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60
浅谈TD—LTE无线网络规划1 TD-LTE无线网络主要技术首先是物理层关键技术。
TD-LTE 无线网络的物理层关键技术主要有多址技术、基本传输技术、MIMO 技术、帧结构以及编码调制等技术。
一般的,该无线网络的传输技术是OFDM 调制技术,该技术能够减轻无线信道多径扩展形成的时间弥散性对无线网络系统造成的影响。
适当采用宏小区、热点以及微小区等不同环境中的MIMO技术来进行信道编码,并对子帧长度进行规定。
其次是网络层关键技术。
LTE 与以往的3GPP 接入网进行比较,其RNC 节点减少,一般采用单层结构,优点是减小了信号延迟,简化了网络环境,且成本较低,更加趋向于现在典型的IP 宽带网的结构,实现了诸多3G 网络实现不了的目标,加快了网路发展的进程。
2 TD-LTE无线网络的规划特点和要点LTE 网络规划是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建立的,并不只是单独孤立的,因此,规划时就需要对现有的网络基础进行充分考虑,协调2G、3G 网络进行同步发展,对其与2G、3G 网络的网络定位以及业务承载力进行充分考虑,在选擇覆盖区域时,应对业务区进行连续覆盖。
由于LTE 网络网络特性和使用的技术与2G、3G 网络有很大差异,因此规划建设又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频率规划,LTE 网络频率组成是同频组网,因此在实际频率规划时应将规划的重点由频率复用转到小区间的同频率干扰问题上。
其次是网络覆盖方面,LTE 网络对速率的要求极高,它会对网络的整体覆盖性能产生直接影响,因为LTE 网络承担的业务主要以高速数据为主。
小区边缘的速率目标不断增加,则网络的覆盖半径就会越小。
再次是网络的容量,影响LTE 网络容量的参数较多,而各参数之间又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因此小区的吞吐量不易通过理论数据计算出来。
在进行容量规划时,可通过仿真来获得小区的边缘吞吐量数值。
最后是MIMO 技术在LTE 网络中的使用,不同的天线组合类型对网络的覆盖能力以及小区的吞吐量会有不同的影响,LTE可采用多天线组合类型的方式进行网络覆盖的容量规划。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目录第一章概述 (6)1.1. LTE发展概况 (6)1.2. 系统架构 (6)1.2.1. LTE系统网络架构 (6)1.2.2. E-UTRAN与EPC的功能划分 (8)1.3. 业务承载 (10)1.3.1. 移动通信市场需求现状和趋势 (10)1.3.1.1. 用户对业务的需求 (11)1.3.1.1.1. 趋势1:移动互联网 (11)1.3.1.1.2. 趋势2:生活化——工作化 (11)1.3.1.1.3. 趋势3:视频化 (12)1.3.1.1.4. 趋势4:物联网 (12)1.3.1.2. 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 (12)1.3.2. LTE FDD/TD-LTE与2G/3G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对比 (13)1.3.3. 移动宽带业务和应用的发展趋势 (14)第二章 TD-LTE关键技术 (16)2.1. 多址传输方式 (16)2.1.1. OFDM技术综述 (17)2.1.2. LTE协议中的下行多址技术——OFDMA (17)2.1.3. LTE协议中的上行多址技术-SC-FDMA (19)2.2. MIMO与智能天线技术 (20)2.2.1. 发射分集 (21)2.2.2. 预编码技术 (21)2.2.3. 波束赋形 (22)2.2.4. 双流波束赋形 (23)2.2.5. 多用户MIMO (24)2.3. 调度技术 (26)2.3.1. 上行调度 (27)2.3.2. 下行调度 (28)2.4. 干扰抑制技术 (29)2.4.1. 频率复用 (31)2.4.1.1. 静态频率复用 (31)2.4.1.2. 准静态频率复用 (32)2.4.2. 干扰协调 (32)第三章无线网络规划技术要点 (36)3.1. TD-LTE频率资源及组网方式 (36)3.1.1. TD-LTE频率资源 (36)3.1.1.1. 国际LTE频率规划情况 (36)3.1.1.2. 国现有通信系统频段资源分配情况 (38)3.1.2. 同/异频组网方案分析 (38)3.1.2.1. 频率复用万式 (38)3.1.2.2. 组网性能衡量标准 (39)3.1.2.3. 干扰规避措施 (40)3.1.2.4. 控制信道性能 (42)3.1.2.5. 业务信道性能 (42)3.1.2.6. 同/异频组网建议 (42)3.2. TD-LTE覆盖性能分析 (43)3.2.1. TD-LTE覆盖特性 (43)3.2.2. TD-LTE链路预算 (44)3.3. TD-LTE系统容量分析 (46)3.3.1. TD-LTE容量评估指标 (46)3.3.2. 影响TD-LTE容量性能的主要因素 (47)3.4. 多系统共存干扰分析 (48)3.4.1. TD-LTE与系统工作频段 (48)3.4.2. 干扰的分类 (49)3.4.2.1. 杂散干扰 (50)3.4.2.2. 互调干扰 (51)3.4.2.3. 阻塞干扰 (53)3.4.3. 干扰隔离分析与结论 (54)3.4.3.1. 杂散干扰隔离分析 (54)3.4.3.2. 阻塞干扰隔离分析 (56)3.4.4. 互调干扰隔离分析 (57)3.4.5. TD-LTE站与其他系统共址时干扰隔离距离要求 (58)第四章宏峰窝网络规划 (59)4.1. 