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百病始生
- 格式:ppt
- 大小:206.53 KB
- 文档页数:12
《灵枢.百病始生》篇1、病因不同所伤异位2、两虚相得则病(45)王洪图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节,病因病机章的第六节,教材163页,《灵枢.百病始生》篇。
这一篇教材有节选,我们现在讲第一段,就是163页那一段。
这一段讲的内容是病因不同,所伤异位,我先读一遍:“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其淫泆,不可胜数”。
下面串讲。
黄帝问的问题,是从这个“百病之始生”讲起。
说很多很多的疾病,“皆生于风雨寒湿”,这是一类,都是由于风雨寒暑作为病因引起的。
或者是清湿喜怒,“清湿”就是指的寒湿,“喜怒”就是泛指七情。
也就是六淫之邪再加上喜怒七情,这是致病的最重要的原因。
“喜怒不节则伤藏”。
“喜怒”是七情,这个“喜怒”可以说是代指七情而言,七情致病首先伤人内脏之气,伤人五脏之气。
七情分属于五脏的嘛,所以七情过激,首先伤五脏之气,也就是说伤于内。
“风雨则伤上”。
风为阳邪,雨从上受,雨从上面降下来,所以伤人上部。
“清湿则伤下”。
湿冷,“清”就是寒,寒湿之邪在于下部,所以最常侵犯人的下部,所以寒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上、下、中,中就是内脏,这三部之气所伤,邪气是不同的,受不同的邪气所伤。
“愿闻其会”。
那么想怎么样才领会这个问题。
因为这是个事实,也就是说七情伤脏、风雨伤上、寒湿伤下,是这现实致病最常见的就是这样引起的。
那么怎么领会其中的道理呢?所以“愿闻其会”。
歧伯回答说:“三部之气各不同”。
上边所说的,“风雨伤上,清湿伤下,喜怒伤脏”,这三部之气各不相同,其病“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上属于阳,中属于阴,下对上而言也属于阴。
当然下部如果对内脏而言它又属于阳。
总之可能分成阴阳,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第六節靈樞·百病始生(節選)A 型题1.指出:“风雨袭虚,则病起于”A.内B.外C.下D.中E.上2.《灵枢·百病始生》认为清湿袭虚则A.病起於下B.病起於上C.病起於血D.病起於内E.病起於气3.《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喜怒不节”则病起于A.气B.血C.神D.阴E.阳4.据《灵枢·百病始生》的内容,七情过激在病理上一般伤害人体的:A.五脏B.六腑C.营卫D.阴阳E.气血5.《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证的始生病因是:A.风湿B.积滞C.寒气D.大怒E.劳倦6.下述哪一项是《灵枢·百病始生》所强调的外感病发病机理?A.两实相逢,众人肉坚B.两虚相得,乃客其形C.因于虚邪,中于贼风D.百病皆生于风雨寒暑E.正气不足,百病乃生7.据《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在络之时的症状是:A.皮肤痛B.肢节痛C.肌肉疼痛D.洒淅喜惊E.体重身痛8.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肠胃之络伤而血溢于肠外,如肠外有寒气,将形成:A.积证B.胀证C.便血D.衄血E.痛证9.据《灵枢·百病始生》,衄血是由于:A.阳络伤B.阳经伤C.阳脉伤D.阴脉伤E.阴络伤10.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气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经久不去,其病证是:A.积B.聚C.厥D.胀E.肿11.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在肠胃时,多热则:A.肌肉疼痛B. 发热汗出C. 肠鸣飧泄D.体重身疼E. 贲响腹胀,溏出糜12.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在肠胃时,多寒则:A.往来寒热B.五更泄泻C.脘腹胀满,不欲饮食D.腹泻呕吐,口干不渴E.肠鸣飧泄,食不化13.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伏冲之脉的病症是:A.头痛项强B.体重身痛C.肠鸣腹痛D.腰脊强痛E.胁痛不可以转侧14.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输(脉)的病症是:A.肢节痛,腰脊强B.心痛彻背C.体重身痛D.胸痛及背E.胸腹胀痛15.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经脉的病症是:A.洒淅喜惊B.胸腹疼痛C.四肢拘急D.肌肉疼痛E.其痛时息16.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络的病症是:A.肌肉痛,时痛时息B.肌肉拘挛C.四肢肿胀D.手足麻痹E.体重身痛17. 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皮肤的病症是:A.面赤而皮肤发热B.怕冷而皮肤痛C.身痛而皮肤不仁D.身热而皮肤汗出E.风疹而皮肤厚18.据《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中人,首先侵袭的部位是:A.腠理B.皮肤C.经脉D.络脉E.关节19.据《灵枢·百病始生》有关“积”病机的论述,下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寒凝B.气滞C.血瘀D.热结E.津停20.据《灵枢·百病始生》,下述除哪一项外均是虚邪在肠胃的症状?A.贲响腹胀B.肌肉疼痛C.肠鸣飧泻D.食不化E.溏出糜21.下述哪一项是《灵枢·百病始生》所论述的疾病传变模式?A.循经传变B.脏腑相移C.表里相传D.按生克次序传变E.三焦传变B 型题A.心B.肺C.肝D.脾E.肾1.《灵枢·百病始生》认为“忧思”则伤:2.《灵枢·百病始生》认为“忿怒”则伤:3.《灵枢·百病始生》认为“醉以入房,汗出当风”则伤:A.肢节痛,腰脊乃强B.皮肤痛C.洒淅喜惊D.体重身痛E.肌肉痛4.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络脉时症见:5.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经时症见:6.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输时症见:7.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伏冲之脉时症见:X 型题1.据《灵枢·百病始生》外感病发病机理是:A.两实相逢B.