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黄帝内经》灵枢篇百病始生的原文全文注释及译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①。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②,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着著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③,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月真月真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
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
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着于著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灵枢·百病始生【内容】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去(别本此句,加乃字删去字)。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甲乙》经作擘乎)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䐜(别本作腹[马1] )䐜满雷引,故时切痛。
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
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本章《百病始生》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最根本的因素是人体正气的不足,提出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论点。
指出外感致病因素、致病的传变次序以及由表传里的各种病变。
说明精神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影响内脏的发病情况。
提出对内外三部发病的治疗原则,特别是“毋逆天时”的治则。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①。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②,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着著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③,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月真月真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第一篇:《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第一节讨论疾病的发生一、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原文]⑴⑵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⑶⑷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⑸⑹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⑺⑻三部。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二、论述“两虚相得”,疾病由生[原文] ⑴⑵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⑶⑷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⑸⑹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⑺⑻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补充]扶助人体正气的方法通过先天与后天调养能够扶助人体正气:就先天来说,先天禀赋在于优生,优生,首先是避免近亲繁殖;其次是选择好男女婚育的年龄,男方要比女方长3~4岁,男性30岁左右、女性24岁左右是生育的最佳年龄;再次是胎教。
就后天而言,后天调养在于养生即摄生,养生具体有精神调摄、适应环境、营养合理、锻炼形体等措施。
这些正是扶助正气、强盛正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这在中医学的防病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属于“上工”的范畴。
第二节阐述疾病的传变[原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⑵⑶⑷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⑸⑹⑺去,传舍于经。
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
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⑻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译文
百病的起源,在第六十六章中译为:
江上的自然景观有一座小山,叫做百病始生。
这座山上的百草繁茂,这就是百病的根源。
百病从这里开始萌发,扩散到人体。
人体平衡是健康的关键,人们应该保持身心的平衡,以免百病侵袭。
当人们失去平衡,精神紧张或身体疲劳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只有通过调节身心,寻找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样,我们才能远离百病的困扰,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百病之始生也,皆由于气,或多或少,或引衰或丧其常,或因邪失其真,或失于时,或逆于经,或犯于毒,或从于喜怒,或因于饮食,或起于寒温,或发于运动,或生于不洁,或因于过劳,或本于性情,或从于物变,或因于风雨,或从于物候,或本于内外。
余今欲闻此病之始生,何以解之
岐伯对曰:此皆出于气数之多少,及其荣卫之行,其所由生也。
故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气行荣卫,则病生于外,气行不荣卫,则病生于内。
今以十二经脉论之,则阳明之经多病,太阳之经少病,厥阴之经病生于内,少阳之经病生于外。
此皆出于荣卫之行也。
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百病的起源,都是由于气的多寡,或者气的引领虚弱,或者邪气去真气,或者失去了定时,或者违反了经脉的方向,或者受到毒气的侵袭,或者由于情绪的喜怒,或者因为饮食问题,或者由于寒热问题,或者因为运动问题,或者由于不洁问题,或者因为过度劳累,或者源于个人的性情,或者由于外部有害条件的变化,或者由于风雨天气,或者由于气候变化,或者由于外界和内部问题。
我现在想要问,这些疾病的起源是如何解释的呢”
岐伯回答说:“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于气的多少和荣卫气的运行情况所
导致的,因此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荣卫气行正常,则病生于外,荣卫气行不正常,则病生于内。
现在以十二经脉来论证,阳明经常见疾病,太阳经很少出现疾病,厥阴经的疾病发生在内部,少阳经的疾病发生在外部。
这些都是由于荣卫气的运行情况而导致的。
”。
「学习内经」灵枢·第六十六篇百病始生《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百病始生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翻译】黄帝问:岐伯道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阴冷、潮湿等邪气的侵袭和喜怒哀乐等情志所伤。
喜怒不加节制,会使内脏受损伤。
风雨寒暑之邪,则伤人体外部。
风雨之邪,会损伤人体的上部;阴寒潮湿之邪,会侵害人体的下部。
造成人体上部、内部和下部损害的三种邪气不同,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翻译】岐伯回答说: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风、雨、寒、暑属于气候变化,阴冷潮湿则为大地环境,从致病的角度,他们是三种不同性质的邪气,所以有的先发生在阴分,有的先发生在阳分,我就此讲讲其中的道理。
凡喜怒不节等情志不调而发病的,则内伤五脏,五脏属阴,所谓病起于阴。
阴冷潮湿这种邪气容易乘虚侵害人体下部,所谓病起于下。
风雨寒暑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所谓病起于上。
这是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分为三个方面。
至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就更加复杂,难以计数了。
【原文】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翻译】黄帝说: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当然不能讲清楚,所以才请教你,希望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
第一节讨论疾病的发生