规划流程 (59)4.2. 网络建设需求分析 (60)4.2.1. 业务需求预测 (60)4.2.1.1. 用户规模预测 (61)4.2.1.1.1. 预测方法概述 (61)4.2.1.1.2. 应用建议 (64)4.2.1.2. 业务量预测 (64)4.2.1.2.1. 趋势外推法 (64)4.2.1.2.2. 单机业务量乘用户数预测法 (66)4.2.1.2.3. 计费时长(总数据流量)预测法 (68)4.2.1.2.4. 最终预测结果的取定 (68)4.2.2. 覆盖场景划分 (69)4.2.3. TD-LTE建设策略 (72)4.2.3.1. TD-LTE业务定位 (72)4.2.3.2. TD-LTE覆盖策略 (73)4.3. 预规划 (73)4.3.1. TD-LTE预规划流程 (73)4.3.2. 覆盖估算 (74)4.3.2.1. 基本特征 (74)4.3.2.2. 覆盖估算方法 (75)4.3.3. 容量估算 (75)4.3.3.1. 基本特征 (75)4.3.3.2. 容量估算方法 (77)4.3.3.2.1. 估算流程 (77)4.3.3.2.2. 系统容量资源 (77)4.3.3.2.3. 业务模型 (78)4.4. 站址规划 (79)4.5. 规划仿真 (81)4.5.1. 数据准各 (81)4.5.2. 仿真流程 (83)4.5.3. 仿真输入条件 (84)4.6. 无线资源及参数规划 (86)4.6.1. PCI规划 (86)4.6.1.1. PCI规划简介 (86)4.6.1.2. PCI规划基本原则 (86)4.6.2. TA规划 (87)4.6.2.1. TA规划简介 (87)4.6.2.2. TA规划原则 (87)第五章室网络规划 (89)5.1. 室覆盖系统概述 (89)5.1.1. 建设的必要性 (89)5.1.2. 系统特性 (90)5.1.3. 室覆盖系统 (91)5.2. TD-LTE室网络规划设计 (91)5.2.1. 规划设计思路 (91)5.2.2. 规划设计原则 (92)5.3. TD-LTE室覆盖性能分析 (93)5.3.1. TD-LTE室覆盖规划方法 (93)5.3.1.1. 方法一:由目标边缘速率估算覆盖半径 (93)5.3.1.2. 方法二:已知覆盖半径估算边缘速率 (94)5.3.2. TD-LTE室覆盖场强分析 (95)5.3.2.1. TD-LTE室覆盖系统自身网络需求 (95)5.3.2.2. 室外小区的协同关系 (95)5.3.2.3. 基于已有网络的改造需求 (97)5.3.2.4. 电磁辐射标准限制 (97)5.4. TD-LTE室覆盖信源规划 (98)5.4.1. TD-LTE室覆盖信源选取 (98)5.4.2. 分区规划 (99)5.4.3. RRU设置 (99)5.5. TD-LTE室分布系统规划 (100)5.5.1. TD-LTE窒建设模式 (100)5.5.2. MIMO双流分布系统建设 (100)5.5.3. 天线设置 (101)5.6. TD-LTE室覆盖系统建设要求 (101)5.6.1. 机房配套要求 (101)5.6.2. 室分布系统要求 (101)5.6.2.1. 天线口功率要求 (101)5.6.2.2. 无源器件建设及改造 (102)第六章 TD-LTE扩大规模测试与攻关 (104)6.1. TD‐LTE攻关项目最新进展 (104)6.2. TD‐LTE攻关项目主要成果综述 (104)6.3. 详细测试成果 (106)6.3.1. 面向规划 (106)6.3.1.1. RS-SINR与业务速率关系 (106)6.3.1.2. RSRP和速率的关系 (106)6.3.1.3. RSRP和SINR关系 (106)6.3.1.4. TD-LTE规划指标 (107)6.3.1.5. 不同场景下业务信道与控制信道覆盖匹配度 (108)6.3.1.6. 不同站间距、不同建筑类型、不同覆盖场景的室深度覆盖性能 (108)6.3.1.7. TD-S与TD-L的覆盖能力差异 (108)6.3.2. 面向建设 (109)6.3.2.1. 室外多天线 (109)6.3.2.2. 网络结构 (110)6.3.2.3. 室分布 (110)6.3.3. 面向组网 (113)6.3.4. 面向优化 (115)第一章概述1.1.L TE发展概况LTE (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于2004年11月启动的UMTS技术长期演进项目,分为FDD(频分双工)方式的LTE和TDD(时分双工)方式的LTE,其中TDD方式的LTE又由于演进路线的不同分为LTE TDD1和LTETDD2。
解析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方法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LD—LTE网络己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司分的一部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重视。
鉴于此,本文就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优化方法1、TD—LTE无线网络概述随着人们对于移动通信要求的不断提升,TD—LTE技术的设计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目前设计的TD—LTE所具有的宽带配置较为灵活,其支持的带宽有1.4MHZ,3MHZ,10MHZ,20MHZ等多种类型,在20MHZ带宽的条件下,TD—LTE的最大速率能够达到100Mbit/S,上行速率也能够达到50Mbit/s;控制面延迟时间能够控制在100ms内,用户面的延时时间甚至能够控制在5ms之内,这对于用户体验满意度的保证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TD—LET无线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100kbit/S的接入服务,但是提供此项服务的前提是用户的速度要大于350km/h。
