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5.60 KB
- 文档页数:2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分析及相关护理措施发布时间:2021-08-24T11:02:27.697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3期作者:王雨珂[导读] 主要分析了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王雨珂永康市骨科医院 321300【摘要】目的:主要分析了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从中抽取66例,通过盲选法将两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单一组,每组各33例,试验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单一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两组均先分析疼痛的原因,之后对两组实施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感受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有创伤的程度、教育的程度、心理状态、体位以及外固定法等因素。
经过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单一组,数据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重要意义(P<0.05)。
结论:骨科患者在术后引起疼痛原因有很多因素,应根据患者疼痛的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受,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骨科;术后;疼痛原因;护理措施对骨科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疼痛是必不可免的问题,而疼痛属于人体感受痛苦的直接体现,尤其是在骨科患者在经历创伤之后,痛感明显增加,大多数骨科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都有明显的疼痛感,而如何改善预防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感,早已成为临床上比较重视的问题[1]。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定为2019年3月-2020年5月,研究对象定为在此时间段内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患者(66例),通过盲选法将两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单一组,每组各33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42岁左右,伤病类型:高能量损伤所致41例,低暴力损伤25例;骨折部位类型:肱骨干骨折23例,肱骨髁上骨折11例,肱骨外髁颈骨折19例,其他部位骨折13例,其中试验组男女比例为17:16,单一组男女比例为18:15;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治疗的相关指征,以上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实施对比,数据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可以纳入对比分析。
65869 临床医学论文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上影响骨科病患手术后疼痛的因素,以及探讨对其护理的对策。
方法:随机选取20xx 年3月~20xx年3月的320例骨科病患,并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平行对照组,每组各160例病患,对试验组的病患进行术前和术后的诊断,针对病患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同时对平行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的护理措施,然后观测并对比平行对照组和试验组病患在整个试验结束后其疼痛的缓解情况。
结果:对平行对照组和试验组病患在术后的疼痛情况进行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存在(P>0.05),对两组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措施后,试验组的缓解率达到了70.5%,平行对照组病患疼痛的缓解率则仅为52.5%,两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骨科疼痛严重影响病患的身心健康,其原因有很多种,为病患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痛苦。
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类病人的处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会导致病患出现本不该出现的疼痛,给病患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1]。
本研究随机选取20xx年3月~20xx年3月的320例骨科病患,分析研究其手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并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结果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现将具体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随机选取20xx年3月~20xx年3月的320例骨科病患,其中男病患180例,女病患140例,年纪均在21.5~62.5岁之间,平均年纪为(38.5±10.5)岁。
320例骨科疼痛的病患中,有210例是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剩余110例是由较低暴力的损伤导致的。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平行对照组,每组各160例,两组病患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存在(P>0.05),可以将其进行对比分析。
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平行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一般资料对比1.2 方法本研究中,对所有的病患最先都给予外部不定或者牵引术,经过手术前的准备及检查工作,对其进行开放式的复位内固定手术,或者采取人工关节的成形手术,手术以后,均采取康复训练。
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骨科术后疼痛是临床麻醉中经常面对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控制患者术后疼痛,对于患者术后康复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最新研究报告综述如下,以期待对临床工作开展提供帮助。
疼痛是一种客观上的使人感觉和情绪不舒服的体验,并伴随着组织损伤[1]。
有学者倾向于将疼痛和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并列为人体的五大生命体征[2]。
骨科手术由于创伤较大,术后伤口直接受压,患者疼痛往往比较剧烈,对术后镇痛的要求较高。
目前我国术后疼痛治疗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时期:20世纪70年代之前以采用单纯的肌肉注射哌替啶为代表的疼痛不充分治疗时期;80年代以后进入以采用小剂量吗啡硬膜外注射的镇痛时期;90年代由西方国家引进的自控镇痛泵为代表的患者自控时期;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中也对术后疼痛管理展开多种研究,发现疼痛存在多靶点机制,通过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镇痛药物,可以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且最大避免了单一止痛药物剂量过大带来的副作用[3]。
