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_人生哲理
- 格式:docx
- 大小:18.43 KB
- 文档页数:2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文800字尽信书不如无书议论文篇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孟子说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书读活,将书中的知识灵活运用,读活书,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这句话是我是在《闲谈读书法》这篇文章中看见的。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读书方法因人而异,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爱因斯坦、毛姆这三个名人的三种读书法,证实了这句话。
并且,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书读活,要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其实,我的读书法挺像毛姆先生的“乐趣”读书法,同时读几本书,也许比专心致志读一本书好得多。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因为你不能保持对一本书的钟爱,并且每天的情绪变化是不同的,所以同时读五六本书也许比只读一本书好得多。
就像这个学期三月份,我同时读了三本不同的书,也都是不同种类的图书——一本校园小说,一本科幻小说,一本自传。
按每天不同的心情来选取书本。
有时读着读着,还能发现几种不同种类的书本,感受与中心思想很相似,居然还会有共鸣。
终于在接近三月底时,写了一篇读后感,居然被老师刊登在作文资料上了。
那篇读后感的主题就是我在读校园小说中感受出来的。
就是那篇《自觉性越高,自由权越大》。
读了《闲谈读书法》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孟子所说的那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始终让我摸不到底,不知是什么困扰了我,我总感觉其中一定有什么奥妙。
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读书是不能读死书,不要尽信书上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要从书中得到思想和知识,将书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啊!所以这句话成为了我读书时的警示牌,上面写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篇二昨天我看了一幅有趣的漫画,画面是这样的:一位垂钓者带着钓具,手拿一本《百科全书》坐在一口井旁,喃喃自语:“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所以,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鱼。
”于是,他将鱼竿抛进了井里,等待着大鱼上钩。
”看完后,我思绪万千……我觉得这个人很可笑,他总是相信书上的,而不去实践,闹出了大笑话。
井里是地下水,怎么可能会有鱼呢?有些问题不能全靠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就拿一道很简单的趣味题来说吧:树上有5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道题如果按书本上的知识来解的话,应该是5﹣1=4只,但是你联合实际想一想,如果一只鸟被打死,别的鸟会像傻子一样,还呆呆地站在树上吗?当然不会,而是一哄而散,全部飞离这棵树,因为它们看到同伴被打死,第一感受是恐惧、受到惊吓,都会情不自禁地去逃命,这是每个生物都会有的求生的本能,所以答案应该是:一只都不剩。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文800字尽信书不如无书议论文篇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孟子说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书读活,将书中的知识灵活运用,读活书,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这句话是我是在《闲谈读书法》这篇文章中看见的。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读书方法因人而异,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爱因斯坦、毛姆这三个名人的三种读书法,证实了这句话。
并且,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书读活,要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其实,我的读书法挺像毛姆先生的“乐趣”读书法,同时读几本书,也许比专心致志读一本书好得多。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因为你不能保持对一本书的钟爱,并且每天的情绪变化是不同的,所以同时读五六本书也许比只读一本书好得多。
就像这个学期三月份,我同时读了三本不同的书,也都是不同种类的图书——一本校园小说,一本科幻小说,一本自传。
按每天不同的心情来选取书本。
有时读着读着,还能发现几种不同种类的书本,感受与中心思想很相似,居然还会有共鸣。
终于在接近三月底时,写了一篇读后感,居然被老师刊登在作文资料上了。
那篇读后感的主题就是我在读校园小说中感受出来的。
就是那篇《自觉性越高,自由权越大》。
读了《闲谈读书法》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孟子所说的那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始终让我摸不到底,不知是什么困扰了我,我总感觉其中一定有什么奥妙。
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读书是不能读死书,不要尽信书上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要从书中得到思想和知识,将书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啊!所以这句话成为了我读书时的警示牌,上面写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篇二昨天我看了一幅有趣的漫画,画面是这样的:一位垂钓者带着钓具,手拿一本《百科全书》坐在一口井旁,喃喃自语:“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所以,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鱼。