体虚C.两虚相得D.乃客其形E.众人肉坚2.《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喜怒不节则”A.伤神B.伤心C.伤脏D.病起于阳E.病起于阴3.《灵枢·百病始生》认为“伤肾”而病生于阴的原因是:A.醉以入房B.用力过度C.若入房汗出浴D.汗出当风E.卒然外中于寒4.《灵枢·百病始生》认为“伤脾”而病生于阴的原因是:A.内伤于忧怒B.用力过度C.起居不节D.醉以入房E.汗出当风5.《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证”的起始病因是:A.得寒乃生B.气逆乃生C.聚乃成积D.厥乃成积E.结乃成积6.据《灵枢·百病始生》邪气伤人皮肤,其症状为:A.肌肉疼痛B.毛发立C.淅然恶寒D.皮肤痛E.肢节痛7.据《灵枢·百病始生》有关积证病机的论述,可知积证形成过程中互为影响的几个环节是:A.寒凝B.气滞C.精伤D.血瘀E.津停8.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言“积”的病理特点,对积证的治疗,可运用:A.理气B.化痰C.散结D.活血E.通下9.《灵枢·百病始生》强调外感病发病机理在于:A.两虚相得,乃客其形B.两实相逢,众人肉坚C.参与虚实,大病乃成D.正气存内,邪不可干E.两虚相感,内伤五脏10.《灵枢·百病始生》对于内外三部所生病提出的诊治原则是:A.有余不足B.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C.察其所痛,以知其应D.平治于权衡E.毋逆天时11.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属于“病生于阴者”有:A.忧思伤心B.重寒伤肺C.忿怒伤肝D.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E.入房汗出浴则伤肾12.下述哪些是《灵枢·百病始生》论述外感病发病机理的经文?A.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B.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C.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D.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E.此为因于虚邪之风,与其身形。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百病之始生也,皆由于气,或多或少,或引衰或丧其常,或因邪失其真,或失于时,或逆于经,或犯于毒,或从于喜怒,或因于饮食,或起于寒温,或发于运动,或生于不洁,或因于过劳,或本于性情,或从于物变,或因于风雨,或从于物候,或本于内外。
余今欲闻此病之始生,何以解之
岐伯对曰:此皆出于气数之多少,及其荣卫之行,其所由生也。
故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气行荣卫,则病生于外,气行不荣卫,则病生于内。
今以十二经脉论之,则阳明之经多病,太阳之经少病,厥阴之经病生于内,少阳之经病生于外。
此皆出于荣卫之行也。
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百病的起源,都是由于气的多寡,或者气的引领虚弱,或者邪气去真气,或者失去了定时,或者违反了经脉的方向,或者受到毒气的侵袭,或者由于情绪的喜怒,或者因为饮食问题,或者由于寒热问题,或者因为运动问题,或者由于不洁问题,或者因为过度劳累,或者源于个人的性情,或者由于外部有害条件的变化,或者由于风雨天气,或者由于气候变化,或者由于外界和内部问题。
我现在想要问,这些疾病的起源是如何解释的呢”
岐伯回答说:“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于气的多少和荣卫气的运行情况所
导致的,因此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荣卫气行正常,则病生于外,荣卫气行不正常,则病生于内。
现在以十二经脉来论证,阳明经常见疾病,太阳经很少出现疾病,厥阴经的疾病发生在内部,少阳经的疾病发生在外部。
这些都是由于荣卫气的运行情况而导致的。
”。
《内经选读》平时练测题第六单元百病始生一、填空题1.《灵枢•百病始生》:“喜怒不节则伤,风雨则伤,清湿则伤,所伤异类, 愿闻其会。
”2.《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故邪不能独伤人。
”3.《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乃生,乃成积也。
”4.《灵枢•百病始生》:“则血外溢,血外溢则;则血内溢,血内溢则。
5.《灵枢•百病始生》:“忧思重寒;忿怒;醉以入房,汗出当风;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
6.《灵枢•百病始生》:“察其,以知,有余不足,,,毋逆,是谓至治。
”7.《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失其所则,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8.《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则张,精绝,,使人煎厥。
”9.《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而,使人薄厥。
”10.《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则养神,则养筋。
”11.《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平旦,日中而,日西而,气门乃闭。
12.《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而起亟也:阳者,而为固也。
”13.《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强不能密,;阴平阳秘,,阴阳离决, 乃绝。
”14.《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阴之五宫,。
15.《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及,故气上矣。
”16.《素问•举痛论》:“炅则,荣卫通,故气泄。
”17.《素问•举痛论》:“惊则,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18.《素问•举痛论》:“劳则,故气耗矣。
