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等级计算方法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地震等级、烈度和抗震等级之区别1、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2、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3、根据上述1和2条的理解,抗震等级和抗震烈度是不能对应的。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第3.0.2条规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子抗震次要建筑。
5、抗震等级一、二、三、四级是根据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中建筑物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受力筋:指布置在梁或板的下部.承受拉力的那部分钢筋及抗剪切的起弯筋.吊筋等。
怎么样区分板的受力筋跟分布筋?以板的开间、进深跨度区分:如果是单项板,那么平行于短跨方向的钢筋是受力筋,平行于长跨方向的钢筋是架立筋。
如果是双向板,那么长跨、短跨方向的钢筋全部是受力筋。
以钢筋直径上来区分:钢筋的直径大的为受力筋,直径小的钢筋为分布筋;以布置上来区分:正弯矩筋布置在下的钢筋为受力筋,在之上垂直分布的钢筋为分布筋,负弯矩筋(如悬挑板)相反,在下的钢筋为分布筋,在之上的钢筋为受力筋。
分布筋: 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上部,与受力钢筋垂直。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
在地震来临之际,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震等级与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地震等级的计算1. 地震等级的概念地震等级是指地震的强度,常用烈度表示。
烈度是根据地震对人、建筑物和地壳的影响进行的评价,通常采用罗氏烈度标准。
2. 地震等级的计算方法地震等级的计算是通过地震记录的地震波的振幅与地震距离的关系,来确定地震的强度。
目前,地震等级的计算常采用矩震级或震级两种方法。
3. 地震等级的参考标准地震等级的参考标准主要有世界地震等级有ISO、GB、USGS等标准,这些标准都对地震等级的计算方法有详细的规定。
二、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1. 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受破坏的程度,这是由建筑物所承受地震力与建筑物自身抗震能力之间的关系确定的。
2. 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方法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经验值法、响应谱法和有限元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侧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方法。
3. 抗震设防烈度的参考标准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参考标准主要有国家标准GBxxx《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国际上的一些相关标准,如美国的ASCE、欧洲的EUROCODE等。
三、地震等级与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1. 地震等级与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地震等级与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通联,地震等级的高低将影响到建筑物所承受的地震力,从而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
2. 如何根据地震等级确定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等级确定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性质、材料、结构形式以及地震烈度等因素,再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综合评估。
3. 工程实践中的地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应用在工程实践中,地震等级与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的计算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计算和确定,可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强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抗震等级要求建筑物抗震等级是指建筑物设计和施工所能承受的地震作用能力。
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结构类型等因素,建筑物抗震等级有不同标准和要求。
一、地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分为数个等级,例如从一到十。
建筑物抗震等级根据地震烈度要求确定,一般分为多级,比如抗震等级为六、七、八级等。
二、建筑物结构等级划分根据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性能,一般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的结构等级,例如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的建筑物可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等。
三、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抗震设计是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
抗震设计包括了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材料、构造方式等措施。
四、建筑物抗震等级要求1.建筑物应按照地震烈度要求确定相应的抗震等级;2.不同用途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要求也有所不同,如住宅、公共建筑、高层建筑等;3.抗震设计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倒塌或产生严重破坏;4.注重建筑物整体的抗震性能,包括墙体、结构等方面的设计。
五、抗震等级评定方法1.建筑物的抗震等级评定一般由专业的工程师进行,根据设计方案、结构形式、材料选用等因素综合评定;2.采用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工程经验,辅助评定建筑物的抗震等级;3.根据国家标准和地震监测数据,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定。
六、总结建筑物抗震等级要求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发生重大破坏或倒塌的重要指标。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结构优化及符合规范要求的施工,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领域需要持续关注和投入,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等级要求得到满足,为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提供保障。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震级三者之间关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
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
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