”于是,他将鱼竿抛进了井里,等待着大鱼上钩。
”看完后,我思绪万千……我觉得这个人很可笑,他总是相信书上的,而不去实践,闹出了大笑话。
井里是地下水,怎么可能会有鱼呢?有些问题不能全靠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就拿一道很简单的趣味题来说吧:树上有5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道题如果按书本上的知识来解的话,应该是5﹣1=4只,但是你联合实际想一想,如果一只鸟被打死,别的鸟会像傻子一样,还呆呆地站在树上吗?当然不会,而是一哄而散,全部飞离这棵树,因为它们看到同伴被打死,第一感受是恐惧、受到惊吓,都会情不自禁地去逃命,这是每个生物都会有的求生的本能,所以答案应该是:一只都不剩。
尽信书,不如无书_初三作文精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会源源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中。
在这些信息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实、有价值的呢?又有多少是虚假、无用的呢?这确实让人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我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我们面对信息时的心态。
我们不可否认,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观点考证之后形成的,因此它们所包含的知识与智慧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相比之下,互联网上的信息则大多来自于各种各样的个人观点、宣传资讯或者非官方消息,其真实性和达成度难以保证。
我们普通人很难判断这些信息的真伪,因此相信书籍也许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书籍可以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发。
它们往往会包含丰富的知识和思想,读者可以从中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自行思考而得出结论。
相比之下,互联网上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它们或许可以给我们迅速的信息和答案,但我们却很难深入思考其中的问题,因为它们大多是表面的、不经思考的。
书籍对于我们的人文修养和思想境界也有着更长远的积淀。
它们可以给我们开阔的思想视野、深刻的人生阅历,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则大多是当下热点、各种八卦、无聊的段子,它们让我们很少有时间去阅读和思考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我并不是说互联网上的信息都是无用的,无论是书籍还是互联网信息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用处,我们应该在两者之间做到审慎认真地筛选和判断。
对于书籍,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它们可以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我们的智慧;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权威性的官方网站或学术平台,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快速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就必须在信息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不被虚假、无用的信息所迷惑,真正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
我方观点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原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则,对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尽是完全,全部的意思。
书是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并传播信息的媒介工具,尽信书就是完全相信书,不如就是比不上,无书就是没有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即在完全相信书的情况下还不如没有书。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中所写的内容大多是缺乏实践的理论知识,难免有不足之处,需要靠我们来甄别和实际行动来检验。
如果我们完全相信书本上所说,抑或照着书本所说上的一字不漏的来做。
不仅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且还有可能给自己甚至他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春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谈起兵事策略来,谁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按照兵书上所说来指挥战斗,不懂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后来成为纸上谈兵的笑柄为世人所乐道,这种完全相信书的思维方式空洞而不切实际,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
还不如没有书。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过于死板。
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容易被时代所摈弃。
第二:数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使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卷有益。
殊不知,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谷子分开。