本文将最近骨科手术后疼痛管理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研究借鉴。
1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适度的疼痛感受,对人体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引起人体的警觉从而避免更严重的创伤。
但剧烈疼痛可以引起身体一系列生理反应,从而影响心肺、内分泌及激素水平的改变。
人体在剧烈的疼痛中,可以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对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带来严重的威胁[4]。
术后疼痛不同于生理性疼痛,术后疼痛不单由手术对神经末梢机械性损伤引起,组织损伤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改变也是引起术后疼痛的原因。
损伤引起外周神经细胞轴突中胞浆逆向流动,引起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切口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损伤引起组织大量释放缓激肽、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性致痛物质,在直接刺激感受器引起疼痛的前提下,还可以造成周围神经的活化和敏感,从而导致阈下刺激也可引起疼痛[5-6]。
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疼痛的个体化护理研究【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140-01【摘要】主要探讨了针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分析其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考察其对患者的护理效果。
我们随机选取了280例创伤骨科患者,设置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观察组分析其术后疼痛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办法,观察统计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缓解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通过不同护理方法的实施,发现,观察组69.5%的患者疼痛得到缓解,而对照组的缓解率只有55.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两组组患者均给予临时外固定或牵引,通过术前准备与检查之后,进行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术后进行康复锻炼[2]。
其中,对照组在术后按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而观察组则在针对患者的疼痛状况做出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做出护理干预,最后,对两组疼痛的结果比较观察。
2 试验结果三个体化护理措施1 心理护理: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的疼痛治疗,应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文化背景等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为病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对新人院的病人要尽快使其熟悉环境,获得安全感,从而减轻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反应[3]。
另外,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使其减轻心理负担,能够对疼痛有正确的认识。
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引导,让他们过上愉快、充实的生活,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计划。
此外,骨科创伤病人病程一般较长,有的甚至还伴有终身的残缝,因此,一定要把锻炼疗效告诉患者,提高他们进行日常功能锻炼的自觉性。
2 通过与患者沟通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护患沟通非常重要,这对患者病情的了解、评估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护理者可通过大方得体的行为举止、热情亲切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疼痛在创伤骨折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疼痛对创伤骨折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
方法:比较分析我院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间176例创伤骨折术患者在疼痛和不疼痛的时候有何区别。
结果:轻微疼痛时,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较为正常;中度疼痛的患者体温脉搏等较平稳,但收缩压明显变高;在疼痛到达重度极度的时候,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全明显升高。
结论:轻微疼痛对患者影响不大,但中度及以上的疼通会对患者呼吸血压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所以术后应定时对患者生命体征经行测定,减轻其疼痛感,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创伤;疼痛;生命体征【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79—02疼痛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在创伤骨折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有明显的影响,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
患者在术后剧烈疼痛会有面色苍白,脉搏加快,急促呼吸,出汗烦躁及血压升高等症状表现[1]。
我院分析比较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间176例创伤骨折术患者在疼痛与无疼痛时的区别,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收集了176例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创伤骨折术患者。
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78例,年龄在17到60岁之间。
全都没有感染性疾病,高血压和神经病病史。
其中尺桡骨骨折患者50例,肱骨骨折17例,锁骨骨折29例,掌骨骨折30例。
都在局部麻醉后进行切开复位或者清创残端重整术,再行骨折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
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等护理干预。
1.2方法1.2.1疼痛测量方法①采用文字描述式评分法和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的等级或程度进行评定,把测量结果用数字0到10表示成5个等级,即极度疼痛:7.51-10,重度疼痛:5.10-7.5,中度疼痛:2.51-5.00,轻度疼痛:0.10-2.50,无疼痛(含睡眠状态):0.00。
②术后患者回病房后应即刻测量,在此之后每4小时测量一次,连着测量3天,在第四天的8点,12点,16点和20点测量。
骨科术后疼痛管理现状与展望疼痛是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疼痛既是组织细胞病理的提示,也是机体保护性防御反应的紧急信号。
剧烈的疼痛可影响患者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症状,对其造成巨大的痛苦[1-2]。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疼痛已成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在临床护理中逐渐受到重视[3]。