此外,TD—LET网络的构建也能够使得CS域被取消,并让CS域的业务能够在PS 域内实现,这在一定程度日吏得系统建构被简化,对于建网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现阶段,TD—LTE产业链己经具备了端到端产品的能力,但是其在网络设备以及终端芯片等内容上还存在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优化与开发。
2、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2.1PCI规划对LTE物理小区进行PCI的标示能够为终端对不同小区无线信号的区分提供依据与便利,因此在对PCI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一个小区的覆盖区域的PCI 的唯一性,并且相近区域所采用的标识PCI类型不能相同,这对于PCI作用的发挥有着极大的意义。
在进行PCI规划的过程中要遵循简单、清晰以及容易扩展等目标,并在进行PCI规划的过程中,同一个PCI组所含有的PCI必须来自同一站点,相邻站点的PCI应该划分到不同PCI组别内,这对于终端对无线信号的识别精确性的保证极为重要。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目录第一章概述 (10)1.1.LTE发展概况 (10)1.2.系统架构 (10)1.2.1.LTE系统网络架构 (10)1.2.2.E-UTRAN与EPC的功能划分 (13)1.3.业务承载 (15)1.3.1.移动通信市场需求现状和趋势 (15)1.3.1.1.用户对业务的需求 (16)1.3.1.1.1.趋势1:移动互联网 (16)1.3.1.1.2.趋势2:生活化——工作化 (17)1.3.1.1.3.趋势3:视频化 (17)1.3.1.1.4.趋势4:物联网 (18)1.3.1.2.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 (18)1.3.2.LTE FDD/TD-LTE与2G/3G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对比 (19)1.3.3.移动宽带业务和应用的发展趋势 (20)第二章TD-LTE关键技术 (22)2.1.多址传输方式 (22)2.1.1.OFDM技术综述 (23)2.1.2.LTE协议中的下行多址技术——OFDMA (24)2.1.3.LTE协议中的上行多址技术-SC-FDMA (26)2.2.MIMO与智能天线技术 (27)2.2.1.发射分集 (28)2.2.2.预编码技术 (29)2.2.3.波束赋形 (29)2.2.4.双流波束赋形 (31)2.2.5.多用户MIMO (32)2.3.调度技术 (35)2.3.1.上行调度 (36)2.3.2.下行调度 (38)2.4.干扰抑制技术 (39)2.4.1.频率复用 (41)2.4.1.1.静态频率复用 (42)2.4.1.2.准静态频率复用 (42)2.4.2.干扰协调 (43)第三章无线网络规划技术要点 (47)3.1.TD-LTE频率资源及组网方式 (47)3.1.1.TD-LTE频率资源 (47)3.1.1.1.国际LTE频率规划情况 (47)3.1.1.2.国内现有通信系统频段资源分配情况 (49)3.1.2.同/异频组网方案分析 (49)3.1.2.1.频率复用万式 (50)3.1.2.2.组网性能衡量标准 (51)3.1.2.3.干扰规避措施 (52)3.1.2.4.控制信道性能 (54)3.1.2.5.业务信道性能 (54)3.1.2.6.同/异频组网建议 (55)3.2.TD-LTE覆盖性能分析 (55)3.2.1.TD-LTE覆盖特性 (55)3.2.2.TD-LTE链路预算 (56)3.3.TD-LTE系统容量分析 (59)3.3.1.TD-LTE容量评估指标 (59)3.3.2.影响TD-LTE容量性能的主要因素 (60)3.4.多系统共存干扰分析 (62)3.4.1.TD-LTE与系统工作频段 (62)3.4.2.干扰的分类 (63)3.4.2.1.杂散干扰 (65)3.4.2.3.阻塞干扰 (68)3.4.3.干扰隔离分析与结论 (69)3.4.3.1.杂散干扰隔离分析 (69)3.4.3.2.阻塞干扰隔离分析 (71)3.4.4.互调干扰隔离分析 (72)3.4.5.TD-LTE宏基站与其他系统共址时干扰隔离距离要求 (74)第四章宏峰窝网络规划 (75)4.1.规划流程 (75)4.2.网络建设需求分析 (76)4.2.1.业务需求预测 (76)4.2.1.1.用户规模预测 (77)4.2.1.1.1.预测方法概述 (77)4.2.1.1.2.应用建议 (81)4.2.1.2.业务量预测 (82)4.2.1.2.1.趋势外推法 (82)4.2.1.2.2.单机业务量乘用户数预测法 (84)4.2.1.2.3.计费时长(总数据流量)预测法 (86)4.2.1.2.4.最终预测结果的取定 (87)4.2.3.TD-LTE建设策略 (92)4.2.3.1.TD-LTE业务定位 (92)4.2.3.2.TD-LTE覆盖策略 (93)4.3.预规划 (93)4.3.1.TD-LTE预规划流程 (93)4.3.2.覆盖估算 (95)4.3.2.1.基本特征 (95)4.3.2.2.覆盖估算方法 (96)4.3.3.容量估算 (97)4.3.3.1.