可惜,对此观念某些人没有深刻理解。
在一本本含有杂质的书籍面前,疯狂迷恋。
这是什么道理呢?由于当今社会不良书籍泛滥,人民识别能力和自控力又差,因此在前段时间社会上就刮起了一段穿越风,不少小学生模仿穿越书中的情节进行穿越,有的甚至跳楼自杀进行穿越,而有些成人的大学生都会沉醉在穿越的世界里。
这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饥饿驱力”在起作用,即饥饿驱力高涨时,有机体对食物常常没有选择性的倾向,这便产生“饥不择食”的现象。
尽信书则不如无读书的意思学用灵活的雅生,不是读书读死书的老学究。
有没有那么一个时刻,你和对方就一个话题进行激烈的争论,正当你引经据典马上使对方无法还言时,对方突然说出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把你引经据典的合理性连根拔起。
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具体语境是什么,它的原意是告诫我们读书时需要保持怀疑精神吗?1尽信书则不如无读书的意思 2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下》,如果加上标点符号,它的意思可能会更加容易理解,即“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可见,孟子所指的“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普遍文本,而是特指《书》,也就是《尚书》。
这句话大意是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比如我看《武成》一文,对其的内容,只取信二三策罢了。
仁者在天下是无敌的,仁慈像周武王那样的人,去讨伐最不仁慈的商纣王,怎么会造成血流漂杵呢?”严格来说,孟子时代还应该称其为《书》,而非《尚书》。
《庄子·天运》篇中假借孔子之口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此时仍然是《书》,而非《尚书》。
那么《书》如何变成了《尚书》呢?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尚书》是西汉早期伏生为《书》取的新名字。
秦始皇焚书坑儒,所焚之书殃及《(尚)书》。
因此在秦及汉初时期,《尚书》一度失传。
直到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颁布《除挟书律》。
此后,民间藏匿或据经师记诵、笔录的《尚书》才陆续出现。
最先重新传授《尚书》的是济南伏生,据《史记》记载:“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晁错用当时的文字将伏生口授的《尚书》记录下来,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今文《尚书》”。
因为当时伏生的年龄比较大,口齿不清,再加上口音严重(晁错是河南禹州人,伏生是山东滨州人),晁错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内容无法理解,只能够意会。
因为是“上古之书”,所以伏生将其改名为《尚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造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完全相信书中的内容,那么不如没有书。
这句话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不能盲目相信书中的所有内容。
以下是一些使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造句的例子。
1.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不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为书中的观点和理论并不总是完全正确的,需要我们进行独立思
考和验证。
3.在阅读书籍时,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知识。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应该在阅读书籍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形成自己的
观点和见解。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应该多方面阅读和思考,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和
理解问题。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文800字尽信书不如无书作文800字篇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孟子说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书读活,将书中的知识灵活运用,读活书,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这句话是我是在《闲谈读书法》这篇文章中看见的。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读书方法因人而异,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爱因斯坦、毛姆这三个名人的三种读书法,证实了这句话。
并且,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书读活,要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其实,我的读书法挺像毛姆先生的“乐趣”读书法,同时读几本书,也许比专心致志读一本书好得多。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因为你不能保持对一本书的钟爱,并且每天的情绪变化是不同的,所以同时读五六本书也许比只读一本书好得多。
就像这个学期三月份,我同时读了三本不同的书,也都是不同种类的图书——一本校园小说,一本科幻小说,一本自传。
按每天不同的心情来选取书本。
有时读着读着,还能发现几种不同种类的书本,感受与中心思想很相似,居然还会有共鸣。
终于在接近三月底时,写了一篇读后感,居然被老师刊登在作文资料上了。
那篇读后感的主题就是我在读校园小说中感受出来的。
就是那篇《自觉性越高,自由权越大》。
读了《闲谈读书法》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孟子所说的那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始终让我摸不到底,不知是什么困扰了我,我总感觉其中一定有什么奥妙。
