说朝着这⼀美好愿景去努⼒。
各行业中的机器人应用案例研究随着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许多行业也开始应用机器人来完成一些重、复、难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各行业中的机器人应用案例研究,以探索机器人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
一、制造业制造业是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因为制造业需要完成大量的重复性操作。
机器人在制造业中可以完成许多工作,例如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
世界上许多汽车工厂都广泛应用机器人来完成汽车的制造,这些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进行不同的操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了人力成本。
除了汽车制造业,机器人在电子、家电等行业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富士康公司在电子产品生产线上使用了数万只机器人,帮助完成了许多高精度的装配任务,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与传统的制造比较,机器人具有高速度、高精度、高重复性、强稳定性的优势,可以为生产企业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
二、医疗保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医疗保健也成为了机器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完成手术、康复、检测等工作,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效率。
例如,手术机器人可以进行微创手术,减少了手术切口和出血量,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
在日本,已经有机器人被应用于护理和照顾老人的工作中,这些机器人可以帮助老人进行起床、洗漱、穿衣等基本生活起居活动。
三、农业农业领域也开始应用机器人技术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
机器人可以通过土壤监测、机器除草等方式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
此外,机器人也可以进行自动化农作业,例如播种、喷灌、收割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
四、物流行业物流行业也是机器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传统的人力搬运工作一直是物流行业的瓶颈,而机器人可以通过自动化操作、智能路径规划等方式来完成物品搬运的任务,并且具有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的优势。
例如,亚马逊在其物流中心中大规模使用机器人来完成仓库物品的搬运、分类和存储等工作,从而提高了订单处理速度,降低了损失和成本。
富士康欲雇用百万机器人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
从1996年开始,富士康就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速度成长,直到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期利润同比大幅降低。
面对骤然恶化的全球经济形势,外需的迅速减少,逼迫掌舵人郭台铭不得不加紧思考对内需市场的布局与开拓。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的迅速崛起,使得代工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必将进一步下滑,加之各种成本如原材料、人力成本的提升,使得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挑战,也使得企业不得不考虑全面的战略转型问题,由“制造的富士康”迈向“科技的富士康”。
2010年,富士康、广达和仁宝等代工巨头纷纷落户成都、重庆和湖北武汉,除了看好中西部巨大的市场、减少物流成本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内地最低工资水平远低于珠三角和三角地区,据富士康国际近三年的财报数字显示,除开拓新客户的新增代工订单外,近三年一直在降低人工成本,但随着富士康接连员工跳楼事件的发生,压缩人力成本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显然,将工厂移到成本更低的内地,可能只是一个短期做法。
对于不断扩产和增加员工数量的富士康来说,必须找到长期解决办法。
如何降低人力成本,一直都是富士康等国际代工巨头这几年共同面对的难题。
二、案例分析
(一)成本再造
如何降低人力成本,一直都是富士康等国际代工巨头这几年共同面对的难题。
2009年富士康员工数量相比2008年增加了9.7%,但员工成本总额支出却比同比减少28%,人均成本同比减少34%。
富士康一直在靠压缩人工成本的做法降低企业的成本,但这一做法在2010年再也行不通了。
在富士康接连发生员工跳楼事件后,为安抚员工,基层员工涨薪三成,这将吞噬富士康大约1/3净利。
为了化解成本压力,富士康采取了一些列措施。
第一,将工厂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近几年来,富士康、广达和仁宝等代工巨头纷纷将工厂落户于湖北、武汉和重庆地区,除了看好中西部巨大市场、减少物流成本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内地工资远
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第二,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
虽然现在机器人技术可能还不够成熟,速度会比较慢,但机器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累,可以连续工作24小时。
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
(二)富士康决策分析
富士康所做的的决策也是在现存问题下提出的较好的解决方法。
第一个决策,将工厂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中西部地区的工资远低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的人口也较多。
同时,中西部市场也蕴含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将工厂建在内地,也可以减少物流成本。
第二个决策,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
随着富士康大客户苹果公司的产品出货量猛增,富士康的用工数量由80万人上升至110万人,庞大的工人队伍也给富士康带来了层出不穷的人力管理难题。
加班、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引发员工不满,人力管理问题如处理不当,将会引发不容忽视的危机。
再者,目前富士康在大陆的逾百万员工以80后、90后为主,他们对工作环境、待遇有了更高的要求,日益不满单调的车间工作。
富士康在进军中部地区时,许多省市都遇到了缺工问题。
据预测,到2015年左右,制造业将迎来一轮缺工的高潮。
而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也使富士康不得不借助自动化生产转型。
富士康目前使用的机器人,一台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24小时的工作量,且可以连续工作24小时。
目前富士康工人采取一天24小时三班倒制,这就相当于三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
而一台机器人第一年的投入成本相当于5个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成本,但以后年份的成本将会下降。
目前富士康也在自主研发机器人,2011年富士康已经开始量产机器人,这也会使机器人的成本下降。
三、案例结论与建议
通过使用工业机器人,富士康的工人们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身为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软件工程师,人力将被赋予更高的附加值。
富士康拥有机器人制造硬件、关键零组件、软件、系统集成以及远端遥控等关键技术和生产能力,实施机器人计划将比较顺利。
但是,机器人计划实施遇到诸多挑战:
首先,与汽车生产不同,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模具和生产工艺需要不断变化,投入资金巨大的机器人难以满足灵活调整的需要,机器人计划需耗费巨额资金。
其次,由于受机器人技术、成本等问题限制,机器人大规模代替人工尚需时日。
而从富士康的财务状况来看正面临机器人投资成本需要分数年摊销的问题,机器人的设备摊销、维护成本也要高过人工费用。
因此,即便对于成熟的电子制造企业,用机器人替代工人,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再次,在电子产品的生产流程中,工业机器人只能在部分环节取代人力,类似手机等高精细产品,全面应用机器人是不现实的,在富士康主营的手机代工业务,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使用人工。
中国制造业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力的趋势已初现端倪,令人不禁想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过的“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
但是,应用工业机器人也是大势所趋,富士康有望取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