基本特征 (97)4.3.3.2.容量估算方法 (98)4.3.3.2.1.估算流程 (98)4.3.3.2.2.系统容量资源 (99)4.3.3.2.3.业务模型 (99)4.4.站址规划 (101)4.5.规划仿真 (103)4.5.1.数据准各 (104)4.5.2.仿真流程 (106)4.6.无线资源及参数规划 (109)4.6.1.PCI规划 (109)4.6.1.1.PCI规划简介 (109)4.6.1.2.PCI规划基本原则 (110)4.6.2.TA规划 (111)4.6.2.1.TA规划简介 (111)4.6.2.2.TA规划原则 (111)第五章室内网络规划 (114)5.1.室内覆盖系统概述 (114)5.1.1.建设的必要性 (114)5.1.2.系统特性 (115)5.1.3.室内覆盖系统 (116)5.2.TD-LTE室内网络规划设计 (117)5.2.1.规划设计思路 (117)5.2.2.规划设计原则 (117)5.3.TD-LTE室内覆盖性能分析 (119)5.3.1.TD-LTE室内覆盖规划方法 (119)5.3.1.1.方法一:由目标边缘速率估算覆盖半径 (120)5.3.1.2.方法二:已知覆盖半径估算边缘速率 (120)5.3.2.TD-LTE室内覆盖场强分析 (122)5.3.2.1.TD-LTE室内覆盖系统自身网络需求 (122)5.3.2.2.室内外小区的协同关系 (123)5.3.2.3.基于已有网络的改造需求 (124)5.3.2.4.电磁辐射标准限制 (125)5.4.TD-LTE室内覆盖信源规划 (126)5.4.1.TD-LTE室内覆盖信源选取 (126)5.4.2.分区规划 (127)5.4.3.RRU设置 (127)5.5.TD-LTE室内分布系统规划 (128)5.5.1.TD-LTE窒内建设模式 (128)5.5.2.MIMO双流分布系统建设 (128)5.5.3.天线设置 (130)5.6.TD-LTE室内覆盖系统建设要求 (130)5.6.1.机房配套要求 (130)5.6.2.室内分布系统要求 (130)5.6.2.1.天线口功率要求 (130)5.6.2.2.无源器件建设及改造 (131)第六章TD-LTE扩大规模测试与攻关 (133)6.1.TD‐LTE攻关项目最新进展 (133)6.2.TD‐LTE攻关项目主要成果综述 (133)6.3.详细测试成果 (135)6.3.1.面向规划 (135)6.3.1.1.RS-SINR与业务速率关系 (135)6.3.1.2.RSRP和速率的关系 (136)6.3.1.3.RSRP和SINR关系 (136)6.3.1.4.TD-LTE规划指标 (136)6.3.1.5.不同场景下业务信道与控制信道覆盖匹配度 (138)6.3.1.6.不同站间距、不同建筑类型、不同覆盖场景的室内深度覆盖性能 (138)6.3.1.7.TD-S与TD-L的覆盖能力差异 (139)6.3.2.面向建设 (139)6.3.2.1.室外多天线 (139)6.3.2.2.网络结构 (141)6.3.2.3.室内分布 (141)6.3.3.面向组网 (145)6.3.4.面向优化 (147)第一章概述1.1.LTE发展概况LTE (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于2004年11月启动的UMTS技术长期演进项目,分为FDD(频分双工)方式的LTE和TDD(时分双工)方式的LTE,其中TDD方式的LTE又由于演进路线的不同分为LTE TDD1和LTETDD2。
在出现其余系统共站的时候,需要思考其余系统的干扰影响,通常情况下隔离2m,垂直隔离1m。
(4)天线挂高:其是从地面到天线中心方位的高度,各个区域的天线挂高有不一样的标准,市区通常大概是35m,郊区以及农村主要是将铁塔天线挂高当做重点,上述地区一般是将基站覆盖范畴当做重点。
(5)天线方位角和下倾角:前者表示天线主瓣水平指向,通常指向要被覆盖地区的方向,将正北当做标准,开展测试且记载,依照基站预期覆盖和挂高等状况整体思考,后者数值值通常是:天线挂高/10+1°。
第三节L TE无线网络规划要点通常专业网络的覆盖不能间断、容量符合需要、费用低等,所以在开展LTE 网络创建的时候,需要全面思考下面众多部分。
一、重点关注站高和下倾角创造完善的蜂窝构造——因为受到频谱资源的制约,LTE网络大部分使用同频组网模式,在同频组网的时候,要全面管控网络构造,尽可能维持完善的蜂窝构造,以便减少系统之间的同频影响,提高综合功能。
全面管控下倾角——一般下倾角调节,降低各个小区之间覆盖重合区,让天线上3dB的重合地区宽带只达到最高速标准的切换带设定,降低系统之间的同频影响,进而完成干扰以及移动性能两者的完美平衡。
正确策划基站站高——此时需要全面重视减少越区覆盖。
在城市中,最佳站高管控在30m到40m,城市周边最佳管控在50m以下。
假如对现网高站实施搬迁调节,可利用在四周新地址或者选择众多替换站点等模式确保高站调节之后的覆盖效果。
二、充分利用原有2G、3G站点依照3G站址好于2G、现网站好于规划站的情况,要在LTE网络发展中挑选符合的地址,在确保覆盖效果的时候减少费用,促进网络的后续发展。
在网络覆盖需要达成之后,要全面思考充考基站的合理覆盖地区,让系统达到最终目标以及标准,确保重点地区以及使用者密集地区的覆盖。
在挑选合适站点的时候需要进行需求测算,把基站设定在具备话务以及数据业务真实需要的区域。
在具体选址部分,基站站址在目标覆盖区内部需要均匀划分,尽可能达到蜂窝网络构造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基站站址设置和标准蜂窝构造的偏差低于站间距的四分之一。
关于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方法分析摘要:本文主要简述了TD-LTE无线网络规划,并分析了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要点,及TD-LTE 网络基础优化。