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读书是不能读死书,不要尽信书上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要从书中得到思想和知识,将书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啊!所以这句话成为了我读书时的警示牌,上面写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篇二昨天我看了一幅有趣的漫画,画面是这样的:一位垂钓者带着钓具,手拿一本《百科全书》坐在一口井旁,喃喃自语:“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所以,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鱼。
”于是,他将鱼竿抛进了井里,等待着大鱼上钩。
”看完后,我思绪万千……我觉得这个人很可笑,他总是相信书上的,而不去实践,闹出了大笑话。
井里是地下水,怎么可能会有鱼呢?有些问题不能全靠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就拿一道很简单的趣味题来说吧:树上有5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道题如果按书本上的知识来解的话,应该是5﹣1=4只,但是你联合实际想一想,如果一只鸟被打死,别的鸟会像傻子一样,还呆呆地站在树上吗?当然不会,而是一哄而散,全部飞离这棵树,因为它们看到同伴被打死,第一感受是恐惧、受到惊吓,都会情不自禁地去逃命,这是每个生物都会有的求生的本能,所以答案应该是:一只都不剩。
盲目聽從,失去自我——盡信書不如無書從前有一匹小馬,想要渡過玄來到河流。
可是當它來到河邊時卻不知道河水的深淺。
這時,走過來一頭大水牛對它說:“河水很淺,我淌著就過去了。
”於是小馬試著往前趟,剛邁了一小步,又來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送松鼠。
小松鼠對它說:“河水很深,千萬別去,上次差點把我沖走。
”最後小馬決定自己試一下,當它走到河裏時才發現,河水不深不淺,它正好可以渡過河去。
小馬過河的故事大概是我們童年時期都聽過的,小時候聽故事,就只把它當做故事來聽,而如今再細細品味,其實它蘊涵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凡事不能只是聽別人說,即使對方說的是真話,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參照物不同,答案往往也是相悖的。
所以,很多事需要盡可能地親歷親為,這樣才能掌握適合自己做出正確判斷的第一手材料。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身在職場的每一個人。
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張啟,學的是企業管理,他回國後很想進入一家大企業鍛煉一下自己的管理能力。
當時有一家貿易公司正缺一個行政部門的主管,他知道了消息便去應聘,由於才華出眾,他很快被錄取了。
由於缺乏實際的工作經驗,為了不使自己的工作顯得稚嫩,他主動請教了自己的舅舅,他的舅舅已經有十幾年的管理經驗了。
舅舅的建議是,做管理工作,對待下屬就應該嚴厲,不能馬虎,不能縱容,該批評就要批評,總之就是要他做個不苟言笑的“鐵面人”。
但張啟並不是一個待人嚴厲的人,他的性格很溫和,但是,他想舅舅十幾年的經驗肯定不會錯的,於是,從第一天起,張啟就按照這樣的“方針”做起了他的主管。
給下屬安排任務時、開會時、談論業務時,他從來都是板起面孔,不與大家有過多的情感交流。
一開始,這樣的威嚴還能有些震懾作用,但時間長了,他總是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甚至反感,有些下屬開始與他針鋒相對,部門內部出現了很不和諧的聲音。
一天午飯後,張啟和公司的總經理一起回公司,路上總經理對他說:“我們接觸過很多次,我覺得你是~個很容易相處的人,為什麼部門工作會搞成這樣?”其實張啟自己心裏也很疑惑,就對總經理說明了原委,總經理聽後笑了笑,說:“自己的路還是得自己走,經驗未必人人適用啊。
初中优秀作文: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这句话中的善不应仅是广泛读、爱好读,更应该是读好书、会读书。
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车胤囊萤夜读,苏敬刺骨孙敬悬梁,董遇三余勤读,王冕僧寺苦读。
今人也说:“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毛主席的旧居也铺满了各种书籍。
众多古今有识之士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得学识,通向人生成功的大门。
可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死啃书中一切语句,就一定能正确前进,发展自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就如东汉的王充,他于市肆博览众家之言,可是他若像浅学俗儒将百家之言当作圣书,跪着读,死守章句,又怎么写出被当时称为“异书”的《论衡》呢?王充并不是将所有的百家之言当作真理,他有吸收,有批判,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抨击汉儒思想中腐朽的部分,一生反对宗教神秘和目的论,不尽信书中的鬼神,勇敢地提出了属于自己的见解。
又比如现代剧本高满堂的《老农民》,写的是北方农民热炕上的故事和质朴的情感,关注的是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结晶。
他若只读书中不同的农民形象,不亲自走访六个省份,采访二百多人,深入生活,从坚实的大地上起飞。
牛大胆就只会是老舍的牛大胆或鲁迅的牛大胆,而绝不会是高满堂自己的牛大胆。
很多当代作家、编剧扎根于农村,亲自体验不同的农村生活,感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生活的细节中发掘珍贵的故事,反射出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面貌。
他们不只基于书中内容,更有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思考,为作品注入灵魂,不拘泥于单调的格式,不拘泥于前人,不拘泥于经典。
书固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可是也要根据我们如何读书,如何对待不同的书籍。
即使是一本名著或是一部经典,其中也定有不足之处,有编写者自己认知的错误。
