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进酒》诵读指导 公开课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7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
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诵读指导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
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
“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
“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将进酒》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讨我国古典诗词之精华,以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为教学内容。
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第四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的逐句解读、背景分析、意境鉴赏及艺术特色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将进酒》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魅力,体会作者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将进酒》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分析、逐句解读、艺术特色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李白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为学习《将进酒》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展示《将进酒》全文,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逐句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分析生僻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4. 背景分析: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对理解诗歌的重要性。
5. 意境鉴赏: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炼出意境,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7.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8.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将进酒》的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9.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将进酒》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将进酒》2. 诗歌全文3. 生僻字、词解释4. 背景分析5. 意境提炼6.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将进酒》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李白的诗歌艺术。
组织一次关于李白的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将进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理解和解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5.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将进酒》的主题和情感。
2. 解释并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将进酒》原文及译文。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复述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字和其作品《将进酒》,引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Step 2:了解背景(10分钟)1. 分享《将进酒》的背景,诗歌背后的故事。
2. 介绍李白这位著名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成就。
Step 3:诗歌分析(30分钟)1. 分段解读《将进酒》的诗句,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理解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力。
Step 4:朗读和鉴赏(20分钟)1. 请学生朗读《将进酒》,注重语音、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技巧和感情表达。
3.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Step 5:创作与分享(25分钟)1.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力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2. 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3.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Step 6:总结与展望(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将进酒》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五、作业要求学生将创作的诗歌进行整理和润色,并提交给教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诗歌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将进酒李白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1、早自习大家都预习了一遍的,我来给大家范读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大家尝试来自由读一读。
我找同学来吟咏一下。
三、情感分析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那么,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明确:悲、欢、愁2、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除此之外,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47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
(比兴)③这两句都运用到了夸张的手法,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将进酒》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3. 掌握诗歌的韵律与修辞手法,提升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与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利用朗读音频或教师自己的朗读,为学生呈现《将进酒》的韵律美。
2. 引导学生讨论:“你对于《将进酒》这首诗有哪些了解?是否了解其作者李白,以及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和引导,恰当引导兴趣。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读《将进酒》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分段阅读:教师提供诗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分段进行阅读,并理解每个段落的意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每个段落的理解,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交流。
第三步: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鉴赏艺术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韵律、修辞手法等艺术手法,例如格律、对仗、比喻、排比等。
2. 鉴赏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诗意,探讨作者意图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讨论小组: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创作与改编(30分钟)1. 小组表演创作:教师让学生以《将进酒》为主题,自行创作一段相关的独白或对话,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2. 小组演绎表演: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可以穿插朗诵原诗和演绎改编的独白或对话。
3. 学生评价交流:学生观看其他小组表演后,进行评价和交流,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将进酒》这首诗的喜爱或意义。
2. 学生评价教学:教师询问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收集学生反馈,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三、教学资源与评价方式1. 教学资源:李白《将进酒》诗歌文本、音频朗读材料、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评价表。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将进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赏析诗句,理解诗人形象特征。
2.知人论世,分析比较,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全诗,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2、鉴赏本诗运用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从而正确认识作家思想性格。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一生诗酒相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第一课《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二、解题:“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将”是请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以饮酒放歌为基本内容。
(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和词义)将进酒qiāng金樽zūn岑夫子cén钟鼓馔玉zhuàn恣欢谑zìxu è千金裘qiú三、朗读全文1、教师范读全文2、提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诵读要求。