有效的疼痛治疗可减少体内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释放,减少并发症,因此,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将术后疼痛护理进展作如下综述。
1 术后疼痛的定义术后疼痛[4]是伤害性刺激(包括骨科手术)对组织损伤及疾病本身病理改变所发生的一种机体反射性的,复杂的生理反应和感知,依其性质而论属急性疼痛。
骨科术后疼痛多为较强的急性疼痛,此系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创伤所致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5]。
2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有:(1)血中儿茶酚胺升高,表现为血压升高心动加快,呼吸浅快,恶心,呕吐,出汗等。
(2)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使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又可引起体内激素和酶系统异常,蛋白合成缓慢,组织分解代谢加强,影响术后康复。
(3)疼痛会致情绪强烈反映:痛苦、烦躁、易怒、焦虑、不安。
情绪的不稳定降低疼痛的阈值,更加剧了患者的痛苦。
(4)保护性反射咳嗽,深呼吸障碍,导致肺部并发症。
(5) 引起活动障碍,造成术后恢复延迟[6]。
3 骨科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患者年龄、性别、性格和文化背景均对疼痛评估有影响。
年长者较年幼者耐受疼痛;性格内向者疼痛主诉较少;不同民族、家庭、过去的疼痛经历对评估均会产生影响;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影响着疼痛评估;情绪紧张、焦虑引起疼痛加重;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疼痛明显[7]。
蒙小燕等[8]报告显示年龄,性别,性格,受教育程度,心理因素,等与创伤无关的因素会影响术后疼痛的程度及表达。
4 骨科术后疼痛的评估疼痛评估是疼痛控制关键的第1步,只有客观,全面地评估和记录疼痛,才能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9],使用可靠有效的评估工具有助于保证疼痛评估的准确性,使结果更客观[10],常见以下方法。
一、引言骨科术后护理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护理对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两方面对骨科术后护理进行探讨。
一、护理诊断1. 疼痛疼痛是骨科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与手术创伤、切口疼痛、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有关。
2. 知识缺乏患者及家属对术后康复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导致康复进程延缓。
3. 焦虑、恐惧患者因手术、预后等因素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4. 生活自理缺陷患者因手术部位限制、功能障碍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5. 躯体移动障碍患者因手术部位制动、疼痛等原因,活动受限。
6. 皮肤完整性受损患者因长期卧床、术后伤口护理不当等原因,易出现压疮、皮肤感染等问题。
7. 有废用综合症的危险患者因长期制动、活动减少等原因,易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问题。
8. 肺部并发症患者因手术创伤、卧床休息等原因,易出现肺部感染、呼吸不畅等问题。
9. 泌尿系感染患者因术后卧床、尿潴留等原因,易出现泌尿系感染。
10. 深静脉血栓患者因手术创伤、长期卧床等原因,易出现深静脉血栓。
二、护理措施1. 疼痛护理(1)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2)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减轻疼痛。
(3)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2. 知识缺乏护理(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康复知识,提高他们对术后康复的认识。
(2)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3. 焦虑、恐惧护理(1)倾听患者心声,关注患者心理变化。
(2)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4. 生活自理缺陷护理(1)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洗漱等。
(2)指导患者使用辅助工具,如拐杖、轮椅等。
5. 躯体移动障碍护理(1)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
(2)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等。
6. 皮肤完整性受损护理(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
(2)加强伤口护理,预防感染。
7. 预防废用综合症(1)指导患者进行肌肉力量训练,预防肌肉萎缩。
浅议骨科创伤患者疼痛的护理对策作者:顾梁培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6期摘要:疼痛是机体受到损伤时发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性体验,是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表现,也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本文针对手术后疼痛及骨科创伤后疼痛,对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时采取个体户护理对策,进行精心的护理,从而取得良好护理效果,减轻病人痛苦,有效止痛。
关键词:骨科创伤疼痛护理对策1.临床资料我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是院重点学科,技术处于省内先进水平。
自建科以来救治了大量的骨科危、重、急症病人,精通骨、关节疾病与创伤的诊断、治疗。
现从我院随机抽取216例骨科创伤患者,其中男150例,女66例,年龄6—68岁。
骨科伤病中引起疼痛的原因有下面几个方面:恶性肿瘤、截肢后疼痛、创伤、炎症、急性缺血和神经性疼痛。
2.疼痛的个体差异疼痛它伴随着潜在的或现存的组织损伤,是一种让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一种主观的生理经验,也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反应。
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协助诊断疾病;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是疾病的早期信号。
当然剧烈的疼痛它会危害机体干扰正常的生命活动,给人带来痛苦。
由于每个人的以往经历不同,因而疼痛的主观感觉也不同,其个体差异也较大。
患者又因环境、情绪、时间的不同而对疼痛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默不作声;有的人焦虑、恐惧;有的人面部表现出痛苦模样;有的人毫无感觉仍不失风趣幽默;有的人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寒战。
由于骨科病人的个体差异或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不同的病人有不同反应,还会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医生、护士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避免增加患者的痛苦,避免发生医患纠纷。
3.疼痛评估3.1 疼痛的原因创伤疼痛与恐惧、心理紧张、手术操作以及组织损伤等有关。
也与患者的性别、年纪、心理因素、文化素质和暗示以及对疼痛的忍耐程度等有关。
3.2疼痛评估内容疼痛评估内容包括:疼痛性质、疼痛的严重程度、疼痛部位和范围、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处理及处理结果、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09T14:03:47.7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作者:刘学智