不跪着读书,平视书籍,为书做出思考和注解,与作者平等地交流,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不尽信书中的所有言论,善读书,才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原理性的课本(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原理性的书籍中,一些观点针对的是一般化的的原理,作者是从广义的角度讲述知识的。
比如讲授DSP原理的书籍,DSP实际上是应用于很多方面的,比如,雷达(天基雷达、超视距雷达、相控阵雷达),声纳,图像处理,通信(其中也有无线通讯和有线通信)。
如果继续往下细分,肯定还有更多具体应用的情况,这样如果针对具体应用来讲肯定可以写一本超级厚的书,但是大量的具体应用往往掩盖了问题的本质,我们就讲不清DSP了。
著名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道理是不可说清的,说出来的道理实际上不是道理本身。
课本也一样,他是很有局限性的,也是很片面的。
下面来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下面总结一下课本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抽象化,看看是否都建立模型。
于是我们从纷繁复杂的具体应用中升华出模型,这一步称为泛化(generalized),也就抽象出我们的模型,所以每个课本第一章首先提到模型,进行建模,那么我们如何应用课本上讲到的知识呢,这就是建模的反过程,就是具体化。
看看在所建模型上那些部分应该针对具体应用来进行具体化,如针对处理的信号来源的环境和信道进行具体的滤波算法,如针对具体信号的自适应滤波,在信道条件差的情况下加强滤波的程度,针对雷达信号和通信信号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时变信号和非时变信号的处理算法不同。
针对模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实现模型中的每一个模块。
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有些模块不需要实现,或者根据实际情况组合使用几个模型。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想想DSP书上讲的模型是针对什么情况的,该如何对DSP编程实现。
第二,课本的特点是以偏盖全,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前提上的,要实现一个DSP算法,不但需要DSP的知识,还需要电路的知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如数字电路,如果针对随机信号还要概率论和随机信号分析,统计信号分析的书籍上讲的知识。
针对DSP芯片编程还要首先用MATLAB仿真模拟评估算法性能,这就要会MATLAB编程,还有组合数学的知识,如果是雷达信号处理,我们还要有高频电路方面的知识。
论“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庸》曾言学习之道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对于学习而言,博览群书只是其中一步,要想真正地学习,更离不开慎重的思考、勇敢的质疑,以及切实的行动,才能让知识勃发出新的生机。
纵观历史发展,时代的进步往往都离不开打破陈旧的崭新思想。
商鞅推翻了旧制,大力变法,使秦的实力飞速增强。
陈独秀冲破思想禁锢,开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发现自由落体的真相,使人类对物理有了新的认知。
反之,这些伟人如果没有“不尽信书”的意识,相信所有前人之词,墨守成规,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时代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个创新的民族往往都伴随着冲破陈规旧论的思想,一味相信书本,依据前人,是不会有新的突破发展的。
只相信书本而不知变通,不但会失去创新的意识,甚至会导致错误的发生。
近年来,各地兴起了“国学班”、“女德班”的风潮,许多家长慕名而往,甚至连字都认不全的小孩也被送去“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可随着媒体的曝光和各部门的调查,发现这些所谓“国学”“女德”竟教授一些多年前就被摒弃的糟粕思想:女子要“三从四德”,不能不守贞操;丈夫打骂时,妻子不能还手,要忍耐……甚至女子单独取外卖都被视作不洁之举。
学习传统文明礼仪,出发点是好的,可因为这些只照搬古人作品、思想,麻木相信所有前人著作,而不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人,让灿烂的文化遗产变了味,忽视了其中真正的时代价值。
只知依照书本,人会变得麻木不仁,书本也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
“不尽信书”,并不意味着“不信书”。
魏征曾劝唐太宗:“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质疑创新往往是建立在丰富的书本知识积累上的。
只有饱读了诗书,学会了知识,才为质疑书本和日后的思考打下根基,继而推陈出新,反之创新失去了基础,变得不伦不类了。
学习书本知识要有个度,不论是“不信书”,还是“尽信书”,都难免失去书本的真正意义,让学习成为浪费时间的一纸空谈。
尽信书,不如无书_初三作文精选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要有质疑精神。
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我怀疑,故我存在。
”没有谁的观点是完美而无漏洞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照搬前人的东西,而不将其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改良,那是没有进步的。
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这个观点普遍被人们接受,但是伽利略却不这么认为,他勇于挑战权威,拥有质疑精神,1589年他在比萨斜塔当着其他教授和学生面做了这个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因此,我们要在前人的思想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创新,这样我们才会进步,社会才会进步。
存有了批评精神,还要对自己的观点充满著自信心。
没自信心的人就是无法始终秉持自己观点的,哪怕自己的观点就是科学恰当的,他们也可以在猜测中不断地驳斥自己的观点。
像是哥伦布,我们都只晓得,他辨认出了美洲大陆,却不晓得他自己在临死前都只以为自己至的就是印度,而不是美洲,他就是因为别人辨认出了印度,找出了黄金,就指出自己也抵达了印度,却不晓得自己有著更了不起的辨认出。