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 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 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 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 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简单地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比如说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上海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就拿北京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内影响到北京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比如说1976年唐山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现在的抗震规范,采用的是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也就是说,50年之内,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50年之内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99.789%的50次方,也就是90%.而50年之内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1减去90%,等于10%.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475年一遇的地震.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范围之内,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范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四、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抗震等级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结构高度.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参见抗震规范里的这张表格.比如说,上海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为100米.我们就去查表,上海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墙结构高度大于80米,所以是二级.再比如说,济南的一栋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我们继续查表,济南是6度区,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级,核心筒部分是二级.注意到,我们说这张表适用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丙类建筑”.目前的抗震规范,已经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换言之,医院、中小学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需要在这张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时候提高一个烈度.比如说,以上海为例,同样是小于24米的框架结构,如果是菜市场,那就按7度查表,也就是三级,如果是小学教学楼,那就要按7+1=8度查表,抗震等级为二级.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结构类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筑物,中小学、医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场、普通办公楼、住宅楼高一个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有什么用呢?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各种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上.比如一级框架结构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达 1.1%,而四级的角柱,最小配筋率达到0.7%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抗震等级低的结构可以用更少的钢筋.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五、总结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属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是地震对某个地区的影响,震中高,越往外越低.震中烈度和震级有关.设防烈度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地区475年内所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烈度.如果实际发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应该要做到不发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的破坏.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属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袭击、越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越高,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地震震级换算方法地震震级的换算方法是将地震波的振幅或能量与参考震级进行比较,以确定地震事件的震级。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重要参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震震级换算方法。
1. 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里氏震级最早由美国地震学家Charles F. Richter于1935年提出,是最常见的地震震级。
它是基于对地震波振幅的测量,使用对数尺度将地震波振幅与参考震级1.0的地震事件进行比较。
里氏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 = log(A) - log(A0)其中,M为地震震级,A为地震波的最大振幅,A0为参考震级1.0的对应振幅。
2. 能量震级(Energy Magnitude)能量震级是基于地震释放的总能量来衡量地震强度的。
由于地震的释放能量与震级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能量震级比里氏震级更准确。
能量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w = log(E) - 4.8其中,Mw为能量震级,E为地震释放的总能量。
3. 体波震级(Body Wave Magnitude)体波震级是基于地震的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振动特征来评估地震强度的。
体波震级主要使用台站记录的P波和S波到时差的测量结果进行换算。
体波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b = log(T) + (1.66 * log(R)) - 3.3其中,Mb为体波震级,T为P波和S波到时差,R为震中距。
4. 表面波震级(Surface Wave Magnitude)表面波震级是基于地震的表面波振动特征来评估地震强度的。
表面波震级通常使用Love波和Rayleigh波的振幅比例来计算。
表面波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s = log(A) + 0.83 * log(T) - 2.0其中,Ms为表面波震级,A为Love波和Rayleigh波的振幅比例,T 为地震波的周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震震级换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地震。
里氏震级适用于浅源地震,能量震级适用于大地震,体波震级适用于中小型地震,表面波震级适用于近源地震。
7.1级地震的详细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7.1级地震是一种具有相当巨大破坏力的地壳震动事件。
地震是地球上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
地壳的构造板块在地下不断移动,这些运动会导致能量聚集并最终释放,形成地震。
7.1级地震是根据地震矩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 Mw)来分类和衡量地震的强度等级,由地震矩(地震释放的能量)所决定。
它是一个用于描述地震大小的标准,它的数值越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就越大。
因此,7.1级地震具有相当强烈的震动,能够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7.1级地震通常会引起地面的剧烈晃动和摇晃,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桥梁的毁坏、道路的破裂等。
此外,地震还有可能引发火灾、洪水、土壤液化等次生灾害。
由于地震产生的破坏力较大,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地震并非全然灾难性的事件。
地震的发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机制的机会。
地震的研究对于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和机制,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减轻地震对社会的影响和破坏力。