[导读] 对创伤骨科类疾病而言,手术是做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疼痛是术后最普遍的症状。
河北省涞水县医院河北保定 074100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9月本人所在医院收治的224例创伤骨科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主诉情况分为疼痛组(n=89)与非疼痛组(n=135)。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疼痛组患者平均年龄较低、女性、性格外向、高学历、心理状态不佳、体位不当,治疗过程中牵引、外固定等,医护人员对疼痛评估知识缺乏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疼痛组(P<0.05),但两组患者骨折部位及骨折原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最终得出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心理状态、体位、治疗中的因素以及医护人员自身因素(P<0.05)。
结论: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相关因素较多,应注意对这些因素的密切观察,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以改善患预后状况。
关键词:创伤骨科;术后疼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创伤骨科类疾病而言,手术是做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疼痛是术后最普遍的症状,一旦术后出现剧烈的疼痛,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以及生活质量。
据相关研究表现,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采取舒适护理能有效地降低疼痛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9月本人所在医院收治的224例创伤骨科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主诉情况分为疼痛组(n=89)与非疼痛组(n=135)。
疼痛组:男性24例,女性65例;年龄24~62岁,平均42.1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包括中专)30例,专科及以上44例。
非疼痛组:男性92例,女性43例;年龄26~75岁,平均56.3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6例,高中(包括中专)60例,专科及以上39例。
1.1疼痛评价标准
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进行评价。
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9分,剧烈疼痛为10分。
2疼痛原因分析
2.1与创伤无关的因素
(1)年龄因素。
患者的年龄可以影响疼痛的感受与判断,一般老年患者对疼痛耐受性相对较高,主诉疼痛机会少。
(2)性别方面。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男性疼痛程度高于女性。
(3)性格因素。
性格外向者主诉疼痛的机会较多,较性格内向者更易表达疼痛,一般早期接受镇痛治疗。
而性格内向者易被忽视。
(4)受教育程度。
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疼痛的认知能力相对较高,易于主诉疼痛;相对来讲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主诉较弱。
(5)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是多元化的,神经质、焦虑、其他人的暗示和患者本身的注意力等,均可引起其对疼痛的关注度,是导致疼痛主诉的一个重要原因。
2.2与创伤相关的因素
(1)创伤及手术是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疼痛多发生于创伤或手术后早期,一般是1~3d,此后疼痛程度逐日递减,此期可对患者疼痛进行临床评估,并做出相对应的处理。
(2)伤后或术后体位是影响疼痛的另一重要因素,骨科手术后对患者体位要求较严格,常需将关节安置特殊体位,加之患者对此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不易及时表达疼痛主诉,使之成为造成疼痛及不适的主要因素。
(3)治疗过程中的因素影响,如牵引、外固定,护理过程中的肢体摆放、翻身等,可致伤肢的位置、角度异常;甚至固定过紧及由此所致的肢体水肿、神经功能受损、甚至骨筋膜室综合征,均是诱发疼痛、疼痛不缓解或加重的重要原因。
(4)医护人员自身因素。
主要表现在对镇痛药物认知不足、对疼痛评估知识的缺乏及对疼痛治疗的态度上,均可导致疼痛处理不得当,导致疼痛。
3对术后疼痛的处理
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不但会造成患者身心痛苦,而且也存在潜在的危害性,使得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大,会造成机体各个系统出现相关变化,术后疼痛导致的内脏反应是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主要是疼痛造成自主神经活动出现异常状况。
此外,由于炎性介质以及致痛等介质的异常释放,不仅会加剧原发病灶的缺血、低氧以及水肿等,而且还会造成机体中激素以及酶系统代谢过程出现异常,蛋白质合成路径受阻或变得缓慢,分解速度加快,对伤口的尽早愈合极为不利。
此外,疼痛会使得患者出现焦虑、抑郁以及恐慌等方面的不良心理,对机体的康复产生极大的影响。
国外有研究表明:44%的患者术后经历了中度以上的疼痛,仅21%的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感到满意。
可以看出,术后疼痛控制并未被每位医护工作人员关注,在方法以及措施等方面,尚需进行改进。
因此,对于疼痛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能够很好地提升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疼痛不仅会受到性格、心理情绪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环境、教育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注重多因素影响及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以及态度,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受伤类别准确评估疼痛,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有效的镇痛治疗。
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疾病本身的治疗护理工作,特别是创伤后早期的患者,要加强对各种治疗措施及伤肢伤情的观察,在积极处理原发病的基础上,通过药物及心理行为的积极干预,在动态发展中有效处理疼痛,以免延误病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相关因素较多,应注意对这些因素的密切观察,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朱玉琴.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8):56-57.
[2]曲雅丽,周秀珍,柴素英,等.护理干预对缓解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1):35-36.[3]黄天雯,何翠环,陈晓玲,等.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21-224.
[4]杨秀娣.护理干预对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0-91.
[5]裴天容,李刚平.急症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个体化护理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4):2165-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