关键词: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优化方法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上网本和平板电脑的快速发展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移动通信用户逐渐发展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从而推动了移动数据流量的爆发性增长。
TD-LTE是一种融合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特点而发展起来的创新技术,是目前在中国通信行业广泛兴起的新型时分技术。
目前,随着TD-LTE在全国范围内的商用,必将进一步推进TD-LTE产业链特别是各类TDD制式的终端产品快速走向成熟,TD-LTE也将成为未来通信领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一、TD-LTE无线网络规划(一)TD-LTE无线网络的规划要求TD-LTE主要提供高速移动数据业务接入,所提供的业务对网络传输速度要求较高,规划时一般通过小区边缘用户速率指标来衡量,通常取1Mbits/250kbtis。
覆盖指标方面,通过RSRP和RS SINR指标来衡量。
为提高数据吞吐量,需要借助于MIMO技术,从中选择适宜的MIMO TM模式,使之数据吞吐量得以提升。
(二)TD-LTE无线网络的规划流程及内容基于以上TD-LTE无线网络规划要求,TD-LTE规划基本流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网络规模估算、站址规划、网络仿真、无线参数规划(如图1所示)。
(1)需求分析阶段:拟定建网总体策略;制定网络规划指标,包括覆盖指标、容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成本目标;收集地理环境、交通、人口经济、现有网络运营数据等基础资料,进行业务预测分析。
(2)网络规模估算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对基站数量、容量配置、传输需求作一个粗略估计。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主要包括:传播模型校正;进行上、下行链路预算得出允许的最大空间路径损耗,结合传播模型得出小区覆盖半径,再根据覆盖区域面积从覆盖角度估算所需基站站点数;确定小区边缘用户速率指标,小区VoIP语音用户数,结合前面的业务预测结果,从容量方面进行基站站点数估算。
lte网络详细规划设计的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LTE网络详细规划设计的流程是实现一个高效、可靠LTE网络部署的重要步骤。
解析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方法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TD-LTE网络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更多的关注。
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TD-LTE无线网络规划的设计与优化方法。
关键词: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优化方法引言一、TD—LTE无线网络概述随着人们对移动通信需求的不断提高,TD-LTE技术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目前设计的TD-LTE具有灵活的宽带配置。
支持各种类型的带宽,如1.4mhz、3MHz、10MHz、20MHz等。
在20MHz带宽条件下,TD-LTE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100mbit/s,上行速度也可以达到50mbit/s;控制面延迟时间可以控制在100ms以内,用户面延迟时间也可以控制在5ms以内,这对于保证用户体验的满意度至关重要。
此外,TD-LTE无线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100kbit/s的接入服务,但提供该服务的前提是用户速度应高于350km/h。
此外,TD-LTE网络建设还可以取消CS域,允许在PS域的CS域进行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系统的建设,对进一步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现阶段,TD-LTE产业链具备端到端产品的能力,但在网络设备和终端芯片方面仍存在不足。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优化和发展。
二、TD-LTE 关键技术1、物理层技术TD-LTE网络物理层技术包括基本传输技术、多址接入技术、编码调制技术、MIMO技术和帧结构。
LTE传输技术采用OFDM调制技术,可以减少无线信道多径时延传播对系统时间色散的影响。
在信道编码方面,LTE采用turbo码和MIMO技术,能够适应宏观小区、微观小区、热点等环境。
同时,规定了2个子帧的长度,即子帧的基本长度为0.5 ms。