因此,对于7.1级地震以及其他规模较大的地震来说,我们需要加强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地震应对和减灾的能力,以保障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接下来的章节将围绕7.1级地震的定义、特点、破坏力以及对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探讨预防和减轻7.1级地震所需采取的措施。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整体组织和安排方式,它对于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本文将以以下结构呈现:2.正文2.1 7.1级地震的定义和特点2.2 7.1级地震的破坏力和影响3.结论3.1 7.1级地震对社会的启示3.2 预防和减轻7.1级地震的措施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探讨7.1级地震的定义和特点。
首先,我们将介绍什么是7.1级地震,为读者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1、 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是什么?如何通过两阶段设计方法来实现? 答: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 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 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两阶 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对结构和构件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验算和弹性变形验算;第二阶段设计:对有 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部位和有特殊要求的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什么是小震、中震和大震。
答:小震指该地区 50 年内超越概率约为 63.2% 的地震烈度,即众值烈度,又称为多遇地震。
中震指该地区 50 年内超 越概率约为 10%的地震烈,又称为基本烈度或设防烈度。
大震指该地区 50 年内超越概率为 2% ~3% 左右的地震烈度, 又为称为罕遇地震。
2、 抗震设计中为什么要限制各类结构体系的最大高度和高宽比? 答:随着多层和高层房屋高度的增加,结构在地震作用以及其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水平位移迅速增大,要求结构的抗侧 移刚度必须随之增大。
不同类型的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抗侧移刚度,因此具有各自不同的合理使用高度。
房屋的高宽 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
震害表明, 房屋高宽比大, 地震作用产生的倾覆力矩会造成基础转动, 引起上部结构产生较大侧移, 影响结构整体稳定。
同时倾覆力矩会在混凝土框架结构两侧柱中引起较大轴力, 使构件产生压曲破坏; 会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水平截面产 生较大的弯曲应力,使其易出现水平裂缝,发生明显的整体弯曲破坏。
3、 简述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地震作用所采用的三种计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答: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地震作用所采用的三种计算方法为: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一、名词解释1.地震震级: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起后果的一种尺度。
3.震中烈度:震中去的地震烈度最大,称之为震中烈度。
4.特大地震:地震等级M>8的地震。
5.震中烈度:震中去的地震烈度最大,称之为震中烈度。
6.地震作用:地震时作用在房屋上的惯性力,称为地震作用,也称为地震力。
7.抗震概念设计: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包括工程结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
8.场地覆盖层厚度:由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规定值的土层或坚硬土顶面的距离。
9.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地震波的某个分量在穿过场地土时被放大的最多,这个行波分量的周期称为场地土的卓越周期。
10.“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2.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为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而必须采取的细部构造措施。
12.双共振现象:在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建筑场地的卓越周期接近时,地震波中周期与场地卓越周期接近的行波分量被放大二次的现象。
13.隔震设计:进行隔震的建筑结构设计称为隔震设计。
14.消能减震设计:在建筑物的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部件,通过消能元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
二、填空题1. 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
2. 一般来讲,震级大,断层错位的冲击时间长,震中距离远,场地土层松软、厚度大的地方,其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的主要峰点偏于(较长的周期);相反,震级小,断层错位的冲击时间短,震中距离近,场地土层坚硬、厚度薄的地方,其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的主要峰点则一般偏于(较短的周期)。
3. 地震的不平稳性取决于(震级)、(震源特性)、(震中距)、和(地震波传播介质的特性)等因素。
4. 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而言,地震地面运动的一般特征可用(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地面运动周期特性)和(强震的持续时间)三个参数来描述。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和制定的〔抗震设计标准可查〕;一般情况,取该地区五十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我理解就是;五百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区〔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不同〕和建筑物得高度、建筑物得重要程度、以及结构形式确定的。
其次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建筑抗震等级越高抵抗地震的能力越强。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方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框架结构地震作用计算的过程哎呀,说起框架结构地震作用计算,这事儿可真是个技术活儿,得慢慢来,不能急。
咱们先得搞清楚,框架结构,就是那种用柱子和梁搭起来的建筑,地震来了,这玩意儿得能扛得住,不然就麻烦大了。
首先,咱们得有个框架结构的模型,这模型得精确,得把每根柱子、每根梁的尺寸、材料、连接方式都搞得清清楚楚。
这就像是给房子画了个详细的蓝图,每个细节都不能漏。
接下来,得考虑地震这家伙。
地震可不是闹着玩的,它的力量大得很,能把房子摇得跟跳舞似的。
所以,咱们得知道地震的强度,这通常用地震烈度来表示。
烈度越高,地震越猛。
这得根据地震的历史数据和地质条件来预测。
然后,咱们得计算地震作用力。
这就像是给房子施加一个力,看它能承受多少。
这力可不是随便给的,得根据地震烈度、房子的重量和结构特性来计算。
这计算过程,得用到一些复杂的公式和计算软件,比如SAP2000、ETABS之类的。
计算的时候,得考虑房子在地震中的各种反应,比如水平位移、扭转、振动频率等等。
这些反应,会影响到房子的安全性。
所以,咱们得用一些方法,比如模态分析,来预测这些反应。
等这些都算好了,咱们还得检查一下,看看房子能不能扛得住地震。
这得用到一些安全标准,比如抗震等级、屈服强度之类的。
如果房子达不到这些标准,那可不行,得重新设计,增加柱子的强度,或者改变梁的布局。
最后,等一切都搞定了,咱们还得做一下地震模拟。
这就像是给房子做个地震演习,看看在真正的地震中,它会有什么反应。
这得用到一些高级的软件,比如ABAQUS、ANSYS之类的。
哎呀,这整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不容易。
得有耐心,得细心,还得有技术。
不过,只要咱们一步一步来,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最后肯定能设计出一个能扛得住地震的房子。
这事儿,虽然复杂,但也挺有意思的,不是吗?。
