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振动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5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1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
篇一:阻尼振动与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阻尼振动与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一)观察扭摆的阻尼振动,测定阻尼因数。
(二)研究在简谐外力矩作用下扭摆的受迫振动,描绘扭摆在不同阻尼的情况下的共振曲线(即幅频特性曲线)。
(三)描绘外加强迫力矩与受迫振动之间的位相随频率变化的特性曲线(即相频特性曲线)。 (四)观测不同阻尼对受迫振动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扭摆(波尔摆)一套,秒表,数据采集器,转动传感器。 三、实验任务
1、调整仪器使波耳共振仪处于工作状态。 2、测量最小阻尼时的阻尼比ζ和固有角频率ω0。
3、测量其他2种或3种阻尼状态的---------------------------------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2 振幅,并求ζ、τ、Q和它们的不确定度。
4、测定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电源开关,关断电机和闪光灯开关,阻尼开关置于“0”档,光电门H、I可以手动微调,避免和摆轮或者相位差盘接触。手动调整电机偏心轮使有机玻璃转盘F上的0位标志线指示0度,亦即通过连杆E和摇杆M使摆轮处于平衡位置。然后拨动摆轮使偏离平衡位置150至200度,松开手后,检查摆轮的自由摆动情况。正常情况下,震动衰减应该很慢。 2、开关置于“摆轮”,拨动摆轮使偏离平衡位置150至200度后摆动,由大到小依次读取显示窗中的振幅值θj;周期选择置于“10”位置,按复位钮启动周期测量,停止时读取数据10Td。并立即再次启动周期测量,记录每次过程中的10Td的值。
(1)逐差法计算阻尼比ζ;
(2)用阻尼比和振动周期Td计算固有角频率ω0。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3 3、依照上法测量阻尼(2、3、4)三种阻尼状态的振幅。求出ζ、τ、Q和它们的不确定度。 4、开启电机开关,置于“强迫力”,周期选择置于“1”,调节强迫激励周期旋钮以改变电机运动角频率ω,选择2个或3个不同阻尼比(和步骤3中一致),测定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注意阻尼比较小(“0”和“1”档)时,共振点附近不要测量,以免振幅过大损伤弹簧;每次调节电机状态后,摆轮要经过多次摆动后振幅和周期才能稳定,这时再记录数据。要求每
条曲线至少有12个数据点,其中要包括共振点,即φ=π/2的点。并要求:
(1)将用此法测定的ω0与已有的结果作比较;
(2)逐点法实测相位差φ与由式??arctan计算值的相对偏差。
?02??2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测量最小阻尼时的阻尼比ζ和固有角频率ω0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4 于是得到:
11b?D?2
II?b?
??2
I
??-×10-3
?×10- 4
由b??2??
?
?2
?1?
?
得到:
??
b2- 3
×10 ?22
4π?b
4?2- 5
4×10 b223/2
??×10- 3
Td?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5 ?仪= 1×10- 3s
S?d
?×10
– 3
s
?Td??3×10 -3s
?0?2?Td? 1
??0
- 1
×10 0??0
0??0
?0
?8×10 - 4 s- 1
??0?(±)s- 1
2、测量其他2种或3种阻尼状态的振幅,求出ζ、τ、Q。
1b?2
I
??ln?
i?1
I
i?I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6 ?ln?i??-
?b?
×
10– 3
– 2
×
10 4?2??b?2×10– 4 2
?4?2?b2?
(±)×10– 2
Td? ?仪= 1×10- 3s
S?
d
?×10- 3s
?Td??2×10- 3s
?0?2?Td? s- 1
??0
- 3- 1
??×10 s?00?6×10- 3 s- 1
?0?(±)s- 1
1b?2
I
??ln?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7 i?1
I
i?I
?ln?i??-
?b?
×
10– 3
– 2
×
10 4?2??b?5×10– 4 2
?4?2?b2?
(±)×10– 2
Td? ?仪= 1×10- 3s
S?
d
?×10- 3s
?Td??2×10- 3s
?0?2?Td? s- 1
??0
- 3- 1
??×10 s?00?6×10- 3 s- 1
?0?(±)s- 1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8 篇二:振动四实验报告
实验四:隔振减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隔振减振的基本知识; 2、学些隔振减振的基本原理; 3、了解隔振减振效果的测量; 4、判断系统隔振减振的有效工作频段; 二、实验仪器
1、ZJY-601T型振动教学实验台、偏心电机、激振器。 2、空气阻尼器(图1)、动力减振器(图2)。
图1 空气阻尼器 图2 动力减振器
三、实验要求
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减振隔振设备,设计一到两种隔振或减振方案(从被动隔振、主动隔振、单式动力减振和复式动力减振中任选),测量所选择方案的隔振效果以及有效的工作频段。必须提供安装示意图,实验原理,详细的实验步骤以及数据记录和分析结果。
四、实验仪器安装示意图
五、实验原理
隔振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减少---------------------------------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9 振源振动传至周围环境;二是减少环境振动对物体或设备的影响。原理是在设备和底座之间安装适当的隔振器,组成隔振系统,以减少或隔离振动的传递。有两类隔振,一是隔离机械设备通过支座传至地基的振动,以减少动力的传递,称为主动隔振;另一种是防止地基的振动通过支座传至需保护的精密设备或仪表仪器,以减小运动的传递,称为被动隔振。
在一般隔振设计中,常常用振动传递比T和隔振率?来评价隔振效果。主动隔振传递比等于物体传递到底座的振动与物体振动之比,被动隔振传递比等于底座传递到物体的振动与底座的振动之比,两个方向的传递比相等。
隔振效率: η=(1- T ) ·100% 传递比T: T?
2?D2u2]
式中D为阻尼比,u?
f
为激振频率和共振频率的比。 f0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10 只有传递比小于1才有隔振效果。因此T篇三:振动实验报告
振动与控制系列实验
姓名:李方立 学号:201520000111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实验1 简支梁强迫振动幅频特性和阻尼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
2、学会根据幅频特性曲线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f0和阻尼比。
二、实验装置框图
图表示实验装置的框图
图3-1 实验装置框图
图3-2 单自由度系统力学模型
三、实验原理
单自由度系统的力学模型如图3-2所示。在正弦激振力的作用下系统作简谐强迫振动,
设激振力F的幅值B、圆频率ωo,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式为: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11 d2xdxM2?C?Kx?F
dtdt
d2xdx2
?2n??x?F/M2
dtdt
d2xdx
?22x?F/M2
dt或 dt (3-1)
式中:ω—系统固有圆频率 ω
=K/M
n ---衰减系数 2n=C/M ξ---相对阻尼系数ξ=n/ω
F——激振力F?Bsin?0t?Bsin 方程①的特解,即强迫振动为:
x?Asin?Asin (3-2)
? --初相位
2
式中:A——强迫振动振幅
A?
B/M
2?4n2?0 (3-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