考虑到系统的兼容性,采用0.675 ms的子帧长度。
2、网络层技术与传统3GPP接入网相比,LTE减少了RNC节点,采用了由NodeB组成的单层结构,有利于简化网络,减少时延,实现低复杂度、低时延、低成本的要求,逐步接近IP宽带网络的典型结构。
lte 无线网络规划流程的估算结果
1.首先,收集现有网络设备和基础信息。
First, collect the existing network equi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2.然后,进行现场勘察和覆盖分析。
Then, conduct on-site surveys and coverage analysis.
3.接着,确定需求和要求。
Next, determine the requirements and demands.
4.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规划初步设计。
Based on this, carry out the initial design of the network planning.
5.进行网络规划容量估算和频谱分配。
Carry out network planning capacity estimation and spectrum allocation.
6.确定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和建设目标。
Determine the coverage scope and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of the wireless network.
7.进行网络规划优化和调整。
Optimize and adjust the network planning.
8.最后,制定网络规划报告和实施计划。
Finally, formulate the network planning report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本次论文设计的起点是由于明家庄园信号很差,话务量又相当的高,导致通话质量很差,经常遭到用户的投诉,鉴于以上要求所以考虑在此新建LTE设备,希望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从前期实地进行勘站提出建议到出施工图纸、现场施工建设、开通验证测试以及后期优化的这么一个过程,就是完成了我此次设计的初衷,论文设计的重点在如何进行覆盖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设备的选型、设备的布放安装情况以及开通指标测试上。
设计内容:一、概述1、由于明家庄园信号很差,话务量又相当的高,导致通话质量很差,经常遭到用户的投诉,鉴于以上要求所以考虑在此新建LTE设备,希望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2、规划的必要性明家庄园位于天津市河东区雪莲路与茅山道交口,项目所处区域路网发达,可便捷通达市区、滨海新区及北京,是京津冀地区的交通枢纽,将会大大拉近路劲嘉春园与城市核心区的距离,并会对后期项目增值产生直接影响。
明家庄园的特色商业配套、优质教育资源、全新市政道路改造以及体验式人文景观等,将使其成为天津东部的标志性建筑群。
明家庄园建筑面积约为 7.8 万平米,共 3 栋高层楼宇,其中: 1、2、3 号楼1F-5F。
3、LTE发展策略**地区版本频率的选择部署策略。
二、规划原则总体建设原则城市分类情况介绍无线网建设原则三、**无线网建设方案研究1.**无线网络现状研究规模、基站类型及分布现网频率、覆盖、话务分析等2. 覆盖建设方案分析基站覆盖分析天馈线建设。
3.基站容量配置方案配置方法基站配置容量规模等四、OMC-R建设方案(可选)1.网管配置原则要求,方案2.组网方式选择3.局址选择及网络拓扑五、仿真结果(如下可2选1)1.覆盖仿真2.蒙特卡洛仿真。
TD-LTE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十年前,每一个人都在为能拥有一部基本处理数据能力的手机而感到兴奋、GPRS为代表的第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让每个移动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完成与世界的接轨。
5年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大力发展,让可视电话、在线影视走入每一个移动终端用户。
可预见的未来,每一台移动终端所获取的信息要比今天至少高3-4个数量级[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必将不能满足这种几何级的业务增长需求。
LTE作为第三代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桥梁,在带宽、容量上能一定程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都在大力发展LTE网络规划及建设。
第三代移动网络通信的三大主流技术标准为TD-SCDMA、WCDMA和CDMA2000,其中TD-SCDMA是由我国提出并自行建设的标准制式。
基于TD-LTE对TD-SCDMA 设备有平滑演进的特性,我国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毫无疑问地选取了TD-LTE作为其长期演进技术制式并加以研究及实践。