1.砂土液化: 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2.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3.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4.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5.结构的刚心: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力的合力中心6.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7.基本烈度: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8、地震影响系数α: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9、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10、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11、强剪弱弯: 梁、柱端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避免梁柱端截面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12、抗震等级:考虑建筑物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抗震要求划分等级,以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待。
13、层间屈服机制:结构的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
14、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15、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即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成破坏机构。
16、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17、轴压比:ccAfNn=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建设部《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1990)建抗字第377号《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经今年全国抗震办公室主任会议讨论并修改定稿,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该标准主要是针对我国历次强震后的震害统计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口径不一,统计汇总的数字与实际破坏差距较大的情况而制定的。
今后,凡属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调查及震后房屋建筑的损失评估,均按本标准执行。
在执行中有什么问题、经验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抗震办公室。
一九九O年七月二十日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多层砖房第三章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第四章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第五章单层工业厂房第六章单层空旷房屋第七章民房第八章烟囱和水塔第九章建筑直接经济损失估算第十章附则附表建筑地震破坏及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第一章总则第1.1条为判别建筑的地震破坏程度、估算直接经济损失,提供抢修排险和恢复重建的技术经济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第1.2条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统计建筑震害和估算直接经济损失,并按本标准附表汇总。
第1.3条本标准适用于多层砖房、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民房、烟囱、水塔等建筑的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对装修占建筑造价总费用较高的房屋,应做专门的研究。
第1.4条建筑地震破坏等级的划分,应符合下列基本原则:一、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应按不同的结构特点划分地震破坏等级;二、确定建筑地震破坏程度时,应以承重构件的破坏程度为主;三、建筑地震破坏程度的判别,应引入相应的数量概念;四、建筑地震破坏等级的划分,应考虑修复的难易程度,是否可使用及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五、建筑地震破坏等级的划分,应以建筑直接遭受的地震破坏为依据。
震前已有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坏,在评定地震破坏等级时不应考虑在内。
第1.5条建筑的地震破坏可划分为基本完好(含完好),轻微损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倒塌五个等级。
其划分标准如下:一、基本完好:承重构件完好;个别非承重构件轻微损坏;附属构件有不同程度破坏。
地震等级计算方法是什么地震等级主要是通过震级来进行计算的。
震级是用来度量地震能量大小的物理量,通常用拉氏震级(也称里氏震级)或者更高级别的震级体系来表示。
1.拉氏震级(里氏震级):拉氏震级是最常用的地震等级计算方法,它是根据地震波震幅的对数来估计地震释放的能量。
计算公式如下:Ml = log10(A) + B(log10(R) - r)其中,Ml表示拉氏震级;A表示地震波的最大振幅;R表示震中到台站的距离;r表示震中震源距离;B是一个常数,用来校正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2.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使用的国际地震等级(Mw):国际地震等级是一种更精确的地震等级计算方法,采用地震矩(Moment)作为基础。
地震矩是地震释放能量的物理量,它与断层面的面积、滑动位移和岩石弹性模量等参数有关。
计算公式如下:Mw = (2/3)log10(M0) - 10.7其中,Mw表示国际地震等级;M0表示地震矩。
3.能量释放指数(Mb):能量释放指数是一种以爆炸氢弹相对能量辐射强度为基础的地震等级计算方法,它与地震体波的能量有关。
计算公式如下:Mb = log10(A) + 3.3log10(T) + 0.56D - 2其中,Mb表示能量释放指数;A表示地震波振幅;T表示地震体波的周期;D表示震中距离。
4.波形拟合法(Ms):波形拟合法是一种以地震波形特征为基础的地震等级计算方法,它通过对地震波形的频谱、振幅和持续时间等参数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拟合得出地震等级。
计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进行频谱分析和地震波形数据处理。
地震等级的计算方法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但基本原理是相似的,都是通过对地震能量的估计和分析来得出地震等级。
在实际应用中,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地震等级计算方法,以提高地震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等级计算方法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不同级别地震的破坏力有多大呢?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5级,
计算公式为:M=lg(A/T)max+ σ ( Δ )
式中:A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μm;
T ----相应周期,S;
Δ----震中距,(度)。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内的震动。
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
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
式中:A N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μm;
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μm;
T N ------ A N 的相应周期,S;
T E ------ A E 的相应周期,S;
量规函数σ(Δ)为:σ( Δ
)=1.66lg Δ +3.5
不能使用与表一中给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来测定地震震级M。
地震震级M应根据多台的平均值确定。
中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多用矩震级来表示。
二、震级认定
社会应用,应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震震级M 为准。
表一不同震中距(Δ)选用地震面波周期(T)值
Δ/ordm; T/s Δ/ordm; T/s Δ/ordm; T/s 2 3~6 20 9~14 70 14~22
4 4~7 2
5 9~1
6 80 16~22
6 5~8 30 10~16 90 16~22
8 6~9 40 12~18 100 16~25
10 7~10 50
12~20 110 17~25
15 8~12 60
14~20 130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