“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
“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音韵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吟咏诗韵"则是根据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人学文,并不讲死记硬背,就是通过因声求气、反复吟咏诗韵,来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当然在诵读时也要讲求方法。
常用的朗读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3、大屏幕展示经过处理的《将进酒》全文,停顿有斜线号表示,双斜线号停顿时间长于单斜线号;加精加线的字要重读,字与字之间的空格表示声音处长,空格越大,声音延续越长;不同的颜色表示语气语调的轻重,从轻到重依次为绿色、蓝色、红色。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穷愁郁愤失意人,痛饮狂歌酒中仙——可以读诗就是世界上最酷的事【课标分析】1.诗歌鉴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特点。
2.关联了多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14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3.综合了学业质量水平4的内容:积累、梳理、理解、表达、鉴赏、发现、探究【考点分析】福建使用的是全国一卷,古诗词赏析考点有如下几方面:1.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中的作用。
2.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4.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5.赏析古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6.评价古诗文的艺术特点。
7.把握诗词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8.掌握相关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以上考点,大致比较固定。
【教材分析】《将进酒》作为李白作品中的经典,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价值。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
《将进酒》就是其中的一首。
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设计环节,而且重视“以考促教",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先赏析,再补充背景及其他知识以便更深入探讨。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诗歌,推敲字句,把握《将进酒》的基本内容。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将进酒》。
本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豪放派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不屈。
诗歌内容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字词的理解,诗歌大意的把握,朗读的技巧。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白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李白及其作品《将进酒》。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合作探讨(15分钟)4. 朗读指导(5分钟)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 情感体验(5分钟)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6. 拓展延伸(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朗诵和简要介绍。
其他同学和老师点评,评选出“最佳朗诵奖”和“最佳介绍奖”。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将进酒天上来人生短暂,珍惜当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将进酒》。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指导等方式,学生对《将进酒》这首诗歌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将进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分析比较,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浅尝滋味+细细品味+深味思想)【过程与方法】1、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逐步掌握诵读要领。
2、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的不平之气。
2、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
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把握对诗歌得体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齐读):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多媒体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二、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分析比较,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浅尝滋味1、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通文义,说出你有哪些困惑?2、初读文本,初步检测,注音释义将进酒()金樽()岑夫子()钟鼓馔玉()恣欢谑()千金裘()四、再读文本,自我认知,感情基调再读文本,你心中认为的该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唐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的就是李白,而酒后的李白内心更加的丰富。
五、深读文本,小组讨论,品味鉴赏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你读出一个()的李白?(提示方法:文本+手法+感情)1、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抒胸臆+诵读指导+洒脱自信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兴、夸张、反衬+诵读指导+愁苦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诵读指导+寂寞孤独4、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洒脱消极六、知人论世,把握情感,深味思想1、李白主要经历14 岁立志“济苍生,安社稷"24 岁“仗剑去国,离家远游”42 岁入长安,供奉翰林44 岁被排挤,赐金放还54 岁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55 岁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61 岁因战事再次请缨,因病半岛还62 岁卒2、李白有哪些愁?——被贬之愁,人生短则之愁,怀才不遇之愁,哀而不伤,悲而能壮。
将进酒一等奖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
(酒)“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
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
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
(朗诵全诗)(二)简介背景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
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先自由读,再1齐读),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读后点评)。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这是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吟诵,把握诗歌感情脉络2、把握诗人形象3、体会比兴、夸张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读、赏、品、悟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李白乐观思想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吟诵,赏析。
2、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3、品味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
4、感受李白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诗仙、酒中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哥》)二、读一读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三、赏一赏,自主探究理解赏析诗句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水——人生比兴、夸张感情:悲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达哪种感情,为什么?(联系文本中诗句回答)A、沉沦消极,及时行乐B、怀才不遇,积极用事3、有人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就是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人生追求。
你同意么?为什么?(1)、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种想法?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寂寞:_________。
皆:__________。
(2)、这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a、蔑视权贵b、消极避世,麻醉自己c、不平,愤恨。
4、为什么单单举陈王曹植宴平乐的典故?(讨论探究)四、品一品:解读艺术手法比兴夸张小结:浪漫风格、豪迈气概(正如一头受伤的雄狮的悲吼)五、悟一悟:课堂总结:回顾全篇,授之以渔诗仙酒仙读、赏、品、悟六、作业布置:1、有感情朗诵《将进酒》2、联系学过的李白诗歌,走进李白,以“我心中的李白”为题,写一篇200字的鉴赏文章。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2篇教学背景我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和方法,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参照书下注释和练习册上的提示,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