在通信建设工程流程里,包括移动通信工程领域,网络规划与设计都是处在项目前期环节,同时是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从无线覆盖指标到实际用户感知分析,从网络需求分析、移动性能仿真到参数规划,从天线安装到馈线布放,从站址规划到设备选型。
大到网络规划要求,环境影响,小到具体基站参数,都要详尽考虑。
本文首先介绍了LTE的基础理论,阐述了TD-LTE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与FDD-LTE做了相关对比,分析TD与FDD各自的优缺点,为TD-LTE网络规划的具体研究提供了基础。
接下来,结合TD-LTE系统特性,通过分析不同运营商室分建设要求,阐述了工程建设阶段中如何对TD-LTE系统进行无线网络规划,给出了相应的需求分析方法,对覆盖、容量、干扰等方面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推荐Atoll软件作为仿真平台,对广州大学城建设TD-LTE实验网络进行网络规划,在3G网络的基础上结合现网站址升级及新增基站两种方式的TD-LTE无线网络建设方案,通过仿真结果及时调整优化,最终实现规划覆盖效果,进而验证此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 8 1.1. LTE发展概况 .................................................................................................................... 8 1.2. 系统架构 ............................................................................................................................ 8 1.2.1. LTE系统网络架构............................................................................................................. 8 1.2.2. E-UTRAN与EPC的功能划分 .......................................................................................11 1.3. 业务承载 ..........................................................................................................................13 1.3.1. 移动通信市场需求现状和趋势 .......................................................................................13 1.3.1.1. 用户对业务的需求...................................................................................................14 1.3.1.1.1. 趋势1:移动互联网................................................................................................14 1.3.1.1.2. 趋势2:生活化——工作化 ....................................................................................15 1.3.1.1.3. 趋势3:视频化 .......................................................................................................15 1.3.1.1.4. 趋势4:物联网 .......................................................................................................16 1.3.1.2. 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 ...........................................................................................16 1.3.2. LTE FDD/TD-LTE与2G/3G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对比 .................................................. 17 1.3.3. 移动宽带业务和应用的发展趋势 ...................................................................................18 第二章 宏峰窝网络规划 .............................................................................................................. 20 2.1. 