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827.27 KB
- 文档页数:28
2017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2018-01-18 16:20 银行贷款小编一、居民收入情况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长8.3%(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增长8.6%银*行*信*息*港,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银行贷款—利率网,增长7.3%,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3%。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834元,增长7.2%,是平均数的9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969元银~行~信~息~港,增长7.4%推荐,是平均数的89.1%。
按收入来源分,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620元,增长8.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3%;人均经营净收入4502元,增长6.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7.3%;人均财产净收入2107元,增长11.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1%;人均转移净收入4744元,增长11.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3%。
二、居民消费支出情况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银行贷款,比上年名义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45元,增长5.9%银!行!信!息!港!,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5元银#行#贷#款,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374元银-行-信-息-港,增长4.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3%;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38元,增长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8%;人均居住消费支出4107元推荐,增长9.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4%;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121元,增长7.4%yin+hang+12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1%;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499元,增长6.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6%;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086元银&行&利&率,增长8.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4%;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451元,增长11.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9%;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447元,增长10.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4%。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综合社会调查是一种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用来了解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问题和需求。
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已经成为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组织进行科学决策、了解社会变迁、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等方面,介绍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现状和作用。
一、调查目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和需求,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状况、意见和需求,为政府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参考;同时调查还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二、调查对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居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对于居民调查,通常根据地区或者特定群体进行不同规模的抽样调查,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数据。
对于企事业单位,调查可以了解其运营情况、员工待遇、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情况。
对于社会组织,调查可以了解其规模、影响力、经费来源和使用等信息。
三、调查内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经济、教育、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居民满意度、社会信任等多个方面。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可以了解中国社会的整体状况和各个领域的问题,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四、调查方法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面访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调查。
面访问卷调查通常由调查员亲自上门进行调查,收集被调查者的信息。
电话访问调查则是通过电话与被调查者进行沟通,收集信息。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面访问卷调查可以更好地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但成本较高;电话访问调查则相对便捷和快速,但样本的代表性可能相对较低。
五、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作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在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调查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民生。
其次,调查数据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推动学术界对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
最后,调查数据也可以为社会组织提供参考,帮助其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社会影响力。
2017年乡村新变化社会调查报告一、移民背景当全国的“八七”扶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后,在广西中北部偏西的地方———都安瑶族自治县还有一半的人还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顽强的都安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压力。
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冥思苦想,决策者们也惮思极虑,最后上下达成共识。
贫穷的根源在于缺乏土地,要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必须把一部分贫困群众搬迁出去。
于是,都安人把目光盯上了国土面积居广西第五、河池第一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那里有尚未开发的土地,那里有六七十年代从都安逃难出去的自发搬迁群众,这些自发移民已和当地群众融为一体,生活水平居中偏上。
都安人一看到希望,说干就干,决定采取政府行为移民环江。
要搬迁成千上万的人,谈何容易,地、县、领导慎之又慎,为慎重起见,1993年第一次移民时只安排XX人。
据统计,到XX年,在环江的都安人已达8万人之多,在他们当中,有经商定居的,有部队专业的,有大学毕业分配的,有参加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后就地安置的,有组织调动的,绝大多数则是从60年代至90年代自发和政府组织异地安置到环江安家落户的。
二、移民安置场发展现状(一)基本现状从1993年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移民开始,都安人更加坚信异地安置是扶贫攻坚的一条重要途径。
1996年便开始筹划大规模移民环江,计划用三年时间内完成4万到5万人的搬迁任务。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及得到广东省的对口帮扶下,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又分别搬迁贫困群众3500人、11000人和30000人到环江安置,4万多移民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当年就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第二、三年户户基本上建成砖瓦结构或钢混结构的稳固住房;第四、五年就全面完成水、电、路、学校、卫生室和坡改梯地的任务,且看下列一组数字:① 修建通往乡村道路76条,共320多公里,140多个居民点都通了路。
② 新建成水柜池1190个,总容量119556立方米,建成引水管道16公里,人畜饮水基本得到解决,同时解决了部分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2017我国社会发展现状2017年是中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现状。
首先,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2017年,我国GDP增速达到6.9%,超过预期目标,连续三年保持在6.7%以上。
与此同时,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也呈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
经济发展的稳定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国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继续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
同时,改革开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技术。
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再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017年,我国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社会保险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健全,实现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逐步推进医保制度的整合,减轻了人民的社会保障负担。
此外,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7年,压缩和消除城乡发展差距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年里,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的平衡。
最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2017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2017年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稳定增长、深化改革的新进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等重要现状。
这些进展为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7年关于社会调查报告4篇一、调查时间:20xx年x月。
二、调查地点:问卷调查三、调查对象:青少年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共青团xx区委日前完成的“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研”显示的状况却并不乐观:青少年社会教育总体上存在资源不足、经费缺乏、设备老化、师资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据调研组组长、民族大学教授郭云涛介绍,他们从x4个地级市中随机抽取了6个市,调研收回问卷x224份,实际有效问卷为x200份。
从统计数据看,校外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公共剧场或电影院、纪念馆等是青少年课外较为青睐的场所,而到过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宫、科技馆等场所的比例则比较低。
“数据表明,参加过公共场馆活动的青少年在性格行为特征和人际交往维度上均高于没有参加过活动的青少年。
”郭云涛说。
根据调查,半数以上青少年至少参加过一次各类公共场馆和学校组织的活动,近50%的青少年上过至少一种校外培训班,但去过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的比例却只有32.8%,这实际上与青少年宫发展严重滞后有很大关系。
“只有个别城市的青少年宫拥有充足的活动场地和相应设施,大部分市县甚至连办公场地和培训教室都很紧张。
”郭云涛说。
此外,其他公共场馆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南宁、桂林、柳州等主要城市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场馆资源相对丰富一些,但其他市县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
除了硬件建设上的诸多困难,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不容乐观,部分市县青少年宫整体人手不足、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等现象非常普遍。