”,19.《素问•举痛论》:“思则,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20.《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21.《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闭塞,玄府不通,故外热。
22.《素问•至真耍大论》:“诸风,皆属于肝。
诸寒,皆属于肾。
”23.《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皆属于风。
”“诸,皆属于湿。
”24.《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
百病使生1、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中的“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和伤于五脏的喜怒。
因其所伤害的部位有表之上下和内的不同,故称“所伤异类”。
本句指出了三部之气伤人的发病规律。
因邪气的性质不同,所以侵袭人体的途径、所伤的部位及导致的病变也不同。
2、简述《灵枢·百病始生》对外感发病机理的认识。
原文“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清楚地阐明了外感发病的机理,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
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邪气侵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虽有邪气侵袭,如果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当正气虚弱之时,又受邪气侵袭,则可使人发病,即文中说:“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由此可见,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发病的条件,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
从而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这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旦发病,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
3、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
相得,即相逢、相遇。
谓虚邪贼风遇到正气虚弱之人,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
本句阐明了外感病发病的机理,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
4、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指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正气充实。
众人肉坚,指肤腠固密。
意为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就会健康无病。
本句指出了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5、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原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意思是风雨寒热等外邪,不遇到机体正气虚弱,是不能单独侵犯人体使人生病的。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doc》本章《百病始生》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最根本的因...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neijing/179657.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原文阅读及翻译灵枢·百病始生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去。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或着孙脉,若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歧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
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
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
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第六節靈樞·百病始生(節選)A 型题1.指出:“风雨袭虚,那么病起于”C.下D.中E.上2.《灵枢·百病始生》以为清湿袭虚那么3.《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喜怒不节”那么病起于A.气B.血4.据《灵枢·百病始生》的内容,七情过激在病理上一样损害人体的:E.气血5.《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证的始生病因是:6.下述哪一项为哪一项《灵枢·百病始生》所强调的外感病发病机理?A.两实重逢,世人肉坚B.两虚相得,乃客其形C.因于虚邪,中于贼风E.正气不足,百病乃生7.据《灵枢·百病始生》,“虚邪当中人”在络之时的病症是:8.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肠胃之络伤而血溢于肠外,如肠外有寒气,将形成:9.据《灵枢·百病始生》,衄血是由于:10.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气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经久不去,其病证是:11.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在肠胃时,多热那么:B. 发烧汗出C. 肠鸣飧泄E. 贲响腹胀,溏出糜12.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在肠胃时,多寒那么:C.脘腹胀满,不欲饮食D.腹泻呕吐,口干不渴E.肠鸣飧泄,食不化13.