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拉的奋起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0
《亚非拉的奋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非拉国家在二战后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进行的斗争。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亚非拉国家的奋起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多样性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二战后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亚非拉历史。
2. 亚非拉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进行的斗争。
3. 亚非拉国家的奋起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亚非拉国家在二战后的历史背景。
2. 亚非拉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进行的斗争。
3. 亚非拉国家的奋起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亚非拉国家在二战后的历史背景。
2. 亚非拉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进行的斗争。
3. 亚非拉国家的奋起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亚非拉国家在二战后的历史背景,分析亚非拉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进行的斗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亚非拉国家的奋起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亚非拉国家奋起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影像资料展示法:播放相关历史影像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感受。
5. 互动提问法:课堂上设置提问环节,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亚非拉的奋起》相关章节。
2. 影像资料:与亚非拉奋起相关的历史事件视频或纪录片。
3. 课件:内容包括历史背景、关键事件、人物介绍、时间线等。
4. 讨论指南:准备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小组讨论问题。
5. 作业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学习内容。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亚非拉地区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亚非拉国家在二战后的情况,分析各种历史因素如何促成亚非拉的奋起。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亚非拉国家,如印度、埃及、古巴等,分析它们争取独立和自主的历程。
亚非拉的奋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格局在不断地变化着,亚非拉地区的崛起和发展,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亚非拉地区是地球上人口最多、文明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而其近现代的奋起则带来了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一、亚非拉地区的崛起和发展1.1 亚非拉的历史与文化亚非拉地区作为一个占据全球人口三分之二的大洲之一,其历史和文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悠久。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在亚非拉地区之一的古代埃及诞生,而其后更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文明,诸如汉唐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等等。
1.2 亚非拉的经济发展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长足进步。
现在,亚洲国家拥有四个发达国家,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兴经济体,例如中国、印度等等。
而在非洲,自独立以来,大量国家都有了高速的经济增长。
同时,拉美国家同样拥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其中包括了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等。
这些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角色愈渐增加。
1.3 亚非拉的政治风景亚非拉的政治风景也不断地在变化之中。
超过40个亚非拉国家实施了选举制度,这也意味着其民主发展的步伐得以开展,而这些新兴民主国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例如腐败、人权等等。
二、亚非拉地区奋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2.1 新兴国家崛起亚非拉的崛起,意味着能源、矿产、粮食、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处发展黄金期。
由于亚非拉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市场,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崛起,也因此而得以顺利开展。
同时这些国家的崛起也取代了欧美国家的主导地位,对于世界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2.2 新兴市场的形成亚非拉地区的崛起使得新兴市场国家也得以快速形成。
类似于BRICS等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得以顺利推进,同时也孕育出了联盟合作机制,例如金砖国家机制。
这些新兴市场在政治、经济上也有着强大的实力,因此也成为了国际上增长最快、坚实的力量之一。
2.3 世界格局的变换亚非拉的奋起也意味着世界格局的变换。
由于亚非拉国家不断崛起、壮大,因此游戏规则在不断变化中,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1、把握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2、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教学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浅尝试】(自主阅读课文,依据提纲,读课本,找答案,填空题把答案写在提纲上,问答题答案在课本上标出。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 二战前,印度是的殖民地。
年,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和两个国家,实行,后来分别成立共和国。
2.亚洲的、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3.读图:课本71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了解二战后亚洲独立的国家有哪些?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1. 二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1952年埃及爆发了革命,以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真正独立。
年埃及宣布将收归国有。
2. 年一年非洲就出现了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3. 年3月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美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 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道路。
2. 年,巴拿马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
【知识梳理】(动动脑,忆一忆,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
)二战后,殖民帝国力量衰弱背景亚非拉人民独立运动高涨亚洲:1947年,印巴分治非洲:1952年,独立;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表现 1990年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拉美:1959年,古巴独立;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全部主权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巩固提高作业】班级姓名等级一、填空题:1.二战前,印度是的殖民地。
二战后,和分别宣告成立。
2. 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以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
12 亚非拉的奋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视频《印尼将举办纪念万隆会议60 周年系列活动》教师:2015 年4 月18 日至24 日,印度尼西亚将举办万隆会议召开60 周年纪念庆典,届时将邀请109 个国家和25 个国际组织参加。
万隆会议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国际会议,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60 年前的万隆会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这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二战刚刚结束后的亚非拉世界,感受这些国家为获得独立与自由所进行的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导入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新闻时政中提取历史的能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我宁愿向前看,当洪水消退,人类的历史上会出现新的一章:说不定黎明会从这一面出现,从太阳出升的东方出现。
”——泰戈尔教师:近代以来,殖民侵略如同洪水、野兽,淹没、蚕食了亚非拉广大地区,造成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争取独立与自由,亚非拉国家奋起抗争,自由的曙光最早从东方升起!一、“黎明出东方”——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二战后初期亚洲国家独立形势图教师: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一颗宝石” ——印度,看看她是如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的。
1、“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印度(设计意图:通过章西女王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通过甘地,向学生介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体会印度人民的抗争。
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亚非拉的奋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亚非拉的奋起》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精神和顽强斗志。
本章内容涉及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埃及、越南、古巴等,以及他们的领导人,如尼赫鲁、纳赛尔、胡志明、卡斯特罗等。
教材通过讲述他们的斗争历程,展示了亚非拉人民为民族解放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解放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章内容,他们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国家和领导人的斗争历程,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去了解和感受亚非拉人民的奋起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斗争的主要历程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亚非拉人民奋起精神的尊重和敬佩,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的主要历程和成果。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去了解和感受亚非拉人民的奋起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对于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采用讲授法进行讲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的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对于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3.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国家或领导人,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斗争历程和精神。