所以我们必须存有自信心,这样就可以始终秉持并得出结论自己的观点。
得出自己的观点,不能被他人所左右。
要想真正得出自己的观点与判断就不要依附于他人,因别人的想法而扰乱了自己,要坚持本心,只有自己坚定于自己的观点,那才是一个真正的自己。
人必须有所进步,有所技术创新就要存有自己的推论和观点,不断地问世出来“傀儡”那不是社会所须要的,只有那些存有主见,能协助社会的人才就是大家想要看见的,“略知书,不如无书。
”这就是孟子的观点,但放到今日依旧有价值,我想要不仅就是现在,甚至就是未来它也依旧有价值,因为每个时代都须要存有这样的人,而孟子就那个助推我们进步的人。
尽信书不如无书主题作文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多读书,书里有知识,有智慧,有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书里的内容深信不疑,觉得那都是真理,都是不容置疑的权威。
然而,一次亲身经历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道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心血来潮,决定自己动手做一道心仪已久的美食——糖醋排骨。
我自信满满地翻开了一本烹饪书籍,按照上面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操作起来。
书上说,首先要准备好新鲜的排骨,将其切成小段,然后冷水下锅,加入姜片和料酒去腥,焯水后捞出备用。
我严格按照这个步骤进行,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接下来,书中写道,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油,放入冰糖,小火炒出糖色。
我紧盯着锅里的冰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火候,看着冰糖慢慢融化,变成了诱人的焦糖色。
然后,把焯好水的排骨放入锅中翻炒,让每一块排骨都均匀地裹上糖色。
我满心欢喜地照着做,觉得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书中又指示,加入生抽、老抽、醋和适量的清水,盖上锅盖,小火焖煮30 分钟。
我耐心地等待着,时不时地打开锅盖看看,闻着锅里渐渐散发出来的香味,心里充满了期待。
30 分钟过去了,按照书上的说法,应该大火收汁,让汤汁变得浓稠,排骨变得色泽红亮。
可当我打开锅盖的时候,却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劲。
汤汁并没有变得浓稠,反而稀稀拉拉的,排骨的颜色也不够诱人。
我有点慌了,赶紧又翻了翻书,确认自己没有遗漏任何步骤。
但事实摆在眼前,这道菜做得并不成功。
我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突然,我想到在炒糖色的时候,书上说小火,但我觉得火太小了,冰糖融化得太慢,就稍微加大了一点火候,可能就是这一点点的改变,导致了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还有,在加水焖煮的时候,书上说适量的清水,可到底多少是适量呢?我完全是凭感觉加的水,也许这也是一个失误的地方。
经过这次的经历,我明白了,书虽然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它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情况和变数。
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调整,不能一味地死搬硬套书中的方法。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我这几年的体会,但这有个前提就是如果你是完全不看书的人,或看的尽是些娱乐八卦及社会百态的书报杂志,那么我认为不止要看好书,而且要尽其所能的看书,吸收别人好的观念及思想,但如果是平常就手不离卷的人,我认为少看点书,多点思考,反而有益。
孔子的学生中,子路(仲由)便正是冲动鲁莽(由也进)的典型,冉有(冉求)则是迟疑畏缩(求也退)的代表。
所以孔子因材施教,对他们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好道理是否应该立刻就去做?)却给予相反的回答:所以给他们的建议也是因人而异。
这就是我所强调的,好书会给人许多的观念及灵感,但很多时候这些观念,必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不是书中讲得不对,而是有时你面对的是不同的人与事,必须因人、因地而异,而不是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科学与艺术最大的不同即是,科学的事务,任何人只要照着验证出有效的方法及流程进行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但艺术则不然,不同的人就会做出不同的结果,无法得到相同的结果。
而人生比较偏重于艺术而不是科学,每一个小小的变化,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试问即便是你知道所有的观念及作法,你所能作的也不过是趋吉避凶、明哲保身,至于其他人的命运,也只能尽人事而知天命。
知道与体会是不同的,面对人生有时圆融,有时坚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任何人告诉你多么好的观念与想法,有时在当下不见
得有效,因为面对的人与事不同,就会产生无穷的变化与结果。
人生中唯一能够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想法及作法,而自己要如何决定一件事情,又跟自己的价值观及原则,息息相关,你不可能作到让每个人都满意,但你一定要让自己不后悔,而让自己不后悔的方法就是不断的省思及确立你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而你的原则又是什么?在你的人生中,你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唯有确立清楚之后,你才比较不会做出后悔的决定,而这只有靠不断的写出你的价值观、原则、你要的是什么。
不断、不断的思考,而这些无形的东西,旁人是无法帮忙的,只能从旁协助,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我才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
还是要靠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训练及价值观的确立,你才
会清楚的了解这一生中,你到底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