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伏冲之脉的病症是:14.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输(脉)的病症是:A.肢节痛,腰脊强15.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经脉的病症是:16.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络的病症是:A.肌肉痛,时痛时息17. 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皮肤的病症是:18.据《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中人,第一侵袭的部位是:19.据《灵枢·百病始生》有关“积”病机的论述,下述哪一项为哪一项不正确的?20.据《灵枢·百病始生》,下述除哪一项外均是虚邪在肠胃的病症?21.下述哪一项为哪一项《灵枢·百病始生》所论述的疾病传变模式?E.三焦传变B 型题1.《灵枢·百病始生》以为“忧思”那么伤:2.《灵枢·百病始生》以为“忿怒”那么伤:3.《灵枢·百病始生》以为“醉以入房,汗出当风”那么伤:A.肢节痛,腰脊乃强C.洒淅喜惊4.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络脉时症见:5.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经时症见:6.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输时症见:7.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伏冲之脉时症见:X 型题1.据《灵枢·百病始生》外感病发病机理是:2.《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喜怒不节那么”3.《灵枢·百病始生》以为“伤肾”而病生于阴的缘故是:A.醉以入房4.《灵枢·百病始生》以为“伤脾”而病生于阴的缘故是:D.醉以入房5.《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证”的起始病因是:A.得寒乃生B.气逆乃生6.据《灵枢·百病始生》邪气伤人皮肤,其病症为:7.据《灵枢·百病始生》有关积证病机的论述,可知积证形成进程中互为阻碍的几个环节是:A.寒凝D.血瘀E.津停8.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言“积”的病理特点,对积证的医治,可运用:9.《灵枢·百病始生》强调外感病发病机理在于:A.两虚相得,乃客其形B.两实重逢,世人肉坚C.参与虚实,大病乃成D.正气存内,邪不可干E.两虚相感,内伤五脏10.《灵枢·百病始生》关于内外三部所生病提出的诊治原那么是:A.有余不足B.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C.察其所痛,以知其应11.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属于“病生于阴者”有:D.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12.下述哪些是《灵枢·百病始生》论述外感病发病机理的经文?A.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B.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C.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D.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E.此为因于虚邪之风,与其身形。
百病始生论述题五、论述题1、结合《灵枢•百病始生》篇谈谈正气和邪气发病过程中的关系,有何指导意义?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邪气侵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虽有邪气侵袭,如果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当正气虚弱之时,又受邪气侵袭,则可使人发病,即文中说:“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由此可见,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发病的条件,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
因此,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先决条件,是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这种观点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旦发病,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
2、根据《灵枢•百病始生》篇,试述虚邪贼风侵入人体后由浅入深的传变次第、所出现的症状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虚邪贼风入侵人体后,由浅入深地传变,先皮肤,次络脉,再次为经脉,再次为输脉,再次为伏冲之脉,再次为肠胃,再次为募原。
病邪每到一处,都会影响该部位的功能,产生相应的症状。
在皮肤,毛发竖起,淅然恶寒,皮肤痛;在络脉,肌肉疼痛,时作时止;在经脉,恶寒伴惊骇不宁;在输脉,四肢关节疼痛,腰脊强硬;在伏冲之脉,身体沉重而痛;在肠胃,气胀攻冲,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泄利、大便粘稠滞下;在肠胃外募原间,血络瘀滞,渐渐生成肿物。
病随邪著,变化无穷。
原文提出了外邪伤人致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即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最后发生“积”。
在传变过程中,因邪气所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
此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一脉相承,且更为详细。
这种外感病传变规律的论述,意义有二:其一,传变过程不仅有早期、中期、晚期的含义,而且示以不同部位,对确立治则治法有指导意义,如邪在皮毛,当以表散;邪在经脉,当通经脉;若邪气入里,则当从里泄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