规划流程 .......................................................................................................................... 20 2.2. 网络建设需求分析 ..........................................................................................................22 2.2.1. 业务需求预测 ..................................................................................................................22 2.2.1.1. 用户规模预测 ..........................................................................................................23 2.2.1.1.1. 预测方法概述 ..........................................................................................................23 2.2.1.1.2. 应用建议 .................................................................................................................. 27 2.2.1.2. 业务量预测 .............................................................................................................. 27 2.2.1.2.1. 趋势外推法 .............................................................................................................. 27 2.2.1.2.2. 单机业务量乘用户数预测法 ...................................................................................29 2.2.1.2.3. 计费时长(总数据流量)预测法 ...........................................................................31 2.2.1.2.4. 最终预测结果的取定...............................................................................................32 2.2.2. 覆盖场景划分 ..................................................................................................................33 2.2.3. TD-LTE建设策略 ............................................................................................................ 37 2.2.3.1. TD-LTE业务定位 .................................................................................................... 37 2.2.3.2. TD-LTE覆盖策略 ....................................................................................................38 2.3. 预规划 ..............................................................................................................................38 2.3.1. TD-LTE预规划流程 ........................................................................................................38 2.3.2. 覆盖估算 ..........................................................................................................................40 2.3.2.1. 基本特征 ..................................................................................................................40 2.3.2.2. 覆盖估算方法 ..........................................................................................................41 2.3.3. 容量估算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