从调查来看,x/3的青少年生活在农村,超过70%的家庭经济水平为一般或贫困,50%左右青少年父母的社会地位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城乡不均衡现象。
“总体来看,各地青少年宫的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整体硬件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共青团xx区委书记白松涛说。
青少年服务项目存在的主要困难包括资金和人员不足、设施设备老旧而无法开展新活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对外宣传不足等,而关于青少年宫自身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则集中在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支持和专业人才、体制束缚而难以创新运营模式、服务项目缺乏竞争力等方面。
2017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分析一、居民收入情况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22元,增长8.1%(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2元,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238元,增长7.0%,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9%。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6803元,增长7.3%,是平均数的9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559元,增长7.0%,是平均数的84.7%。
图1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中位数按收入来源分,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435元,增长8.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5%;人均经营净收入2117元,增长 5.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4%;人均财产净收入1056元,增长9.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2%;人均转移净收入2324元,增长11.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0%。
二、居民消费支出情况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34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931元,增长6.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74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2678元,增长5.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3%;人均衣着消费支出668元,增长2.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6%;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919元,增长8.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1.7%;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535元,增长6.5%,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1%;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1211元,增长9.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7%;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869元,增长10.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8%;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718元,增长11.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1%;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236元,增长11.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7%。
2017我国社会发展现状
2017年,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经济持续增长,政
府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社会治理不断改善。
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贫富分化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等。
首先,经济增长态势强劲。
2017年,我国GDP增长6.9%,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经济结构调整推进顺利,服务业增速超过工业增速。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和创新驱动。
其次,新型城镇化进展迅速。
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8.52%,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和城市居民化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农民。
此外,社会治理不断改善。
政府推行便民利民措施,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社会治
安形势持续稳定。
依法治国建设不断加强,司法改革深入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力度不减,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成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贫困地区发展滞后,贫富分化加剧。
虽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污染治理任务依然繁重。
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革进展较慢,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大,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综上所述,2017年我国社会发展在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然而,也需继续努力解决贫困、环境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
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5亿元,下降6.2%;第二产业增加值5310.6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22569.3亿元,增长7.3%。
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0.5︰19.3︰80.2,调整为0.4︰19.0︰80.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9万元。
表1 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图1 2013-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9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6.6%。
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876.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
常住人口出生率9.06‰,死亡率5.30‰,自然增长率3.76‰。
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23人,比上年末减少1人。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59.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万人。
表2 2017年末常住人口及构成图2 2013-2017年常住人口总量及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30.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剔除营改增影响,同口径增长10.8%)。
其中,与“营改增”相关的增值税等完成1671.9亿元,下降7.1%;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229.8亿元和643.2亿元,分别增长12.3%和12.6%。
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9%。
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6%,非食品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与上年持平,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7%。
表3 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3 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指数全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下降3.8%。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4.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7%。
图4 2017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月度同比指数全市二手住宅价格和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分别于4月份、5月份结束上涨(环比持平),并保持稳中有降态势。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32.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9.1%。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比上年末提高1.15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出生率为12.43‰;死亡人口986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5.32‰。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1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4亿人。
表12017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指标年末数(万人)比重(%)全国总人口139008100.0其中:城镇8134758.52乡村5766141.48其中:男性7113751.2女性6787148.8其中:0-15岁(含不满16周岁)[6]2471917.816-59岁(含不满60周岁)9019964.960周岁及以上24090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158311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0%,比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
全国农民工[7]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
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增长1.5%;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增长2.0%。
智慧城市建设是否会提升社会治理成效?——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穆天闻 张 沁摘 要:该研究利用逻辑(Logit)回归模型和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对社会治理成效的影响。
研究聚焦于智慧城市建设对社会总体评价、公众参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并考虑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控制变量,使用网络使用作为工具变量以解决内生性问题。
实证结果显示,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社会总体评价和公众参与,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服务评价方面,但对社会信任和社会公平的影响不显著。
这些发现表明了智慧城市在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对智慧城市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研究也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智慧城市;社会治理;治理成效;逻辑回归DOI:10.3773/j.issn.1006-4885.2024.01.102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2-9753(2024)01-0102-101 引 言随着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加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催生了对更高效、更智能社会治理模式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概念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蕴含着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作用上。
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的实践结晶,也是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陈一新,2021[1])。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新理论,其中在数字化时代,智治支撑成为了关键的战略选择之一。
当前,我国城市处于新旧治理模式交替、城镇人口快速上升、创新科技蓬勃发展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顺应了城市化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