亚非拉的奋起(1)战后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历史上看,二战前,除日本以外的亚洲诸国,都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由于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奴役,它们具有要求民族独立解放的共同愿望。
其次,二战前及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对东亚和东南亚进行疯狂侵略,被侵略地区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抗击侵略者。
这对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二战结束,一些国家抓住日本投降后殖民统治崩溃的短暂时机,迅速掀起了争取独立的运动。
但是,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却卷土重来,妄图恢复殖民统治。
这样,民族解放运动也就不可避免了,它迅速从东亚、东南亚、南亚,扩展到西亚。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印巴分治。
(2)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曾经发生国哪些著名的反英斗争?(3)谁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独立?(4)众所周知,英属印度殖民地不单单包括现在的印度,还至少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那为什么英属印度殖民地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陷入分裂?印巴分别独立,但是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几度用英国“印巴分治”的提出。
战争来解决。
在印巴分治过程中,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印巴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仍是不时诱发地区冲突的悬案。
印巴矛盾与冲突,成为南亚地区和平的最大障碍。
当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后,印巴缓和逐渐成为主流,虽然最终和解为期尚远,但毕竟双方的关系开始趋于和解。
(展示板书:2、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独立后的经济发展的情况:(展示板书:3、亚洲其他地区的独立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亚洲新兴民族国家发展民族经济铺平了道路。
但是,亚洲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最先起飞的是新加坡、韩国。
师:就在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并走上发展道路的同时,非洲地区也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考点:非洲民族独立浪潮兴起的背景与进程1.背景:二次大战结束后,非洲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2.进程: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浪潮首先从北非展开。
埃及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纳赛尔领导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
1956年宣布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收归国有。
非洲独立年:20世纪60年代,非洲有30多个国家取得独立。
其中,1960年一年就出现17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5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例题1非洲在近现代历史上饱受西方殖民侵略,但非洲人民从未放弃过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
下列选项属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成果的是()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B.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C.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D.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答案:D解析:埃及是非洲国家,所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属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成果,答案D。
例题2二战以后,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曾在一年里就出现了17个独立国家,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一年是()A.1952年B.1856年C.1960年D.1990年答案:C解析:1960年一年就出现17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答案C。
1. 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如火如荼,独立解放运动最先燃起的地区是()A.东非B.西非C.南非D.北非2.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20世纪50年代展开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国家是()A.埃及B.巴拿马C.古巴D.纳米比亚3.解读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反映的史实是()A.非洲独立年B.苏联解体C.东欧剧变D.中东问题4.二战后非洲殖民体系走向瓦解,非洲各国纷纷独立。
其中按独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埃及②纳米比亚③客麦隆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③①5.有学者要作《西方国家与非洲关系史》的研究报告,适合在该报告中重点分析的内容是()A.印巴分治B.纳米比亚独立C.古巴革命D.巴拿马运河主权斗争6.二战后,如火如荣的民族解放运动席卷整个非洲。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主要介绍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例展现了各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和伟大成就,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力量。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他们可能对一些具体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了解不深,对各国斗争的相互关联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历史脉络,深入分析各国斗争的共同特点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掌握各国斗争的主要过程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认识民族解放运动的正义性和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成果。
2.难点:各国斗争的相互关联性,以及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解放运动的激情。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详细剖析其民族解放斗争的过程和成果。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
2.资料:准备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视频:寻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地区。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趣,如:“你们知道这些地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吗?”2.呈现(15分钟)分别介绍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亚非拉的奋起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还在于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本篇文章将探讨亚非拉奋起的历史意义,为教师设计亚非拉奋起的教学内容提供参考。
一、亚非拉奋起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意义20世纪初期,亚非拉地区遭受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
在这种背景下,亚非拉人民开始展开与殖民主义的斗争,推动自己的民族解放。
这场斗争的胜利,为亚非拉国家实现了独立和国家主权,也为各国人民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和崇尚独立国家权利的精神。
如印度的独立运动、阿尔及利亚的解放战争、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等,在亚非拉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二、亚非拉奋起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影响亚非拉奋起不仅对亚非拉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使得以往西方列强占据的全球政治格局被摧毁,也促使了新兴国家的崛起。
此外,亚非拉国家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力,也会对全球经济结构和战略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亚非拉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理念。
三、亚非拉奋起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亚非拉奋起不仅为亚非拉国家实现了独立和发展,而且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反殖民主义、民族解放的过程中,亚非拉人民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为世界各地的弱者树立了信心,让人们认识到,只要勇敢面对,就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民族崛起。
另外,在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进程中,也涌现出了很多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人物和艺术家,如阿拉伯诗人劳伦斯、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蒙哥、牙买加音乐家鲍勃·马利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非拉奋起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而且也为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变化,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尼赫鲁简介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地语:Javāharlāl Nehrū,1889年11月14日-1964年5月27日)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也是印度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1952年印度第一次大选获胜,连任总理。
他是印度独立运动的参与人,主张印度要从大英帝国独立,同时更为人所知的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
他活跃于二战后的国际政治舞台上,经常被人称呼为博学尼赫鲁,尤其在印度,他更被称呼为伟大的学者。
尼赫鲁的总理职位由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1904-1966)继任。
他的名贾瓦哈拉尔(Javāharlāl)是波斯语中“红宝石”的意思,姓尼赫鲁的原因则是因为祖先受莫卧尔皇帝垂青赐予其祖先居所在运河而搬迁到运河边,因而改名,所以尼赫鲁代表“运河”之意。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从字面上翻译中文意为运河的红宝石。
尼赫鲁在印度独立运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被甘地信任而得以成为他的继任者。
尼赫鲁终其一生都是费边主义的倡导者。
印度独立后,为了解决贫穷问题,尼赫鲁一直重视公共部门的表现,使得他的经济政策充满社会主义色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