一、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⑴喜怒⑵。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⑶,愿闻其会⑷。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⑸。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⑹,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于其淫泆⑺不可胜数⑻。
二、论述“两虚相得”,疾病由生
[原文]
黄帝曰:余固⑴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⑵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⑶,与其身形,两虚⑷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⑸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⑹,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⑺,上下中外,分为三员⑻。
[补充]扶助人体正气的方法
通过先天与后天调养能够扶助人体正气:就先天来说,先天禀赋在于优生,优生,首先是避免近亲繁殖;其次是选择好男女婚育的年龄,男方要比女方长3~4岁,男性30岁左右、女性24岁左右是生育的最佳年龄;再次是胎教。
就后天而言,后天调养在于养生即摄生,养生具体有精神调摄、适应环境、营养合理、锻炼形体等措施。
这些正是扶助正气、强盛正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这在中医学的防病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属于“上工”的范畴。
第二节阐述疾病的传变
[原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⑴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⑵,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⑶,大经乃代⑷。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
在经之时,洒淅⑸喜惊⑹。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⑺。
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⑻。
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
在肠胃之时,贲响⑼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⑽。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⑾之间,留著于脉。
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⑿。
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⒀,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⒁,邪气淫泆⒂,不可胜论。
第三节讨论积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
一、讨论积证的病证和病机
[原文]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⑴也,浮而缓⑵,不能句积而止之⑶,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⑷,濯濯⑸有音,有寒则月真月真满⑹雷引⑺,故时切痛⑻。
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⑼。
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⑽。
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⑾。
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⑿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⒀沃之状。
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⒁,孔窍干壅⒂。
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注解释义]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⑴也,浮而缓⑵,不能句积而止之⑶,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⑷,濯濯⑸有音,有寒则月真月真满⑹雷引⑺,故时切痛⑻。
二、讨论积证的病因与病机
[原文]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⑴,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月真胀,月真胀则肠外之汁沫⑵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卒然多食饮⑶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⑷;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⑸。
肠胃⑹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⑺不通,温气⑻不行,凝血蕴里⑼而不散,津液涩渗⑽,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补充]“足悗”与不安腿综合症
⒈病症介绍:
不安腿综合征是埃可波姆最先报道的一种疾病,正常人群可有5%的发病,胃肠手术后、糖尿病、尿毒症、缺铁性贫血患者以及孕妇中发病率明显增高;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主症表现是安卧休息、静止不动时小腿深部有一种非常难受、不能用语言形容的不适感觉,也即酸、麻、胀、困、虫爬样等综合感觉。
轻者,自我按摩或拳击患部可暂时缓解;重者,非得起来、起床走一走、活动活动才能缓解。
部分病例于天气寒冷季节症状加重,天气转暖时减轻或缓解。
一般检查或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多数情况下脑电图、肌电图检查也显示正常。
这种病症目前西医还无确切疗法,中医教科书也无现成治法。
⒉病证认识:
中医学虽无不安腿综合征的病名记载,但我们通过对《灵枢〃百病始生》等篇的学习,认为《灵枢〃百病始生》的“足悗”证与不安腿综合征的主症表现颇相类似;同篇及《素问〃五脏生成篇》且将病因病机作了详尽的论述。
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厥气生足悗”,“(足)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
”悗(m án,瞒〉 , 惑乱之义。
足悗即指足部酸困、疼痛、行动不便等变化不一,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一组症状, 进一步发展至小腿,则表现为小腿发凉。
病因病机为寒邪由足下入侵,厥逆上行,阻滞经络,阳气不得布达通行引起。
《素问〃五脏生成篇》进一步阐述了本病症的病因病机:“人卧血归于肝,……足受血而能步……。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厥也。
”肝有藏血的作用,人动则血行于诸经,安卧或睡眠时血归于肝,诸经孔穴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入内,寒滞经脉,阳气受挫,而引起下肢厥冷、疼痛、活动不便的病症。
⒊病因病机:
结合不安腿综合征临床既可见到头晕眼花、面黄肌瘦、舌淡脉虚等气血不足体虚症状,又能见到足胫部酸困、疼痛、麻木、喜热恶冷等脉络痹阻邪实症状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素体气血不足、营卫虚弱,风寒之邪趁虚由足胫部侵入,血脉凝涩阻滞不通、阳气不能布达所致。
⒋临床治疗:
不安腿综合征治疗宜用益气补血、温经通络之法,临床可用十全大补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等加减化裁。
除内服中药之外,临床也可用其他中医疗法治疗本病,如针刺是治疗本病很有疗效的疗法,常用穴位有足三里、阳陵泉、承山等,手法可用提插补泻与呼吸补泻;又如耳针疗法可取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心、脾、肾、肝穴,先针刺,后贴压王不留行籽。
第四节论述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
一、讨论内伤五脏的病因
[原文]
黄帝曰:其生于阴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⑵;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
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⑶者也。
[注解释义]
[补充]本篇对后世病因分类的影响
第一节第一层“三部之气,所伤异类”说明百病始生即疾病的发生,是因风雨寒暑清湿六淫、喜怒七情两类性质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
而本篇第四节第一层“论述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所述饮食劳倦房室所伤也能致病。
因此,本篇所述实际就是后世外因、内因与不内外因三类病因分类的雏形。
二、讨论疾病的治疗原则
[原文]
黄帝曰:善。
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⑴,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