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上课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12
唐诗五首课文导读以歌决高下唐朝开元中, 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三人到旗亭小饮。
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演唱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
三人私下相约说: 我三人的诗名难分高下, 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 “若诗入歌词之多者, 则为优”。
结果, 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 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 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
王之涣不服气, 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说: “待此子所唱, 如非我诗, 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
”结果, 那位最优歌妓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
”大唐, 诗人如群星璀璨, 诗歌如江海激浪, 尤其是工整的格律诗至今仍广为传颂。
学点整合生字注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作家作品本文选自《王子安集注》。
形式上是一首五言律诗, 内容上是送别诗。
王勃, (649~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被赞为神童, 授朝散郎。
乾封初(公元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 两年后, 因戏为《檄英王鸡》文, 被高宗怒逐出府, 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补虢州参军, 因擅杀官奴当诛, 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 南下探亲, 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 并称“初唐四杰”。
辑有《王子安集》。
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 有一段佳话传世, 其中,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名句。
背景信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 “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
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
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
但是唐人的王勃的送别诗,即能跳脱巢臼,一洗悲酸之态, 更是为人所称道。
此诗是王勃在长安供职时所写的, 当时他一位姓杜的少府将要到四川去上任, 王勃在长安为他送行, 临别时写下这首诗。
姓名:班级第13课唐诗五首本课重点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本课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东皋.(gāo) 徙.倚(xǐ)没.马蹄(mò)B. 采薇.(wēi)萋.萋(qī)唯落晖.(huī)C. 燕.然(yān)都.护(dū)白沙堤.(tī)D. 驱犊.(dú) 征蓬.(péng) 贾.亭西(jiǎ)【答案】C【解析】【分析】C项中“堤”读音应为“dī ”。
故答案为:C【点评】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
B. 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
C. 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D. 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
【答案】D【解析】【分析】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答案】C【解析】【分析】C项的朗读节奏应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故答案为:C【点评】古诗一般要是五言,多是221或212的节奏;七言是2221或2212的节奏,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精品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唐诗五首》。
具体包括:《登高》、《望岳》、《春望》、《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几首诗均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等所作,内容丰富,意境深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五首唐诗。
2. 分析诗歌主题、意境、手法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主题、意境、手法,理解诗人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代诗人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解唐诗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实践:让学生分享他们解唐诗或诗人故事。
2. 课文学习:(1)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美。
(2)逐句讲解,分析诗歌主题、意境、手法。
以《登高》为例,讲解诗中意象、意境,分析诗人情感。
(3)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诗主题、意境、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分析其主题、意境、手法,并讲解如何鉴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艺术特色,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唐诗五首和作者。
2. 在黑板上列出每首诗主题、意境、手法等关键信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唐诗五首。
(2)选取一首诗,写一篇300字左右鉴赏文章。
(3)查找其他唐代诗人作品,与唐诗五首进行对比分析。
2. 答案:(1)见教材。
(2)例文:《登高》是杜甫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诗人登高远望景象,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忧虑。
这首诗主题深刻,意境开阔,手法高超。
通过描绘秋天景象,诗人抒发自己内心忧愁。
这首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意象运用、情感抒发和结构严谨。
(3)见学生查找资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解析:-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心境。
诗人在黄昏时分站在东皋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流露出孤独无依之感。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写秋日傍晚的景色,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萧瑟的氛围。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牧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的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祥和。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相识,于是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二、《黄鹤楼》(崔颢)1.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解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留下一座黄鹤楼,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进一步渲染了黄鹤楼的历史感和空旷感。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唯有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的景色,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
这两句对仗工整,画面优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在黄昏时分,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不禁发出思乡之愁。
这句诗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情感,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三、《使至塞上》(王维)1.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解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诗人出使边塞的目的和行程。
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包括五首唐诗:《春望》、《泊船瓜洲》、《己亥杂诗》、《月夜忆舍弟》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五首诗涵盖了唐代不同诗人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不同面貌和诗人的丰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唐诗;2. 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3. 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难点: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语文教材;4. 练习本;5. 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唐代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环境,引出本节课的五首唐诗。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五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讲解与讨论(20分钟)针对每首诗,教师进行讲解,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
4. 实践练习(10分钟)学生朗读并背诵五首唐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5. 课堂小结(5分钟)6. 布置作业(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唐诗五首《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七、作业设计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唐代诗歌的短文。
一、《野望》绘了一幅什么样的面?联作的生平,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参考答案:《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得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人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籍。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择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第13课《唐诗五首》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野望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品析句子。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答案】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3.登上了山顶,向下眺望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却是水中青山的倒影。
“忽”字与“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的欣喜。
这时候,诗人的心也就随着山与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
【解析】1.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此题一定要把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读懂诗句的内容或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
诗人的情感要从其描写的景物及特点来分析,有的还可以抓住诗句中诗人表达感慨的关键字词来直接体会。
本诗所写景物“冷晴湾”“青山”,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心镜。
3.品析“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两句诗。
诗人登山是为了看水,而在水里却看见了青山的影子。
但诗人很懂得诗贵有波折的道理。
如这两句直接写水中见到青山之影,也就只是一般的写景状物。
而诗人却先以上山看水作铺垫,顺理成章地想,下一句应是写水,水之悠远、清澈,水上之草,水边之树都可以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但诗人却偏偏没有写水,还是回到写山上来,实在出乎之意料之外。
“水底见青山”五字中将水之清、山之翠都包含进去了。
初二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解析(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8.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9.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